•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概述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指应用显微镜或自动化仪器对外周血中细胞形态与数量的检查。
检查前准备
1.检查前注意事项
(1)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检查的目的、时间和注意事项。
(2)采血前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劳动,一般要求患者休息15分钟后进行采血,冬季应使患者暖和后保持血液循环通畅再采集,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根据具体情况,尽量避免药物干扰。
2.标本采集
通常采集静脉血或末梢血直接制片。必要时以乙二胺乙酸抗凝抽取静脉血2ml制片,要求充分混匀,勿振荡,出现血凝块的标本重新采集。
检查方法
1.涂片制备
取新鲜血或抗凝血标本1滴置于载玻片的一端近处,推片以30°~45°均匀推成厚薄适宜,头尾清楚,长度为3~5cm的血膜。
2.染色
细胞形态学一般选择瑞氏染色、吉姆萨染色。将制好的血涂片放在染色架上,加瑞氏染液覆盖整个血膜,静置半分钟左右;按1:1.2至1:1.5滴加磷酸盐缓冲液,染色10~15分钟;流水冲洗染液,待血片自然干燥或用滤纸吸干即可镜检。
3.显微镜形态学检查
(1)低倍镜检查:①观察染色是否满意。②观察涂片体、尾部细胞分布情况,细胞涂片不合格的需重新涂片检查。③估计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④观察有无幼稚细胞和寄生虫。
(2)油镜检查:①观察有无异常细胞及寄生虫。②选择体尾交界处分类100个白细胞,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异常细胞的百分比。②观察血小板有无病理形态变化,计数血小板数量。③观察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有无异常。
正常参考范围
1.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正常外周血成熟红细胞无核,直径6~9微米,双凹圆盘形,瑞氏染色呈粉红色,中央1/3处着色较淡。病理情况下常见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和结构的异常。
2.白细胞形态学检查
(1)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是(4.0~10.0)×109/L。
(2)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分类的50%~70%,细胞大小为10~15微米,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多分为2~5叶,核染色粗糙,无核仁,胞质丰富,含细小的紫红色颗粒。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比值约为1∶13,病理情况下可出现核左移、核右移。
(3)成熟淋巴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蓝色胞质,内有少量嗜天青颗粒。
(4)成熟嗜酸性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呈镜片状,核染色质粗,胞质丰富,充满橘红色粗大、圆形的嗜酸性颗粒。
(5)成熟嗜碱性粒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肾形,核染色质细致,含蓝黑色的嗜碱性颗粒。
(6)成熟单核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核不规则,核染色质粗糙、疏松,胞质呈浅灰色,胞质内可见细小如针样淡红色颗粒,原始单核细胞质内无颗粒。
3.血小板形态学检查
正常血小板呈两面微凸的圆盘状,直径1.5~3微米,呈小圆形,淡蓝色或淡红色,内有嗜天青颗粒。血涂片中常7~10个或以上,成小簇存在。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形态学改变主要有大小、形态、染色异常及胞内出现异常结构如点彩红、豪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等。可见于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2.白细胞形态学改变主要有数量的改变,中性粒细胞出现核左移、核右移、毒性变化及出现幼稚细胞等。
白细胞形态学检查有助于急慢性白血病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后缓解情况的观察,可以了解感染的程度,提示各种血液相关性疾病。
3.血小板形态学改变主要有大小、形态、数量的异常,可见于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检查前准备
检查方法
正常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