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耳溢液
概述
液体由外耳道口流出或积聚在外耳道内
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外耳道内有液体,或由外耳流出
主要为耳部疾病引起
针对病因选择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定义
耳溢液系指外耳道内有来自中耳或外耳道的液体聚集,并可由此流出耳外,极少数的液体来自脑脊液。
发生机制
外耳道来源的耳溢液
正常外耳道软骨部的皮肤有皮脂腺及耵聍腺,部分人群腺体分泌较旺盛,使较多的油状分泌物堆积在外耳道口,且带有特殊的异味,称为“油耳”,属正常现象。
少数人用利器挖耳损伤外耳道,耳内可流鲜血。
当外耳道发生炎症、变态反应肿瘤时,则可出现浆液性、浆液血性或脓性分泌物。
中耳来源的耳溢液
正常鼓室及乳突气房系统内衬以立方上皮黏膜,除下鼓室及咽鼓管开口附近有腺体及杯状细胞外,其余部分无分泌功能。正常情况下仅分泌少量黏液及水分。
当中耳发炎时,鼓室甚至整个乳突气房系统的黏膜有不同程度的上皮和腺体化生,并出现大量杯状细胞,分泌物大量增加,形成不同性质的耳溢液。
其他来源的耳溢液
脑脊液耳漏,脑脊液是位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在某些情况,如外伤、手术或炎症刺激下,可能导致颅底骨折或骨质缺损,从而导致脑脊液充满中耳腔,在鼓膜穿孔或破裂时,脑脊液可通过鼓膜由外耳流出。
表现
不同人出现耳溢液,在其发病时间、性状等特征方面,会有所不同。此外,耳溢液通常还可伴发其他症状,如听力下降、耳痛、耳痒等。
症状特征
耳溢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耳溢液的发病时间及其性状方面。
发病时间
短暂性
通常由偶然的因素引起一过性溢液,如利器挖耳。
间歇性
常见于慢性单纯型化脓性中耳炎,某些生活事件可能为诱发因素,如感冒、游泳、沐浴等,遇到诱发因素时发生。
也可见于脑外伤性脑脊液耳漏,因耳溢液流量不定,如漏口被血块或脑组织所阻塞,耳溢液可减少或停止,而当咳嗽、低头、打喷嚏时耳内流水增多,因此也呈间歇性。
持续性
此类耳溢液通常在某个时间点发生后会持续存在,如外耳道异物外耳道胆脂瘤、外耳道湿疹、“油耳”、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等。
耳溢液性状
可根据其性状分为脂性溢液、脓性溢液、浆液性溢液、黏液性溢液、水样溢液、血性溢液等。
脂性溢液
为外耳道皮肤的耵聍腺等分泌过多所致,是稀薄酱油色的油性耵聍,堆积于外耳道或自耳道口溢出,为生理现象,应注意与病理情况鉴别。
脓性溢液
是化脓性炎症的表现,多与细菌感染相关,为黄色或黄绿色。绿脓杆菌感染时,脓液呈铜绿色。
常见于外耳道异物伴感染、外耳道胆脂瘤、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等疾病。如脓液少并有脱屑、恶臭时,应考虑为中耳胆脂瘤。
中耳乳突结核耳溢液稀薄而呈脓性,如米汤样,腥臭。
浆液性溢液
为稀薄透明的液体,多见于外耳道湿疹、变应性中耳炎。一般情况下外耳道的分泌物无黏性。
黏液性溢液
为黏稠液体,多为中耳黏液腺细胞增多分泌增加所致,常见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早期。分泌性中耳炎因鼓膜完整,黏液无法溢出至外耳道,故仅在鼓膜切开或中耳通气管置入后出现。少见的情况还有鳃裂瘘管
水样溢液
为清亮水样液体,若有头部或耳部外伤、手术史者,应考虑为脑脊液漏或外淋巴漏。
血性溢液
外耳道或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时,挖耳后耳内可出血;利器挖耳损伤外耳道,耳内可流鲜血。中耳癌等中耳或外耳道的恶性肿瘤,如中耳胆脂瘤、中耳癌等,耳内分泌物中可长期带血。还可见于大疱性鼓膜炎颈静脉球体瘤等。
伴随症状
不同疾病导致的耳溢液的伴随症状不同,通常以耳部局部症状多见,如听力下降、耳鸣、耳痛、耳痒等。
听力下降
传音系统受影响,如外耳道阻塞,鼓膜及听骨链活动受限等情况,均可引起听力下降。几乎所有疾病引起的耳溢液者,均可存在一定程度的听力下降,常见于外耳道异物伴感染、外耳道胆脂瘤、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中耳癌、大疱性鼓膜炎等。
耳痛
主要以细菌感染性疾病为主,常见于外耳道异物伴感染、鼓膜外伤、外耳道胆脂瘤,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中耳癌等,应当注意的是,急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前,耳痛明显,穿孔后,中耳炎性分泌物排出,疼痛减轻。
耳痒
以外耳道湿疹及外耳道真菌病为主,常会伴较为剧烈的瘙痒及灼烧感。
其他
耳部伴随症状,还可伴随耳鸣、耳闷胀感、眩晕、恶心等。
急性感染者常见全身伴随症状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外伤性脑脊液耳漏常合并颅底骨折 ,因此可能伴有面瘫、头钝痛、头昏;颅内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化脓性脑膜炎的症状,如畏寒、发热、全身不适、呕吐、颈项强直、畏光等。
原因
耳溢液大部分是因为疾病引起,但出现耳溢液未必一定是发生了疾病。也就是说,耳溢液可以是疾病引起,也可能是“油耳”,属于正常情况。
医生在做这些判断时,通常需要结合耳溢液的具体表现,如诱发因素、发作时间、溢液性质及其伴随症状来综合分析耳溢液的原因。
疾病因素
以下仅列举出可能导致耳溢液的部分疾病,不代表你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外耳道疾病
外耳道异物伴感染、外耳道疖、外耳道胆脂瘤、真菌或细菌性外耳道炎、外耳道湿疹、鳃裂瘘管等。
中耳疾病
鼓膜外伤大疱性鼓膜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中耳癌急性乳突炎、大疱性鼓膜炎、中耳颈静脉球体瘤、变应性中耳炎等。
其他疾病
耳溢液还可见于脑脊液耳漏等。
非疾病因素
外耳道的皮脂腺及耵聍腺分泌较旺盛,导致较多的黏油状分泌物堆积在外耳道口,称为“油耳”,此类情况属正常现象。
就医
就医指征
耳溢液多为疾病因素引起,出现耳溢液建议就医。
就诊科室
考虑疾病原因后,建议积极就医,应首先就诊于耳鼻喉科,因为绝大部分耳溢液源于耳部疾病。耳鼻喉科首诊后,若考虑其他疾病导致的耳溢液,则根据医生建议转诊于其他科室协同治疗,如神经外科、皮肤科等。
最终就诊科室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耳溢液什么时候开始的?伴有其他不适吗?
耳溢液呈间断性还是持续性?量的变化情况如何?
耳溢液性状如何?是否伴有异味?
是否有诱发因素?
病史清单
平时耳朵清洁及挖耳习惯如何?
近期是否有耳部感染?
近期是否有游泳后、沐浴后、劳累后出现耳部不适的情况?
既往或幼年时期是有否耳朵间断流脓或听力下降的病史?
家里其他成员有无出现类似耳部症状?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通常需要进行耳镜检查、听力相关检查、耳部分泌物涂片、培养及药敏试验、颞骨CT等。
身体检查
医生会首先对就诊者的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精神状态等)及耳部情况进行检查判断。耳部情况需要进行视诊、触诊、嗅诊、听诊。
视诊:即观察,主要观察患者耳廓情况及耳部周围的情况,包括耳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注意两侧是否对称,有无畸形、缺损、局限性隆起、增厚及皮肤红肿、触痛、瘘管等。外耳道有无红、肿、水疱、糜烂及异常分泌物。
触诊:触诊检查者用两手拇指以相等压力触诊两侧乳突尖及鼓窦区,注意有无压痛及耳周淋巴结肿大。如耳后肿胀,应注意有无波动感、压痛及瘘口。
嗅诊:某些疾病的分泌物有特殊臭味,有助于鉴别诊断。如中耳胆脂瘤的脓液有特殊的腐臭,中耳癌等恶性肿瘤及中耳结核伴死骨形成者的分泌物常有恶臭。
听诊:根据患者言语的清晰度及语声的高低有助于判断耳聋的程度及性质。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常高声谈话,而传导性聋患者常轻声细语。
排除耳部疾病引起的耳溢液后,医生还会针对考虑引起耳溢液病因的原发部位进行详细检查,此处不做过多讲解。
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抽血检查血常规,主要看是否有感染发生。如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提示细菌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数增高提示变应性疾病。
耳部及听力相关检查
耳镜:了解外耳道及鼓膜的情况。
纯音测听:通过纯音听阈检查可了解三个方面的问题:有无听力障碍、听力障碍的性质(传导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以及听力障碍的程度。
声导抗检测:是客观测试中耳传音系统、内耳功能、听神经以及脑干听觉通路功能的方法。
耳部分泌物涂片、培养及药敏试验:明确感染类型并指导治疗用药。
颞骨CT:高分辨率CT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耳部及其邻近组织的精细解剖结构,对耳部的先天畸形、外伤,各种中耳炎症、某些耳源性颅内并发症、肿瘤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内耳MRI:评估有无内耳结构异常,对内耳疾病诊断价值较高。
头部CT或头部MRI:颅脑颅骨高分辨率CT或MRI(含轴位和冠状位)对脑脊液耳漏具有诊断价值。
其他
非耳部因素导致的耳溢液,则需对考虑病因疾病进行相关检查,如分泌物脑脊液定性检查、过敏原检测、真菌涂片、耳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喉镜、鼻内镜等。
缓解与治疗
如果油耳引发的耳溢液,通常无需特殊治疗,重在进行局部护理。
除油耳外,其他原因引发的耳溢液,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去除病因。未明确病因前,应当避免耳部进水、堵塞,以免进一步引发感染或不良后果,建议尽快就医。
缓解措施
注意保持耳朵的清洁护理,不可使用利器(如牙签、发卡、指甲等)或暴力掏耳。
避免外伤及强声刺激,预防鼓膜穿孔,已有鼓膜外伤未愈或者陈旧性穿孔者,不宜游泳,洗澡时须防止水进入耳内。
专业治疗
耳溢液仅是多种耳病的不同表现,且病因较多,此处仅列举几种常见致耳痛的病因的治疗措施,均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外耳道湿疹
尽可能找出病因,去除过敏原。病因不明者,停食辛辣、刺激性或有较强变应原性食物。
一般治疗:嘱患者不要抓挠外耳道,不要随便用水清洗;如怀疑局部用药引起应停用这些药物。
全身治疗: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如继发感染,全身和局部加用抗生素。
局部治疗:渗液较多者,用炉甘石洗剂清洗渗液和痂皮后,用硼酸溶液或醋酸铝溶液湿敷。干燥后用氧化锌糊剂或硼酸氧化锌糊剂涂搽。局部紫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也有帮助。干痂较多者先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局部后再用上述膏剂。皮肤增厚者可用3%水杨酸软膏
外耳道真菌病
合理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和激素。保持外耳道干燥,外耳道进水后及时用棉签拭干。外耳道瘙痒或有少量分泌物时,可短期使用4%硼酸乙醇溶液滴入。
行清创术清除肉芽、坏死组织脓液,用1%~3%水杨酸乙醇溶液或1%~2%麝香草酚乙醇溶液涂耳。也可用制霉菌素喷于外耳道或涂用咪唑类广谱抗霉菌药。根据真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真菌药物。尽量保持外耳道干燥。一般不需要全身应用抗真菌药。
外耳道炎
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镇静、止痛剂。
早期可局部热敷或作超短波透热等理疗。局部尚未化脓者用1%~3%酚甘油或10%鱼石脂甘油滴耳,或用上述药液纱条敷于患处,每天更换纱条2次。
疖肿成熟后及时挑破脓头或切开引流。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洁外耳道脓液及分泌物。慢性者可用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类(如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等)合剂、糊剂或霜剂局部涂敷,不宜涂太厚。积极治疗感染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
肉芽组织要进行清创,诊治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对疑为坏死性外耳道炎者要及早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及早使用敏感抗生素,并纠正全身不良状况。
外耳道胆脂瘤
无合并感染的胆脂瘤较易取出,可用耵聍钩取出;合并感染时,应注意控制感染,但单纯地控制感染很难迅速奏效,只有全部或部分清除胆脂瘤后,方能促使炎症吸收。
感染严重、取出十分困难者可在全麻及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术后应随诊观察,清除残余的或再生的胆脂瘤。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通畅引流,祛除病因。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一般可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全身症状重者给予补液等支持疗法。
鼓膜穿孔前:可用1%酚甘油滴耳,消炎止痛。如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明显膨出,经一般治疗后无明显减轻,可在无菌操作下行鼓膜切开术,以利通畅引流。
鼓膜穿孔后:先以3%过氧化氢溶液彻底清洗并拭净外耳道脓液或用吸引器将脓液吸净。局部应用抗生素水溶液滴耳。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治疗原则为祛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病灶、通畅引流和改善听力。待流脓停止耳内干燥后,鼓膜小的穿孔可自愈。穿孔不愈合应及时行鼓室成形术,彻底根治中耳慢性病变以保留或改善听力。
外伤性脑脊液耳漏
外伤性脑脊液耳漏因多为头外伤所致,发病初期多被严重的头部症状所掩盖,因此如伴有内耳损伤多在急性期失去手术探查治疗的机会。如无感音性听力下降,可先行保守治疗、观察。
予抬高头位,必要时降颅压,预防感染等治疗。一般颅底骨折均可自愈,严重脑脊液耳漏保守治疗无效则需手术探查并修补裂孔。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