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贲门癌
概述
贲门癌是指发生于食管胃交界处的恶性肿瘤
早期症状不明显,可有胸骨后不适或疼痛,吞咽食物时有异物感等
亚硝胺、饮酒、吸烟及不良饮食习惯等是重要致病因素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定义
贲门癌,又称食管胃交界癌,或食管胃结合部癌,是发生于食管胃交界处的恶性肿瘤。
大部分属于食管胃交界线下约2cm范围内的腺癌。
分型和分类
大体分型(Borrmann分型)
Ⅰ型:隆起型;
Ⅱ型:局限溃疡型;
Ⅲ型:浸润溃疡型;
Ⅳ型:弥漫浸润型。
组织病理类型
贲门癌组织病理学类型与胃癌相似,多是各种类型的腺癌(小细胞癌、腺鳞癌少见,鳞癌罕见),食管癌则绝大多数是鳞癌(腺癌比例<3%)。
主要类型有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小细胞癌、鳞癌和未分化癌。
发病情况
大宗统计分析显示,贲门癌的发病率约为食管癌的一半,占胃癌的16.1%~41.5%。
病因
致病原因
贲门癌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食用亚硝胺化合物含量高的某些食物、蔬菜和饮用水的人群发病率高。
经常食用霉变食物可诱发贲门癌或鳞癌,霉菌与亚硝胺有促癌的协同作用。
人体外环境中微量元素钼、铜、锌、镍的含量低,容易诱发。
食用热、辣、粗、硬食物,吸烟、饮酒及营养缺失等与发病有关。
遗传易感性,有贲门癌或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可能更容易患贲门癌。
反流性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贲门黏膜上皮增生等食管慢性炎症。
发病机制
贲门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有以下可能:
研究认为,贲门癌起源于贲门腺的颈部干细胞,后者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形成具有贲门或腺上皮特点的腺癌。
贲门部的溃疡、息肉萎缩性胃炎等,可能会发展成不典型增生,最终进展为贲门癌。
症状
若病变位于食管下段,贲门逐渐狭窄,出现与食管癌酷似的症状。
若发生于胃底侧,初期可能无自觉症状,易延误诊治。
随着病变发展患者进食时有异物感、哽噎感、吞咽困难及疼痛不适。症状时有时无,轻重不同。
另一始发症状是呕血或柏油便,可伴休克、重度贫血。
早期症状
早期症状不明显,无特异性,很容易被忽略,一般持续3个月以上。
胸骨后不适或疼痛,特点是间歇性或快速进食时加重。
吞咽食物时异物感,尤其是咽食干硬食物时可能有一种异物感,症状轻微并呈间歇性发生,且常固定在一个部位。
吞咽时食团停滞感,吞咽食物时似在某个部位一时停滞顿挫,病变发展后才逐渐明显。
胸部胀闷或紧缩感,且常伴咽喉部干燥感。
间歇性上腹部饱胀不适,进干食时明显。
中晚期症状
中期常见症状:吞咽困难、呕吐、疼痛和体重减轻。
晚期:可有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恶病质(主要表现为食欲缺乏、极度消瘦、乏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若出现腹部包块、肝大、腹水及盆腔肿物,可有上腹和腰背持续性隐痛,说明已有腹腔器官转移,无手术治疗机会。
并发症
多数是肿瘤侵犯食管的并发症及其压迫症状。
肿瘤侵及相邻器官可发生食管-气管瘘、纵隔脓肿、肺炎、肺脓肿及主动脉穿孔大出血等。
转移淋巴结压迫气管可引起呼吸困难,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压迫膈神经引起膈肌运动障碍和紊乱。
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242
贲门癌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普通外科
当影像学检查发现胃部或食管胃交界占位,或者胃镜活检提示恶性时,应该及时前往普通外科、胃肠外科等科室就诊。
消化内科
当有不明原因地出现体重减轻、上腹不适或隐痛、厌食、黑便等表现时,应尽快前往消化内科就医。
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应定期复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贲门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所以,如有胃癌家族史或生活在胃癌、食管癌高发地区等,应做好定期防癌体检。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胸骨后不适或疼痛,多长时间了?
吞咽食物时有无异物感或阻塞感?
有无间歇性上腹部饱胀不适,进干食时明显?
病史清单
是否有消化道恶性肿瘤家族史?
是否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是否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胃镜检查及活检、肿瘤标志物、幽门螺杆菌(Hp)检测。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检查。
影像检查:X线钡剂造影、CT、磁共振(MRI)、PET-CT。
诊断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242
贲门癌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胃部相关疾病史:如反流性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贲门黏膜上皮增生等食管慢性炎症。
肿瘤家族史等。
临床表现
早期可有胸骨后不适或疼痛,或吞咽食物时异物感等。
中期常见症状:吞咽困难、呕吐、疼痛和体重减轻。
晚期:可有贫血、低蛋白血症、消瘦及恶病质
实验室检查
生化检查
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血清胃蛋白酶原Ⅱ(PGⅡ)、血清胃泌素17(G-17)检测。
是一种无创、安全、经济的检查方法。
可用于贲门癌的辅助诊断。
肿瘤标志物
CA72-4、CEA和CA19-9,有助于胃癌的辅助诊断、疗效判断及随诊监测。
CA125:对于胃癌的腹膜转移有辅助诊断作用。
AFP:对于特殊病理类型的胃癌,有一定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血常规、粪常规
血常规:胃癌患者常有贫血,血红蛋白会降低。
粪常规:部分患者可出现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当前伴有活动性出血,需及时止血。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确诊胃癌的必须检查手段(“金标准”),可确定肿瘤位置,获得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活检。
影像学检查
超声内镜
是内镜技术和超声技术结合的检测方法。
用于评估侵犯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同时可进行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有助于术前分期,并准确地预测内镜下治疗的可能性。
X线钡餐检查
本检查的优点是简单无创、经济实惠,可发现胃部病变;缺点是难以分辨其良恶性,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有限。
CT检查
是首选的临床分期手段,一般常用胸腹盆腔联合大范围扫描。
帮助医生判断肿瘤部位、肿瘤与周围脏器(如肝脏、胰腺、膈肌、结肠等)或血管关系及区分肿瘤与局部淋巴结,有助于判断肿瘤的分期。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对CT对比剂过敏者,可考虑使用MRI。
MRI也可用于判断有无腹膜转移。
MRI,特别是增强MRI,是贲门癌肝转移的首选或重要补充检查。
骨核素扫描
简称骨扫描,用于判断贲门癌骨转移的常规检查。
当骨扫描检查提示骨可疑转移时,对可疑部位进行MRI、CT或PET-CT等检查验证。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
可辅助贲门癌分期,早期发现异常代谢病灶,从而发现肿瘤转移等。
本检查的费用高昂,一般不常规使用。
病理学诊断
组织学检查
标本类型
贲门病理组织学检查一般分为小标本及大标本两种类型。
一般来说,大标本是指癌手术切除后获取的标本,小标本则是指内镜活检标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MR/ESD)标本。
病理报告内容
比较重要的是贲门癌大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检查,也就是贲门癌术后的病理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
组织学分型:判断贲门癌是腺癌、黏液腺癌,还是印戒细胞癌等。
组织学分级:依据贲门癌的腺体的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低分化预后相对较差。
贲门癌分期:一般使用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联合制定的TNM分期。
免疫组化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简称免疫组化(IHC),主要用于贲门癌的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等。病理报告中,某项免疫组化指标表达或阳性,一般用“+”代表。通常需要做以下免疫组化检测:
HER2:该指标“3+”时,提示可使用分子靶向治疗;当HER2结果为“2+”时,需进一步做原位杂交检测。
错配修复蛋白:包括MLH1、PMS2、MSH2、MSH6,当这4个指标都是阳性“+”时,代表微卫星稳定状态,预后相对较好。
PDL-1:该指标阳性“+”时,提示能使用部分免疫治疗药物,如帕博利珠单抗等。
分期
对贲门癌分期有助于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正确地评价疗效,判断预后。
TNM分期
目前贲门癌TNM分期是国际抗癌联盟(UICC)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联合制定的分期系统,主要基于T、N、M三个要素,TNM后面会附加阿拉伯数字1~4等,数字越大,一般表示越严重。
T:代表原发肿瘤的范围,主要指肿瘤原发灶的大小及外侵程度。
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包括转移的区域范围。
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
总体分期
根据不同的TNM分期,最后确定出患者总的临床分期(预后分组),用罗马字母Ⅰ、Ⅱ、Ⅲ和Ⅳ期表示。
贲门癌的分期复杂,建议详细咨询就诊医师。
鉴别诊断
贲门癌一般需要与贲门失弛缓症、食管下段慢性炎症致狭窄及贲门部平滑肌肿瘤和贲门息肉等疾病鉴别。
通常很难通过临床表现区分鉴别,一般需要进行消化道钡餐造影或内镜检查等相关检查才能确诊。
治疗
手术治疗
是公认的首选方法。
主要适用情形:
X线钡餐造影、内镜检查活检及病理细胞学已确诊者。
腹部超声、CT检查或腹腔镜检查排除淋巴结及腹腔器官转移者。
患者一般情况尚好,无重大心、肺或其他器官严重合并症者。
内镜治疗
术前需内镜超声确定肿瘤侵犯深度。
适用情形
病灶局限于食管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无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的早期癌或重度不典型增生,癌肿直径<1cm,病变局限且边界清晰者。
治疗方法
可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指内镜下将黏膜病灶整块或分块切除,是用于胃肠道表浅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根据不同部位、大小、浸润深度的病变,选择使用特殊电切刀,在内镜下逐渐分离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组织,最后将病变黏膜及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的方法。
内镜姑息治疗
内镜下姑息治疗方法有氩离子束凝固术、激光、电凝、热探头、射频消融、冷冻及光动力疗法等。
氩离子束凝固术:借助氩离子束的电传导将高频电能量传递至目标组织的治疗方法。可在短时间内有效制止大面积出血,且对人体无毒害。
光动力治疗:是利用光动力效应的治疗方法,有创伤小、毒性低,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射频消融:可用于治疗早期贲门癌、癌性狭窄及支架置入术后再梗阻,其疗效快捷、安全、可靠。
内镜下扩张治疗:对贲门癌晚期已发生转移伴其他器官疾病或受全身情况等限制无法手术者,行内镜下扩张治疗改善梗阻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食管狭窄
内镜下放置金属支架:对伴严重狭窄、食管-气管瘘不能手术者,内镜下放置金属支架可显著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不足之处是支架可能移位,少数患者尤其是化疗者可并发出血。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化疗
贲门癌化疗效果欠佳,多以联合化疗为主。
通常参照胃癌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常用一线治疗方案:
FP方案:氟尿嘧啶联合顺铂
XP方案:卡培他滨联合顺铂。
SP方案:替吉奥联合顺铂。
FOLFOX方案:氟尿嘧啶与奥沙利铂
靶向治疗
曲妥珠单抗
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一般在病理报告中免疫组化染色呈“3+”,或免疫组化染色呈“2+”且FISH检测呈阳性)的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推荐在化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曲妥珠单抗
阿帕替尼
甲磺酸阿帕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新药。
主要用于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的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且患者接受阿帕替尼治疗时一般状况良好。
免疫治疗
过继性免疫治疗:可输注大量抗肿瘤效应的免疫细胞。白介素2在临床应用较广。
非特异性生物反应调节治疗:通过增强机体总体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目的。临床常用的有卡介苗、香菇多糖等。
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等也取得一定疗效。
预后
生存期
目前尚没有权威的贲门癌生存统计数据,一般将贲门癌视作特殊类型的胃癌,通过胃癌的生存分析,可大致推测贲门癌的生存期。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来大致预估。
胃癌5年生存率
早期胃癌预后好,黏膜内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91%以上,黏膜下癌5年生存率为80%~90%。
国内统计数据显示,胃癌Ⅰ、Ⅱ、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92.6%、76.2%、40.8%和6%。
特别提醒
5年生存率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患者的个人预期生存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
5年后复发概率很低,一般可视作临床治愈。
预后因素
贲门癌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特性、患者状况和治疗方法等多方面因素。
肿瘤方面包括肿瘤分化程度、大体类型、肿瘤大小及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浸润生长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肿瘤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其次为淋巴结转移情况。
30岁以下的患者,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
日常
日常管理
家庭关怀
了解癌症特征:家人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习有关贲门癌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照顾患者。
情感支持:贲门癌患者常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或情绪改变,作为家人,要注意提供情感支持,向患者讲解相关知识,并告知治疗必要性,帮助其树立治愈信心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
转移注意力:家人可鼓励患者进行适量运动、看电影、听轻音乐、读书、公园散心等方式放松,促进心理健康。
生活方式
对于贲门癌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复发和降低死亡的风险。
保证睡眠:患者应该多休息,确保足够的睡眠。
适当参与体力活动:适合患者的有氧运动包括散步、骑自行车、瑜伽等,可以根据自己爱好的来选择,坚持每周3~5次。
注意观察大便情况:如果发现黑便,建议就医,以明确是否发生胃肠道出血
慎用保健品:从食物中获取营养,避免依赖营养保健品。不推荐常规摄入营养保健品用于控制癌症。
日常饮食
循序渐进,以软食为主,逐渐过渡其他饮食。
适量增加营养,特别是在术后,应定期监测体重,鼓励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必要时转诊至营养师或营养部门进行个体化辅导。
避免生、冷、硬、辛辣、酒等刺激性食物。
避免易胀气的食物,如豆类食物。
避免过甜食物。
解除惧食心理,保证营养充足。
日常服药
贲门癌切除后会对日常的服药造成一些影响,建议首选液体剂型的药物。
固体制剂:普通片剂和胶囊等,需要将药片尽可能碾碎。
胶囊制剂:需要去掉胶囊壳调成糊状物或溶解到水中服用。
肠溶制剂或缓释制剂:正常服用即可,不可碾碎。
随诊复查
治疗后都需要定期复查。
复查目的是监测疗效,早期发现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检查以影像检查为主,如胸部CT、腹部CT或B超等。
由于患者间存在着病情和身体状况的个性化差异,随诊复查时间应严格遵医嘱。以下只是一般性原则。
早期根治性术后随诊
随诊频率:术后2年内,每3月1次,3~5年每6个月1次,5年后每1年1次。
随诊内容:血液学检查(血常规、生化、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CA72-4、CA125等 )、体重监测,监测频率同临床检查。
超声检查,每半年1次。
胸、腹CT检查:2年内每半年1次。以后每年1次。
胃镜检查:每年1次(当CEA提示异常时随时检查)。
进展期根治性术后及不可切除姑息性治疗随诊
随诊/监测频率:前2年每3个月1次,然后半年1次至第5年。
随诊/监测内容:血液学检查(血常规、生化、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CA72-4、CA125等 )、体重监测,每半年1次超声或胸、腹CT检查(当CEA提示异常时)。
预防
一般预防
注意饮食健康,多吃含维生素、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苹果、香蕉、葡萄、梨、萝卜、青菜、西红柿等),少吃腌制食品和不吃发霉的食品。
注意饮食卫生,做好粮食、水果的防霉工作,注意饮用水的卫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定时,进食不宜过快、过烫、过硬,避免暴饮暴食。
避免大量饮酒和过度吸烟。
积极治疗胃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如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等。
高发区和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胃癌的筛查。
避免长期口服对胃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
定期进行胃癌筛查
血清学筛查
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
PG可分为PGⅠ和PGⅡ。
我国胃癌筛查采用PGⅠ浓度≤70 μg/L且PGⅠ/PGⅡ≤3.0作为胃癌高危人群标准。
血清胃泌素17(G-17)检测:该指标升高,提示存在胃癌发生风险。
Hp感染检测:该指标阳性说明存在Hp感染,存在胃癌发生的风险。主要包括血清Hp抗体检测与尿素呼气试验(UBT)。
内镜筛查
常用的有电子胃镜筛查、磁控胶囊胃镜筛查等。
电子胃镜
是胃癌的主要诊断手段。
可观察胃内黏膜的全貌,病灶位置、形态、范围、出血、溃疡形成等。
可取肿瘤边缘组织或疑似肿瘤的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磁控胶囊胃镜(MCE)
是将胶囊内镜(CE)技术和磁控技术成功结合的新一代主动式胶囊内镜。
原理:将微型摄像机和无线电发射器置于胶囊内,吞服后检查胃肠道病变的方法。
优点:全程无痛苦、便捷、诊断准确度较高。
局限性:目前无法进行活检。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