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孢子丝菌病
概述
本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可引起化脓、溃烂及渗出。潮湿环境和腐烂草木有利于本菌的生长,当皮肤破损时病菌侵入,根据患者对该菌的暴露史及免疫状态不同,有不同表现。
孢子丝菌病传染他人吗
孢子丝菌病会传染给他人。
孢子丝菌病是一种由孢子丝菌感染皮肤、黏膜及其周围淋巴组织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症状有丘疹、脓疱、疣状结节、脓肿溃疡等。孢子丝菌病为人畜共患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携带孢子丝菌的动物、人,以及被污染的物品都可能成为传染源。
孢子丝菌病一般很难自愈,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碘化钾、氟康唑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固定性皮损的孢子丝菌病患者,药物治疗无效时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建议患者严格遵照医嘱用药,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在生活中注意居住环境的卫生以及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在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等。
病因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Schenck)孢子丝菌所致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
本病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上呼吸道和消化道而感染。
孢子丝菌病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局部淋巴系统,引起肉芽肿性损害。肺内病变初期为段性分布的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
症状
1.皮肤淋巴管型
最常见,真菌由外伤处植入,局部出现小而硬、可推动的无痛性皮下结节,呈红、紫或黑色,有时初起即为溃疡。好发于指部或腕部,损害沿淋巴管排列,自觉症状不明显。
2.固定型
好发于面、颈、躯干等处,损害为溃疡、疣状或浸润性肉芽肿,周围有时有卫星状损害。
3.皮肤黏膜型
较少见,发生于口腔、咽喉部或鼻部,初起为红斑、溃疡或化脓性损害,后变成肉芽肿性、赘生物或乳头瘤样损害。
4.播散性孢子丝菌病
可发生骨、骨膜及滑膜孢子丝菌病,眼孢子丝菌病,系统性孢子丝菌病及孢子丝菌病脑膜炎
5.肺孢子丝菌病
主要由吸入孢子而发病,有咳嗽、发热症状。并出现结节损害、薄壁空洞、纤维化及胸腔积液
检查
1.组织病理
组织细胞为主的肉芽肿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的化脓性炎症。在脓肿和多核巨细胞中PAS染色有时可找到孢子或星状体,典型的可见雪茄状小体及星状体。
2.实验检查
 ①标本采集:自皮肤损害黑点及未破溃的结节中采集脓液或血液,其他尚有痰、血、骨髓、脑脊液或皮肤活组织、内脏组织。②直接检查时,孢子极易和其他结构混淆,尤其孢子数量很少时,常难以辨认。因此应做培养才能确诊。③沙氏琼脂培养基中,37℃和25℃菌落形态相同,但部分固定型孢子丝菌皮损中的菌株在37℃时不能生长,最好分别放于2个温箱中加以培养。④脓液或组织真菌培养有孢子丝菌生长。⑤当培养基加入青霉素时,可以刺激孢子丝菌的生长。
3.病原学检查
(1)直接镜检:取痰液、脓液或活检组织直接涂片,作革兰染色或PAS染色,在多核细胞内或大单核细胞内或细胞周围,可见有革兰染色阳性、圆形或梭形,直径2~5μm小孢子。偶见菌丝及星形体。
(2)细菌培养:①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室温下,即有菌体生长。6天后菌落0.5cm直径大小,呈灰褐色膜状菌落,微高于培养面。10后菌落达1.5~2.0cm直径,表面分3带,边缘为膜状白色晕;中带为暗褐色;中央隆起,有皱褶,高低不平,间有少数成刺状菌丝。2周的菌落呈黑褐色,边缘有下沉现象。取材检查时,菌落黏性很大,不易取出。镜检可见直径2μm的细长分隔菌丝。分生孢子柄从菌丝两侧长出,与菌丝成直角,在顶端有3~5成群梨形小分生孢子(2~4)μm×(2~6)μm大小,排列成梅花样。②胱氨酸葡萄糖血琼脂或脑心浸液葡萄糖血琼脂基上,37℃培养,呈白色菌落,镜检为圆形或梭形孢子,有时出芽,革兰染色阳性。③电镜检查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小孢子和细长分隔菌丝孢子,电子密度高,呈辐射形状,中心暗,外套附于细胞壁外侧。菌体细胞壁为中等电子密度,胞质呈微细颗粒状,内有线粒体,内质网和空泡。出芽方式为内分芽型,双相性移行时菌丝机械性断裂为菌丝断片,分生孢子形成上具有多形性。菌丝相中,可见假轴状分生孢子柄,并形成多个顶生分生孢子。
4.免疫学检查
(1)皮肤试验:皮内注射0.1ml1∶1000菌苗,24~48h出现结节为阳性。
(2)血清学检查:血清沉淀素及凝集素阳性(滴度增高),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5.X线检查
病变类型不同,胸部X线表现不一:①支气管肺炎型:斑片状、结节状阴影呈局灶性分布,亦可弥漫性浸润。②慢性空洞型:原有炎症性浸润阴影中出现透光区,即薄壁空洞形成。③淋巴结肿大型:主要为肺门和(或)纵隔阴影增大增浓,可单侧,亦可双侧。当伴有支气管阻塞性病变时,可出现局限性肺气肿,或局限性肺不张
诊断
依据本病临床表现,结合真菌检查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一般不难。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及皮下组织的化脓性及肉芽肿性炎症,很难看到微生物,当存在大量病原体时,可通过PAS染色看到。但应与疣状皮肤结核着色真菌病芽生菌病及炭疽病等鉴别。
治疗
全身治疗为主,单纯局部治疗无明显效果。
1.全身治疗
(1)伊曲康唑  治疗皮肤淋巴管型和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效果好,疗程3~6个月。
(2)碘化钾  无抑制真菌作用,可能通过影响患者的免疫反应而发挥作用。治疗有效,但要注意胃肠不适及对甲状腺抑制等副作用。
(3)两性霉素B  用于严重的及播散型孢子丝菌病。
2.局部治疗
(1)2%碘化钾溶液或10%碘化钾软膏外用,损害消退后,应持续使用1个月左右,以防复发。
(2)局部液氮治疗,尤其适用于孤立小型损害者。
(3)局部温热疗法可控制组织内真菌生长,治疗温度应达到40℃~43℃。妊娠期妇女或严重肝肾疾病的患者,可给予温热疗法
预防
注意保护皮肤,勿接触腐烂草木,勿刺伤皮肤。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
预防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