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病毒性肝炎
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病,以损害肝脏为主
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缺乏、厌油、恶心、呕吐、黄疸等
是肝炎病毒感染所致
药物治疗是主要方法,结合一般治疗,严重者可采用人工肝支持治疗、肝移植等
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主要损害肝脏。
病毒性肝炎在急性期有可能痊愈,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都可能发生慢性化,进而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丁型肝炎可使乙型肝炎病情复发或加重。
分型
根据感染的病毒类型可以分以下几类:
甲型病毒性肝炎:又称甲型肝炎、甲肝,病原体是甲型肝炎病毒,为RNA病毒。
乙型病毒性肝炎:又称乙型肝炎、乙肝,病原体是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
丙型病毒性肝炎:又称丙型肝炎、丙肝,病原体是丙型肝炎病毒,为RNA病毒。
丁型病毒性肝炎:又称丁型肝炎、丁肝,病原体是丁型肝炎病毒,为RNA病毒,依赖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戊型病毒性肝炎:又称戊型肝炎、戊肝,病原体是戊型肝炎病毒,为RNA病毒。
发病情况
病毒性肝炎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中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
甲型肝炎在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是青年,20岁以后抗甲型肝炎病毒阳性率高。
乙型肝炎发病率为5%~6%,男性多于女性。
丙型肝炎全球感染率约为2.8%,中国1~59岁一般人群丙型肝炎病毒阳性率为0.43%,估计约有1000万例。
丁型肝炎依赖于乙型肝炎,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中,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0~32%。
戊型肝炎多见于中老年人。
随着疫苗接种逐渐推广,中国病毒性肝炎的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患病人群基数大,仍然有传播的风险。
病因
致病原因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都是感染了嗜肝病毒,而不同类型的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不尽相同。
传染源
患有病毒性肝炎的人和肝炎病毒携带者(包括慢性感染者和无症状携带者等)都可能成为传染源。
戊型肝炎还有以下传染源。
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猪。
鹿、牛、鸡、羊、啮齿动物(如鼠)也可能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比如粪便排出后污染水、食物等,再经口进入体内。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可以经血液、性接触、母婴等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
如果没有接种对应疫苗,所有人都有可能感染嗜肝病毒。
发病机制
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肝脏。
病毒感染肝细胞后,可以通过直接损伤肝细胞、免疫系统参与损伤肝细胞等途径造成肝脏损害。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可能会涉及其中一种或两种机制。
症状
急性肝炎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潜伏期不同,经过潜伏期后发病即为急性期,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乏力。
食欲缺乏、厌油。
恶心、呕吐。
腹胀、腹痛。
黄疸:尿液颜色逐渐加深,粪便颜色变浅,白眼球(巩膜)、皮肤发黄。
可能会伴有发热、畏寒、右上腹不适、肝区疼痛等不适,少数可出现咳嗽、鼻塞等与感冒相似的症状。
以上症状可能会同时出现,也可能先出现乏力、食欲缺乏、厌油、恶心、呕吐等症状,之后逐渐出现黄疸。
随着病情好转,症状可逐渐消失。
慢性肝炎
如果发生慢性化,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乏力。
食欲减退。
腹胀。
恶心、呕吐。
皮肤黝黑。
皮肤、白眼球发黄,尿液颜色加深。
易发生出血,如刷牙时口腔出血。
蜘蛛痣:皮肤上外形像蜘蛛的血管痣,按压其中心,周围辐射状血管网立即消失,去除压力后又出现。
肝掌:手掌下部的大鱼际、小鱼际皮肤发红,按压后褪色的现象。
重症肝炎
重症肝炎发病初期与急性期类似,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常出现以下症状:
深度黄疸。
严重胃肠道反应,频繁呕吐。
极度乏力,可伴有持续高热、行为异常、嗜睡、甚至昏迷。
出血倾向明显,容易发生牙龈出血、皮肤下出血点等。
并发症
肝硬化:可出现与病毒性肝炎类似的乏力、食欲缺乏、厌油腻、恶心、呕吐、腹泻、黄疸等表现,还可出现腹胀、腹围增大等表现。
肝衰竭:除上述肝炎、肝硬化表现外,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颅内压增高等表现(如鼻出血、齿龈出血、呕血或便鲜血、呕吐、视物模糊等)。
脾功能亢进:出现脾大,血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白细胞减少容易发生感染。
消化道出血:出现呕血、大便带血或黑便等,严重时出现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继发感染:出现乏力、发热等表现。
肝性脑病:出现认知能力下降、性格改变、行为异常等。
门静脉高压:出现脾大、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等表现。
肝肾综合征:表现为突然出现少尿或无尿、不同程度的腹水和黄疸、血压降低、恶心、呕吐、嗜睡等表现。
低钠血症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电解质紊乱:出现软弱无力、腹胀、恶心、呕吐、头痛、嗜睡、肌肉痛性痉挛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肝源性糖尿病:出现多尿、多食等糖尿病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右上腹部疼痛等症状时,建议及时消化内科就诊。确诊后转至感染科进一步治疗。
感染科
未规范接种相关疫苗,与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者,出现上述症状也可以到感染科就诊。
急诊科
出现深度黄疸、频繁呕吐、持续高热、嗜睡、昏迷等紧急情况时,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可能需要做腹部超声检查、腹部CT、腹部MRI等检查,故应穿着宽松易穿脱衣服,尽量避免含金属材质,已怀孕或准备怀孕者须提前告知医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恶心、呕吐?是否厌食油腻?
是否有乏力?出现多久了?
是否有黄疸?如皮肤、巩膜发黄、小便发黄等
刷牙时是否会有牙龈出血?或皮肤上是否有小出血点?
是否摸到右上腹部不适?是否伴有疼痛?
这些症状出现有多久了?
病史清单
是否接受过输血或血液制品?
是否接受器官移植、血液透析、纹眉等?
是否密切接触过病毒性肝炎患者?
是否接种过肝炎疫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肝功能、肝炎病毒核酸检测及抗原抗体检测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腹部CT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抗病毒药物:拉夫米定、索磷布韦
保肝退黄药物:谷胱甘肽、熊去氧胆酸 、异甘草酸镁、水飞蓟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曾经与患有病毒性肝炎的人有密切接触。
可能曾经进食或接触过来源不明的食物、液体等。
可能曾经接受过输血、血制品、器官移植等。
可能曾经进行过文身、修脚等操作。
可能曾经患过急性病毒性肝炎。
临床表现
症状
有发热、食欲缺乏、厌油、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尿液、皮肤、巩膜等发黄,颜色可逐渐加深。
体征
腹部触诊可了解肝、脾是否出现肿大,大致判断是否受到损伤。
大多会出现肝大,触摸时可有疼痛,部分可出现脾大。恢复期肝、脾可逐渐回缩至正常。
实验室检查
血生化检查
血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凝血酶原时间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或GGTP)、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胆碱酯酶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是判断肝细胞损伤程度最常用的指标,损伤程度越重,升高幅度越大。
血清胆红素:肝细胞损害可以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肝衰竭会出现血清胆红素升高,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下降的现象。
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肝脏可合成白蛋白,如果白蛋白水平下降,说明肝脏合成功能受损。随着病情加重,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可逐渐下降。
γ-谷氨酰转肽酶: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会出现轻、中度升高,如果发生胆汁淤积,可明显升高。
血清碱性磷酸酶:主要经过肝胆系统排泄,产生过多或排泄受阻都可出现升高,可以借此观察病情发展、治疗情况。
总胆汁酸:肝细胞损害或出现肝内、外胆道系统阻塞时,可升高。
胆碱酯酶:能反映肝脏储备功能情况。
血生化检查需要空腹,检查前一晚晚饭后需要暂时禁止饮食,直到抽血完成。
抗体(抗原)检测
检测血液中肝炎病毒抗体,主要是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乙型肝炎还包括表面抗原等。
需要取静脉血检查,检查结果不受饮食影响。
病毒RNA或DNA检测
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肝炎病毒核酸,如果发现则可作为确诊的依据。
还可以检测病毒基因型等,为治疗提供参考。
血液样本来自于静脉,结果不受饮食影响。
肿瘤标志物检测
主要是检查甲胎蛋白(AFP)等水平,可以帮助判断有没有肝癌等严重情况。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
肝脏检查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就是腹部超声
腹部超声可以判断肝、脾的大小和形态,肝脏内重要血管情况,以及有没有占位性病变。
超声检查为无创检查,检查时遵照医嘱调整体位。
CT
CT是一项放射性检查,可以观察肝脏形态,了解有无肝硬化、占位性病变等。
如果发现占位性病变,还能大致判断良、恶性。
腹部CT平扫者,检查前至少禁食4小时(可饮用水)。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没有放射性,而且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肝脏组织结构变化。
借助显影剂、动态增强扫描等,可以更有效地区分占位的良、恶性。
检查前至少禁食4小时(可饮用水)。检查前除去项链、耳环、手机、手表等金属物品。
瞬时弹性成像
瞬时弹性成像以超声检查为基础,是一种无创检查,方便、快捷,能多次重复的检查。
检查结果比较可靠,可以比较准确地区分轻度肝纤维化、进展性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
如果结合血液检查的有关指标,可以提高肝纤维化诊断的准确率。
鉴别诊断
病毒性肝炎需要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肝炎进行鉴别,如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出现黄疸者,还需要与其他原因导致的黄疸进行区别。
其他原因导致的肝炎
相似点:都可能会出现食欲缺乏、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
不同点: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检查结果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但不能排除与其他肝炎同时发生的情况。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可发现相关用药史和长期过量饮酒等情况。自身免疫性肝病可发现自身抗体等指标异常。
其他原因导致的黄疸
相似点:都可能会出现黄疸,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胆红素水平异常。
不同点:其他黄疸可能是某些药物、非肝炎病毒引起的感染、胆囊炎胆石症胰头癌、肝癌等导致,可能出现原发病的症状。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能明确有无感染。
治疗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都可以使用药物治疗,但其使用的药物、治疗方案可能会有很大差异,特别是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都可以采用一般治疗,减轻不适症状等。
如果发展为重型肝炎肝衰竭等严重情况,还需要根据情况选择人工肝支持治疗、肝脏移植等。
如果出现并发症,还需要针对并发症进行治疗。
一般治疗
发热、乏力、黄疸等症状严重时,建议卧床休息,避免活动。
病情逐渐好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逐渐恢复活动。
关注黄疸、乏力等症状的变化情况,特别是孕妇,并定期监测肝功能、凝血功能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甲型肝炎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用药以对症治疗为主,可用保肝退黄类药,如甘草酸类制剂、水飞蓟素。
乙型肝炎
成人急性乙肝如病情轻大多为自限性疾病,可通过充分休息、营养支持等改善症状。慢性乙肝可用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保肝药物、抗肝纤维化药等。
抗病毒药:包括普通干扰素α、聚乙二醇干扰素α等干扰素,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替诺福韦酯及丙酚替诺福韦等核苷(酸)类似物。
免疫调节剂:如胸腺五肽、胸腺素等。
保肝药物:甘草酸类制剂(如异甘草酸镁、甘草酸二铵)、水飞蓟素、双环醇、谷胱甘肽、硫普罗宁、多烯磷脂酰胆碱、S-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等。
抗肝纤维化药:如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等中成药。
丙型肝炎
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用药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索磷布韦、达拉他韦、雷迪帕韦、阿舒瑞韦等。
丁型肝炎
α-干扰素是目前唯一批准治疗慢性丁肝的药物,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控制病情。也可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或α-2b。
已有新的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Lonafarnib等。
戊型肝炎
与甲型肝炎治疗原则相同,用药对症治疗为主。
要注意戊肝感染的孕妇有发生重型肝炎的可能,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用药提醒
以上所有药物均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肝肾功能。
肝脏移植手术
病毒性肝炎一般不需要手术,如果为终末期肝衰竭时,可能需要肝脏移植等手术治疗。
健康肝脏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可以在移植后逐渐生长,使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有时可能还需要同时服用抗病毒药物,防止再感染。
人工肝支持系统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借助器械等在体外模拟肝脏部分功能,暂时替代肝脏,发挥解毒等作用。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复杂程度不同,能够发挥的肝脏功能也不同,有的系统可以替代较多的肝脏系统。
如果发生肝衰竭,人工肝支持系统会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预后
治愈情况
病毒性肝炎在急性期都有可能痊愈,但痊愈的概率不同。
病毒性肝炎有发展为重型肝炎的危险,一旦发展为重型症肝炎,病死风险较大。
危害性
病毒性肝炎是传染病,肝炎病毒可感染他人,具有传染性。
有些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可转为慢性,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转为慢性的情况如下:
甲型肝炎不会发展为慢性。
成人乙型肝炎转为慢性的概率是10%,转为慢性后肝硬化的年发生率约2%~10%,失代偿期肝硬化5年生存率为14%~35%,肝硬化者肝细胞癌的年发生率为3%~6%。
丙型肝炎慢性化率为55%~85%,但目前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后治愈情况明显好转。
丁型肝炎会提高乙型肝炎慢性化的概率,加速病情发展。
戊型肝炎一般不会发展为慢性,但是部分患者,如果有接受器官移植、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以及患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等情况,由于免疫功能长期受到抑制,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可转为慢性。
病毒性肝炎痊愈后不一定都能获得长期保护,戊型肝炎等有再次感染发病的风险。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按照医生的要求用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药物代谢多需要经过肝脏,因此切勿自行服用其他药物,或者改变用药剂量。
不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共用剃须刀、指甲钳等物品,避免接触其血液。
被血液、呕吐物等污染的衣物,应当单独清洗并消毒。
出现皮肤瘙痒时,不要用力搔抓皮肤,防止出血和感染。
可以用清水清洗皮肤,不要用力揉搓皮肤,或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洗剂。
乏力、发热时最好卧床休息,等身体逐渐恢复后再下床活动。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疲惫。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时间不要过长,不感到疲劳即可。
在传染性消失前,避免性行为,或坚持使用安全套。
按照医生的要求复查,尤其是慢性肝炎者,需要定期进行血生化、甲胎蛋白腹部超声等检查。
饮食管理
三餐规律、少食多餐,严禁暴饮暴食,八分饱即可,维持适宜体重。
由于肝脏功能受损,饮食需要避免油腻,不吃高盐、高脂食物,如肥肉、油炸、烧烤腌制食物等。
优先选择低脂食物,如可多摄入低脂牛奶或酸奶(一天1~2杯)、豆类、鸡蛋清(全蛋每周不超过3个)、去皮鸡肉或鱼虾类(一天一个扑克盒大小)。
以植物油代替动物油,如花生油、橄榄油、玉米油和豆油等。
主食不要局限于精白米面,交替变化吃各类粗粮、杂豆、薯类。
少吃高糖食物,如白砂糖、糖果、甜饮料、糕点、浓缩果汁、果酱、蜂蜜等。
多吃蔬菜(每日约一斤),尤其是绿叶蔬菜;每天吃约1个拳头大小的水果。
戒酒,防止酒精进一步损伤肝脏。
遵医嘱补充维生素。
严禁摄入霉变食物、不合格饮水等。
心态调整
慢性肝炎治疗周期长,需要有客观的认识,保持乐观心态并坚持治疗。
预防
疫苗接种
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已经有疫苗可以预防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还没有疫苗。
由于丁型肝炎病毒依赖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因此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可以预防丁型肝炎病毒感染。
加强防护
如果要接受打耳钉、文身、注射等可能会损伤皮肤、黏膜的操作,应当去正规场所,规范的消毒可以降低感染风险。
如果身上有伤口,需要包扎好,防止沾染别人的血液或其他体液。
不与他人共用指甲刀、水杯、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物品。
与健康情况不明的性伴侣接触时,坚持使用安全套。
清理卫生情况不明的个人用品、血液、呕吐物等时,戴好手套。
医务工作者、酒店及医院的清洁人员,在工作时要注意遵守操作规范,戴好手套,并保护好皮肤及伤口。
远离毒品,共用针头可能会导致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HIV)等。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在发病期间,按照要求隔离,不可从事食品加工、餐饮服务、托幼保育等工作,防止传染给其他人。
餐前便后洗手。
避免饮用卫生情况不明的水。
不吃卫生情况不明或未完全烹饪熟的食物。对一些自身易携带病原体的食物,如猪肉、猪内脏、鹿肉、贝类等,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
公用餐具进行消毒,最好实行分餐制。
确诊病毒性肝炎后,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防止传染给他人。
不可以给他人喂食自己咀嚼过的食物。
不可捐献血液、器官、精子、卵子等。
坚持避免性行为或使用安全套。
不从事法律禁止从事或无健康证不能从事的工作。
保护自己的皮肤等,防止血液等沾染其他物品或人。
不与他人共用牙刷、毛巾、指甲刀、剃须刀等个人卫生用品。
如果想怀孕,需要咨询医生。怀孕期间按照医生的要求治疗。
分娩前应当如实告诉医生,以便保护新生儿和医务人员,新生儿出生后规范接种疫苗。
提醒可能会接触到血液的人。
坦诚地告知朋友、家人等经常接触的人,并提醒他们接种疫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