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牙套脸
概述
牙齿长期矫治过程中出现的面部特征性改变
主要表现为双侧脸颊及太阳穴凹陷、颧骨突出,呈现憔悴和衰老面容
主要因咀嚼肌废用性萎缩所致,也与生理性衰老、消瘦、心理因素有关
正畸过程中出现的牙套脸大多不需要治疗,正畸结束3~5个月可自行恢复
定义
牙套脸指长期矫治过程中,患者面部样貌出现的特征性改变,主要表现为“两凹一突”,即脸颊、太阳穴凹陷,颧骨突出,伴法令纹加深。出现牙套脸的患者由于面部丰满度下降、面部轮廓线条不连续、骨骼感变强,看起来比较消瘦,呈现苍老和憔悴的面容。
牙套脸不是临床专业名词,是大众的民间说法,不是所有正畸治疗的患者都会出现牙套脸,通常发生在少数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中,常见于30岁以上的女性。
牙套脸常常在开始接受正畸治疗6~12个月后,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日益明显,在摘除矫治器后3~5个月逐渐好转。
发生机制
牙套脸发生主要机制是咀嚼肌废用性萎缩。
开始佩戴矫治器后,由于矫治力的作用,牙齿出现酸软、咀嚼无力等不适,佩戴传统矫治器担心咀嚼引起托槽脱落,口腔清洁频率增高,不方便清洁,饮食习惯发生改变,咀嚼频率减低,时间较少,咀嚼肌出现废用性萎缩。
咀嚼肌是与咀嚼功能密切相关的肌肉,即咀嚼过程中发生收缩用力的肌肉,主要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
正畸治疗中,如果患者同时在主动减重,进食量少,体内脂肪含量减低,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新陈代谢速度减慢及在重力作用下,面部软组织会出现下垂,皮纹变深,进一步加重面部凹陷,颧骨突出。
表现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以出现牙套脸,但是常见于30岁以上女性、消瘦、高颧骨人群。
症状特征
发作时间不同
天生的牙套脸多由于先天因素引起,如先天性面骨发育不全等。
突然出现的牙套脸多见于正畸治疗影响、短期快速减重等。
逐渐加重的牙套脸多见于皮肤增龄性变化表现出的皮肤衰老等。
持续时间不同
短期牙套脸表现为一段时间内的面部形态改变,即面颊部丰满度降低、面颊部明显凹陷、法令纹加深等。多见于正畸治疗期间、短期内过度减肥等。
长期牙套脸表现为长期的面部形态不饱满,面部轮廓分明、面颊部凹陷、颧骨外突等。多见于先天发育缺陷如先天性面颅骨发育不全等,也可见于先天高颧骨等。
发生年龄不同
30岁以上患者出现牙套脸常见于增龄性变化引起的面部衰老会加重软组织变化。
30岁以下患者出现牙套脸常见于先天缺陷、消瘦、过度减肥等。
伴随症状
牙套脸多见于牙齿正畸过程中,在正畸完成后可逐渐恢复,不会造成明显的伴随症状。
部分人群可能由于正畸过程导致部分口腔症状,但与牙套脸的出现没有必然联系。
原因
牙套脸是错?畸形患者接受正畸治疗的过程中并发症之一,但不是所有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都会出现牙套脸。牙套脸也与面部发育异常、面部结构某些特征、年龄、饮食习惯改变、减重和心理因素等有一定关系。
疾病因素
错?畸形的正畸治疗
咀嚼肌废用性萎缩
因牙齿受矫治力作用出现不适,患者会主动减少咀嚼,改为软食或者流食。用传统固定矫治器的患者,为了避免硬物、黏性食物导致托槽脱落,也会改变饮食习惯。这些减弱咀嚼力的改变,减少了咀嚼肌锻炼强度。
长期如此,肌肉会出现废用性萎缩,肌肉体积减小,特别是浅表的咬肌和颞肌萎缩,容易引起面颊部和太阳穴凹陷,视觉上颧骨变宽大和突出,形成牙套脸。
拔牙矫治
拔牙矫治是解决中/重度颌骨前突、重度牙列拥挤的有效治疗方案。若适应证选择不当、对面部软组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牙(如尖牙)缺失、治疗中垂直向高度控制不理想,均可能会导致面部软组织塌陷,进而出现牙套脸。
矫治系统差异
不同的矫治系统出现牙套脸的概率也有差异。
传统的金属托槽矫治器不可随意摘取,对患者饮食习惯影响大,托槽、弓丝特殊结构导致的不适,都增加了出现牙套脸风险。
隐形矫治器摘戴方便,不适感轻,对患者正常饮食基本没有影响,大大降低了出现牙套脸的概率。
其他疾病
面部外伤骨折:面中部骨折时,面部软组织缺少骨骼支撑发生凹陷。
面部先天性疾病:先天发育畸形引起面颊部凹陷,如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常见于先天性唇腭裂患者。
面部肿瘤术后:颌面部肿瘤手术治疗切除掉肿瘤侵犯的软、硬组织,术后出现面部凹陷。
非疾病因素
年龄因素
年龄增加会引起皮肤胶原蛋白合成能力减弱,胶原蛋白流失增多,表现为皮肤松弛下垂。正畸治疗持续时间长(通常为1~5年),治疗期间患者的自然衰老会引起面颊部下垂凹陷,表现为牙套脸。
脂肪减少
体型消瘦者更易出现牙套脸,因为这类人群面部脂肪组织单薄,咀嚼肌和脂肪的细微改变,都会引起视觉上脸型较大的变化。此外,正畸期间减肥者如果减少了摄入量,面颊部脂肪流失,同样也增加了出现牙套脸的风险。
初始面部特征
有些人群先天颧骨较高,下颌狭窄,也容易出现“两凹一突”的牙套脸面容。
心理因素
部分正畸的患者伴有面容焦虑,长期持续这种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牙套脸的认识。
就医
不影响正常生活,口腔正常功能,对自身心理无影响的情况下,先天自然形成的牙套脸无需特殊处理。
在正畸治疗期间,轻度的牙套脸无需特殊处理,常常在治疗结束后逐渐好转。当情况进行性加重时,需要尽快寻求专业口腔医生的帮助。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常常建议就医:
● 牙套脸引起面部形态严重变化,如面部严重不对称、歪斜等。
● 牙套脸引起口腔功能异常,如咀嚼异常、咬合无力等。
● 牙套脸会引起精神和心理障碍
● 牙套脸症状逐渐加重,或出现其他伴随症状。
就诊科室
出现牙套脸后常建议就诊于口腔正畸科。当检查发现其他伴随疾病时,可能需要去对应科室就诊:
● 伴随牙龈出血、牙齿松动、口臭等症状,可能需要就诊于口腔内科(牙周病科)。
● 伴随牙齿龋坏、牙疼等症状,可能需要就诊于口腔内科(牙体牙髓科)。
● 伴随面部膨隆、面部变形、外伤骨折等症状,可能需要就诊于口腔颌面外科。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 发现牙套脸多久了?
● 牙套脸的变化程度,是否逐渐严重?
● 牙套脸是否严重影响面部外形和美观?
● 牙套脸是否严重影响咀嚼功能,如牙齿完全不能咬合?
● 发现牙套脸之后是否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病史清单
● 是否做过牙齿矫正相关治疗?
● 家庭其他成员是否存在牙套脸?
● 是否有全身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肝病、肾病等?
● 是否有发育不良或骨骼代谢类疾病如骨质疏松等?
● 是否有外伤手术史?
相关检查
医生在了解病史后,将进行口腔检查,并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全身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口腔专科检查
口内检查:牙齿是否存在形态、数目异常,牙弓形态,咬合关系,口内软组织。
面部形态:左右面部是否对称、比例是否协调、中线是否对正,还会观察面部形态和唇部形态,是否存在面部软组织缺损等异常情况,面部肌肉形态、张力是否正常。
颞下颌关节:张闭口时关节是否有弹响,是否有疼痛,张口是否受限制,开口型是否有歪斜。
全身检查
检查有无全身性疾病、发育性疾病、骨骼代谢性疾病或其他影响牙齿在骨骼中移动的疾病。
影像学检查
正畸治疗的患者:大部分在正畸治疗期间出现牙套脸的患者不需要特殊的影像学检查,必要时需听从医生的建议。
骨折、外伤患者:通常需要拍CT,从而全面了解病变的位置、大小、范围、程度。
肿瘤术后患者:肿瘤术后常规复查,通常不需要特殊的影像学检查。
其他检查
拍摄面部和口内照片,帮助医生对患者牙套脸相关情况做精确分析。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饮食
主要通过饮食习惯的改变维持正常咀嚼功能,锻炼咀嚼肌,减少肌肉萎缩,预防和缓解牙套脸。
食物种类: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在牙齿矫正期间不要改变饮食习惯,可保持正常进食;适应治疗后,适量进食硬、韧性食物锻炼咀嚼肌。
进食频率:增加咀嚼频率也可以帮助咀嚼肌运动,患者可以选择增加每餐咀嚼次数或少吃多餐的形式来增加咀嚼肌运动。
其他锻炼咀嚼肌方式:患者可以借助于口香糖、咬胶等,锻炼咬肌,还可以借助面部肌肉按摩等方法,预防肌肉萎缩。
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方式可减少衰老引起的面部松弛下垂,预防和缓解牙套脸。
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适量运动。
做好面部的日常养护,如面部美容、护肤、按摩等等,减少面部胶原蛋白流失。
心理方面
在选择正畸治疗前需要充分了解治疗过程、治疗时间、治疗方案、可能的并发症、治疗效果等相关信息,增强对正畸治疗的信心,减少焦虑。
及时和医生进行交流沟通,避免和预防牙套脸的产生。
信任自己的医生,一旦出现牙套脸应及时听从医生建议,不可擅自停止牙齿矫正。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若无特殊疾病,对面部美观要求较高,可以采取局部对症治疗。如面部微整形,局部脂肪移植、面部玻尿酸充填注射等。
对因治疗
如果病因明确,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正畸治疗期间咀嚼功能降低引起的牙套脸:在正畸治疗结束后,摘除矫治器,恢复正常咀嚼3~5个月逐渐恢复。
矫正方案不当引起的牙套脸:需寻求专业正畸医生的帮助,在对口腔颌面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调整正畸方案、加力大小、牙齿移动速度等。
面部外伤、发育畸形、肿瘤术后等引起的面部软组织缺损:咨询整形外科或颌面外科,必要时赝复体恢复面型及口腔功能。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