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概述
一种以注意缺陷、多动或冲动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
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和冲动,影响学习和交往
通常使用药物治疗、行为干预训练、家庭培训等进行综合治疗
一般青春期和成年后症状可减轻,部分患者成年后仍有症状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什么?
定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多动症,起病于学龄期,是一类常见的心理障碍
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
分型
注意缺陷型:主要表现为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容易分心、做事有始无终等。
多动/冲动型:主要表现为过度活动、喧闹等。
混合型:同时具备以上两种类型的临床表现,注意缺陷症状及多动冲动症状均较突出。
发病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显示,全球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率平均为3.4%,即全世界每一百人中约3个人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国内调查显示普通人群患病率为1.5%~10%,学龄儿童患病率为4%~6%。即每一百个普通人中有1~10人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每一百个学龄儿童中有4~6人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在小学生中,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有什么表现?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通常表现为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多和行为冲动。
注意力缺陷:与年龄不相称的明显注意力集中困难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
活动过多:经常显得不安宁,小动作多,不能安静地坐着。
行为冲动:做事不顾及后果、凭一时兴趣行事,在别人讲话时插嘴或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候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怎么治疗?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上通常会根据患者及其家庭的特点制定综合性干预方案。
药物治疗能够短期缓解部分症状,对于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则更多地依靠非药物治疗方法。如使用认知行为治疗解决患者的冲动性问题,对父母不同意接受药物治疗或父母教育方式不恰当的患者,可采用教育训练进行干预。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到几岁可以消失?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一般不会自动消失,通常需要服用药物并结合心理治疗才能够痊愈。
由于治疗技术不断发展,目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预后整体较好,积极治疗者可有效缓解症状,若病情迁延至成人期,则治愈率低。如果孩子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建议积极到医院就诊,进行正规治疗。
症状
典型症状
注意力缺陷
与年龄不相称的明显注意力集中困难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是本病的核心症状。
常在听课、做作业或进行其他活动时注意难以持久,容易因外界刺激分心。
常因粗心发生错误,平时易丢三落四。
注意维持困难,经常有意回避或不愿意从事需要较长时间持续集中精力的任务。
活动过多
经常显得不安宁,手足小动作多;不能安静地坐着,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在教室或其他要求安静的场合擅自离开座位,到处乱跑或攀爬。
难以从事安静的活动或游戏,整天忙个不停。
行为冲动
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过快地做出行为反应。
表现冲动,做事不顾及后果、凭一时兴趣行事,为此常与同伴发生打斗或纠纷,造成不良后果。
在别人讲话时插嘴或打断别人的谈话,在老师的问题尚未说完时便迫不及待地抢先回答,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候。
学习困难
因为注意障碍和多动,影响课堂听课效果、完成作业的速度和质量,学业成绩差,实际表现常低于与其智力水平相匹配的学业成绩水平。
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精细动作、协调运动、空间位置觉等发育情况较差,如翻手、对指运动、系鞋带和扣纽扣等都无法精确完成,灵活性差,分辨左右困难。
少数伴语言发育延迟、语言表达能力差、整体智力偏低等问题。
成人患者的症状
在DSM-5诊断标准中,明确指出儿童和成人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用一套标准。成人期的临床表现除上述主要症状外,还有以下特点:
持续性活动过多
不能安静,不能放松,“神经质”(持续性的情绪敏感、紧张,但不是预期性焦虑),不能坚持安静的活动(如看电视、读报)。
经常处于活动状态,不活动则感到烦躁。
注意缺陷
在交谈时不能集中注意,注意力容易分散(即使有意试图排除外界刺激仍然很容易被其他刺激吸引),难以集中精力在阅读资料或工作上。
“健忘”,经常丢失东西或忘记东西所放的地方,忘记事先的计划或者钥匙、钱包,常常“走神”。
无条理性,不能完成工作
在做工作、家务、作业时无计划、无条理性,经常不能完成工作,或为图新鲜从一项事情转到另一项事情。
在多线任务、问题解决、时间安排等方面无条理,无明确方向。
情绪不稳定
被他人评价为像“青少年”一样情绪多变、喜怒无常,如从情绪正常很快发展到抑郁,或者很快发展到高兴甚至兴奋。
描述自己经常为“崩溃了”“烦恼”“不满”。
心境的突然改变不伴有相应的生理变化;心境变化可能是对一些刺激的反应,或没有原因的自发变化。
情绪暴发
突然发脾气,自己也认为这种状态很可怕。容易被激惹或经常处于易被激惹的状态。
这些情绪方面的问题影响到患者的人际交往。
情绪反应过度
对刺激的反应强度和持续时间超出正常范围,过分抑郁、捉摸不定、焦虑或发怒。
过度的情绪反应影响了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面对和处理问题时经常产生危机感,感觉难以应对,好与人争论。
冲动
轻者在未思考成熟前即发言、打断他人的谈话,无耐心(如在驾驶时容易“路怒”)、冲动性购物;重者表现出类似于躁狂发作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攻击倾向及行为。
建立人际关系轻率、过快,如多次结婚、分居或离婚。
反社会行为,如超速驾驶、在商场偷东西。参与活动或做事时图一时快乐而不顾及后果,如疯狂购物,愚蠢投资,危险驾驶等。
常根据不充分的信息,在未能考虑到对自身的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轻易快速地做出决定。在没有正面遇到挫折的情况下坚决不会推迟自己的行为。
行事鲁莽草率,易与同事发生冲突,容易因冲动而经常变换工作,因冲动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工作能力受损。
开车容易冲动、不遵守交通规则,易造成交通事故。
并发症
儿童期并发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儿童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能会进一步引发出现:
特定学习障碍:由于经常在教室里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业不佳;如发生在发育早期则影响学习能力的发展,出现特定学习障碍。
儿童期情绪障碍:因学业表现不佳或常与他人发生冲突而难以树立信心,产生自卑,低自尊水平,从而更易出现情绪问题,严重者发展为情绪障碍。
物质依赖:青少年时期酒精、毒品滥用的风险增加。
躯体损伤:由于可能会因冲动行为发生更多的事故、受伤而出现躯体损伤或躯体疾病。
成年期并发症
成人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儿童期症状残留至成年后)可能会引发:
酒精或其他物质滥用。
焦虑症、抑郁症及其他心境障碍
自杀意念和行为。
共病情况
品行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常共患其他精神障碍。其中,共患品行障碍率高达30%~58%,早期常表现为对立违抗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对立违抗障碍的共病率约为35.2%。
品行障碍表现为攻击性行为,如辱骂、打伤同学,破坏物品,虐待他人和动物,性攻击,抢劫等攻击行为,或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如说谎、逃学、离家出走、纵火、偷盗等。
抽动障碍
30%~35%的抽动障碍患者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抽动障碍主要表现为头面部、四肢或躯干肌群不自主地快速、短暂、不规则的抽动,如挤眉弄眼、耸肩、歪颈、挥手、蹬足和扭动等,也可以伴有不自主的发声抽动。
焦虑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焦虑障碍的共病率约为25.8%。
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无法自控的焦虑、担忧、紧张的情绪,躯体方面则表现为运动性不安(坐卧不宁、小动作不断)、自主神经症状(如头晕、心慌、出汗、面红等)。
病因
遗传因素
已有众多研究支持遗传因素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重要发病因素,本病的平均遗传度约为76%。父母或兄弟姐妹发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者,个体患病风险增加2~8倍。
研究显示多巴胺转运蛋白基因和多巴胺D4受体基因可能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有关,但作用不明,这提示相关遗传学机制复杂,该病是由几种基因与环境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导致的。
生物因素
神经递质
神经生化和精神药理学研究发现,大脑内神经化学递质失衡,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HT)活性降低。
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
结构磁共振成像(sMRI)发现本病患者存在脑结构异常,主要为额叶发育异常和双侧尾状核头端不对称性。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还发现本病患者存在脑功能的缺陷,如额叶功能低下,在额叶特别是前额叶、基底节区、前扣带回皮质、小脑等部位功能有异常激活的情况。
孕产因素
包括产前、围生期和出生后因素。其中与妊娠和分娩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母亲吸烟和饮酒,患儿早产、产后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以及甲状腺功能障碍。
铅暴露
铅暴露会导致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头晕头痛、学习能力减退、智商下降、易疲劳、抽搐等。
国内外专家业已公认,儿童血铅超过50微克/升,就会影响孩子的智能发育,出现阅读、运算、记忆和注意力方面的问题,出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社会心理因素
以下不良因素均可能作为发病诱因或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
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家庭。
童年期父母教养方式不当或学校教育方式不当。
父母性格不良或有精神疾病史,如母亲患抑郁症;父亲有冲动、反社会行为或物质成瘾。
住房拥挤,生活环境不佳。
童年与父母分离。
童年期受虐待。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若出现以下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常有不顾后果的冲动行为,或对别人有攻击性语言或暴力行为。
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时间短暂,如儿童不能安静坐在教室。
情绪不稳、进行高危冒险的活动。
学习困难或完成日常任务困难,过于容易分心。
精细动作差,如系鞋带、扣纽扣不灵活。
儿科
儿童患者也可去儿童保健科、儿童行为发育科、儿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详述病史能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
特别提醒:儿童患者需要家人监护,建议就医时携带患儿的相关病史资料,看护好患儿,避免其出现冒险行为、攻击行为及自伤行为。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有什么异常表现?
有把学习用具放在嘴里的习惯吗?
完成作业快吗,题目都能做对吗?
系鞋带、解扣子时,动作灵活吗?
病史清单
有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血亲吗?
患过任何精神心理方面疾病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孩子的父母或亲兄弟姐妹有类似症状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激素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B超检查
其他检查:心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中枢兴奋剂:哌甲酯速释片(利他林)、哌甲酯缓释片(专注达)
非中枢神经兴奋药:盐酸托莫西汀(择思达)
二线药:可乐定利培酮、新苯丙胺
诊断
诊断依据
为确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血常规、肝肾功能、血铅甲状腺激素等化学检查,脑电图、头部磁共振等物理检查,以及量表测评等作为依据。
医学诊断标准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为:
A.存在一种持续的注意缺陷和/或多动-冲动的模式,且干扰了功能发挥或发育,以注意障碍或多动和冲动为特征。
注意障碍
6项或更多的下列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且达到了与发育水平不相符的程度,并直接负性地影响了社会和学业/职业活动。
注:这些症状不仅仅是对立行为、违拗、敌意的表现,或不能理解任务或指令。年龄较大(17岁及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至少需表现出下列症状中的5项。
经常不能密切关注细节,或在做作业、工作或其他活动中犯粗心大意的错误(例如,忽视或遗漏细节,工作不精确)。
在任务或游戏活动中经常难以维持注意力(例如,在听课、对话或长时间的阅读中难以维持注意力)。
当别人对其直接讲话时,经常看起来没有在听(例如,即使在没有任何明显干扰的情况下,仍然显得心不在焉)。
经常不遵循指示以致无法完成作业、家务或工作任务(例如,可以开始任务但很快就失去注意力,容易分神)。
经常难以组织任务和活动(例如,难以管理有条理的任务;难以把材料和物品放得整整齐齐;凌乱无条理,工作没头绪;不良的时间管理,不能遵守截止日期)。
经常回避、厌恶或不情愿从事那些需要精神上持续努力的任务(例如,儿童不做学校作业或家庭作业,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和成人则可能为厌恶、回避准备报告、完成表格或阅读冗长的文章)。
经常丢失任务或活动所需的物品(如学校的资料、铅笔、书、工具、钱包、钥匙、文件、眼镜、手机)。
经常容易被外界的刺激分神(对于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和成人,此类刺激还可能包括不相关的想法)。
经常在日常活动中忘记事情(例如,在做家务、外出办事时遗忘重要事项;对于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和成人,则为忘记回电话、付账单、约会等)。
多动和冲动
6项或更多的下列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且达到了与发育水平不相符的程度,并直接负性地影响了社会和学业/职业活动。
注:这些症状不仅仅是对立行为、违拗、敌意的表现,或不能理解任务或指令。年龄较大(17岁及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至少需表现出符合下列症状中的5项。
经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动。
当被期待坐在座位上时却经常离座(例如,在上课时离开教室、在工作时离开办公室或其他工作场所,或是在其他情况下需要保持在原地位置时无法做到)。
经常在不适当的场合跑来跑去或爬上爬下(注:对于青少年或成人,可以仅限于感到坐立不安)。
经常无法安静地玩耍或从事休闲活动。
经常“忙个不停”,好像“被发动机驱动着”(例如,在餐厅、会议中无法长时间保持不动,或觉得不舒服;可能被他人描述为坐立不安或难以跟上)。
经常讲话过多。
经常在提问还没有讲完之前就把答案脱口而出(例如,接别人的话,不能按照交谈的正常顺序等待合适的说话机会)。
经常难以等待(如当排队等待时非常不耐烦)。
经常打断或侵扰他人(例如,插入别人的对话、游戏或活动,没有询问或未经允许就开始使用他人的东西;对于青少年和成人,可能是侵扰或接管他人正在做的事情)。
B.若干注意障碍或多动-冲动的症状在12岁之前就已存在。
C.若干注意障碍或多动-冲动的症状存在于2个或更多的场合(例如,在家里、学校或工作中;与朋友或亲属的互动中;在其他活动中)。
D.有明确的证据显示这些症状干扰或降低了社交、学业或职业功能的质量。
E.这些症状不能仅仅出现在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也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如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分离障碍人格障碍、物质中毒或戒断)。
鉴别诊断
智力障碍
轻度智力障碍容易被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但通过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的学业成绩能够明显提高,达到与智力相当的水平。智力障碍患者的症状难以改变。
智力障碍还会伴有语言和运动发育迟滞,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偏低等特点,也可据此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鉴别。
品行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品行障碍患者的多动和冲动都可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纪律、容易与同伴发生矛盾和斗殴等问题。
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学龄前起病,患者同时还具有明显的注意缺陷和学业困难。经过药物等治疗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能得到明显改善,品行障碍则不会有太大改变。
部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同时合并品行障碍,可能是共病。
心境障碍
抑郁发作或躁狂发作时都会出现注意持续时间短、注意力容易分散,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等问题。
但心境障碍患者病前没有注意缺陷等症状,起病年龄一般在学龄期以后,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主要症状是情绪问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起病多在12岁以前,特征表现为长期持续性的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多。可根据发病时间和特征症状进行鉴别。
经过治疗,心境障碍的情绪障碍症状得到改善后,注意缺陷的症状也会随之消失。
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多数伴有注意缺陷、活动过多等症状。
但孤独症患者还表现出明显的言语发育迟缓、人际交往困难、兴趣狭窄和活动刻板等症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无这些临床表现,可据此与之鉴别。
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主要表现为头面部、四肢或躯干肌群不自主地快速、短暂、不规则的抽动,如挤眉弄眼、耸肩、歪颈、挥手、蹬足和扭动等,也可以伴有不自主的发声抽动,易被误认为多动。
通过接受精神检查可发现抽动症状的特征性临床特点,据此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鉴别。
精神分裂症
在精神分裂症早期患者可能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纪律、活动过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不会出现精神分裂症的特征症状,如幻觉、妄想、情感淡漠、行为怪异等,可据此与之鉴别。
自评量表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SNAP-IV)
{"description":"国际专业量表","guide_page":true,"id":100103,"title":"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SNAP-IV)"}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行为障碍之一,俗称多动症。SNAP量表由Swanson等人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ADHD诊断标准制定,多年来不断更新,目前最常用的版本为SNAP-Ⅳ版,在临床和科研中广泛使用。
本量表由儿童的家长或老师填写,共有26个条目,根据孩子平时或一贯的表现情况作答。
临床常用的其他评定量表
Conner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量表:包括父母问卷、教师问卷和简明症状问卷三种形式。
Vanderbilt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量表。
治疗
治疗原则:治疗上通常会根据患者及其家庭的特点制定综合性干预方案。药物治疗能够短期缓解部分症状,对于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则更多地依靠非药物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能改善注意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成绩,短期内改善患者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干预注意力问题的第一步,采用的是行为修正,而非药物修正。药物无法治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但是能够帮助控制症状,让儿童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中枢兴奋剂
一线治疗药物,目前国内主要是哌甲酯及其控释片。
盐酸哌甲酯,低剂量有助于改善注意力,高剂量能够改善多动、冲动症状,减少行为问题。
中枢兴奋剂仅限于6岁以上患者使用。因有中枢兴奋作用,晚上不宜使用。
中枢兴奋剂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抽动症状,共病抽动障碍患者不建议使用。
哌甲酯有药物滥用的风险,必须加以防范。
超剂量使用时,可能出现焦虑、紧张、精神错乱、谵妄、幻觉等精神病样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惊厥甚至死亡。
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代表药物托莫西汀(择思达)。托莫西汀疗效与哌甲酯相当,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已被列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一线治疗药物。
每天给药1次,疗效可持续24小时。长期服用,无成瘾性。
该药起效时间比中枢兴奋剂缓慢,一般要在开始用药1~2周后才能出现疗效,不适用于需要急性治疗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需餐后服药。
抗抑郁药
目前已有关于应用抗抑郁药治疗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实践。研究应用地昔帕明和兴奋剂与其他精神药物合并使用治疗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取得一定疗效。
多项研究对三环类抗抑郁药(包括地昔帕明、丙咪嗪)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进行了仔细分析,结果均显示三环类抗抑郁药可有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中药
部分中药可用于缓解儿童多动症的症状。常用药物有静灵口服液小儿智力糖浆等。
用药提醒:精神类药品均为处方药,需要凭医生处方购买,并应严格按医嘱使用。
心理治疗
对于同伴关系不良,对别人有攻击性的语言和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差等症状,主要采用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两种方式。
行为治疗
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及时对患者的行为予以正性或负性强化,使患者学会适当的社交技能,用新的有效的行为来替代不适当的行为模式。
认知行为治疗
主要解决患者的冲动性问题,让患者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识别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
心理教育(针对父母的教育和训练)
适合于伴有品行障碍或其他心理问题、父母不同意接受药物治疗或父母教育方式不恰当的患者。教育和训练可采取单个家庭或小组的形式,内容主要有:
给父母提供良好的支持性环境,让他们学会解决家庭问题的技巧。
学会与孩子共同制订明确的奖惩协定,有效避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掌握正确使用正性强化方式鼓励孩子良好行为,使用惩罚方式消除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
学校干预
教师和家长需要针对患者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行为管理和心理教育,避免歧视、体罚或其他粗暴的教育方法,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当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父母和校方确定患儿的病情或行为已经影响患儿参加学习活动的能力时,则患儿可以在学校里接受干预治疗。
可以将患儿的座位安排在老师附近,以减少患儿在上课时分散注意力的情况,课程安排上要考虑到给予患儿充分的活动时间。
其他治疗
特殊教育项目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不喜欢自始至终参加一种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很好完成学习任务并导致学业困难,因此,也可以考虑接受特殊教育项目。
特殊教育强调不给患儿贴上落后的标签,其教育环境和方式针对患儿进行专门设计,能促使他们在学习中发掘自己的潜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使学业水平和智力水平能保持一致。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通过头皮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脊髓神经根或周围神经,并在相应的肌肉上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一种皮层刺激法。
通过不同频率的刺激对皮层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由于其无痛、无创、操作简便和安全可靠等特点,现已被应用于临床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影响认知功能、言语功能和情绪等,可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
原理是运用脑电生物反馈系统,实时分析患者的脑电,对脑电异常进行恢复性训练,通过一段时间的自身调节可以改变脑电波形,从而调节大脑的功能状态,改善患者的注意力、控制力等。
共病治疗
对立违抗障碍:可使用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进行。
品行障碍:可使用心理治疗、药物、父母培训等综合治疗。
焦虑障碍:可选择托莫西汀或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结合心理治疗进行。
抑郁障碍:可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和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
抽动障碍:可使用托莫西汀、可乐定阿立哌唑等进行治疗,同时采用心理治疗,行为治疗。
特定学习障碍:可使用行为训练,社会心理支持治疗等。
预后
治愈情况
由于治疗技术不断发展,目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预后整体较好,积极治疗者可有效缓解症状,若病情迁延至成人期,则治愈率低。
预后因素
预后良好的因素
智商较高。
家庭有良好支持系统。
人际关系好。
被同伴接纳。
老师关心和鼓励。
预后不良的因素
智商低于平均值或边缘智力(智商介于智力障碍与正常智力水平最低值之间)。
家庭缺乏良好的支持系统。
人际关系差。
被同伴排斥。
缺乏老师的关心和鼓励。
共病各种其他精神障碍。
有遗传病史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家族史。
危害性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会明显影响儿童患者的学业、身心健康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对儿童患者的危害
学业表现不佳,学习能力受损。
常出现问题行为,情绪调节能力差,低自尊水平。
冲动及攻击行为也可能对自身或他人造成伤害。
对成年患者的危害
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均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严重者可能受失业困扰。
容易因冲动行为发生财务问题或法律纠纷,也容易发生驾驶事故等。
因各种并发的心境障碍、物质滥用问题等影响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不佳。
日常
个人护理
尽量避免摄入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饮料或食物。
适当补充钙元素。
听从医生的指导用药,不要自行停药或减药。
不在晚上服用中枢兴奋类药物。
早餐尽量丰盛,补充足够蛋白质,尤其是服用药物期间。
家庭护理
对于儿童患者,患儿家属需为其提供全方位的帮助,避免儿童因本病及伴随的不良行为等影响发育进程,造成各个领域功能的潜能发挥受阻。
家长应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多关心孩子,多和孩子做亲子活动。
多和孩子沟通,决定沟通效果的关键因素是沟通时机的选择,以及沟通时的语气、态度、表情,最后是沟通时说的内容。
多和老师进行沟通,以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监督孩子按时服药。
治疗前要详细咨询医生。
预防
对导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因素中的环境因素进行早期的产前识别、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然后进行预防和治疗。
做好孕期及产后防护,避免接触诱发因素,如避免孕期感染、中毒,不在孕期抽烟、喝酒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症状
病因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