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腋窝有小肉粒
概述
腋窝表皮或皮肤内部出现粒状小突起或小肿物的病理损害
因丝状疣等疾病因素及长期处于高温闷热、潮湿环境等非疾病因素所致
可伴水疱、脱屑、灼热及瘙痒等异常表现
日常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定义
腋窝有小肉粒是指腋窝皮肤表面或内部出现粒状小突起或小肿物的病理损害,通常可见于皮肤赘生物、丘疹、囊肿及淋巴结肿大等情况,伴或不伴皮肤瘙痒及疼痛等症状。
腋窝有小肉粒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见于皮肤病、肿瘤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等,还可能与环境因素(如长期处于高温闷热环境)、生理因素(如妊娠)及生活因素(如不注重个人卫生)等有关。
发生机制
人体的皮肤主要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等构成,其间分布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及各种皮肤附属器如汗腺等。
正常情况下,构成皮肤组织的各种细胞长期处于活跃状态中,并可以实现皮肤的新陈代谢及正常功能。当这一状态被破坏时,可导致细胞出现异常凋亡、增殖或分化等情况,从而引起皮肤代谢及功能障碍。
当病原微生物感染、免疫功能失调及代谢紊乱等因素导致腋窝皮肤及淋巴组织细胞发生异常变化时,可出现上皮细胞或淋巴细胞异常增殖及代谢产物沉积等情况,从而引起皮肤赘生物、丘疹、囊肿及淋巴结肿大等异常,并最终导致腋窝小肉粒的发生。
表现
患者一侧、双侧腋窝皮肤表面或内部可出现散在或大片粒状的小突起或小肿物,伴或不伴皮肤瘙痒及疼痛。在病情发展过程中,还可合并出现水疱、脱屑或灼热等症状。
症状特征
腋窝小肉粒存在于皮肤表面时,常隆起于体表,呈半球形或不规则形,抚摸时碍手,局部皮肤颜色可呈皮色、棕色、灰色、珍珠色、褐色、灰褐色、褐青色或黑色等,部分皮损挤压时还可出现干酪样及豆腐渣样内容物。通常可伴有水疱、脱屑、灼热及瘙痒等不适。
腋窝小肉粒存在于皮肤内部时,通常需用手触摸才能感受到,多呈球形或不规则形,质地柔软或坚硬,境界清或不清,表面光滑或粗糙,可与皮肤粘连,活动性较好。部分患者可伴有疼痛等异常表现,且症状可持续存在,一般很难自行缓解。
伴随症状
伴水疱、脱屑、灼热、瘙痒、头痛及病损内含乳白色干酪样物质等,可见于皮肤病,如丝状疣传染性软疣及痱子等。
伴疼痛、色素沉着,皮色、褐青色、褐色或黑色皮损等,一般多见于肿瘤性疾病,如软纤维瘤脂溢性角化病表皮囊肿副乳腺癌等。
伴皮损质地坚硬、周围红晕、瘙痒、血糖升高、血脂增高等,可见于代谢性疾病,如黄瘤病等。
原因
腋窝有小肉粒是一种临床症状而非疾病,导致腋窝小肉粒发生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疾病因素所致,也可能是长期处于高温闷热环境、妊娠期及不注重个人卫生等非疾病因素所致。
通常需要结合腋窝小肉粒的特征,如诱因、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伴随症状等,并结合各种辅助检查手段,综合分析腋窝有小肉粒的原因。以下为腋窝有小肉粒的常见病因,并不代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导致的腋窝有小肉粒可见于肿瘤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其他皮肤病等。
肿瘤性疾病
常见的可引起腋窝有小肉粒的肿瘤性疾病,如软纤维瘤脂溢性角化病表皮囊肿副乳腺癌等。
软纤维瘤
常见于中老年人,尤以围绝经期后妇女及肥胖者多见,也可见于妊娠期。
皮损可呈多发性皱纹状小丘疹,以及丝状增生样或息肉样突起,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常无自觉症状。当皮损蒂部发生扭曲嵌顿时,可造成炎症、坏死而致疼痛。
脂溢性角化病
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良性表皮增生性肿瘤,可能与日晒、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
皮损多为浅褐色或黑色扁平疣皮疹,呈圆形,边界清楚,表面覆盖有油脂状鳞屑痂,将痂移除后,表面呈乳头瘤样,不久后鳞屑痂可再形成,部分伴有瘙痒感。
表皮囊肿
该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尤以儿童及青年多见。
皮损常表现为半球形隆起皮面的囊性肿物,数毫米至数厘米大小,皮色或褐青色,部分中心有黑孔,可有豆腐渣样的内容物排出。
副乳腺癌
本病好发于中年女性,可随月经周期、妊娠等情况而出现相应的包块肿大或疼痛。
患者腋窝皮肤内部可触及一个或多个小肿块,边界不清,质地偏硬,与皮肤粘连,可活动,并伴有局部压痛。
代谢性疾病
常见的可引起腋窝有小肉粒的代谢性疾病如黄瘤病等。
患者腋窝部位可出现质地坚硬的圆形结节或质地柔软的棕黄色丘疹等皮损表现,并伴有周围红晕、瘙痒等症状。同时,患者还存在血糖、血脂增高等代谢异常表现;当累及心血管系统时,还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
其他皮肤病
常见的可引起腋窝有小肉粒的皮肤病如丝状疣传染性软疣及痱子等。
丝状疣
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多好发于颈、额、眼睑及腋窝等部位。
典型皮损为黄豆大小或更大的灰褐色、棕色或皮色丘疹,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可呈乳头瘤状增生,疣体较为细长,并伴顶端角化粗糙。
传染性软疣
多累及儿童、性活跃人群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
典型皮损为直径3~5mm大小的半球形丘疹,呈灰色或珍珠色,表面有蜡样光泽,中央有凹陷,内含乳白色干酪样物质,即软疣小体。
痱子
通常在高温闷热环境下发病,天气炎热时可加剧,天气转凉时好转。
临床表现主要为密集排列的针尖大小丘疹、丘疱疹及水疱,在皮损消退后有轻度脱屑,伴有灼热和刺痒感。患者一般汗出较多,皮损泛发时还可出现头痛、发热、头晕等全身症状。
非疾病因素
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及生活因素等。
环境因素:如长期处于高温闷热、潮湿环境中,可致使大量汗液不易蒸发,从而引起汗液排出困难,并导致汗液外渗周围组织,最终引起腋窝有小肉粒。
生理因素:如处于妊娠期等,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引起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腋窝有小肉粒出现。
生活因素:如不注重个人卫生等不良生活习惯,可导致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从而引起腋窝有小肉粒出现。
就医
如腋窝有小肉粒确因环境、生理、生活等非疾病因素所致,且除去上述因素后腋窝有小肉粒症状好转,或无明显恶化,一般可无需处理。
如腋窝有小肉粒明显,且症状持续不能好转,并同时伴有其他不适时,建议及时就医诊治。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就医:
腋窝小肉粒数量较多、面积较广,症状较重,并持续不能好转,以及自查未能明确诱因时。
伴水疱、脱屑、灼热、瘙痒、头痛等。
伴疼痛、色素沉着,皮色、褐青色、褐色或黑色皮损等。
伴皮损质地坚硬、周围红晕、瘙痒、血糖升高、血脂增高等。
就诊科室
腋窝有小肉粒时,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皮肤性病科、全科医学科等。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就诊于相应科室:
出现腋窝有小肉粒伴水疱、脱屑、灼热、瘙痒、头痛等,可能需就诊于皮肤性病科或普通外科。
出现腋窝有小肉粒伴疼痛、色素沉着,皮色、褐青色、褐色或黑色皮损等,可能需就诊于肿瘤内科或皮肤性病科。
出现腋窝有小肉粒伴质地坚硬、周围红晕、瘙痒、血糖升高、血脂增高等,可能需就诊于皮肤性病科或内分泌科。
小儿患者建议就诊儿科。
由于导致腋窝有小肉粒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腋窝小肉粒是突出于体表?还是位于皮肤内部?
是否伴随有其他症状,如水疱、脱屑、灼热或瘙痒等?
腋窝有小肉粒是何时开始出现的?持续了多长时间?
出现时有无明显诱因?有无加重或缓解因素?
腋窝小肉粒数量有没有增多或减少?范围有没有扩大或者缩小?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存在基础疾病,如皮肤病、肿瘤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
近期月经有无异常?是否怀孕?
是否对某些药物、食物过敏?
目前正在长期服用药物吗?服用了哪些药物?是怎么服用的?
近期是否采取过相关治疗?是否可以改善症状?
家族成员是否存在腋窝有小肉粒的症状?是否有上述疾病史?
相关检查
在医生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情。
体格检查
主要检查患者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神志)。
视诊:观察患者全身皮肤黏膜情况,注意有无皮损、鳞屑等。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有无异常;心尖搏动有无异常;精神状态是否正常。
触诊:触摸患处皮肤,判断皮损是否粗糙、高出皮面、有无压痛及内容物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皮下肿物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异常。
叩诊:胸部叩诊判断是否有胸水,腹部叩诊判断是否有腹水;叩诊膀胱充盈程度;叩诊双侧肋脊角有无肾区叩痛。
听诊:必要时医生会用听诊器聆听患者呼吸音是否正常;心音有无异常、有无心脏杂音肠鸣音是否正常。
实验室检查
一般不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特殊情况下可完善下列检查。
血常规:可明确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如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常提示存在感染。
肝肾功能:用于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肝肾功能损害情况。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肝功能受损;如出现血肌酐、尿酸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肾脏损害,常用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用于了解是否存在血糖异常情况。如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血脂:用于了解是否存在血脂异常情况。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升高,提示可能存在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
肿瘤标志物:可用于辅助诊断肿瘤相关疾病。如发现糖类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等升高,提示可能存在副乳腺癌等肿瘤性疾病。
其他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用于判断是否存在皮肤组织损害等相关疾病。如切取腋窝部位病损组织进行检查,发现颗粒层、棘层上部细胞空泡化,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以及核内病毒颗粒等,常提示可能存在丝状疣等相关疾病。
缓解与治疗
腋窝有小肉粒需明确诱因。若与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及生活因素等相关,通常在去除诱因后可缓解,如无明显不适,可无需处理。
如腋窝有小肉粒症状较重,且持续存在,并伴有其他表现,如水疱、脱屑、灼热或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夏季应通风散热,衣着宽松透气,保持腋窝皮肤清洁干燥。
注重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通风,勤洗澡,勤换衣物等。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瑜伽、太极拳等;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尽量保证充足睡眠。
避免长期日晒及用手搔抓腋窝皮肤。
饮食方面
规律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坚持低盐低脂及糖尿病饮食,避免大量摄入肥肉、动物内脏、蛋糕等富含油脂类食物。
心理护理
适当调整心态,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和精神紧张、焦虑等,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可应用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伴随其他系统疾病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一般治疗
当患者腋窝有小肉粒时,需避免搔抓患处,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痱子粉、维生素E霜等来进行改善。
药物治疗
止痒药:主要包括炉甘石洗剂、樟脑乳膏等,可有效缓解皮肤瘙痒情况。
维A酸类药物:如维A酸软膏等药物,可通过促进表皮细胞更新,以及调节表皮细胞增殖和分化来改善病情。
抗生素:如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可有效抑制或杀灭细菌,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对因治疗
针对引起腋窝有小肉粒的不同基础疾病,治疗方案会有较大差异。以下列常见疾病为例:
软纤维瘤
日常需适度加强锻炼,保持营养均衡。
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如严重影响美观及患者日常生活,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电凝固、激光及手术切除等方式进行治疗。
黄瘤病
日常需保持低盐低脂及糖尿病饮食,尽量避免大量食用肥肉、动物内脏、蛋糕等食物。
血脂异常者需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瑞舒伐他汀钙等降脂药物;血糖异常者还可服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胰岛素等降糖药物;皮损较少者可采用电灼、激光、冷冻或外科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丝状疣
日常需注意个人卫生,适度加强锻炼,切勿用手搔抓患处,以防扩散。
患者可选择冷冻、电灼、刮除和激光等物理疗法进行改善,皮损数目较多时一般可以分批分次治疗。对于不宜采用物理治疗者,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维A酸软膏、氟尿嘧啶软膏、酞丁胺霜、咪喹莫特软膏等药物进行治疗。
痱子
日常应穿宽松透气的衣服,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等。
患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痱子粉、黄连扑粉等药物,瘙痒明显时还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等;存在严重细菌感染时,可口服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他啶等抗生素。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