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食癖
概述
持续性地(至少1个月)进食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物质的一种进食障碍
可由营养物质缺乏、味觉异常、心理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
持续进食泥土、纸片、污物等非常规饮食的异常行为
可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营养治疗和并发症治疗
异食癖是什么?
定义
异食癖是指发生于婴幼儿和童年期,以持续性地(至少1个月时间)进食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物质(如泥土、颜料、头发、肥皂、树叶等)为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
发病情况
关于异食癖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少,有调查显示2~3岁的婴幼儿中有15%出现异食行为。
异食癖常发生在5~10岁的儿童,一般预后较好,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异食行为逐渐消失,很少能持续到成年。
异食癖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农村儿童患者多于城市儿童患者。
异食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异食癖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
现有的研究表明,营养缺乏,引发渴望从非营养性物质中摄取人体缺乏的矿物质,可能会导致异食癖。体内铁、锌和钙缺乏也与异食癖的发生有关。贫穷、混乱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有效监管、忽视和虐待、情感剥夺、对无营养物质的心理渴求等也可能是异食癖的病因之一。
异食癖的症状表现是什么?
异食癖患者可能同时食用多种不可食用、非营养性物质,也可能仅食用1或2种。
所食用物质的种类,不同的年龄有所不同,幼儿咬吃玩具上的油漆、灰泥、袋子、头发及衣服等。较大一点的儿童吞食黏土、污物、动物的粪便、石头、纸张等。异食行为反复多次发生,至少一周两次,持续1个月。
异食癖怎么治疗?
目前对于异食癖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若因营养缺乏引起的异食癖,要补充对应的营养物质。如锌缺乏引起的异食癖,除当日常饮食补锌外,还可使用补锌药物进行治疗。对有明显心理因素的患者,应给予心理治疗,帮助患儿正确认识,消除这些因素对患儿的影响。对并发的躯体疾病也要同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症状
典型症状
可能同时食用多种不可食用、非营养性物质,也可能仅食用1种或2种。
所食用物质的种类,不同的年龄有所不同,幼儿常见咬、吃玩具上的油漆、灰泥、袋子、头发及衣服等。较大一些的儿童常见吞食黏土、污物、动物的粪便、石头、纸张等。
反复多次异食,至少一周两次,持续1个月。
伴随症状
部分患儿可能存在发育障碍,出现心理发育延迟等相关问题。
多数患儿性格怪异,常伴有行为障碍和情绪痛苦。
部分患儿可能存在一些其他的行为问题,如频繁地咬指甲和吸吮手指等。这些行为可能与患儿的紧张情绪或不安全感有关。
并发症
吞食不同的异物可能导致不同的并发症。
吞食大量污物、动物粪便等可导致肠道寄生虫病。
吞食黏土可导致贫血与缺锌。
吞食大量淀粉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吃可能会伤害牙齿的坚硬物质可导致牙齿或口腔损伤。
吞食不可消化的、可能堵塞或伤害肠道物质,如头发、布料、石头等可导致便秘、腹泻、肠梗阻或肠穿孔。
病因
生物因素
现有的研究表明,营养缺乏,及其所引发的渴望从非营养性物质中摄取人体缺乏的矿物质,可能会导致异食癖。
体内铁、锌和钙的缺乏与异食癖的发生有关。
味觉异常也可能与异食癖的发生有关。
心理因素
以下心理因素可能导致异食癖:
对无营养物质的心理渴求。
患有精神或认知障碍,如智力发育障碍。
强迫障碍的部分表现也可能引起异食癖。
异食癖和冲动控制障碍之间也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社会环境因素
家境贫穷,无法为婴幼儿提供充足的营养食物。
家庭功能不良,如父母冲突,父母对儿童缺乏有效监管,家庭内部的忽视和虐待。
儿童在发育早期未能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情感体验不完全,导致心理功能发育不良。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如果出现咬、吃非食用性物质,如物体表面的油漆、灰泥、头发及衣服等,吞食黏土、污物、动物粪便、石头和纸张等无营养的物质,需要去医院就诊。
儿科
若患者为儿童,可就诊儿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吞食不同的异物可能导致其他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异食癖会严重影响健康,建议及时就医,进行正规治疗。
特别提醒:精神分裂症及广泛性发育障碍等疾病也可能引起异食症状,详细描述病史,能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诊断。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进食了什么物质?
是否觉得自己味觉异常,对无营养物质有心理渴求?
是否存在什么诱发因素?
身体有何异常情况?
病史清单
有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血亲吗?
患过任何精神心理方面疾病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激素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B超检查
其他检查:心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抑郁类药:帕罗西汀、氟西汀、文拉法辛、舍曲林
抗焦虑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
诊断
如果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后,怀疑是异食癖,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以下检查。
全面体格检查:对于儿童患者,特别要注意营养摄入情况、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婴幼儿发育评定。
精神检查:主要判断有无行为异常及认知功能异常,有无智力障碍和精神病性症状。
实验室检查:完成血、尿、粪常规化验,必要时进行腹部B超检查、消化道检查、微量元素测定。
影像学检查: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MRI)。
特殊检查:脑电图,以及检测是否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中毒的情况。
医学诊断标准
DSM-5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对异食癖的诊断标准
持续进食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的物质至少1个月。
进食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物质这一行为与个体的发育水平不相符。
这种进食行为并非文化支持的或正常社会实践的一部分。
如果进食行为出现在其他精神障碍(如智力障碍[智力发育障碍]、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或躯体疾病(包括怀孕)的背景下,则其严重性达到需要额外的临床关注时,才做出异食癖的诊断。
ICD-10国际疾病分类对婴儿和儿童异食癖的诊断标准
持续进食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的物质 至少每周2次。
病程至少1个月。
患儿未表现出ICD-10分类中任何其他精神或行为障碍(精神发育迟滞除外)。
患儿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至少为2岁。
鉴别诊断
重度精神发育迟滞
重度精神发育迟滞除有异食的表现之外,患儿还有明显的智力障碍和社会适应能力缺陷,可据此与异食癖相鉴别。
儿童精神分裂症及广泛性发育障碍
这些疾病也可能引起异食症状,但与异食癖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些疾病均有相应的精神病性症状或行为特征,可据此进行鉴别。
钩虫病
除异食症状外,钩虫病患儿还有贫血、腹痛等钩虫病的其他特异性征象,且经实验室检查,其粪便中可找到钩虫卵,可据此与异食癖相鉴别。
钩虫病患儿经驱虫治疗后,体质改善,异食症状消失。
躯体化障碍
少数躯体化障碍患者可能以异食为表现症状,该表现与导致躯体化障碍的心理因素有关。
躯体化障碍患者会主动寻求关注,异食癖患者则通常不会把症状作为寻求关注的工具,可据此鉴别二者。
治疗
治疗原则
寻找发病的可能诱因
排查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微量元素缺乏的情况。
积极检查和治疗引发异食癖的躯体疾病及相关的精神疾病,培养良好的进食行为。
个体化治疗
对有明显心理致病因素者,应尽力消除相关因素及其影响;对无法消除的心理致病因素,或已经过去了的心因性刺激,应帮助患儿正确认识这些因素,消除这些因素对患儿的影响。
对症治疗
促进营养食物的摄入和增加铁的摄入是两种被广泛推荐的治疗方法。
若为因营养缺乏引起的异食癖,则需补充对应的营养物质。如锌缺乏引起的异食癖,除在日常饮食中补锌外,还可使用补锌药物进行治疗。
对并发的躯体疾病治疗
对并发的躯体疾病必须同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同时需注意患者的治疗、服药依从性问题。
对于并发严重躯体疾病者,如不及时治疗,患者可因躯体疾病导致死亡。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异食癖可能是强迫谱系障碍的一部分,有个案报道氟西汀可有效治疗异食癖;对年龄较大或治疗较困难的患儿,可试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治疗。
若合并存在其他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精神发育迟滞等,也应予以相应的治疗。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
代表药物:氟西汀、舍曲林,可用于治疗异食癖。
该类药物有一定的增加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风险,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护患者,尤其是处于用药早期的患者和青少年患者。
补充锌、铁、钙
用药提醒:所有药物均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心理治疗
包括改善环境、对父母的指导以及对患儿的行为治疗。有几种行为治疗被证明对改善异食症状有效。
认知行为治疗(CBT)
认知行为治疗是目前在治疗进食障碍中应用最多的方法。通过纠正患者的负性认知减少负性情绪和不当的进食行为,从而有效控制症状。
认知行为治疗主要内容:改变患者对问题的思维方式,教给患者预防复发的技术等,同时让患者学会使用自我监测的方式详细记录自己的饮食情况。
行为疗法
可采用操作性行为疗法治疗异食癖。接受行为治疗的患者大部分症状有所改善。
为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在治疗过程中需对正确的进食行为给予阳性强化,而对于不良的进食行为给予消退性抑制。
厌恶疗法
可采用中度电刺激、催吐药物,将疼痛或不适反应与患者摄入的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物质绑定。
阳性强化法与厌恶疗法相比作用相对较慢。
精神动力心理治疗
精神动力心理治疗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适用于成年异食癖患者。
当认知行为治疗和其他治疗无效时,可以选择精神动力性心理治疗。
家庭治疗
在异食癖的治疗中,以支持、教育以及适当的家庭治疗为形式的家庭干预也是有必要的。
其他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异食癖引起的并发症,如发生肠梗阻、肠穿孔等时,医生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用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异食癖属中医“疳症”“积滞”“厌食症”范畴,多为乳食积滞,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所为,当以健脾益胃、消食导滞为治。
预后
治愈情况
经及早识别和干预,预后效果较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异食癖会逐渐缓解,大部分患者病情仅持续数月,少部分患者病情可持续到青春期或成年。
部分患者会出现心理发育延迟,约有半数儿童患者会在后期出现抑郁、人格障碍和物质滥用等精神障碍。
对于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要及时治疗,否则可导致死亡。
危害性
因进食非食用性物质,可能导致多种不同的躯体症状或躯体疾病,严重时危及生命。
儿童患者可能因未能在相应发育阶段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而导致发育不良,影响成年后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水平。
部分患者因后期出现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物质滥用等)而导致社交功能受到损害。
患者可能因频繁就医而给家庭造成较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日常
个人护理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健康、调整心态、坚持治疗。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主动控制进食异常物质。
必要时可借助对其他高层次的正常需要的满足,来转移其对不良物质的渴求。
定期复诊,并做一些检查。
患者家属
为患者(特别是儿童患者)提供营养充足的食物,调理患者的饮食习惯。
家属要给予患者支持,不嘲笑异食行为,应鼓励患者,增加治疗信心。
对于儿童患者,父母或监护人应改变原有教养模式,修正与儿童沟通的方式,增加陪伴和照顾,避免对儿童的情感忽视,以健康的方式满足他们的情感及心理需求。
预防
目前没有确切的预防异食癖的方法,如果有异食症状,请寻求专业帮助。以下措施可能会有帮助:
建立健康的应对机制或防御机制,通过合理的方式发泄负面情绪。合理调整作息,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及时舒缓生活压力。
注意儿童的膳食均衡,及时补充所缺乏的微量元素。
父母应给予儿童有效监管,及时发现儿童患者的不良行为,积极给予正确引导和教育,使之明白不良嗜好的严重后果。
改善家庭环境,提高家庭功能,建设和谐健康的亲情关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症状
病因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