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
概述
心脏跳动强有力、快速或不规则且令人感到不适
常见原因包括心脏、内分泌和代谢异常的躯体疾病等
如心慌频发发作或加重无法缓解者需立即就诊
心悸的治疗取决于症状的强度和引发的病因
定义
心悸是指感觉到心脏跳动强有力、快速或不规则跳动且令人不适。
患者可能将这种感觉描述为心扑通扑通地跳、心跳不齐或者胸部有重击感。
心悸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休息或者正常生活时都有可能出现。
发生机制
正常的心脏传输包括窦房结电脉冲的自发放电,电脉冲沿着右心房壁传播到房室结,之后通过希斯-浦肯野纤维系统扩散,使心室去极化从而实现一次完整的心脏搏动。
沿着这些路径的任何地方的电脉冲传播的干扰都可能产生心律失常,此时有些患者会感到心悸。
表现
症状特征
心悸的感觉可由早搏、快速或者慢速心律失常引起,心悸是一种自觉症状,患者常感到心脏强有力、快速或不规则跳动,且令人不适,心扑通扑通地跳、心跳不齐或者胸部有胸中快速扑动、胸中拍击感(扑通扑通跳),或者胸中或颈部重击感。
伴随症状
心悸时可伴发头晕目眩、晕厥前兆或晕厥。
心悸的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有乏力、心脏骤停、中风、心衰等。相关文献报道,心悸也是新冠感染可能得表现之一。
原因
非疾病因素
饮浓茶、饮咖啡、饮酒、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生葱、生蒜、生姜等)、饥饿等可引起心悸。
情绪激动时,如紧张、焦虑、恐惧等可引起心悸。当情绪缓和后,通常可逐渐恢复正常。
疾病因素
心脏疾病
心脏疾病是心悸的常见原因,引起心悸的心律失常包括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异位搏动。
代谢和内分泌原因
与糖尿病治疗、胰岛素瘤或其他原因有关的低血糖可引发心悸。
甲亢可导致窦性心动过速或房颤从而引起心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此类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房速、房颤和室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风险可能与肺部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精神障碍
此外,情绪激动时可使一些原有的心律失常患者出现心悸症状如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其特征是在剧烈运动或情绪应激期间出现心悸,尤其是先天性I或II型患者。
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则表现为轻微活动或情绪应激期间出现心悸,最常见于年轻女性。
其他原因
某些体位变化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而对于部分特殊疾病患者来说有些情况下,体位变化可能会让心悸感觉更明显。
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弯腰后站直可能诱发心律失常,而采取卧位后心律失常可能终止。
就医
就医指征
常感到心脏快速跳动或跳动不规律,以及出现呼吸困难或持续数分钟以上的胸痛、头晕目眩、晕厥前兆或晕厥、大汗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
通常情况下,出现心悸可就诊心内科、全科医学科。
如果觉得症状难以忍受,或者心悸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意识障碍,需急诊就诊。
若患有甲亢、贫血、发热等,可到内分泌科、血液科、感染科等专科就诊。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什么时候出现心悸的?
心悸时的具体感觉是什么?有哪些其他症状?症状持续时间有多长?什么情况下症状会缓解,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
为此去看过哪些医院,做过哪些检查?接受了哪些治疗?
病史清单
还患有其他哪些疾病?正在服用哪些药物?
职业是什么?平时运动吗?吸烟饮酒吗?
家里还有其他人有这样的症状吗?家里人患有心脏相关的一些疾病吗?有家族性遗传病吗?
相关检查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做深呼吸或放松的运动减轻压力,比如瑜伽、太极、冥想等。
戒酒。
减少咖啡因摄入,主要是避免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如浓茶、咖啡等。
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
定期体检,发现疾病积极治疗。
心悸频繁发作的患者,可考虑佩戴具有心电监护功能的可穿戴设备(如手表或者长程心电图等仪器),保留症状发作时心电图、心率、血压等数据,就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医生。
对于大多数心悸患者,可以通过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心悸原因。如果心悸持续或难以耐受,则需要进行电生理检查。临床医生通过临床病史、体格检查结果、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评估。
专业治疗
心悸往往随着原发疾病的治疗症状自行缓解。
对于初步评估表明其心悸的病因可能与疾病或药物相关的患者,医生会酌情干预。如心悸始于已知会导致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或突然停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医生会停用相关药物或在安全的前提下复用β受体阻滞剂。
对于确诊心律失常的患者,医生会对心律失常进行适当处理。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等,严重者需要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或进行起搏器植入。
低血糖者可及时补充葡萄糖,糖尿病者需及时就诊调整降糖治疗剂量。
若经全面评估后未找到心悸病因,应评估焦虑或惊恐障碍的影响,治疗潜在精神障碍或转诊专科。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