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损伤
概述
因小脑发生血管性、占位性病变及外伤导致的小脑功能损害表现
常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眼震、平衡失调、行走不稳、发音不清等
以药物、手术治疗为主
预后差别较大,与损伤的范围大小、原因、是否压迫脑干及救治情况有关
定义
小脑损伤通常指血管性因素、占位病变以及外伤性损伤等多种原因导致的小脑功能损害表现。
常表现为突然发生头晕,伴有天旋地转感,多数伴有恶心、呕吐、肢体活动不协调,站立不能、行走不稳或倾倒,重者可出现嗜睡、昏迷甚至猝死等。
发生机制
根据小脑的传入、传出纤维联系,可将小脑分为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三个功能部分
前庭小脑
主要由绒球小结叶以及与之邻近的小部分蚓垂组成,是小脑中最原始的部分。
其内含有大脑与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双向纤维联系,用于控制躯干和四肢近端肌肉的活动,参与身体姿势和平衡功能的调节。
当该部位小脑损伤后,患者不能保持身体平衡,可出现步基宽(站立时两脚之间的距离增宽)、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和容易跌倒等症状。
脊髓小脑
由小脑前叶和后叶的中间带区(包括蚓部和半球中间部)组成。
脊髓小脑与脊髓和脑干有大量的纤维联系,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层对随意运动进行适时的控制。
脊髓小脑受损后,由于不能有效利用来自大脑皮层和外周感觉的反馈信息来协调运动,因而运动变得笨拙、不准确,动作力量、方向及幅度紊乱。
皮层小脑
位于小脑半球外侧部。
与大脑皮层广大区域(感觉区、运动区、联络区)发生联络,主要作用是学习精巧运动,参与运动的策划和运动程序的编制。
在学习打字、体操动作或乐器演奏等复杂、精巧动作的开始阶段,动作往往不甚协调。此时大脑、小脑之间不断进行交流、协调,逐步纠正运动偏差,增加运动精准、协调程度,并在皮层小脑内编制、储存起这套运动的程序。
当再次进行上述运动时,首先由大脑发出运动意图,从皮层小脑提取运动程序并回输到大脑运动皮层,再通过皮层脊髓束发动,实现协调、精巧和快速的运动。
但研究发现,单纯小脑半球外侧部受损后并无明显临床表现。皮层小脑调节运动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类型
常根据损害位置分类。
小脑弥漫性损害:大面积小脑病变,可出现上述多种表现,其中四肢共济失调最明显。
表现
症状特征
头晕、恶心
为小脑损伤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突发头晕、天旋地转、恶心呕吐。
眼球运动障碍
包括眼球位置固定不能活动,不能追视、扫视;出现跳动性、搏动性的眼球震颤。
肢体运动障碍
共济失调:拿东西时手不能准确接触到物体,或者快要接触到物体时出现明显手抖,写字时越写越大,笔画不均匀等。
平衡障碍:表现为运动笨拙和不协调、走路时两腿分开较大,步态不稳,易向一侧倾斜,站立时也易向一侧倾倒。
构音障碍
表现为说话发音含糊不清、语速缓慢,声音断续不连贯、强弱不等。
伴随症状
根据病因的不同,可能伴随以下症状。
瞳孔散大、昏迷:常见于并发脑干受压、脑疝的情况。
肢体瘫痪:常见于大面积颅脑外伤、脑干损伤等情况。
原因
疾病因素
引起小脑损伤的原因非常多,可以是血供的问题、肿瘤等占位的因素,以及外伤等因素。
血管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甚至现血管闭塞。终导致小脑血运变差甚至出现能区梗死,引起成小脑损伤。
外伤性因素,各种原因导致的颅脑外伤,造成小脑表面或者小脑实质内出现挫伤及血肿,血肿及或者引起严重的水肿导致小脑出现明显的占位效应加之者小脑的原发损伤,引起小脑功能受损。
就医
小脑损伤的症状一旦出现,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处置。
就医指征
出现头痛、呕吐、视物模糊、共济失调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出现突发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肢体活动不灵以及意识障碍等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就诊科室
如出现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言语不清、站立不稳、平衡失调、步态异常等症状时,建议到神经内科或者神经外科及时就诊。
如头晕、恶心呕吐的同时出现看东西重影、后颈部及头部疼痛、呼吸不规律、嗜睡、昏迷等情况时,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头晕是否突然发生?有无视物旋转?有无恶心呕吐?
呕吐物是喷出来的吗?是什么样的?
有无后颈部及头部疼痛?
有无视物成双,即看物体时出现重影?
有无站立、行走不稳及向一侧倾倒?
手能不能准确地接触到想拿的物体?手在活动过程中有无不自主抖动?
有没有肢体无力麻木,不能活动?
有没有说话言语不清?
症状持续多久了?症状有无时好时坏的波动性?
有没有嗜睡、昏迷的表现?
病史清单
是否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有无长期抽烟、酗酒史?
近期有无头颈部外伤史?
这次发病前有无其他异常表现?如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
是否曾经发生过脑卒中或家族中有人曾发生脑卒中?
身体其他部位是否存在肿瘤?
相关检查
身体检查
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
检查头颅:是否有外伤、骨折表现。
神经反射:主要检查深反射、浅反射是否存在,左右侧是否对称;是否出现病理反射。
常用检查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血电解质测定、凝血功能、肿瘤标记物、血同型半胱氨酸、动脉血气分析等。
可辅助判断病因,了解患者全身情况。
头颅CT/头颅磁共振检查(MRI)
头颅CT检查快速方便,主要目的是排除小脑出血。
头颅MRI在诊断小脑损伤方面要优于头颅CT,比如小脑梗死、小脑占位性病变。除非存在MRI检查禁忌证或者病情不允许,否则所有怀疑有小脑损伤的患者都应完成头颅MRI检查。
头颈部血管检查
有助于了解小脑血管有无斑块、狭窄、闭塞、动脉夹层等。
缓解与治疗
治疗目的:减轻小脑损伤,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复发率。
治疗原则:尽早脱水降颅压,防治并发症,予以对因治疗,根据病情变化决定是否进行开颅手术治疗。
缓解措施
凡有小脑损伤症状的患者,均应及时就医,留院观察,不可擅自居家处理。经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家庭生活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饮食建议
小脑损伤患者,一般无需特殊的饮食的要求,但需要针对基础病进行饮食指导。
频繁呕吐者应暂禁食,以防吸入性肺炎。
日常护理
用导泻剂来疏通大便,不能让病人用力排便。
定时给长期卧床的患者翻身,易受压部位加用气垫或软垫以防发生压疮。
部分患者可能会留置导尿管,需要定期消毒维护。
心理护理
保持良好的心情,应注意避免情绪较大波动,可尝试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缓解精神压力。
专业治疗
支持治疗
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及体温的变化。
补液应量出为入,补液过多可促使颅内压增高恶化,补液不足可引发血液浓缩。
对昏迷病人及呼吸困难患者要考虑做气管切开术。
长期卧床患者使用间断充气压迫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对症治疗
抗感染药物:需根据养药敏结果选取敏感抗生素,例如:头孢哌酮、莫西沙星等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疾病原因,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较大差异,以下仅以部分疾病为例:
急性小脑梗死,如考虑为大血管闭塞,可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如出现脑干受压、脑疝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颅内占位病变、脑肿瘤等疾病,首先应考虑做病变切除术。若并发脑积水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术,将脑脊液通过分流系统导引至蛛网膜下腔、腹腔或心房。
小脑外伤、小脑出血等急性疾病,如颅内压增高已引起急性脑疝时,应分秒必争进行紧急抢救或手术处理,主要手术方式为去骨瓣减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等。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