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新生儿皮下坏疽
概述
新生儿期一种严重的皮下组织急性感染
快速起病的局部皮肤红肿、温度升高,并向四周快速扩散
发病与新生儿皮肤功能、免疫功能、卫生情况有关
早期手术治疗,并同时使用药物治疗、一般治疗等
定义
新生儿皮下坏疽是一种发生于新生儿期的严重皮下组织急性感染,好发生于身体受压部位皮肤,如臀部、背部等。
新生儿皮下坏疽病情发展很快,短时间内病变可迅速扩展,容易发生败血症,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因此不能轻视。
随着卫生条件改善,新生儿皮下坏疽的发病数和病死率已明显下降。
发病情况
新生儿皮下坏疽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发病率相对较高。
病因
致病原因
皮肤功能
新生儿皮肤发育不完善,柔软且容易受损,如果衣物等较为粗糙,或在哭闹时挣扎摩擦,均可损伤其皮肤,成为感染的潜在“突破口”。
新生儿皮肤屏障功能较差,病原体容易通过皮肤感染。
免疫功能
新生儿免疫功能相对较差,对感染缺乏抵御能力,感染后容易快速发展、扩大。
卫生情况
由于新生儿大小便无法自理,皮肤容易受到尿便浸渍,刺激皮肤,大便所含细菌可成为潜在感染源。
高危因素
卫生条件较差的新生儿更容易接触致病菌,因此发病风险升高。
发病机制
导致新生儿皮下坏疽的细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其他可致病的细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产气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细菌侵入皮肤后,可通过释放细菌毒素等引发皮肤下组织大范围的炎症,进一步可发生坏死。
症状
主要症状
皮肤症状
新生儿皮下坏疽的皮肤局部典型表现是片状红肿,皮肤温度升高,用手触摸感觉比正常皮肤稍硬,且与周围皮肤没有明显界限。
好发生于皮肤受压部位,如臀部、背部,也可发生于枕部(后脑勺)、颈部、骶部(“尾巴骨”区)、会阴等部位。
病变可快速向四周扩散,中央部位的皮肤逐渐变为暗红、紫褐色,此时触摸感觉较软,有漂浮感。
如果感觉到“波动感”,说明有皮下积脓,一般较少发生。
疾病继续发展,皮肤可变为紫黑色,甚至发生破溃,有脓液流出。
发热
发热是新生儿皮下坏疽常见的症状,体温多在38~39℃,可达40℃。
其他表现
患儿还可出现哭闹、拒食、反应差,也可出现腹泻、呕吐。
并发症
败血症
如不及时诊治,可并发坏血症。
患儿出现嗜睡、体温不升、嘴唇周围青紫、腹胀、黄疸等表现。
就医
就医科室
新生儿科
如发现新生儿局部皮肤红肿、皮温升高,并快速蔓延,应及时就医。
急诊科
如果患儿出现嗜睡、体温不升、唇周青紫等表现,应尽快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新生儿不能自主表达,哭闹、拒食、发热等是家长容易发觉的异常,应当注意观察小儿情况,并记录发生的时间,就医时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有发热、腹泻、呕吐等情况吗?体温最高多少摄氏度?
皮肤异常是什么时候发现的?最初在什么位置?看上去是怎样的?
皮肤异常什么时候开始扩大?
孩子喂养情况如何?
是母乳喂养吗?孩子吃奶量减少情况?
病史清单
孩子皮肤有没有接触大便、小便等污染物?
孩子是否皮肤受过摩擦或外伤?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儿可有皮肤接触大便、小便浸渍以及皮肤外伤等病史。
临床表现
早期可发现皮肤红肿,皮肤温度升高,触诊感觉稍硬,边界不明显。
中期可发现皮肤损害已扩散,中央部位皮肤逐渐变为暗红、紫褐色,触诊感觉较软,有漂浮感。
晚期皮肤呈紫黑色,可有破溃及脓液流出。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血常规是了解患儿是否发生感染及一般情况的最常用检查。
发生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为医生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由于细菌培养时间较长,而新生儿皮下坏疽病情发展迅速,因此医生会优先选择广谱抗菌药物治疗。
药物敏感试验
药物敏感试验可以确定抗感染效果较好的药物,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药物敏感试验建立在细菌培养基础之上,时间也较长。
鉴别诊断
痱子
相同点:均可出现皮肤发红的情况。
不同点:痱子可出现丘疹、丘疱疹,多发生于腋窝、肘窝等皮肤褶皱处。新生儿皮下坏疽没有丘疹等皮肤损害,且伴有发热等,可作为鉴别依据。
脓疱病
相同点:均属于皮肤化脓性细菌感染。
不同点:脓疱病皮疹好发在头面部,尿布包裹区或皮肤皱褶处,单个脓疱表皮薄、大小不等、周围无红晕且周围皮肤稍隆起,疱液呈黄色,脓疱破裂后可见鲜红色湿润的基底面,结痂脱落后不留痕迹。
治疗
治疗目的:迅速控制感染,防止病情恶化,挽救患儿生命。
治疗原则:根据病情采取一般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措施。
一般治疗
静脉输液,补充热量、水及维生素等,吃奶差的患儿酌情可给予静脉营养液输注。
发热的患儿可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等。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新生儿皮下坏疽主要处理措施。
主要是切开引流,在病区范围内切开,切口一般较小、较多;切开时填塞引流纱条,每天换药2~3次。
如果有扩散,随时增加切口促进脓液引流。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菌药物
新生儿皮下坏疽的药物治疗主要是抗菌药物治疗,一般选择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克肟等)和氨苄青霉素等两种抗生素联用。
如病程较长,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换用更有针对性的药物,防止耐药。
预后
治愈情况
新生儿皮下坏疽如果及时明确诊断、治疗,一般可在早期控制感染,实现治愈。
如果未及时诊治,则可能迅速发展为败血症,救治难度增大,可危及患儿生命。
预后因素
就诊早晚和治疗措施准确是影响新生儿皮下坏疽预后的因素。及时就诊、尽早切开引流和使用抗菌药物等治疗,预后较好。
危害性
发生皮下坏疽的新生儿可出现发热、哭闹、拒食等表现,影响患儿生长及生活质量。
新生儿皮下坏疽是一种急症,可迅速发展为败血症,如果未能及时诊治,可能会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坚持母乳喂养,患病期间应增加热量、水分摄入,一般采取静脉营养。
卫生管理
新生儿应当特别注意卫生情况,选择柔软的纯棉衣物,防止摩擦皮肤;及时更换尿布、纸尿裤等,避免大小便刺激皮肤。
预防
选择合适的衣物,避免粗糙衣物损伤新生儿皮肤。
注意患儿卫生,定期洗澡,及时更换被尿便等污染的衣物,降低感染风险。
家长注意观察小儿,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诊治,防止延误病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