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窦糜烂
概述
胃窦黏膜表面出现局限性浅表缺损
多由胃炎、药物、饮食、应激等导致
出现胃窦糜烂应及时就诊消化内科
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并排查病因
定义
胃壁从内至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4层。
胃窦黏膜的黏膜层出现局限性浅表缺损,呈糜烂、充血、水肿等表现,且仅局限于胃窦部。
非甾体抗炎药、饮酒、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应激也会导致胃窦糜烂。
发生机制
胃窦黏膜上皮损伤,导致黏膜通透性增加,胃酸刺激黏膜内肥大细胞,从而释放组胺类物质,导致胃窦黏膜糜烂、出血。
胃黏膜微循环障碍引起黏膜缺血、缺氧,进而导致胃窦糜烂。
迷走神经兴奋加重胃黏膜缺血、缺氧,导致受损和修复能力下降。
防御/修复因素如胃黏膜屏障减弱,或侵袭因素如胃酸与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自身消化增强导致。
表现
症状特征
非甾体类抗炎药、饮酒、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容易导致胃窦糜烂。
情绪过度紧张、焦虑或严重创伤等造成应激,也会引起胃窦糜烂。
伴随症状
伴腹痛、腹胀
常见于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应激性溃疡、慢性淋巴细胞性胃炎等,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
部分可表现为节律性,如胃溃疡。
伴反酸、嗳气
提示胃酸分泌过多,多见于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
伴食欲缺乏
急、慢性胃炎患者多为年轻人,体重多无明显改变。
胃癌、放射性胃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体重短期内明显下降。
伴胃窦出血
多表现为呕血、黑便,常见于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应激性溃疡等。
若无呕血或黑便,但有全身症状如贫血或周围循环灌注不足,也应警惕胃窦出血。
伴晕厥、皮肤苍白、血压下降
胃窦出血严重,可有晕厥、皮肤苍白、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表现。
若血压持续下降,说明胃窦仍在出血,需要紧急就医。
若伴有痛苦神情,体位屈曲,查体表现为腹膜刺激征,提示胃穿孔。
原因
此外饮酒、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应激也会导致胃窦糜烂。
以下仅列举部分胃窦糜烂的病因,如您需要确诊,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疾病因素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多由理化因素如非甾体抗炎药、生物因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机体因素如严重创伤等原因导致。
内镜下可见胃窦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
除消化道大出血外,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疣状胃炎
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常反复或持续性胃窦多发性糜烂。
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因素等导致。
多表现为胃窦黏膜内平坦的斑点状浅破损或糜烂,周边黏膜充血发红。
病程较长,容易反复,但可治愈。
胆汁反流性胃炎
由胃排空障碍、幽门压力降低或关闭不全、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等导致。
中上腹持续性烧灼痛,餐后疼痛加重,服碱性药物不能缓解。
其他疾病
非疾病因素
胃窦糜烂除上述疾病因素外,还与以下非疾病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
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饮食不洁、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胃窦糜烂。
精神心理因素
遭受精神应激如紧张、焦虑,或经历灾难性事件如地震等,容易导致胃窦糜烂。
就医
就医指征
自觉有上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等症状,但程度较轻,可居家观察。
若上述症状持续不缓解甚至加重,建议及时就诊,明确病因,以免延误病情。
就诊科室
胃窦糜烂症状较轻,通常建议消化内科就诊。
胃窦糜烂腹痛剧烈,甚至伴有消化道出血、晕厥、皮肤苍白、四肢厥冷,建议急诊科就诊。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胃窦糜烂发作与持续的时间?
胃窦糜烂发作频率?
是否伴有上腹部痛、腹胀、食欲缺乏、恶心、反酸、呕血、黑便、晕厥、皮肤苍白、四肢厥冷等症状?
病史清单
有无基础病,是否在服用什么药物?
是否有进食辛辣刺激食物、不洁饮食史?
是否存在精神紧张、焦虑?
是否经历重大创伤?
既往有无类似病史?
是否有消化性溃疡、胃炎等消化道或自身免疫疾病等慢性病史?
既往是否接受过放射治疗?
是否进行过内镜检查?
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
有无烟酒嗜好?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测量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监测是否有血压下降、心率升高。
观察患者精神状态,有无神志不清、休克等情况,初步评估疾病严重程度。
测量体重查看患者体重有无明显下降。
实验室检查
便常规+潜血检查:通过便潜血试验检查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
肿瘤标志物:检查是否存在消化道肿瘤。
其他检查
内镜检查:可检查胃黏膜是否存在糜烂、出血,必要时活检明确诊断。新型内镜诊断技术如电子染色内镜、放大内镜等可使活检更准确有效。
胃钡剂造影:通过钡剂可观察到胃部轮廓,口服发泡剂或向肠道注气后形成气钡对比造影,更容易观察病变。
13C或14C呼气试验:对于胃炎、消化性溃疡导致胃绞痛的患者,需检查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若检查结果为阳性,需尽快根除幽门螺杆菌。
放射性核素检查:静脉注射99mTc-亚氨二乙酸,通过核素闪烁图判断是否存在胃出血或胆汁反流。
胃内24小时胆红素监测:通过Bilitec 2000监测仪行胃内24小时胆红素监测。可反映胃内胆汁浓度。若波长470nm、吸收值>0.14有助于明确胆汁反流性胃炎。
胃灌注试验:胃内灌注碱性溶液,之后表现为上腹痛、伴或不伴恶心症状者为灌注试验阳性,对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有参考意义。
胃液胃酸和胆酸测定:胃管抽取空腹和餐后胃液分别测定胆酸含量,若空腹基础胃酸分泌量<3.5mmol/L、胆酸含量>30μg/ml,有助于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多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
戒烟戒酒。
饮食习惯
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或不干净的食物。
若胃窦糜烂症状持续甚至加重,且伴随症状严重,建议及时就诊。
家庭常备非处方药
胃窦糜烂症状较轻,可居家观察、清淡饮食。
可在医师、药师指导下按照说明书服用,但要避免盲目用药。
咨询专科医生是否可以减少或停止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
若胃窦糜烂发作剧烈,或伴随症状严重,甚至出现休克,建议及时就诊。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胃窦糜烂症状较轻者,可予卧床休息、服用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如奥美拉唑、西咪替丁、铝碳酸镁、多潘立酮等。
存在心理因素可行心理干预治疗。
对因治疗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一般治疗: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嘱患者卧床休息,禁食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抑制胃酸分泌:多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可减少胃酸分泌。
止血:若并发消化道出血且症状严重者,需行补液、输血、急诊内镜下止血治疗。
疣状胃炎
去除病因根治急性胃炎、口咽部感染灶。
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减少或停止服用导致胃窦糜烂的药物;戒烟酒。
若伴有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病变,需警惕胃癌可能,需定期复查或行内镜下治疗。
胆汁反流性胃炎
促进胃肠蠕动:尝试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促进胃排空,增强胃-幽门-十二指肠运动的协调性,减少反流。
抑制胃酸分泌:可使用H2受体阻断剂如西咪替丁、PPI如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胆汁酸对胃窦黏膜的损伤。
手术治疗:若上述治疗无效或失败,可采用手术治疗如Roux-en-Y型手术、空肠间置术等。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