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新生儿肠梗阻
概述
典型表现为腹胀、呕吐、胎粪排出障碍,可伴有拒乳、嗜睡、气促等
与先天性肠道畸形、肠套叠、肠粘连等多种原因有关
部分肠梗阻可先试行非手术治疗,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取决于病因、严重程度等因素
经积极治疗后基本能治愈
定义
新生儿肠梗阻是指新生儿肠内容物在肠道通过受阻所产生的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可为先天性肠道畸形及其他疾病因素所致。
新生儿是指出生28天内的婴儿,此阶段发生肠梗阻较为危险,但如果能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分类
按病因分类
机械性肠梗阻:肠管内或肠管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肠管堵塞,如先天性肠闭锁先天性肠狭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肠套叠、手术后肠粘连等。
动力性肠梗阻:胃肠蠕动功能不良致使肠内容物传递运转作用低下或丧失,多因先天性巨结肠、休克、缺氧及肠壁神经病变造成。
按肠壁血供情况分类
单纯性肠梗阻:仅有肠腔阻塞而无肠壁血供障碍,多见于肠腔内堵塞或肠外肿块压迫。
绞窄性肠梗阻:因肠系膜血管或肠壁小血管受压、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等引起肠壁血供障碍,可见肠穿孔、坏死。
按梗阻发生部位分类
可分为高位(空肠)梗阻、低位(回肠)梗阻和结肠梗阻。
结肠梗阻又称为闭袢性肠梗阻,多发生于左侧结肠,以乙状结肠或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多见。
按梗阻程度分类
完全性肠梗阻:肠管完全被堵塞致肠内容物不能通过。
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管部分被堵塞。
发病情况
新生儿肠梗阻是导致新生儿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见原因。
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2000,即2000名新生儿中约有1人发生肠梗阻。
病因
致病原因
机械性肠梗阻
各种原因引起肠腔狭小或不通,致使肠内容物不能通过,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类型。
肠外因素
粘连性肠梗阻:先天性肠粘连可因发育异常或胎粪性腹膜炎所致;后天性肠粘连可因腹腔内手术、炎症等引起。
嵌顿疝:腹股沟斜疝股疝等发生嵌顿常引起较明显的急性机械性肠梗阻表现。
肠扭转:可为原发性及继发性肠扭转,常由于粘连所致,是肠梗阻中病情凶险,发展迅速的一类。
肠外肿瘤或腹块压迫也可导致肠腔狭小或不通。
肠壁因素
肠壁肿瘤:肠管因肿瘤浸润呈环形狭窄或因肿瘤向肠腔内生长而引起梗阻。
肠套叠:肠的一段套入其相连的肠管腔内,导致肠腔狭窄。
炎症性狭窄: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导致肠壁增厚、管腔狭窄或肠粘连
肠腔内因素
多见于胎粪性肠梗阻,因极为黏稠油腻的胎粪黏附于肠壁上,阻塞肠管,从而导致新生儿阶段发生肠梗阻。
动力性肠梗阻
肠腔无狭窄,由于肠壁肌肉运动功能紊乱,使肠内容物不能通过。
新生儿多因先天性巨结肠引起,因其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使肠内容物淤滞在近端结肠发生肠梗阻。
新生儿重症肺炎、肠道感染、腹膜炎以及败血症等也可导致动力性肠梗阻。
症状
主要症状
腹胀、呕吐
患儿腹部明显膨隆。
呕吐是新生儿肠梗阻的常见症状,梗阻部位越高,呕吐出现的时间越早、次数越多、腹胀越不明显。
呕吐物可含有胆汁,或为淡黄色混合少量食物残渣。
胎粪排出障碍
患儿出生24~48小时没有胎粪排出,或仅排出少量胎粪。
正常新生儿多于生后24小时内排出胎便,一般于3天内胎便可排净。
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完全性肠梗阻早期,梗阻以下肠管残留粪便和气体,可自行或灌肠后排出,此后,排气排便逐渐停止。
其他
小儿如不会表达不适或疼痛,常表现为拒乳、嗜睡、气促、烦躁、频繁哭吵、双腿向上蜷缩等。
并发症
休克
新生儿肠梗阻如出现剧烈呕吐、大量体液丢失,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表现。
肠坏死
肠扭转出现不能复位而扭转加重,肠管坏死后可出现全腹膨隆、腹肌紧张、血便及严重中毒、休克表现。
就医
就医科室
新生儿科
如果新生儿出现腹胀、呕吐、胎粪排出障碍等,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如果新生儿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少尿等情况,建议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新生儿无法表达自己的不适,如果发现异常应当重视,并记录其特征、出现时间等,供医生参考。
就医前切勿自行给新生儿服用药物,以免影响医生诊断和治疗。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有什么异常?是否有腹胀、呕吐、胎粪未排出等情况?
什么时间出现的?
是否有减轻或者加重?
第一次出现异常是什么时候?
还有没有其他异常?
病史清单
是否接受过腹部手术?
是否有先天性肠道畸形,如先天性肠闭锁先天性肠狭窄等?
检查清单
近1个月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电解质、动脉血气分析、呕吐物/粪便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X线片、CT、磁共振成像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儿可有先天性肠道畸形、腹部手术等病史。
临床表现
患儿可出现腹胀、呕吐、胎粪排出障碍等表现,可伴有频繁哭闹、拒乳、烦躁、双腿向上蜷缩等。
体格检查中,直肠指诊有助于排查直肠肛门畸形等病因。如发现坚硬如黄豆大小胎粪考虑胎粪性肠梗阻;如退出时有大量粪便及气体排出,同时腹胀缓解,则考虑为巨结肠。
听诊肠鸣音亢进或减弱。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
可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发生感染,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在梗阻早期,这些项目变化可能不明显。如果病情进展,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可升高,说明出现炎症;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变化,可以反映感染情况。
血生化、血电解质、动脉血气分析
常用于症状较重的患儿,了解其肝功能、肾功能,以及水电解质平衡、酸中、碱中毒等情况。
如患儿发生呕吐甚至休克,血电解质和动脉血气分析相关指标可帮助医生确定补液方案。
呕吐物、粪便检查
主要用于排查病因和评估消化道情况。
如果呕吐物或粪便检查有大量红细胞或隐血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
腹部超声是常用的产前筛查及产后确诊方法,无辐射,适用于新生儿筛查。
产前筛查可发现扩张的肠袢。
产后通过超声检查可初步诊断和排查病因,可发现部分先天性肠道畸形。
X线片
腹部X线片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结合钡餐造影等,可以确定梗阻位置、肠道情况等。
CT、磁共振成像
一般用于特定的情况,如直肠肛门畸形、肿瘤等,观察肌肉、周边脏器等情况。
鉴别诊断
对于新生儿而言,肠梗阻的症状具有一定共同性,因此重要的是鉴别具体原因,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改善患儿症状,消除病因,纠正因肠梗阻所引起的全身生理紊乱和解除梗阻。
治疗原则:根据具体病因,选择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等。
非手术治疗
新生儿动力性肠梗阻除治疗其原发病外,多采用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营养支持等。
既可以作为治疗措施,也可以作为术前的准备措施及术后治疗措施。
酌情使用抗生素、维生素等药物,可用于肠梗阻后肠内菌群失调产生大量毒素的情况。
手术治疗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以及由肿瘤、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无效者。手术方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单纯解除梗阻:如粘连松解术、肠套叠复位、肠扭转复位术等。
肠段切除术:如肠肿瘤、炎症性狭窄或局部肠袢已坏死,通常考虑进行肠切除肠吻合术。
肠短路吻合术:当梗阻部位切除有困难,如肠粘连成团与周围组织粘连广泛者,可将梗阻近端与远端肠袢行短路吻合术。
肠造口或肠外置术:一般情况极差或局部病变不能切除的低位梗阻患儿,可行肠造口术,暂时解除梗阻。
新生儿肠梗阻怎么快速解决
没有快速解决新生儿肠梗阻的办法,新生儿肠梗阻多考虑是肠道先天性畸形、肠套叠、先天性巨结肠等病因所导致,应对症采取一般治疗、保守治疗、手术治疗进行病症的改善。
1.肠道先天性畸形:主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肠切除吻合术、端侧吻合并造瘘术、低位肠闭锁术。术前应注意一般治疗包括保暖、胃肠减压、矫正脱水、清洁口腔分泌物等。
2.肠套叠:先使用保守灌肠疗法,但若出现病程超过48小时,全身情况差、有脱水、精神萎靡、高热、休克症状的3月以下婴儿、高度腹胀、多发疑有器质性病变等情况的患儿忌用此法。
如肠套叠超过48~72小时,或病情严重,疑有肠坏死或穿孔者、小肠型肠套叠者均需手术治疗,可行肠套叠复位、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瘘术。
3.先天性巨结肠:先进行结肠灌洗法保守治疗。将肛管插至扩张段结肠,用温生理盐水洗肠,注意保持出入量相等或出量稍多,轻揉腹部,助粪便排出。结肠灌洗不能缓解腹胀、严重小肠结肠炎者、并发肠穿孔、腹膜炎者及长段型洗肠困难者均应行结肠造瘘术。
新生儿肠梗阻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诊断下采取针对性治疗,切勿私自用药和治疗。以上药物需遵医嘱使用。
预后
治愈情况
新生儿肠梗阻有发病急、病情重,发展快的特点,以往致死率较高。
但随着医学进步,如患儿能得到及时诊断、合理治疗,治愈率已显著升高。
一般症状较轻的新生儿肠梗阻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方法能够很好地缓解症状。
经过手术治疗后的患儿基本能治愈,一般需要1周~2周可以恢复,具体恢复时间与手术方式、患儿身体状况有关。
危害性
如不及时治疗,新生儿肠梗阻的患儿可能出现肠坏死、休克等并发症,进而危及生命。
肠梗阻多需要手术治疗,有术后恢复期,可带来一定的痛苦。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在患病期间,严格禁食、禁水,不要给患儿喂食。
手术后,按照医生的要求逐步恢复母乳喂养。
生活管理
手术后,应当注意患儿伤口部位清洁,定期换药、消毒,避免感染。
注意保暖,特别是对腹部的保暖。
如有造口,应当注意在造口周围使用凡士林纱布,保护周围皮肤,防止粪便刺激。
预防
新生儿肠梗阻病因复杂,多与先天性因素有关,预防为辅,应重在及时诊断、治疗,通过手术解除梗阻,才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所在。
做好产前检查,及时发现患儿可能存在的先天性畸形,由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新生儿出生后,注意观察其情况,如胎粪排出等,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