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概述
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和新型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常表现为突然发热、咽痛、口腔疼痛,可伴有吞咽困难
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以退热、合理饮食等支持治疗为主
定义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是常见的病原。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出现扁桃体、咽峡部、软腭部散在的灰白色小疱疹,伴有疼痛、发热。
发病情况
本病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
四季均可发病,春夏季为主。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容易发生在早教机构、幼儿园等儿童较为集中的场所。
研究显示5岁以下儿童可占总发病人数的90%。
病因
致病原因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主要传染源。
病毒存在于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粪便中。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的病毒污染手、食物、水、其他物品时,人通过进食、饮水等可感染病毒。
人-人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的分泌物、粪便或被污染的手及物品可感染病毒。
呼吸道传播:在与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接触时,大量含病毒的飞沫进入人体致病。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1~6岁学龄前儿童感染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尤其是未接种疫苗的人群。
发病机制
病毒经口腔、鼻部进入上呼吸道后,在下游肠段和咽部的黏膜下淋巴组织中复制。
复制后,肠道病毒扩散至区域淋巴结,病毒复制导致短暂、“轻微”的病毒血症,使病毒经血传播至全身的淋巴组织。
随后病毒在咽峡部的复制会引起炎症反应,引发一系列症状。
症状
主要症状
发热
发热常突然发生,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也可突然高达40℃以上。
发热可能伴有惊厥,表现为突然四肢抽搐或僵直、眼睛上翻、意识模糊或丧失等。
还可伴有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程度不一。
发热可持续2~4天。
咽痛、口腔疼痛
较大的患儿可主诉咽痛、口腔疼痛,影响吞咽,导致进食减少。
较大患儿还可主诉伴有头痛、腹痛、肌肉痛。
较小的患儿可表现为拒乳、流口水、哭闹、烦躁不安等。
疼痛可持续7天左右。
并发症
腮腺炎
病毒侵袭腮腺所致。
可表现为腮腺肿大、发热、头痛、咽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
脱水
患儿因疼痛摄入水分和食物减少,如同时伴有腹泻,更容易发生脱水。
可表现为少尿或无尿、皮肤和嘴唇干燥、精神差、眼窝凹陷、手脚发凉等。
脑干脑炎
多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脑干所致。
患儿可表现为头痛、头晕/肌肉阵挛、站立不稳、语言障碍等症状。
心肌炎
病毒侵袭心肌所致。
患儿可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
就医
就医科室
小儿内科
如果患儿出现发热、咽痛、口腔疼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建议漱口,清洁口腔,以便医生进行相应检查。
家长可详细记录孩子出现过的症状,以及发生症状的时间,以供医生诊断时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有什么不舒服?
是否咽痛、口腔疼痛等症状?
发热的体温是多少?最高体温是多少?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有接触类似症状的患者?
孩子是否按时接种了疫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检测、病原学检查等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近期有接触类似症状的患者。
未按时接种免疫疫苗。
临床表现
症状
患儿可有发热、咽痛、口腔疼痛、频繁哭闹、拒哺、流口水等症状。
发热可超过2天,疼痛症状可存在数天。
体征
咽部检查可见腭舌弓、软腭、扁桃体等区域出现灰白色、黄色丘疹,丘疹数量不等,通常少于10处,可伴有局部充血。
丘疹通常在24小时内形成水疱,水疱直径通常为1~2毫米,周围有红斑状晕环。
约24小时后,水疱破裂,留下直径3~4毫米、黄色/浅灰色的浅溃疡,边缘明显发红。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和CRP检测
主要用于判断有无合并细菌感染,与其他疾病鉴别。
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偏低,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
病原学检查
若诊断不确定(如只有孤立性皮疹)、诊断可能影响治疗或者患儿有并发症时,需要明确具体病毒指导治疗。
采集咽部、粪便和疱液样本送细胞培养或核酸扩增试验,在疱液中鉴定或分离得到肠道病毒,则可以确认疱疹性咽峡炎的致病病毒。
血生化检查
适用于怀疑并发心肌炎的患儿,用于明确是否有心肌损害。
心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升高提示心肌受损。
影像学检查
适用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儿,通过胸部X线、超声、CT、MRI等观察肺部、心脏、颅脑等有无病变。
如病毒累及肺部出现肺炎,可见肺纹理增多、增粗等表现。
心肌炎患儿严重者可见心脏增大。脑干脑炎可见脑干肿胀变形等表现。
鉴别诊断
疱疹性口炎
相似点:都可出现发热、口腔内丘疹和水疱等症状。
不同点:疱疹性口炎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但常见于牙龈和脸颊黏膜,而疱疹性咽峡炎的皮疹主要在腭舌弓、软腭、扁桃体等区域。
溃疡性口腔炎
相似点:都可出现口腔内黏膜充血、溃疡、口腔内疼痛、发热、烦躁等症状。
麻疹
相似点:都可以出现发热、咽痛、口腔内皮疹等症状。
不同点:90%以上麻疹患者可有口腔内典型的麻疹黏膜斑为0.5~1mm针尖大小的小白点,周围有红晕,多出现在面对双侧第二磨牙的颊黏膜上,与疱疹性咽峡炎皮损不同,同时伴有皮疹。
水痘
相似点:都可以出现发热、咽痛、口腔内水疱、溃疡等症状。
不同点:水痘还可出现皮肤部位的丘疹、水疱及结痂,可伴有瘙痒,疱疹性咽峡炎无此症状。
治疗
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疼痛、降低体温,提高患儿舒适度,减少或避免发生并发症。
治疗原则: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杀死该类病毒。治疗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为主。同时应注意隔离治疗,避免发生大范围传播。
一般治疗
建议患儿居家隔离2周,家人照顾时注意洗手,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较大的患儿饭后可用生理盐水漱口,低龄患儿可由家长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退热药物
体温≥38.5℃且伴明显不适时可遵医嘱应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有助于患儿恢复正常体温,减轻痛苦。
需要根据患儿体重计算用药剂量,剂量过小不能有效退热,剂量过大可引起药物中毒。
每次只选择一种退热药,不建议联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退热,也不推荐交替使用两种药物退热。
干扰素α
咽喉部用药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干扰素α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并不确切,免疫系统正常的患儿通常不需要使用。
可能引起发热、寒战等不良反应。
预后
治愈情况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自限性疾病,经过合理的护理,大多数患儿在数天内可以自愈。
危害性
患儿常常因为疼痛症状而影响进食,还可有头痛、肌肉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患儿常因疼痛拒食或进食困难,可进食易消化、易咀嚼的流食或半流食。
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小白菜、番茄、香蕉等。
多补充优质蛋白,如牛奶、豆腐、鸡肉、瘦肉等。
避免吃辛辣、酸性、过硬的食物,如辣椒、柠檬、锅巴等,以免刺激口腔黏膜,加重病情。
哺乳期的婴儿应保证哺乳的量,可少量多次喂奶。
生活管理
患儿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患儿发热出汗或呕吐物污染衣物时,要及时更换,衣物不宜过厚,以防影响散热。
预防
家长护理完患儿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和湿度适宜。
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间,避免到人多的地方。
儿童接触的玩具、衣物、器具等可用煮沸、消毒剂消毒、紫外线灯等方式消毒。
按时接种免疫疫苗,建议有条件者接种EV71疫苗手足口病疫苗。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