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白细胞疾病实验诊断
概述
实验室检查
1.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1)血常规和血象 中性粒细胞计数常<2.0×109/L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感染时,粒细胞可有明显中毒颗粒和空泡。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多。红细胞及血小板大致正常。
(2)骨髓象 病因不同时骨髓象粒系表现不一。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1)血常规和血象 白细胞计数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5×109/L,以成熟阶段细胞为主,细胞大小形态正常或稍大,有空泡或脱颗粒嗜酸性粒细胞。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红比例增高或正常。红系及巨核系多属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成熟阶段细胞为主。
3.类白血病反应
(1)血常规和血象 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多数>30×109/L,也有少数白细胞不增多者。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有形态异常,胞质中常有中毒颗粒、空泡,胞核固缩,分裂异常。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增多。
(2)骨髓象 除增生活跃及核左移,常有中毒颗粒。通常红系和巨核系无明显异常。
(3)细胞化学染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积分明显增高。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血常规和血象 病程不同阶段白细胞计数可正常、减低或增多,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异型淋巴细胞大于10%。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多正常。
(2)骨髓象 多无特异性改变,淋巴细胞可能稍多。可见异型淋巴细胞,但不如血象改变明显,组织细胞可增多。
(3)嗜异性抗体 常在起病后第1~2周出现,第2~3周滴度最高,一般能在体内保持3~6个月或更长时间。
(4)EBV抗体 本病急性期,抗病毒壳抗原的IgM抗体可首先出现,并很快达到高滴度,以后在数周内消失;而抗病毒壳抗原的IgG抗体,在发病2周时达到高峰,以后以低水平持续存在终身;抗膜抗体是病毒的中和抗体,其高峰出现虽然较迟,但以后可持续终身。
(5)其他:肝脏受累者可有肝功能异常,一般损害较轻,易于恢复;脑脊液检查葡萄糖含量正常,蛋白质可轻度增高,细胞数可增加,多为淋巴细胞;少数患者可有暂时性尿常规异常,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尿和管型等。
临床意义
1.血常规和血象能简单快速的了解白细胞的情况,对诊断白细胞计数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有明确意义。
2.骨髓检验对确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帮助不大,但有助于排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3.血常规和血象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清中嗜异性抗体阳性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依据。
目录
概述
实验室检查
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