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头部胀痛
概述
颅内、外的痛敏结构受到刺激后引起的一种头痛,以胀痛感为主
原因众多,主要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头部胀痛长时间不缓解,进行性加重或伴随喷射样呕吐、发热、视力下降、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时,应尽快就医
病因明确的应尽早去除病因,病因不能立即纠正的头胀痛者,应对症止痛
定义
头部胀痛是指颅内外的痛敏结构受到刺激后引起的头痛,同时伴头胀感,是一种钝性的疼痛。
头部胀痛是较为常见的症状,可见于紧张、睡眠不佳、饮酒等生理性因素,也可见于偏头痛、脑血管病、颅脑肿瘤、高血压等疾病。
生理性原因造成的头部胀痛,多数症状轻,在纠正诱因后常可自行缓解。
而严重、持续时间长或逐渐加重的头部胀痛不仅影响日常生活,往往暗示存在严重疾病,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发生机制
主要是由于颅内、外痛敏结构内的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经痛觉传导通路传导到大脑皮质而引起。
颅内痛敏结构包括静脉窦、脑膜前动脉及中动脉、颅底硬脑膜、颅神经(三叉、迷走及舌咽神经)、颈内动脉近端部分及邻近Willis环(由脑血管聚合形成)分支等。
颅外痛敏结构包括颅骨骨膜、头部皮肤、皮下组织、颈神经、头颈部肌肉和颅外动脉、眼耳鼻等。
机械、化学、生物刺激等均可作用于上述痛敏结构引起头部胀痛,如颅内外动脉扩张或受牵拉。
此外,头部胀痛的发生还有致痛性神经介质参与,如吗啡、P物质、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及前列腺素等有关。
类型
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头部胀痛:
生理性头部胀痛:多伴有明确诱因,如紧张、情绪不稳定、休息不佳、饮酒或冷饮等,一般在解除诱因后可缓解,不必特殊处理。
病理性头部胀痛:常由脑血管、神经肌肉等系统病变引起,常持续不缓解,可伴有发热、呕吐、肢体活动和言语不利、失语等症状。
表现
头部胀痛的表现多样,在性别、年龄、疼痛部位、诱发、加重及缓解因素、伴随症状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症状特征
性别及年龄
偏头痛:好发于20-40岁,女性多见。
紧张性头痛:中年后好发,男女比例相近。
颅脑肿瘤、缺血性脑卒中: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男女比例相近。
脑出血: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见。
头部胀痛部位
头痛部位与脑内神经血管分布有一定相关性,常提示该部位存在潜在的颅脑病变,但并非绝对,不能简单根据部位对号入座。
前额(俗称“脑门”)痛:除了颅内病变,还需考虑眼、鼻源性疾病,如屈光不正、副鼻窦炎等。
颞部(俗称“太阳穴”)痛:常见于紧张、压力大、睡眠不佳等生理性因素,此外也可见于高血压病、颞动脉炎等。
枕部(俗称“后脑勺”)痛:常见于颈部肌肉痉挛及颈椎病。
一侧头痛:首先应怀疑偏头痛,但偏头痛可出现双侧交替或两侧同时发作。
头部胀痛发作形式
急性发作:常见于偏头痛、急性脑血管病等。
亚急性或慢性发作:常见于精神疾病、颅脑肿瘤、颈椎病或颈部肌肉病变等。
诱发、加重及缓解因素
生理性
常存在明确诱因,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饮酒或服用某种药物等。
通常去除诱因后,头痛可明显缓解;再次接触上述诱因,可再次发作。
病理性
偏头痛:常因光声刺激、女性月经期等诱发,可因上下楼梯等日常生活加重。
高颅压性头痛:如脑肿瘤、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等,可在平卧位、打喷嚏时加重,在立位或坐位时缓解。
低颅压性头痛:如腰椎穿刺术后或感染后,在坐位或立位时加重,卧位时减轻。
颈椎病或肌肉病变:颈部按摩、热敷、止痛药物敷贴后头痛可缓解。
伴随症状
眩晕,常见于后颅窝病变,如小脑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也可见于中耳炎等颅外病变。
恶心、呕吐(尤其是喷射样呕吐)及视力下降者,最常见于颅内高压病变,如脑出血、脑肿瘤等。
怕光或声音刺激,最常见于偏头痛。
鼻塞、流涕,可见于鼻源性疾病如鼻窦炎;也可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指甲、口唇及皮肤苍白,常见于贫血。
皮疹、关节痛,发热,常见于系统性血管炎
意识改变,肢体无力、感觉异常或失语,常见于急性脑血管病。
颈部酸痛,伴上肢麻木,常见于颈椎间盘突出等。
头痛发作,伴随心慌、出汗,可见于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原因
头部胀痛的原因较多,轻者由情绪、睡眠、环境等非疾病因素导致,重者可见于急性脑梗死、嗜铬细胞瘤危象等疾病。
以下仅列举出可能导致头部胀痛的多项因素,不代表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疾病因素
常见的原发性头痛
最常见于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
常见的继发性头痛
脑血管病:急性脑缺血、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高颅压病变:如脑肿瘤(包括颅脑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脑脓肿、脑出血、脑积水等。
低颅压病变:腰椎穿刺术后、脑脊液漏、脑脊液分流术后引流过度。
颅内动脉炎:原发性动脉炎、系统性血管炎等。
颈椎或肌肉病变:颈椎间盘突出、颈椎肌肉劳损等。
邻近器官病变:眼、耳、鼻源性疾病,如屈光不正、副鼻窦炎、中耳炎等。
全身系统疾病:高血压(包括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如嗜铬细胞瘤危象、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糖尿病、贫血、一氧化碳中毒、感冒等。
精神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
非疾病因素
精神心理因素: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等。
生活习惯:不良作息,失眠或睡眠过多。
药物:使用血管扩张药,如硝酸酯类酸盐(硝酸甘油)、钙拮抗剂(硝苯地平)等。
食物:摄入酒精、咖啡及冷饮等。
环境:处于嘈杂、拥挤的环境。
就医
偶发的、症状轻的头部胀痛可能无需特殊处理,但严重的、持续时间长的或伴发其他症状,则常常需要就医进行处置。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突发剧烈的头部胀痛或胀痛逐渐加重者。
头部胀痛已明显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
合并反复喷射样呕吐者。
合并眩晕、发热、皮疹、关节痛、面色及口唇苍白等表现者。
既往患有高血压、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
突发的头部胀痛,伴随肢体活动无力或者言语不清者。
就诊科室
出现头部胀痛后,建议首诊就诊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或全科医学科。
若头部胀痛,伴意识不清、肢体活动障碍、感觉异常及言语不利,可能是急性脑血管病,建议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及时急诊就诊。
出现伴随症状时,需要于相应科室就诊。如副鼻窦炎、中耳炎,需就诊于眼、耳鼻喉科;如高血压,需就诊于心内科等。
由于导致头部胀痛的原因较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胀痛程度如何?
出现胀痛起病时间和持续时间?
胀痛是间断的还是持续的?
胀痛的部位?
头胀痛是第一次出现吗?如果不是首次,和以前疼痛感觉一样吗?
发作前是否有劳累、情绪激动、饮酒、吃冷饮或新服用某种药物?
发作前是否看到暗点,头部出现针刺、麻木或蚁行感(蚂蚁爬行的感觉)?
什么情况下胀痛可以缓解或加重?
是否伴随发热、呕吐、心慌、视物模糊、意识障碍、肢体活动或感觉异常等症状?
病史清单
以前有什么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副鼻窦炎、中耳炎、恶性肿瘤、精神疾病等?
是否有长时间低头玩手机、伏案作业等习惯?
是否接触过有毒、有害物质?
平时常服用哪些药物?
有长期失眠、情绪低落的情况吗?
家族中其他人是否有类似情况?
相关检查
身体检查
对出现头部胀痛症状的患者,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身体检查:
检查意识是否清楚,测量血压、心率、脉搏及体温是否正常。
检查头部胀痛部位是否存在压痛。
检查眼底(视乳头有无水肿、出血及渗出)及眼球运动度。
检查结膜及口唇黏膜有无苍白、颞动脉有无扩张迂曲。
检查皮肤有无皮疹。
详细的神经查体,包括肢体力量、感觉、腱反射、病理征等。
眼耳鼻源性疾病,需检查视力、视野;鼻腔、外耳道有无异常分泌物,副鼻窦有无压痛等。
常用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血沉等,以排查有无感染、贫血及全身系统性疾病。
对怀疑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可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进行化验。
其他检查
颈椎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X线、CT、MRI,可判断是否存在颈椎及颈部肌肉病变。
头颅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MRI,可判断是否存在颅脑占位病变、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
血管超声:检查是否存在颞动脉炎等。
缓解与治疗
对于头部胀痛的治疗,有明确病因的一定要针对病因治疗,同时可适当给予药物、物理治疗等方法缓解症状。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注意保护颈椎,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玩手机等。
选择适合高度、质地的枕头。
养成良好作息习惯,避免睡眠不足或过多。
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避免过于激动或悲伤。
每周规律的有氧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注意个人卫生,注意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
饮食建议
避免摄入过量浓茶、咖啡、酒精及冷饮等;睡前不要摄入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可乐、咖啡等。
均衡饮食,如为素食主义者可适当增加木耳、菠菜等含铁量丰富的食物。
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者注意低盐、低脂饮食。
家庭处理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激动,让其尽量卧床休息。
出现呕吐时,将头部偏向一侧,避免误吸。
避免大便用力,可给予开塞露辅助排便。
可冷敷头部胀痛部位。
对于症状较重者,家属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或陪同下急诊就诊。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对于生理性头部胀痛,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对症止痛,积极预防,避免诱因。对于病理性胀痛,应以治疗各种原发病为主。
药物治疗
止痛药种类繁多,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性用药。
非特异性镇痛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塞来昔布、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类抗炎药镇脑宁胶囊天麻丸等中成药。
特异性镇痛药:治疗偏头痛,如舒马普坦、利扎曲普坦、麦角胺、二双氢麦角碱
阿片类药物:如果以上镇痛药疗效不佳时,可使用哌替啶、曲马多、羟考酮等。
改善眩晕药物:如眩晕宁、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胃肠动力药:改善恶心、呕吐,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
辅助睡眠药:艾司唑仑、佐匹克隆、酒石酸唑吡坦等。
抗焦虑、抑郁药:可使用文拉法辛、西酞普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等。
对于贫血患者,可根据贫血类型,使用琥珀酸亚铁,维生素b12或叶酸等。
对于系统性动脉炎患者,可给予激素及免疫调节治疗。
非药物治疗
医生可使用穴位按摩、针灸及推拿等方法,还可指导患者做气功等放松疗法、音乐疗法,缓解头部胀痛。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疾病原因,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较大差异,以下列疾病为例:
脑血管病:如急性脑梗死,在时间窗内应尽早行溶栓治疗,此外使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药物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如伴有肢体无力需积极进行康复锻炼。
颅脑肿瘤:根据肿瘤原发部位不同,可选择手术治疗,配合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方法。
颅内压异常者:如高颅压患者,予以降低颅压药物,如高渗盐水、甘露醇、呋塞米地塞米松等;如低颅压患者,可通过多喝盐水、静脉补液等方法改善。
颈椎及肌肉病变:轻者按摩、针灸等理疗为主,重者可手术治疗。
全身系统性疾病:高血压,以积极控制血压为主;糖尿病,控制血糖,;贫血,纠正贫血病因,补充造血原料。
眼耳鼻源性疾病等,针对相应原发病,专科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