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物性肾损害
概述
概述
药物性肾损害是指由药物所致的各种肾脏损害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肾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小儿内科、肾内科
临床症状
危害
小儿药物性肾损害可出现药物过敏反应与多种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肾衰竭,危及患儿生命。
检查
尿常规、肾功能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诊断
根据血尿、蛋白尿、发热等临床表现,结合用药史及尿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
治疗原则
停用致肾损害的药物,给予特异性解毒剂或拮抗药,糖皮质激素治疗及对症治疗。
治愈性
如能及时正确治疗,多数患儿可以转危为安,甚至肾功能有望完全恢复正常。
饮食建议
科学喂养,均衡饮食,补充营养。婴幼儿建议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
病因
病因
药物性肾损害主要是药物不良反应或药物不良事件所致。直接损害、血流动力学影响、梗阻、免疫反应、代谢紊乱等。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1.肾脏损害表现肾脏损害可表现为各种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梗阻性肾病、单纯性血尿和(或)蛋白尿、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肾炎综合征等。各种综合征一般均可出现血尿、蛋白尿的共同临床表现。2.全身表现药物性肾损害患者的全身表现与药物过敏、药物本身和(或)肾衰竭引起的多系统表现有关。药物过敏多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痛、肌肉痛等;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食欲减退;血液系统损害表现为白细胞减少或增多、贫血、血小板计数减少等;肝损害可有肝区痛、黄疸等。此外,还有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系统损害的表现。
诊断依据
患儿有用药史,并出现发热、关节痛等全身表现以及血尿、蛋白尿等肾损害表现。尿常规检查可见尿酶增高及肾小管性蛋白尿,是诊断药物性肾损害的早期敏感指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慢性间质纤维化等,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方针
停用致肾损害的药物、应用相关药物的特异性解毒剂或拮抗药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给予相关药物的特异性解毒剂或拮抗药。因过敏引起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激素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免疫抑制剂可有较好的疗效。高血压、水肿者,可用呋塞米等利尿剂对症治疗。
其他治疗
急性肾衰竭时,可采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有助于药物的清除。
预后情况
如能及时正确治疗,多数患儿可以转危为安,甚至肾功能有望完全恢复正常。
护理
日常护理
了解药物特点,合理用药,充分认识药物的肾毒性及其他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患儿体征,如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及肾损害表现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诊。患儿应注意休息,睡眠充足,避免劳累。
饮食调理
科学喂养,均衡饮食,补充营养。婴幼儿建议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与诊断
治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