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睡觉出汗
概述
睡觉出汗是指在睡眠过程中频繁出汗
夜间睡眠时异常出汗,出汗量相差悬殊,甚则可浸湿衣被
常见于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若药物对症治疗后可有效止汗;但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是治愈关键
定义
睡觉出汗是指在睡眠过程中频繁出汗。出汗量因人而异,甚则会浸湿衣被,而影响睡眠。
其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有的刚入睡即汗出,有的熟睡时汗出,有的睡醒前汗出。如果仅因卧室温度、噩梦等原因偶尔出现,一般属于正常现象。
发生机制
出汗原本是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表现,可以帮助排出体内毒素,若入睡后反复出汗则为一种异常信号,多是由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其发病机制主要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乙酰胆碱分泌过多所致。
类型
生理性出汗
可见于睡眠环境的影响,如室内环境温度过高或者是空气不流通;亦可见于睡前运动过度等情况。
病理性出汗
可见于感染性疾病(如肺结核、布鲁氏杆菌病、HIV感染、心内膜炎)、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表现
症状特征
不同人出现睡觉出汗,在出汗发作时间、出汗量、出汗部位等特征上,会有所不同。
入睡后不久或睡醒前出汗,出汗量多少不一,视病情程度而不同,可察觉到全身或某些部位稍有汗湿,甚则浸湿睡衣、被褥,有时还伴有口干舌燥、全身潮热、心烦、疲惫等不适。
出汗部位根据不同病因而有所差别,主要集中在面部、手部、颈部、腋窝、躯干等区域。
伴随症状
伴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多见于肺结核。
伴发热、厌食、腹泻、体重下降,多见于布鲁氏杆菌病、HIV感染、心内膜炎等感染性疾病。
伴焦虑、怕热、食欲亢进、消瘦、腹泻、心悸、眼球凸出,多见于甲亢。
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多见于糖尿病。
伴潮热、白天烘然汗出、性情急躁、情绪低落、不能自我控制、月经紊乱,多见于更年期女性。
伴持续发热、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躯体疼痛、皮肤瘀斑,多见于淋巴瘤、白血病、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
晨僵、关节肿胀疼痛、关节畸形,多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伴发热、蝶形红斑、关节肿胀疼痛,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伴打鼾、白天嗜睡、夜间失眠,多见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原因
睡觉出汗是一个症状而非疾病,导致睡觉出汗的原因众多,可能是疾病导致,也可能是睡眠环境干扰、药物因素、情绪因素、睡前活动过多等生理性因素所致。
疾病因素
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人体感染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所引起的一类疾病。
结核是较常见的感染因素,结核菌的毒素及其代谢产物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发热,盗汗;布鲁氏杆菌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睡觉出汗,其中出汗伴有特殊而强烈的霉味;HIV病毒入侵后,会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伤害,导致睡觉出汗。
某些细菌感染常常是特定局限于某个部位的慢性感染。比如心内膜炎骨髓炎,以及其他脏器和腔隙感染。这些疾病常伴有感染区疼痛、发热等症状。
内分泌疾病
常见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等。
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分泌过多的甲状腺素,代谢率增高,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出现代谢亢进,面红耳赤、潮热多汗。
糖尿病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代谢率增高,产热多,需要以出汗的方式排热降温。此外,糖尿病患者要警惕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血糖偏低时肾上腺素释放增多,导致出汗,且伴有心跳加快、颤抖、眩晕、乏力、饥饿感,视力模糊等症状。
更年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紊乱,雌激素水平下降,体表血管扩张,易出现夜间多汗的症状,而白天通常会有烘热汗出的表现。
恶性肿瘤
睡觉出汗发生在许多恶性肿瘤中,但其很少是唯一的现象,常伴有发烧、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躯体持续疼痛等症状。
淋巴瘤是与睡觉出汗最相关的恶性肿瘤。其他如白血病、前列腺癌、肾细胞癌、生殖细胞肿瘤、髓样甲状腺癌等也可能会出现睡觉出汗的症状。此外,胰岛素瘤可引起夜间低血糖而导致出汗。
自身免疫性疾病
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睡觉出汗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可被忽视的痛苦之一,但相较其他症状而言,出汗发生率不高。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之初睡觉出汗发生率高,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治疗后也可出现这种现象。
其他疾病
如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在睡眠状态下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引起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进一步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而致汗腺分泌增加。
非疾病因素
环境因素
室内环境温度过高、房间通风效果不好、被子太厚、被子透气性不好都可导致睡觉出汗。这些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过于担心。
药物因素
药物因素也可能会导致睡觉出汗,包括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降血糖药、激素类药(如皮质类固醇)、其他药物(如曲坦类)等。
值得注意的是,药物引起的睡觉出汗是一过性的,停药即可恢复至正常状态。
精神心理因素
过度活跃的思想会使大脑和身体加速运转,可能会刺激汗腺分泌,导致出汗,如做噩梦时可出现。
睡前饮食及活动过多
若睡前进食,会加速胃肠的蠕动以促进消化,致使胃液分泌增多,机体的代谢功能会明显增强,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
若在睡前进行了剧烈的活动,会增强机体的代谢功能,产生大量的热量,促使汗腺分泌增加。
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就医:
出汗量及频次较多,出汗持续时间长,需更换衣被。
睡觉出汗扰乱睡眠,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伴发热、咳嗽、咯血、胸痛等。
伴食欲不振、腹泻、体重下降、躯体疼痛、皮肤瘀斑等。
伴焦虑、眼球凸出、多食、消瘦等。
伴有潮热、烘然汗出、性情急躁、月经紊乱等。
晨僵、关节肿胀疼痛、关节畸形蝶形红斑等。
伴有打鼾、疲乏困倦等。
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出现高热持续不退,持续加重时。
出现疼痛剧烈难忍时。
就诊科室
出现睡觉出汗建议首诊于全科医学科、普通内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就诊于相应科室:
如伴有发热、咳嗽、咯血、腹泻时,可能需就诊于呼吸内科或感染内科。
如伴有焦虑、眼球突出、血糖升高、频繁低血糖反应、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月经紊乱时,可能需就诊于内分泌科。
如伴有持续发热、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躯体疼痛、皮肤瘀斑时,可能需就诊于血液科或肿瘤内科。
如伴有晨僵、关节肿胀疼痛、发热、蝶形红斑时,可能需就诊于风湿免疫科。
如伴有打鼾、嗜睡、情绪紧张时,可能需就诊于神经内科。
小儿患者建议就诊儿科。
由于导致睡觉出汗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出汗前有无诱因(如睡眠环境干扰、睡前过度运动、睡前过食等)?
睡觉出汗是何时出现的?随时间推移症状有加重吗?
常出现在哪些部位?多长时间出一次汗?出汗量是多少?
每次持续多长时间?有无加重或缓解因素?
除睡觉出汗外,是否还伴有发热、咳嗽、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特定部位疼痛、眼球突出、多食、打鼾等症状?
女性患者是否存在月经紊乱的情况?
病史清单
以前是否有过类似症状?什么原因导致的?如何处理的?
是否有动物接触史?是否有不洁性生活史?
是否患有其他疾病,特别是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家族成员中是否存在上述疾病史?
是否服用抗抑郁、解热镇痛、降血糖、激素等药物?
目前是否正在用药?具体用药是什么?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补充哪些检查。
体格检查
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神志)。
视诊:医生会观察全身皮肤粘膜,看其有无皮疹、口腔粘膜糜烂;体型是否消瘦;是否存在眼球突出、眼睑下垂;关节有无肿胀、畸形。
触诊:医生会用手触诊全身各部位,皮肤温度是否增高,是否存在疼痛及压痛;是否存在甲状腺肿大、压痛或可触摸到的结节以及震颤;是否可触及肝脏、脾脏;有无淋巴结肿大,有无关节压痛,有无活动受限。
叩诊:叩诊心肺,判断是否存在心肺结构异常。
听诊:必要时医生会用听诊器听诊心肺,判断是否存在呼吸音异常及心脏杂音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用于检测患者体内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若检查结果提示血红蛋白数值降低,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贫血或感染性疾病。
肝肾功能: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肝肾功能异常。若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可提示存在肝脏病变或损害;若血肌酐尿素氮、尿酸等指标异常,可能提示肾脏损害。
痰培养:若培养出结核杆菌,提示可能存在肺结核。
甲功:若TSH下降,TT3、TT4、FT3、FT4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
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若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糖尿病。
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沉:若检查结果数值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炎症、恶性肿瘤或感染性原因。
肿瘤标志物:若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异常增高,提示可能存在前列腺癌。
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ANA)及多种自身抗体检测:若类风湿因子、抗体检测呈阳性可能是免疫系统受到刺激的迹象,提示可能存在风湿免疫性疾病。
影像学检查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如胸部X线、关节X线)、淋巴结超声、胸腹部CT等。
胸部X线可了解肺部病变情况,确定病变范围、部位、形态等情况,协助判断有无肺结核;关节X线可检查有无关节骨质破坏,协助判断风湿免疫性疾病。
浅表淋巴结超声可识别淋巴结有无肿大、转移,协助判断有无肿瘤。
胸部、腹部CT可协助判断其他无症状的肿瘤或肉芽肿性疾病。
其他常见检查
多导睡眠监测是评估睡眠打鼾最重要的检查,可协助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骨髓活检是诊断淋巴瘤、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的金标准,但为有创检查。需就诊评估有骨髓穿刺适应症,同时需除外操作禁忌。
缓解与治疗
如果为生理性睡觉出汗,明确诱因,如睡觉环境干扰、睡前过度运动、睡前过食等,去除诱因即可缓解。
如睡觉出汗持续存在,且出汗量大,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睡眠环境适宜
保持室内睡眠环境温度适宜,以免在不通风、闷热的环境下入睡。
保持安静的待睡状态,并且睡前不要过多进食。
保持个人卫生
出汗后立即用毛巾擦干,多洗澡、勤换衣服,以保持干燥。
床上用品要经常更换,使用过的棉被、枕头也要勤换洗。
清洗过的衣被要在太阳底下暴晒。
适当锻炼
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运动、出汗后注意补充水分等。
饮食方面
注意均衡饮食,如合并糖尿病,应注意糖尿病膳食。
心理护理
保持内心平静,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可通过深呼吸、情绪转移等方法缓解,必要时建议咨询心理医师。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睡觉出汗经医生诊断后,需及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根据导致睡觉出汗的疾病类型,可应用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伴随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药物治疗
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可抑制汗腺泌汗。
镇静剂:如苯巴比妥为常用药,对于情绪紧张的患者,可酌用氯丙嗪、地西泮等镇静剂。
手术治疗
适用于针对上述药物治疗无效,顽固性出汗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
面部、手部出汗较多可考虑行交感神经切除术;腋窝汗腺不受交感神经支配,仅腋窝出汗者,可行腋窝汗腺摘除术。
对因治疗
针对引起睡觉出汗的不同病因,治疗方案会有较大的差异,以下列疾病为例。
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如肺结核等。肺结核其治疗原则是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整个治疗方案分为强化和巩固两个阶段。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可遵医嘱使用。
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等。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目前有3种疗法被普遍应用,即抗甲状腺药物、放射碘和手术治疗。常用的抗甲状腺药物包括硫脲类(如丙硫氧嘧啶)和咪唑类药物(如甲巯咪唑)。
糖尿病,应积极控制血糖,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规律监测血糖,合理应用降糖药物。常用降糖药物包括双胍类(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磺脲类(如格列美脲)、格列奈类(如瑞格列奈)、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等。
更年期综合征,以激素治疗为主,可单独使用雌激素(如戊酸雌二醇),亦可与孕激素(如黄体酮)联合使用。
恶性肿瘤
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如淋巴瘤,主要采用化疗加放疗的综合治疗。白血病多采用化疗和靶向治疗。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主要以抑制关节的炎症反应,阻止病变进展及骨质破坏,达到病情完全缓解或最低疾病活动度的目的。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外科手术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需积极用药物诱导缓解症状,尽快控制病情活动,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