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抗凝因子检验
概述
生理性抗凝因子是凝血系统的调节因子,主要包括血浆抗凝血酶(AT)、蛋白C蛋白S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等,该检查有利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的诊断。
适宜人群
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标本采集
采集方法:静脉采血。
检查前
是否空腹:是。
检查前一天,白天宜清淡饮食,忌烟酒。晚上10点以后禁食水,次日早晨空腹检查。
检查后
采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分钟直至不出血,注意不要揉,也不要让针眼沾水。
若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情况时,应立即平卧,并可饮少量糖水,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其他检测。
疼痛程度
静脉采血:有轻微痛感。痛感存在个体差异,与患者的疼痛阈、采集者的熟练程度等有关。
报告等待时间
当天可取,报告等待时间以采集告知时间为准。
相关指标
临床意义
血浆抗凝血酶
遗传性AT缺陷:Ⅰ型患者AT抗原及活性均减低,Ⅱ型患者AT抗原正常但活性降低。杂合子患者AT活性一般在40%~60%。AT缺陷存在较高的血栓形成风险,患者常并发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获得性AT降低:可见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DIC、脓毒血症、先兆子痫等。
新生儿由于止血系统未成熟,在最初几天AT含量可仅为正常含量的30%左右。
肝素治疗初期,AT活性可降低,甚至低至20%~30%。雌激素治疗时,AT可伴随FⅡ、FⅦ、FⅨ、FⅩ升高而轻微降低。口服抗凝药时,AT合成增加而升高。
蛋白C
升高多见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妊娠后期等,表现为代偿性增加。
先天性降低表现为反复的无明显原因的血栓形成。Ⅰ型患者表现为PC抗原含量与活性均降低;Ⅱ型患者PC抗原正常,而活性下降。
获得性降低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呼吸窘迫综合征、肝功能不全、手术后及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剂。
蛋白S抗原测定
蛋白S(PS)作为蛋白C的辅因子,对因子Ⅴa、Ⅷa有加速灭活的作用。先天性PS缺陷者常伴发严重的深静脉血栓栓塞。
获得性PS缺乏见于肝功能障碍、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血浆TAT含量升高,见于血栓形成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DIC、深静脉血栓栓塞、急性心肌梗死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适宜人群
标本采集
相关指标
临床意义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