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失眠
概述
一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以难入睡、频繁醒来、睡眠时间短为主要特点
病因众多,最常见心理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等
严重影响生活及工作时,应及时就医诊疗
包括非药物和药物两种治疗方式
定义
失眠是临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在晨起、昼间精力未得到恢复。
失眠并不一定根据总睡眠时间来判断,而且每个人所需要的睡眠时间因人而异,在5~10h内不等。
失眠的患病率差异很大,依据不同的评估标准,失眠症状或失眠障碍的现患率在4%~50%之间。
引起的原因的相对较多,主要为心理、环境因素以及身体因素等。
偶尔、短时间出现失眠症状对人体影响不大。但长期严重失眠常给患者的躯体、生理、生活、工作等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抑郁、自杀或意外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当发生长期严重失眠,而无法自主缓解后,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发生机制
关于失眠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受到较多认可的有“过度觉醒假说”和“3P假说”。
过度觉醒假说
“过度觉醒假说”认为失眠是一种过度觉醒的障碍,患者大脑皮层和皮层下某些脑区存在结构、功能和代谢异常,表现出躯体、情感、认知不同水平上的变化。
患者不仅仅存在夜间睡眠的缺失,并且是横跨24小时的高觉醒状态。也就是说脑组织一直处于高觉醒状态,无法彻底地进行放松。
3P假说
“3P假说”的3P是指易感因素、促发因素、持续因素
易感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及性格特征等,这些特征使患者容易出现失眠。
促发因素包括生活中发生影响情绪的事情,或遇到突发事件、应激等,引起失眠的急性发生。
维持因素包括应对短期失眠所导致的不良睡眠行为(如延长卧床时间)和由短期失眠所导致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等,使失眠得以持续。
类型
根据失眠的突出症状分类
入睡困难:即在适宜睡眠的条件下仍睡不着。
睡眠维持性困难:即睡不踏实,易醒,夜间多次醒来。
早醒:即睡不久,睡眠时间较平时明显缩短。
根据失眠持续时间分类
急性失眠:多由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所引发,如丧偶、考试、住院、受伤、服药等,持续数日到数周。一旦事情解除或经过患者的自我调节,失眠随之消失,但一些患者也可逐渐发展为慢性失眠。
慢性失眠:指每周出现至少3次失眠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由于持续的心理、精神问题或患有某些疾病,长期饮酒、使用某些药物导致的失眠。
需要注意,当长期、频繁失眠,并出现对日常生活的明显影响时,就成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称为“睡眠障碍”
表现
症状特征
主要为睡眠时的表现(失眠症状)及失眠发生后日间表现(觉醒期症状)。
失眠症状
入睡困难
在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环境条件下,不能较快理想入睡。
入睡快慢存在年龄差异。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入睡时间大于20分钟为异常;对于中老年人,入睡时间大于30分钟为异常。
睡眠维持困难
睡眠不实,即醒来次数过多,夜间清醒时间≥30分钟。
睡眠表浅,进入深睡眠状态时间少。
夜间醒后难以再次入睡。
早醒、睡眠时长不足等。
在失眠症状中,以入睡困难最多见,其次是睡眠表浅和早醒等睡眠维持困难。两种情况可单独存在,但通常并存,并且两者可以相互转变。
觉醒期症状
失眠往往引起第二天日间功能损害,常表现为疲劳或全身不适感,日间思睡,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障碍,社交、家务、职业或学习能力损害等。
对失眠的恐惧和对失眠所致后果的过分担心常常引起焦虑不安,使失眠者常常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失眠→担心→焦虑→失眠,久治不愈。
伴随症状
头晕、头痛
头晕,常见于长期睡眠不足后的伴随症状。
头痛,常见于极度的睡眠不足的情况下。
睡眠过程中的异常表现
频繁、严重打鼾(打呼噜),憋气,甚至呼吸暂停。
梦游,在睡眠状态下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
心理、精神障碍
情绪抑郁、焦虑。
时而心境高涨(躁狂),易激惹,时而抑郁,心境低落。
认知功能
注意力难以集中。
原因
导致失眠的原因众多,有心理、社会、药物以及疾病因素等。
疾病因素
精神疾病
焦虑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躯体疾病
这一类型疾病众多,总结来说就是疾病导致身体强烈不适而导致无法入睡。
常见如疼痛、心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哮喘、胃肠道疾病等躯体疾病。
非疾病因素
环境因素
如环境嘈杂、不适光照、过冷过热、空气污浊、居住拥挤或突然改变睡眠环境等。
睡眠节律变化因素
如倒班工作,夜班和白班频繁变动等。
药物与食物因素
特殊药物、食物使用过量、时间不当过量、使用方法不当或发生不良反应发生时易影响睡眠。
常见药物包括茶碱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抗震颤麻痹药(如苯海索、金刚烷胺)、中枢兴奋剂(如咖啡因、麻黄碱盐酸芬氟拉明)等。
常见食物包括咖啡、茶、功能性饮料等。
生活行为因素
如日间休息过多、睡前运动过多、抽烟等。
个性特征因素
如存在紧张、焦虑、强迫的人格特征。
其他因素
饥饿、过饱、疲劳、剧烈运动等。
生活和工作中发生的各种不愉快事件,如离异、丧偶、考试、受伤等。
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入睡困难、难以维持睡眠或睡眠质量差。
失眠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
非常关注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对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的不满意非常苦恼,或影响了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方面。
就诊科室
出现失眠后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睡眠医学中心、精神心理科、神经内科或全科医学科。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失眠什么时候开始的?严重不严重?日常工作是否受影响?
失眠主要是入睡困难,还是睡眠间断?
最近有无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
最近有没有身体的不适等情况?
睡前有无运动、喝茶、喝咖啡等习惯?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发生重大生活变故?
是否有心脏疾病、高血压等?
是否有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
家族中是否有失眠患者?
相关检查
查体
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包括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精神状态等。
常规检查
睡眠的主观评估:包括患者记录每日睡眠情况(睡眠日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等。
睡眠的客观评估:包括多导睡眠监测(PSG)、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便携式体动记录设备等。
多导睡眠监测用于记录和分析睡眠,正确评估和诊断失眠,发现睡眠呼吸障碍,确诊包括发作性睡病、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不宁腿综合征、各种睡眠期行为障碍疾病。
多导睡眠监测可以客观了解睡眠打鼾者有无呼吸暂停、暂停的次数、暂停的时间、发生暂停时最低动脉血氧值及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程度。
缓解与治疗
失眠具有慢性、复发性或持续性倾向,一旦发生,应积极治疗。
早期干预可有效防止短期失眠向慢性化发展,慢性失眠障碍彻底治愈较为困难。
主要治疗目的包括改善睡眠质量,增加总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良性关系,改善睡眠相关的心理障碍和日间精神状态。
症状缓解
生活习惯
避免频繁打盹、小睡,尤其是在傍晚或睡前。
午睡不超过半小时,并在下午一点半前完成午睡。
避免长时间卧床,或在床上进行游戏、看书等非睡眠相关活动。
保持规律的就寝和起床时间。
临近就寝时避免进行过度兴奋或妨碍睡眠的活动,如看恐怖电影、打游戏等;睡前3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
当从睡眠中醒来时不要看时间,避免加重心理负担。
将卧室环境光线适当调暗,调整为温馨、舒适、适合睡眠的环境等。
饮食建议
规律饮食,日间多饮温开水,减少饮料摄入,尤其是下午或晚间避免饮用茶、咖啡等兴奋性物质;睡前不宜大量饮水,减少起夜次数。
临近就寝时避免吸烟、饮酒及饮食过饱。
心理护理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绪较大波动及过度关注睡眠。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可能会开具以下药物帮助患者缓解失眠情况。
苯二氮类药物:如艾司唑仑、劳拉西泮、阿普唑仑、地西泮、氯硝西泮等。
非苯二氮类药物:如右佐匹克隆、佐匹克隆、唑吡坦、扎来普隆等。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褪黑素、雷美替胺
抗抑郁药物:如曲唑酮、米氮平、氟伏沙明、多塞平阿米替林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如苏沃雷生
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
中草药:可用中草药的单味药或复方制剂,如酸枣仁、安神补脑液乌灵胶囊等。
非药物治疗
较为舒缓的运动锻炼或身心干预,如太极、瑜伽、冥想、气功等。
中医治疗,如按摩、针灸、穴位按压、反射疗法等。
物理治疗,如经颅电刺激、经颅磁刺激、光照治疗等。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疾病原因,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较大差异,以下列原因为例:
睡眠习惯
采用睡眠限制治疗法可以提高睡眠的连续性。具体方法包括:
通过不午睡或减少午睡时间造成轻度睡眠剥夺状态。
在短期内控制每晚的卧床时间,使实际卧床时间接近患者自己记录的总睡眠时间。一旦睡眠状况稳定下来,可以逐步延长卧床时间。
此外可以同时使用刺激控制疗法,即在床上仅进行睡觉或性生活。禁止在床上读书、看报、进食或者看电视。如果患者卧床15~20min仍然不能入睡,应下床去做一些放松活动,待有睡意以后再回到床上。
基础疾病
由于甲亢、神经系统疾病、关节疾病等疾病引起的失眠,首先治疗基础疾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