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发黑
概述
由于表皮基底层黑色素增多,引起部分或全身皮肤色泽加深
可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性发黑,且皮肤发黑的个体差异很大
可由日光照射等因素引起,也见于皮肤、内分泌、消化、肾脏系统等疾病
通过药物等对症治疗可改善皮肤发黑,但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是关键
定义
皮肤发黑是指由于表皮基底层黑色素增多,引起部分或全身皮肤色泽加深,是许多皮肤疾病(如黑棘皮病)和系统性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主要症状之一。
皮肤发黑可开始为全身性,或最初局限于一处,继而扩展至全身;累及程度不尽相同。
发生机制
皮肤发黑发病机制包括黑色素细胞数量增多或其活性增强。
由于某些疾病、炎症、遗传等因素,引起促黑色素激素分泌增多或抑制促黑色素激素减弱,导致表皮基底黑色素细胞增加,引起皮肤发黑。
另外,日光照射通过增强黑色素细胞的活性,可导致皮肤颜色发黑。
类型
根据引起皮肤发黑的原因,可分为非疾病因素引起的皮肤发黑和疾病因素引起的皮肤发黑。
非疾病因素引起的皮肤发黑
可与环境因素(如日光照射)、生活因素(如应用含银化妆品)、药物因素(如胺碘酮)、生理因素(如处于妊娠期)、精神因素(如焦虑)等有关。
疾病因素引起的皮肤发黑
常见于皮肤疾病、内分泌疾病,也可见于消化系统疾病、肾脏疾病、感染性疾病、其他疾病等。
常见皮肤疾病如黑棘皮病、黄褐斑、皮疹、炎症后色素沉着;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肢端肥大症;消化系统疾病如肝硬化、晚期肝癌;肾脏疾病如慢性肾衰竭;感染性疾病如黑热病、疟疾;其他疾病如营养不良等。
表现
皮肤发黑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疾病或原因引起的皮肤发黑有各自的特征;因此,其病情程度及伴随症状也存在一定差异。
症状特征
不同人皮肤发黑在开始的时间、皮肤发黑的部位、发黑的程度、持续的时间、缓解或加重的因素等特征上会有所不同。
皮肤发黑的部位根据不同病因而有所差别,主要集中在外露部位、乳头、乳晕、腋窝、关节、肛门周围及外阴部位等区域。
皮肤发黑程度较轻时,其部位可较局限,持续时间一般较短,通常可自行消退;发黑程度较重时,其持续的时间一般会延长,还可反复加重,大多不能自行消退。除此之外,患者还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减退、贫血、腹水等临床症状。
皮肤发黑通常在系统治疗后症状缓解,当再次接触某些药物或疾病发作时,皮肤可再次出现发黑。
伴随症状
伴淡漠、食欲减退、血压下降、女性月经不调、男性性欲减退等,多见于内分泌系统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肢端肥大症。
伴贫血、尿量减少、双下肢水肿等,多见于肾脏疾病,如慢性肾衰竭等。
伴乏力、体重下降、消瘦等,多见于重度营养不良等。
原因
皮肤发黑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当出现临床症状时可能提示某些疾病的发生,导致皮肤发黑的原因众多,可能是疾病导致,也可能是环境因素、生活因素、药物因素、生理因素、精神因素等所致。
疾病因素导致的皮肤发黑可见于皮肤疾病、内分泌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肾脏疾病、感染性疾病等。下面仅举例引起皮肤发黑的部分疾病,不代表您一定患此种疾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疾病因素
皮肤疾病
皮肤疾病是皮肤发黑最常见的疾病。
内分泌疾病
常见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肢端肥大症。
患者可出现全身皮肤发黑,口腔黏膜发黑,这是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促黑色素细胞激素的作用减弱,使皮肤黑色素增加所致;同时伴淡漠、食欲减退、血压下降、女性月经不调、男性性欲减退等,经系统治疗后,皮肤颜色可逐渐恢复。
消化系统疾病
常见疾病如肝硬化、晚期肝癌。
肾脏疾病
常见疾病如慢性肾衰竭。
患者由于毒素无法及时排出体外,导致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促黑色素激素等分泌水平增高,引起皮肤皮黑,另外治疗过程中补充铁剂过量,沉积于皮肤,也可致皮肤发暗,通常伴贫血、尿量减少、双下肢水肿等症状。
感染性疾病
患者早期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晚期患者多有营养不良、消瘦、精神萎靡、皮肤粗糙干燥、毛发稀少,手、脚、面部及腹部皮肤因有色素沉着而发黑。
其他疾病
常见疾病重度营养不良。
患者可表现为体型消瘦,皮肤干燥萎缩,角化脱屑,或有色素沉着,头发脆弱易断和脱落,指甲脆弱有横沟。
非疾病因素
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生活因素、药物因素、生理因素、精神因素等所致的皮肤发黑。
环境因素:如日光照射、雾霾等,诱发皮肤炎症反应,引起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导致局部皮肤发黑。
生活因素:如含银的化妆品、吸烟等可引起皮肤发黑。
药物因素:包括胺碘酮、多粘菌素等,通常药物引起的皮肤发黑是一过性的,停药可恢复至正常状态。
生理因素:如处于妊娠期、高龄等,可出现面部不规则的颜色发黑。
精神因素:如焦虑、抑郁的情绪,引起内分泌失调,可出现皮肤发黑。
就医
如皮肤发黑确因环境因素(如日光照射)、生活因素(如含银化妆品)、药物因素(如胺碘酮)、生理因素(如处于妊娠期)、精神因素(如焦虑)等所致,且除去上述因素后皮肤恢复至正常水平,并且无明显不适感时,可无需处理,定期复查即可。
如皮肤颜色逐渐加深,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减退、贫血、腹水等)时,需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就医:
伴皮纹加深、疣状物突起、皮肤粗糙、皮肤红肿等。
伴淡漠、食欲减退、血压下降、女性月经不调、男性性欲减退等。
伴贫血、尿量减少、双下肢水肿等。
伴发热、肝脾肿大、贫血、消瘦等。
伴乏力、体重下降、消瘦等。
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出现休克(即血压下降至90/60mmHg)时。
出现意识障碍、昏迷、心律失常时。
出现少尿(即24小时尿量小于400ml),甚至无尿(即24小时尿量小于100ml)时。
出现呼吸衰竭(即氧分压小于60mmHg)时。
就诊科室
出现皮肤发黑时建议就诊于皮肤科、全科医学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就诊于相应科室:
伴皮纹加深、疣状物突起、皮肤粗糙、皮肤红肿时,可能需就诊于皮肤科。
伴淡漠、食欲减退、血压下降、女性月经不调、男性性欲减退时,可能需就诊于内分泌科。
伴乏力、纳差、皮肤及巩膜黄染、腹水时,可能需要就诊于消化内科。
伴贫血、尿量减少、双下肢水肿时,可能需要就诊于肾内科。
伴发热、肝脾肿大、贫血、消瘦时,可能需要就诊于感染内科。
伴乏力、体重下降、消瘦时,可能需要就诊于营养科。
由于导致皮肤发黑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皮肤发黑前有无诱因(日光照射、应用含银化妆品、应用胺碘酮等药物)?
皮肤发黑是何时出现的?
皮肤发黑是全身性的还是局部的?
有无加重或缓解因素?
除皮肤发黑外,是否还伴有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减退、贫血、腹水等)?
病史清单
目前正在长期服用药物吗?服用了哪些药物?是怎么服用的?
既往有无规律服用改善皮肤发黑的药物?效果如何?停药后是否可维持正常状态?
是否正在妊娠期?
家族中是否有成员存在相同或类似的病史或症状?
近期有没有采取过相关治疗?是否可以改善症状?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补充哪些检查。
体格检查
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神志)。
视诊:观察皮肤及口唇黏膜颜色,判断是否存在发黑、苍白等颜色改变;观察眼部是否存在眼睑苍白、水肿,皮肤褶皱是否增多、皮肤是否粗糙,体型是否消瘦。
触诊:医生会用手触诊皮肤温度是否增高、发凉,是否存在疼痛及压痛;是否可触及肿大的脾脏和肝脏,按压双下肢及足部皮肤,判断是否有水肿。
叩诊:叩诊心界大小是否正常;肝区、肾区有无叩击痛;腹部是否有移动性浊音;叩诊膀胱充盈程度。
听诊:必要时医生会用听诊器听诊心肺,判断是否存在呼吸音异常及心脏杂音。
实验室检查
血培养:可明确感染类型。若培养结果提示某种细菌,提示该病菌导致的感染。
影像学检查
彩超:肾脏彩超可提示肾脏大小及状态,如肾脏缩小,提示可能存在肾脏病变;肝脏超声可提示肝脏大小及状态,如肝脏缩小,提示可能存在肝脏病变。
X线:可提示是否存在肾上腺大小,如出现肾上腺增大及钙化阴影,多提示肾上腺功能异常。
CT:对可疑部位进行CT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肾上腺大小及形态异常,垂体有无肿瘤等。
肾穿刺活检
肾穿刺活检是诊断肾脏病的金标准,通过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对肾脏组织电镜、荧光镜下等检查,可以了解肾脏组织异常细胞数量、细胞形态、有无硬化、纤维化等。
但由于肾穿刺活检术属于有创操作,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并除外操作禁忌。
其他检查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可明确有无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阳性,提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黑棘皮病的金标准,可见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皮突增宽延伸,基底层色素轻度增多,真皮中有噬黑素细胞,提示黑棘皮病。
缓解与治疗
出现皮肤发黑,需明确诱因,如与环境因素(如日光照射)、生活因素(如含银化妆品)、药物因素(如胺碘酮)、生理因素(如处于妊娠期)、精神因素(如焦虑)等有关时,去除诱因后大部分可在短期内自行消退。
如去除诱因后皮肤颜色无改善,甚至持续加重时,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避免日光照射时间过长,注意防晒,雾霾天气注意佩戴口罩。
选用化妆品时避免含银制品。
避免应用容易诱发皮肤发黑的药物(如胺碘酮等)。
避免劳累、感染、吸烟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饮食方面
注意低盐饮食、膳食均衡。如合并终末期肾脏病,应注意低盐低脂优质蛋白质饮食,如可给予鸡蛋、牛奶、瘦肉等优质蛋白质。
心理护理
日常保持良好的心情,应注意避免情绪较大波动。此外,皮肤发黑容易诱发自卑等消极情绪,如出现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等情况时,亲友可增加陪伴,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可应用药物、物理治疗来进行改善。伴随其他系统疾病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外用药物:如局部外用氢醌霜或维A酸霜可促使色素减退。
物理治疗:如通过激光、针刺治疗,改善皮肤颜色。
对因治疗
针对引起皮肤发黑的不同病因,治疗方案会有较大的差异,以下列常见疾病为例。
黑棘皮病
首先应积极寻找病因,避免诱发因素,治疗基础疾病。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应终身使用肾上腺激素替代治疗,需遵循以下原则:长期服药、适量用药、终身用药。
肝硬化
肝硬化的治疗目标是延缓疾病进展、防止其他因素对肝脏的损伤,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延缓患者对肝移植的需求。
慢性肾衰竭
应积极寻找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改善肾功能,如进展至尿毒症期,需行肾脏替代治疗。
黑热病
治疗原则以退热、对症治疗、补液、抗感染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为辅。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