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排便不尽感
概述
主要与肠道功能失调、肠道疾病、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需要使用轻泻剂、促胃肠动力药、外科手术等治疗手段
预后取决于病因,直肠癌及肛门括约肌失禁患者预后较差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定时排便、适当运动可以预防排便不尽感
定义
排便不尽感是指在排便过程中或排便结束后,依然存在需要排便的感觉,但实际上肠道已经排空。这种感觉可能会让患者感到不适、紧张和焦虑。
排便不尽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肠道功能失调、肠道疾病、生活习惯等。
发生机制
排便不尽感的发生机制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包括生理、心理、神经和肌肉功能等方面。具体来说,以下几种机制可能导致排便不尽感:
肠道肌肉协调障碍:肠道肌肉的正常收缩与舒张对于排便过程至关重要,如果肠道肌肉协调受到干扰,可能导致排便不尽感。例如,直肠肌肉痉挛或过度收缩可能阻碍正常排便。
感觉异常:神经系统对肠道内压力的感知异常可能导致排便不尽感。例如,直肠内压力较低时,正常情况下不会引发排便需求,但在感觉异常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误认为需要排便。
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导致排便不尽感,心理因素可能导致肠道肌肉紧张、痉挛,进而影响排便。
肠道功能性疾病:肠道功能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IBS)可能导致排便不尽感,IBS患者的肠道对刺激更敏感,可能出现腹痛、腹泻、便秘和排便不尽感等症状。
结肠或直肠疾病:结肠炎直肠炎肛裂、痔疮等疾病可能影响肠道肌肉功能,导致排便不尽感。
肿瘤:结直肠肿瘤等疾病可能引起肠道肌肉功能异常,导致排便不尽感。
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共同作用,导致排便不尽感。
表现
排便不尽感的表现可能包括以下方面:
症状特征
排便结束后仍感到肛门周围有压力,感觉肠道未完全排空。
在排便过程中,感觉排便不顺畅,需要用力才能排便。
反复出现排便不尽感,可能伴有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排便不尽感可能导致排便次数增多,但每次排便量较少。
排便不尽感可能导致患者感到紧张、焦虑,进一步加重症状。
伴随症状
便秘
排便不尽感时为了排出更多的粪便,往往需要强力用力,使腹压增大,容易造成肛门下垂、直肠下垂等问题,影响大便的正常排出。常见于结肠癌直肠前突肛裂等。
腹部胀痛或不适感
发生排便不尽时肛门括约肌不能完全放松,会导致排便困难,进而引起肠道内的积气。积气会进一步增加腹部的压力,引起腹胀。常见于直肠脱垂、肠道感染、肠痉挛等。
肛门疼痛
排便不畅时肛门括约肌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用力强行排便会使肛门括约肌以及肛门、直肠黏膜造成创伤,从而引起肛门疼痛。疾病可能包括肛裂、痔疮、直肠肿瘤等。
原因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排便不尽感的常见原因:
疾病因素
肠道功能性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IBS),可能导致排便不尽感、腹痛和腹胀等症状。
结肠或直肠疾病
例如结肠炎直肠炎肛裂、痔疮等疾病,可能导致排便不尽感。
肠道肌肉紧张或痉挛
肠道肌肉无法协调运动时,可能导致排便不尽感。
肿瘤
结直肠肿瘤可能导致排便不尽感。
非疾病因素
心理因素
一些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排便不尽感,如情绪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影响肛门括约肌和肠道的正常运动,导致排便不尽感。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导致排便不尽感,如一些泻剂、抗抑郁药、阿片类止痛药等药物。
饮食和生活习惯
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饮食不规律、摄入纤维不足、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导致排便不尽感。
就医
出现排便不尽感患者在就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就医指征
如果排便不尽感反复出现,且伴有腹痛、腹泻、便秘、便血等症状,建议就诊,以便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如果初步检查发现可能是肠道病变引起的排便不尽感,建议到消化内科就诊。
肛肠外科
如果排便不尽感症状与肛门或直肠有关,建议到肛肠外科或普外科就诊。
患者准备
就医提示
就诊前尽量记录症状、病史、家族史等详细信息,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情况。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有腹部胀满感吗?
有腹泻或便秘吗?
排便费劲吗?
肛门瘙痒或疼痛吗?
对排便场所是否有所排斥?
排便时是否伴有大量出汗或困倦?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有肠道感染、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
是否有过腹部手术史?
是否长期便秘或腹泻?
是否有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帕金森综合征等?
是否有女性盆腔疾病:如子宫脱垂卵巢囊肿等?
是否饮食不规律、饮食过于精细?
是否存在心理相关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近期是否吃过抗抑郁药、利尿剂、阿片类止痛药等药物?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肛门和直肠的检查:医生通常会使用手指或专用仪器检查患者肛门和直肠的情况,包括观察是否有肿物或异物。
脊柱检查:由于直肠受到脊髓神经控制,排便不尽感症状有可能与脊椎疾病相关。医生可能会对患者的脊柱进行一些基本的检查,观察是否有脊柱畸形、疼痛、僵硬等情况。
腹部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腹部是否有肿块、肿胀等异常情况,以排除其他疾病。
实验室检查
便常规+便潜血:可以检测大便的性状、形态,是否存在寄生虫、病菌等异常物质,或者是否有消化道出血等。
血液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可以评估患者的炎症指标、贫血严重程度等。血生化可评估肝功能,异常时可能会导致便秘等肠道问题。
甲状腺功能检查:由于甲状腺功能过低或过高会影响肠道功能,医生可能会检查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情况。
影像学检查
腹盆CT扫描:能够帮助发现盆腔内疾病、癌症等。
腹盆MRI扫描: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腹腔以及盆腔内器官,及早发现病变。
放射性核素扫描:可以发现肛门或直肠内部是否存在肿瘤或其他异常情况。
结肠镜检查
排便不尽感的症状可能与结肠息肉结肠癌、溃疡或炎症等结肠疾病有关,因此结肠镜检查可以帮助检测和诊断相应的疾病。
缓解与治疗
患者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规律作息和减轻精神压力来缓解排便不尽感。医生可能会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调整药物、治疗相关疾病等。对症治疗包括开具缓泻药、肠道生物制剂。
缓解措施
饮食
高纤维膳食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和增加排便次数,有助于缓解排便不尽感。建议多食用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和豆类等。
喝足够的水可以软化粪便,有助于排便。建议每天饮水量应在2升以上。
避免食用高脂肪、油炸、烤制等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咖啡、茶、碳酸饮料等,以免加重肠道负担,进一步导致排便不尽感。
定时进食可以培养肠道规律性让肌肉感知饱和感,有助于肠道正常蠕动和排便。建议每天定时进食,并试着形成规律的排便习惯。
增加饮食中的益生菌和益生元,建议多吃酸奶、酸菜、豆制品等益生菌含量高的食物,或使用益生菌保健品。
生活习惯
养成每天固定时间排便的习惯。
避免长时间久坐、暴饮暴食以及过度使用泻药。
适当运动,可以选择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注意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面对压力和焦虑。
避免过度用力强行排便。
家庭常用非处方药
润肠通便剂:可软化粪便,促进排便,改善便秘的症状,常见的润肠通便剂有甘露醇、葡萄糖酸钠、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
轻泻剂: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排便不畅、排便不尽感的症状,常见的轻泻剂有硫酸镁番泻叶、西番莲等。
益生菌制剂:有助于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肠道健康和消化功能,可改善排便不畅、排便不尽感等症状,常见的益生菌制剂有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乳酸菌等。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当排便不尽伴有便秘时,口服缓泻剂以增加粪便体积,增强肠道蠕动和推动粪便的能力,有效缓解便秘和排便不尽感。也可以使用肠动力药物(富马酸曲美布汀)等。另外可于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
当排便不尽伴有肠道痉挛时,可酌情予山莨菪碱、阿托品等抗痉挛药物治疗;另外可通过生物反馈治疗、靶向神经调节技术等缓解肠道痉挛。
当排便不尽伴有肛门疼痛时,可以通过局部涂抹消炎药物等;另外还可以通过激光阻断治疗、刺激肛门及直肠区域的相关神经末梢,缓解肛门疼痛及紧张感等。如果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或者疼痛程度较严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裂口修复、内痔切除等。
当排便不尽伴有疲劳、失眠时,首先需采取措施改善排便问题,另外可通过口服抗焦虑、抑郁药物缓解排便不尽造成的心理问题。
对因治疗
排便不尽感需要根据具体原因进行治疗。以下是一些建议:
肠道功能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治疗可能包括调整饮食、增加纤维摄入、避免刺激性食物和压力管理。药物治疗可能包括抗痉挛药、止泻药或缓泻剂。
便秘: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适度运动,以及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药物治疗可能包括润滑剂、缓泻剂、促肠道动力药等。
肛门直肠疾病:如肛裂、痔疮、直肠脱垂等,轻度病症可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调整改善;严重病症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肿瘤炎症性肠病:根据不同病情,治疗可能包括药物、放疗、化疗或手术治疗。
神经肌肉功能障碍:针对具体病因可以选择生物反馈治疗、物理治疗或药物治疗,可能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或痉挛。
心理因素:如果排便不尽感与心理因素有关,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减压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