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黏液便
概述
粪便中可见透明、白色、黄色或血色黏液
感染性、炎症性、肿瘤性疾病等刺激导致胃肠道黏膜分泌黏液
停止可疑诱因后黏液便仍持续存在,或严重程度影响到正常生活时,需及时就医
停止诱因或药物对症治疗可一定程度控制症状,对因治疗才是治愈关键
定义
正常生理状况下,粪便中即存有少许黏液,以润滑肠腔并维持肠腔湿润的环境,其通常与粪便混合均匀而不易察觉。
黏液便则指的是粪便中的黏性物质大量增加,肉眼即可察觉,根据内容物性质的不同,可呈透明、白色、黄色或血色,是消化内科常见症状之一。
发生机制
粪便是人或动物的肠道排遗物,由水和固体组成,含有多种未消化废物与代谢废物,其颜色、性质、形状等性质可反映消化系统功能是否正常,化验指标可辅助临床医生诊断疾病。
正常情况下,食物经口摄入后,经口腔研磨作用,依次通过食管、胃等脏器,其中含有酶和胃酸和消化液可将食糜进一步消化分解,转变为可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
进入小肠后,肠道细胞可吸收其中绝大部分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未吸收的食物残渣则在大肠中被二次吸收。同时肠道菌群会对肠内容物进行二次消化分解,在产生多种维生素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代谢废物。此期间,食物残渣会逐渐变硬成形。
当蓄积到足够数量(约300克)后,粪便对肠壁产生一定压力,引起排便反射,经肛门排出体外。
上述过程中,肠道细胞一旦受到感染或非感染性炎症的刺激,亦或病灶自身特性,都可导致肠腔内黏性物质增加,并最终观察到黏液便改变。
此外,当患者存在消化不良时,大量未经消化的食物残渣会作为异物对肠道粘膜产生明显刺激,也可以导致肠道黏液分泌增加。
表现
症状特征
一般情况下,正常粪便软硬适中且成形,为长条状。由于胆红素在肠道经肠道菌群代谢形成粪胆原混入其中,颜色多为黄色或淡黄色。
黏液便则是在大便中出现了超过正常量的黏液,肉眼即可察觉。根据黏液便背后病因的不同,不仅黏液与粪便的关系不尽相同,粪便色泽、内容物等也大相径庭。
伴随症状
发热、呕吐
消化道感染极易引发黏液便,尤见于急性痢疾患者,而慢性肠炎也可有该表现。患者通常有明显的感染征象,即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常见于消化道感染严重者,因感染是造成上述症状的根本性原因,在未解除感染灶时,不适并不随腹泻而缓解。
里急后重
若病变累及结直肠,可频繁引起排便反射,导致患者出现排不尽感,即为里急后重。且相比于小肠病变质地均匀的黏液便,当病变定位于大肠时,由于粪便已逐渐成形,黏液难与粪便相混匀,多浮于粪便表面。
脓血便
显著的炎症反应,肿瘤发生糜烂、破溃或侵犯周围组织,都可在刺激肠道粘膜产生大量黏液的同时,伴随肠道黏膜出血的表现,加之肠道菌群还可进一步继发感染,从而表现为黏液脓血变。
腹部包块
克罗恩病肠结核等都引起周围组织慢性炎症,导致组织间显著粘连,从而出现腹部局限包块改变,或肿瘤性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在腹部观察到包块。加之该类疾病多为消耗性疾病,患者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和消瘦的症状。
休克
短时间内大量液体以黏液成分随粪便排出体外,或慢性黏液便患者未及时补充丢失水分,都可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出现头晕黑矇、尿量减少、四肢发凉、皮肤花斑等改变,严重者还可出现神志淡漠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
原因
黏液便本质上是肠道细胞高分泌状态的一种表现,可由生理性因素所致,也可由病理性因素所致,且不同病因之间的发生机制各不相同,可大致分为生理性黏液便与病理性黏液便两大类。
疾病因素
病理性因素多见于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此外还可见于以动力障碍如肠易激综合征为代表的其他疾病。以下仅枚举出可能导致胃不适的部分疾病,不代表你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感染性疾病
细菌性痢疾(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慢性肠炎阿米巴肠病以及其他相对少见的胃肠道感染性疾病如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等疾病,炎症刺激和毒素作用,促进肠道黏膜分泌产生大量黏液,从而造成黏液便的症状。
这类疾病通常还伴随肠道黏膜细胞的损伤,造成糜烂、出血,引起黏液脓血便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为代表的一类主要累及消化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20-30岁年轻女性,具有病程缓慢、反复发作的特点。
溃疡性结肠炎最为典型,症状包括腹泻伴黏液脓血便、下腹或全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等。克罗恩病则多累及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黏液便相对少见。
肿瘤性疾病
结直肠肿瘤一方面作为异物,可刺激肠道粘膜细胞大量分泌粘液;另一方面其引发的炎症、继发感染或糜烂破溃等也可作为刺激因素,促进大量粘液形成而引起黏液便。严重者还可见血便等。
肠易激综合征
属于肠道功能性疾病,以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以及腹泻于便秘交替出现为特点起病,部分患者排便后症状可缓解。
因胃肠动力异常,大量肠腔内容物无法被肠黏膜细胞所吸收,造成大量残余在肠腔之中,引起肠管黏液分泌量增加,尤其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常见黏液便。
其他疾病
除上述常见的可引起黏液便的疾病之外,还可见于便秘、肠梗阻囊性纤维化等疾病。
非疾病因素
正常情况下,粪便中也存在一定量的黏液成分,因此相对于其他消化系统常见症状而言,生理情况下黏液便也并不少见。饮食或药物因素均可导致。
黏液便还可见于一些特殊情况如脱水,随着脱水的发生,肠道黏膜细胞分泌大量黏性物质进入肠腔,而出现黏液便。
此类情况中,黏液便常为伴随表现,黏液便通常可自行消失。并且治疗这些潜在的问题都可促进黏液便的好转。
就医
正常情况下偶然出现的黏液便可能无需特殊处理,患者若存在便秘或脱水等异常状态,可自行服用促排泄药物或补液,通常黏液便可随着上述不适的缓解而自行缓解。
同时,患者可自行回忆近期饮食内容,对其中可疑部分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在停止继续摄入后该症状可自行缓解。
但如果在停止可疑诱因后,该症状仍持续存在,或伴随其他症状,或严重程度影响到正常生活时,应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黏液便,或伴有以下情况时建议就诊:
发热、畏寒。
腹痛或持续腹胀、腹部僵硬、里急后重。
头晕黑朦、尿量减少、皮肤干燥、四肢花斑、神志淡漠。
水样便、腹泻、黑便或便血。
间断性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腹部肿块或体重持续降低。
就诊科室
出现上述就医指征后通常建议首诊于消化内科。
若以持续性腹部疼痛、腹部僵硬、里急后重、黑便或便血、头晕黑朦、尿量减少、皮肤干燥、四肢花斑、神志淡漠等症状急性起病,建议首诊急诊科。
小儿患者建议就诊儿科。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黏液便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发作频率如何?以及持续多长时间?
排便的频率以及粪便的质地、形状、色泽、气味等特征?
是否伴随发热、腹痛、腹泻、便秘、里急后重等不适?
是否伴腹部肿块、体重降低、营养不良等改变?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服用药物?
近期是否有不洁饮食史?
既往有无过类似情况,如果有的话,是否接受过治疗以及具体方案和疗效?
家庭其他成员有无相似表现?
是否有家族性肿瘤病史?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进行哪些检查以明确病变情况,并排除潜在的高危疾病。
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就诊患者的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精神状态等)先进行检查判断。
视诊:医生会观察腹部是否有异常,如肿块等。
触诊:医生可能还会用手触诊胸前、腹部等区域,主要查看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肿块,以及肝脾脏器、周围淋巴结等是否存在异常等。
叩诊:医生会对腹部进行叩诊以判断胃、肠道功能是否正常等。
听诊:医生会用听诊器聆听胃及肠道的蠕动情况,以及周围血管是否有异常杂音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根据白细胞和红细胞的结果判断是否有贫血和感染发生,并提示背后的病因。
肿瘤标记物:无法排除肿瘤的患者,还可能会对癌胚抗原、CA72-4、CA242、CA19-9等进行检测,以筛查是否存在消化道肿瘤。
便常规、隐血及病原学检查:对粪便中细胞、隐血和特殊病原感染(如寄生虫)进行检查,可辅助诊断原发疾病。
动脉血气检查:严重腹泻起病,或伴黑便、便血或出现头晕、黑朦的患者可能会接受动脉血气分析,以检查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指导临床补液等治疗。
胃镜及结肠镜检查
胃镜与结肠镜是消化内科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医生通过对患者胃、十二指肠以及结直肠进行观察,是否存在消化系统疾病,并就部分患者进行活检以做进一步检查。
影像学检查
怀疑存在消化系统肿瘤时,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腹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
缓解与治疗
正常情况下偶然出现且不伴异常或不适的黏液便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患者可对近期饮食、用药等进行回忆和适当调整,即可得以缓解,平日多注意饮水和休息即可。
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或伴发就医指征中的症状的患者,应当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处理耽误病情。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患者可对近期饮食、用药等进行回忆。若认为饮食是可疑因素,则可减少可疑食物的摄入,合理设置每餐摄入量及调整饮食结构,按时三餐,避免不洁饮食。
若认为药物是可疑因素,可按照医嘱或咨询家庭医生,对其种类和剂量进行适当调整。
家庭常用非处方药
可在药师的指导下按照说明书服用蒙脱石散、盐酸小檗碱片改善腹泻症状。
如果水分丢失严重,甚至出现头晕、心悸、肢端发凉等不适,应大量补充水分,有条件者可采用口服补液盐以补充体液,或自行配置糖盐水以补充。
专业治疗
病理性黏液便成因复杂,不同病因对应的专业治疗大相径庭,只有在结束问诊、明确病史、完善检查,并明确病因后,方可开展对因治疗,取得最大疗效,避免因不当治疗掩盖病情而耽误诊治。
感染性疾病
细菌性痢疾为代表的胃肠道感染性疾病,多为传染性疾病,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菌治疗与其他治疗。
一般治疗:以降温止痛、饮食调整、补液治疗等支持治疗为主,考虑到细菌性菌痢为传染性疾病,还应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且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抗菌治疗:以口服抗生素为主,首选环丙沙星为代表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未满18岁的青少年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还可考虑阿奇霉素、头孢菌素等。
其他治疗:可考虑使用乳酸杆菌或双歧杆菌等改善肠道功能紊乱,或小柴胡片控制肠道分泌,或颠茄片等控制肠道痉挛等。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为代表,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治疗是首要方案。目标以诱导并维持症状缓解以及粘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和饮食营养健康,调节精神和体力等。根据患者的状态采取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控制腹痛腹泻等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抗炎药为该病治疗根本,根据严重程度,可选用氨基水杨酸类制剂如柳氮磺胺吡啶,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免疫抑制剂如羟氯喹、环丙酰胺等。目前还有英夫利昔单抗等生物制剂类药物。
手术治疗:针对并发大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癌变等,或慢性持续性且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或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大而无法耐受者。
肿瘤性疾病
根据肿瘤病理、大小、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受累或远处播散等,可选择内镜下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或放化疗等。
功能性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为代表的一组非器质性病变相关的疾病,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排便后症状多改善。治疗以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消除顾虑为主。
一般治疗:帮助患者了解肠易激综合征基本信息,消除顾虑。通过与患者交流,发现是否有相关诱发因素,并设法予以去除。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避免过量碳水化合物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药物治疗:根据病症特点,对症选用解痉剂(如东莨菪碱美贝维林匹维溴铵、曲美布汀等)、止泻剂(如蒙脱石散等)、动力感觉调节剂(如阿洛司琼等)以及包括益生菌、益生元等在内的菌群调节药物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