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心脏恶性肿瘤
概述
原发于心脏及与其相通大血管的恶性肿瘤
可有心悸、气促、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等表现
目前临床上尚无规范治疗手段,根治性手术为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预后较差,多数患者在出现症状后1~2年内死亡
定义
心脏恶性肿瘤(primary malignant cardiac tumors)是指原发于心脏及与其相通大血管的恶性肿瘤。
常发生于血管内皮细胞、心内膜、心外膜或心包,发生于心肌者少见,属于临床少见病。
本病预后不理想,经过正规有效的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明显提高,生命得到一定程度延长。而对于仅保守观察的患者,肿瘤会直接威胁寿命,患者将因重度心衰而死亡。
本文仅介绍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不包括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到心脏的情况。
分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肺、胸膜、胸腺和心脏肿瘤分类标准(2015版)》,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一般来源于间叶细胞,以肉瘤为主。
其中血管肉瘤约40%,平滑肌肉瘤约<20%,未分化多形性肉瘤、骨肉瘤各占约10%,横纹肌肉瘤黏液纤维肉瘤少见,淋巴瘤仅1%。
不同类型的心脏恶性肿瘤,预后略有差别。
发病情况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罕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3个月~70岁不等,但以成人多见,75%在49岁以下,婴幼儿不足10%。
常发生于右心系统,以右心房最多见。
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017%~0.800%,占心脏肿瘤的10%~25%。
病因
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放射线、心脏基础病变、遗传等有关。
致病原因
心脏恶性肿瘤的明确病因目前尚无定论。
诱发因素
放射线
胸部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可增加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如肉瘤淋巴瘤间皮瘤等的发生。
心脏基础病变
心脏既往有慢性炎症、陈旧性瘢痕或淀粉样变等变质变性时,可诱发恶性肿瘤的形成。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可能与心脏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称为高危因素。
基因突变
目前有研究表明,部分原发性心脏肉瘤患者携带突变基因,主要有TP53、BRCA2和K-RAS等基因的突变,这提示多基因变异与肉瘤风险相关。
遗传因素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家族中有心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人群,发生新增恶性肿瘤的风险明显提高,如原发性心脏淋巴瘤浆细胞瘤等心脏血管淋巴系统肿瘤。
年龄
有研究显示,心脏恶性肿瘤以40~50岁中年人最为多见。
心血管基础病
与健康人群相比,患有心血管基础病变的人群为心脏恶性肿瘤高危人群。
症状
心脏恶性肿瘤的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包括心悸、气促、心律失常、上腔静脉综合征心包积液及发热等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以右心衰竭的相关表现为主要症状,未经有效治疗,可迅速转移,甚至引起猝死。
主要症状
心力衰竭
肿瘤阻塞心瓣膜口或侵及大静脉入口,影响瓣膜开闭,导致心肌受累,收缩功能下降,患者会出现进行性和顽固性心衰。
主要表现为前胸不适或心慌、胸闷、气喘等,这是最常见、最典型的临床表现。
栓塞
由肿瘤本身黏附物脱落或转移造成,引起血管阻塞,血液循环受阻,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患者中肺栓塞脑栓塞多见。
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
心包积液通常是血性的,常出现渗出性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发展较快。患者表现为胸闷憋气、胸骨后疼痛、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腹痛等。
心包积液:正常心包腔内通常含有15~50毫升心包液,起润滑作用,可减少心脏运动时的摩擦。若液体超过50毫升,称为心包积液,常见原因包括感染、肿瘤、免疫炎症性、全身性疾病等。
心脏压塞:当心包积液迅速增加或积液量较大时,可造成心脏输出血量和回心血量明显下降,心包内压力急剧上升,心脏受压而产生一系列症状,此时称为心脏压塞。
端坐呼吸:由于呼吸十分困难,只能坐着或者半躺着才能呼吸稍微顺畅的现象。
心律失常
常由肿瘤侵犯心肌引起,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常不能用药物控制。
转移症状
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极易发生早期转移,可侵及邻近纵隔器官和广泛转移,约80%患者初诊时即已发生转移,常侵入肺与纵隔,其次为肝脏。
纵隔位于胸腔,是由胸骨、胸椎、两侧纵隔胸膜和膈肌围成的一个间隙,内有心脏、大血管、食管、气管等重要器官。膈肌则是胸腔和腹腔的分界。
转移至肺和纵隔,可引起气急、咯血
转移至肝脏,引起皮肤黏膜黄染、腹水。
转移至骨骼,引起骨痛、活动受限。
转移至肾,引起少尿、无尿等。
并发症
猝死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危险性很高,可因肿瘤破裂或随血液循环脱落,引起重要血管阻塞,而导致猝死。
就医
有心慌、气促、胸闷、胸痛等症状,怀疑或确诊心脏恶性肿瘤,建议去心外科或肿瘤科就医。
就医科室
心外科
当患者体检或其他情况发现心脏有异常赘生物或心电图异常表现,伴有发热、心悸、胸闷、胸痛、气促等,疑似心脏肿瘤时,建议优先到心外科或心胸外科就诊。
肿瘤科
当患者已经确诊心脏恶性肿瘤,需放化疗辅助治疗时建议及时到肿瘤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有心脏恶性肿瘤家族史的、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做好定期的体检。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无不明原因的发热?
有无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
有无不明原因的消瘦?
有无皮肤黏膜发黄、咯血、骨痛?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心脏恶性肿瘤患者?
是否患有心血管基础疾病?
是否有其他器官恶性肿瘤病史?
是否接触过放射线或放射性物质?
是否有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心肌酶谱、肿瘤标志物
影像学检查:心脏彩超、心电图、CT、心脏磁共振(CMRI)、PET-CT。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改善胸闷、气促的药物:多索茶碱、复方甲氧那明胶囊。
改善心悸、心律失常药物:酒石酸美托洛尔
诊断
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确诊主要依靠无创检查,心脏磁共振(CMRI)、经食管二维超声心动图和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最高。
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或情况,但有以下情况者并非都是心脏恶性肿瘤:
既往有心血管基础疾病。
家族中曾有患心脏恶性肿瘤的病史。
既往可能有放射线接触或放射线治疗史。
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有胸闷、心慌、心悸、气促、心律失常、全身消瘦、发热等症状表现。
查体可能发现心包积液、心包压塞、端坐呼吸、双下肢水肿、肝脏肿大、室性心动过速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可能并无特异性发现,但可初步评估患者全身状态、是否贫血等。
凝血功能
可能发现患者机体是高凝状态,根据检测结果预测栓塞发生的风险。
肿瘤标志物
评估患者是否有其他器官系统原发恶性肿瘤,以初步鉴别心脏原发恶性肿瘤和继发恶性肿瘤。例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25明显增高,提示可能是肺、乳腺原发肿瘤转移而来。
心肌酶谱
评估心脏是否存在基础疾病。例如,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指标的升高用于辅助诊断心肌梗死。
影像学检查
心脏超声检查
包括经食管二维超声心动图和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等。
是诊断心脏肿瘤较为准确、安全、简单且无创的检查手段,是目前公认的首选辅助诊断技术。
据报道对心脏内肿瘤的确诊率可达91%,可能明确肿瘤组织的部位和范围,并显示心包积液、心肌肥厚、心肌肿块、心腔内孤立性团块、心脏压塞等情况。
还可显示肿块对瓣膜的影响,判断心功能状态。
CT检查
能确定肿瘤的发生部位,肿瘤对心腔、大血管和瓣膜的堵塞程度。
还能判断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和转移情况。
CMRI(心脏磁共振)
高分辨率扫描不仅能显示肿瘤的三维结构,还能评估心脏功能和血流量。
对恶性肿瘤的手术方法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PET-CT
可反映肿瘤的功能代谢,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能显示局部及全身的肿瘤侵犯及转移程度,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及全身性的特点。
对肿瘤的诊断、分期、治疗都有重要作用。
病理组织学检查
行心脏病理活检可以确定肿瘤的确切组织学类型。
属于有创的检查方式,对指导治疗意义不大,并不经常使用。
鉴别诊断
心脏黏液瘤
相似点:都可发生于右心房,都会出现心悸、胸闷、气促、前胸不适、心力衰竭等症状。
不同点:心脏黏液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良性肿瘤,左心房多见,病程较短,症状和体征可随体位变动而改变,超声心动图检查能确诊此病。
风湿性心脏病
相似点:临床症状相似,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热、乏力等症状。
不同点:风湿性心脏病是风湿炎症活动造成的心脏瓣膜损害,多伴关节病变,可有关节肿痛、活动受限、皮肤环状红斑等表现,通过心脏超声可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尽可能切除肿瘤,或控制症状和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治疗原则:多采取手术治疗与放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手术治疗
肿瘤切除术仍然是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如无明显转移或手术禁忌证,首选根治性手术
临床上完全切除的可能性并不大,如存在转移或瘤体未切除完全,术后可辅助放化疗治疗。
其他手术治疗还有心脏移植和心脏自体移植,不过一般很少使用。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由于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被诊断时通常已有广泛转移,失去了手术机会,临床上多采取联合化疗和放疗的方式。
关于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术后辅助性化疗,临床上尚无明确统一的治疗方案。
目前多用多柔比星、异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氮烯唑胺、脂质体紫杉类药物等化疗药物。
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索拉非尼、贝伐珠单抗也显示出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
放射治疗
术后辅助放疗有助于控制病情,降低复发率,延长生存期。
由于心肌细胞的特殊性,其对放疗耐受性差,放疗可造成心脏本身及周围组织明显损伤,具体的放疗效果文献报道差别很大。
放疗可用于术后治疗和不能手术切除的情况,对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有意义。
预后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通常预后很差。
治愈情况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预后较差,保守治疗中位生存期仅为6~12个月,多数患者在出现症状后1~2年内死亡。
国外一项临床研究显示,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6%、22%和17%。
【特别提醒】
癌症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来大致预估,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5年后复发概率很低,一般可视作临床治愈。
5年生存率等统计学数据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
患者的生存期需要结合其发病时的分期、身体状况、是否及时接受了规范的治疗和规律的复查等因素综合分析,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心脏恶性肿瘤的预后与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是否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等有关。
分化程度高,恶性程度低的病理类型,预后好;反之,预后差。
临床分期早,无其他部位器官转移,手术可完全切除,预后好及生存期相对较长;临床分期晚,手术无法切除者,预后差,生存期短。
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预后差,生存期短。
日常
心脏恶性肿瘤患者日常生活中,饮食上没有特殊注意事项,主要是注意规律作息、严格戒烟戒酒,避免运动过度或不得当,具体请咨询医生。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无特殊饮食调理,均衡营养即可,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饮食为主,如鸡蛋、鱼禽肉、新鲜蔬果等。
宜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严格戒烟戒酒。
运动管理
可保持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强度以锻炼后不感到疲惫为宜。
手术后何时开始活动、具体如何运动,建议询问医生,一般来说术后早期应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
心理支持
接受健康教育,纠正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以增强安全感及信心。
有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等情况时,及时向亲友倾诉,也可以向医务人员寻求帮助,及时帮助患者纾解内心压力,恢复对生活的希望。
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以免由于心理问题影响治疗效果。
病情监测
放化疗期间,注意监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脱发、贫血、出血不止、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并注意监测心率、脉搏,一旦有明显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随诊复查
无论采取哪种治疗方式,都应在治疗期间、治疗后定期复查,以观察病情进展、治疗效果以及是否复发。
建议患者每1~3个月复查一次,复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肝肾功、凝血五项、心脏彩超、胸部CT等。
预防
心脏恶性肿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暂无有效预防方法,但以下措施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或早期发现疾病。
早期筛查
中老年人群应每年进行体检,包括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早期筛查心血管疾病。特别是有心脏和其他部位恶性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及有心血管病的人群。
远离危险因素
如放射线,不可避免时需要做好防护,勿频繁接触。严格戒烟戒酒。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健康饮食、均衡营养,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减轻机体心血管的负担。
积极治疗心血管原发病
对于有心脏慢性炎症、心包积液、心肌损伤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就医诊治并定期复查,以免病情恶化蔓延或异物刺激诱发肿瘤性病变。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