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晚期癌症
概述
泛指癌症的晚期阶段,与早期癌症相对。不同癌种对“晚期”定义略有差异
不同癌种晚期症状不同,但多会有肿块、疼痛、溃疡、出血等表现
尚未完全了解病因,目前较为明确与癌症有关的因素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晚期癌症的治疗主要可分为手术和非手术两大类,后者包括放化疗、靶向治疗等
定义
晚期癌症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人们所说的“晚期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癌症的晚期阶段,与早期癌症相对。不同癌种对“晚期”的定义略有差异。例如在乳腺癌中,晚期乳腺癌指的是局部晚期乳腺癌和复发和转移性(Ⅳ期)乳腺癌两种类型。
一般来说,已出现复发和/或远处转移的癌,均可视作晚期。
未出现远处转移,但局部病灶分期为晚期者,也属于晚期癌症(局部晚期)。
分类
按发病部位分类
这是晚期癌症最常用的分类方法,如原发于肺部的晚期癌症,称为晚期肺癌;原发于乳腺的晚期癌症,则是晚期乳腺癌。
按组织起源分类
这是依据病理类型对晚期癌症进行分类的方法,病理分类对于晚期癌症的治疗可能会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上皮组织晚期恶性肿瘤
来自被覆上皮(鳞状上皮、移行上皮和柱状上皮等)及腺上皮的晚期恶性肿瘤,称为晚期癌。
间叶组织晚期恶性肿瘤
来自胚胎时中胚叶所分化发育的各种组织,统称为肉瘤,如纤维肉瘤、骨肉瘤、白血病、淋巴瘤等,其晚期阶段也属于晚期癌症。
神经组织晚期恶性肿瘤
来自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神经鞘膜细胞等组织的晚期恶性肿瘤。
其他类型晚期恶性肿瘤
有些来自上述两种以上的组织,还有些来自胎盘等特殊组织的晚期恶性肿瘤。
发病情况
目前尚无针对晚期癌症发病情况的权威资料,可以各癌种整体发病情况作为参考。
整体来看,癌症发病率一般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老年人群中癌症发生率更高;但也有个别癌症更“青睐”儿童或青少年,如肾母细胞瘤多发于5岁以内儿童,成人罕见。
不少癌症患者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
全球情况
根据全球最新统计数据,2020年,世界上共有约1930万新发癌症病例,其中男性1010万,女性920万;同时,全球有100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男性约550万,女性约440万。
2020年,全球发病率前十的癌症分别是:女性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结肠癌、胃癌、肝癌、直肠癌、宫颈癌、食管癌。其中,女性乳腺癌新发226.1万例,肺癌新发220.7万例,前列腺癌新发141.4万例。
同年,全球死亡率前十的癌症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女性乳腺癌、结肠癌、食管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直肠癌。其中,肺癌死亡179.6万例,肝癌死亡83.0万例,胃癌死亡76.9万例。
如果按性别分类,男性中发病率最高的是肺癌、前列腺癌和结直肠癌,死亡率最高的是肺癌、肝癌和结直肠癌;女性中发病率最高的是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肺癌,死亡率最高的是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
我国情况
在我国,目前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共有约406.4万新发癌症病例,其中男性223.4万,女性183.0万;同时有241.4万人死于癌症,其中男性约153.1万,女性约88.3万。
2016年,我国发病率前十位癌症分别是:肺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宫颈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其中,肺癌新发82.8万例,女性乳腺癌新发30.6万例,结直肠癌新发40.8万例。
同年,我国死亡率排前十的癌症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女性乳腺癌、胰腺癌、宫颈癌、前列腺癌和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其中,肺癌死亡65.7万例,肝癌死亡33.6万例,胃癌死亡28.9万例。
男性和女性的高发癌种及死亡情况不尽相同。男性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均为肺癌、肝癌和胃癌;而女性中发病率最高的是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死亡率最高的是肺癌、胃癌和肝癌。
病因
致病原因
晚期癌症病因与癌症病因相同,而癌症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
目前较为明确的与癌症有关的因素可分为外源性(即环境因素)和内源性(即遗传因素)两大类。癌症的发生通常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下导致癌症发病。
外源性因素
生活习惯
如吸烟是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摄入大量烈性酒可导致口腔、咽喉、食管等部位癌症的发生。
高能量高脂肪食品可增加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的发病率。
饮用污染水、吃霉变食物可诱发肝癌、食管癌、胃癌。
环境污染与职业性因素
空气、饮水、食物的污染均可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已公布的与环境有关的致癌性物质包括:砷、石棉、联苯胺、4-氨基联苯、铬、乙烯雌酚、放射性氡气、煤焦油、矿物油、偶联雌激素等等。
环境中这些化学的或物理的致癌物通过体表、呼吸和消化道进入人体,诱发癌症。
天然及生物因素
天然因素也可以致癌,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紫外线可引起皮肤癌。
生物因素主要为病毒,如EB病毒与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有关,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有关(宫颈癌也是目前为止唯一病因相对明确的癌种),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有关,等等。
此外,细菌、寄生虫、真菌在一定条件下均可致癌,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有关系,埃及血吸虫病被证实可诱发膀胱癌,黄曲霉菌及其毒素可致肝癌。
慢性刺激与创伤
创伤和局部慢性刺激,如烧伤深瘢痕和皮肤慢性溃疡均可能发生癌变等。
医源性因素
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可引起皮肤癌、白血病等。
细胞毒药物、激素、砷剂、免疫抑制剂等均有致癌的可能性。
内源性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于大多数肿瘤的作用是增加机体发生肿瘤的倾向性和对致癌因子的易感性,即所谓的“遗传易感性”。例如,携带乙醛脱氢酶2(ALDH2)和乙醇脱氢酶1B(ADH1B)变异基因型者,比常人更易醉酒,若过度饮酒,发生食管癌的风险显著上升。
真正直接遗传的肿瘤很少。如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者,由于存在胚系细胞APC基因突变,40岁以后大部分会患有大肠癌变;BRCA-1/2突变与乳腺癌、卵巢癌等发生密切相关,80%~90%的该基因突变携带者可能发展为卵巢癌。
免疫因素
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缺陷患者易发生癌症,如丙种蛋白缺乏症患者易患白血病和淋巴造血系统肿瘤,AIDS(艾滋病)患者癌症发病率明显增高。
但大多数癌症发生于免疫机能“正常”的人群,主要原因在于肿瘤能逃脱免疫系统的监视并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内分泌因素
体内激素水平异常是肿瘤诱发因素之一,如雌激素和催乳素与乳腺癌有关,生长激素可以刺激癌的发展。
相关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患者更易发展为相关癌症,例如巴雷特食管患者部分可发展为食管癌,肝硬化患者易发展为肝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相对常人易发展为呼吸系统肿瘤等。
发病机制
晚期癌症的发生发展是复杂、多因素、多步骤的病理过程,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其癌症的发病可能与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及多种基因异常累积等多种机制有关。
原癌基因激活
原癌基因是存在于生物正常细胞基因组中的癌基因,一般与调控细胞生长和增殖相关。功能正常的原癌基因并不会致癌。在环境或遗传因素作用下,原癌基因突变后转化为致癌的癌基因,并使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抑癌基因失活
抑癌基因是一类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当该基因失活,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便会减弱甚至消失,正常细胞将转化为癌细胞。
多种基因异常累积
肿瘤的发生通常不是单个基因异常所致,而是多种基因异常累积作用下的共同结果。
症状
主要症状
癌症的临床表现因其所在的器官、部位以及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不同于早期癌症,晚期癌症通常会有十分明显的症状及特异性症状。一般将晚期癌症的临床表现分为局部表现和全身症状两个方面。
局部表现
肿块
肿块是癌细胞恶性增殖所形成的,可用手在体表或深部触摸到。
晚期肿瘤很有可能会侵犯淋巴结,从而导致淋巴结肿大
疼痛
晚期癌症患者多有疼痛,是由肿瘤的膨胀性生长或破溃、感染等使末梢神经或神经干受刺激或压迫而形成的。
开始多为隐痛或钝痛,夜间明显。以后逐渐加重,变得难以忍受,昼夜不停,尤以夜间明显。一般止痛药效果差。
溃疡
体表或胃肠道等处的肿瘤,若生长过快,可因供血不足出现组织坏死或因继发感染而形成溃烂。
出血
癌组织侵犯血管或癌组织小血管破裂而产生。
如肺癌患者会咯血或痰中带血。
胃癌、食管癌、结肠癌患者会呕血或便血。
泌尿系肿瘤可出现血尿。
子宫颈癌可有阴道流血。
肝癌破裂可引起腹腔内出血。
梗阻
癌组织迅速生长会造成空腔脏器(如胃、肠等)的梗阻。
当呼吸道出现梗阻,会发生呼吸困难、肺不张
食管癌梗阻食管会导致吞咽困难。
胆道部位的癌可阻塞胆总管而发生黄疸
膀胱癌阻塞尿道会出现排尿困难等。
胃癌伴幽门梗阻可引起餐后上腹饱胀、呕吐等。
全身症状
晚期癌症患者往往还会发生“癌症性恶病质”,即机体严重消瘦、贫血、厌食和全身衰弱的现象。
晚期癌症还可能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皮肤色素增加、低血压、黑便、下肢水肿、发热等全身症状。
其他症状
压迫症状
颅内肿瘤可引起视力障碍(压迫视神经)、面瘫(压迫面神经)等多种神经系统症状。
腹水
晚期肝癌常有血浆白蛋白减少而致腹水等。
转移症状
如肿瘤淋巴结转移导致的区域淋巴结肿大,肺癌胸膜转移引起的癌性胸水(停留在胸腔的积液)等。
转移方式
晚期癌症一般已有原发肿瘤的转移,癌细胞可通过直接蔓延、淋巴、血行和种植4种方式转移至邻近和远处组织器官。
直接蔓延
为癌细胞浸润性生长所致,与原发灶连续,如子宫颈癌侵犯骨盆壁、直肠癌等。所谓浸润性生长即癌细胞长入并破坏周围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无明显边界。
淋巴道转移
淋巴结具有区域性。大多数情况下,癌细胞会发生连续性转移,也就是先转移到与原发灶同属一个区域的淋巴结,再逐渐向远处传播。但有时也可出现直接转移至远处的现象,又称跳跃式转移。
血行转移
为癌细胞经血液循环系统(如体循环静脉系统、门静脉系统等)转移到其他组织器官。
种植性转移
为癌细胞从原发灶脱落后在体腔或空腔脏器内的转移,常见的有胃癌种植转移到盆腔。
就医
就医科室
普内科
当只有一些症状,但还未怀疑或确诊为癌症时,可根据不同症状选择相应科室。
如出现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建议于呼吸内科就诊。
如出现便血、腹痛、呕吐、食欲不振等表现,可就诊于消化内科。
如出现出血、感染、贫血、不明原因发热等表现,建议及时到血液科就诊。
如出现血尿、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及尿痛等表现,建议及时到泌尿外科就医。
如出现阴道异常出血、异常排液等表现,建议及时到妇科就诊。
如出现乳房肿块、疼痛、乳头内陷、乳头异常排液等表现,建议到乳腺外科(有些医院可能归于普外科)就诊。
肿瘤科
当患者确诊为晚期癌症后,通常需要进行化疗、放疗等相关治疗,可选择肿瘤科就医。
外科
当患者确诊为晚期癌症后,若有条件进行手术治疗,可选择胸外科、普外科、乳腺外科、肝胆外科等手术科室,具体科室需要结合患者的患病部位,由医生来决定。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建议穿方便穿脱的衣物,以便于医生进行体格检查。
记录出现的症状、持续时间等相关信息,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没有发现身体出现异常肿块?发现多久了?
是否有异常疼痛?具体是哪种痛法,如隐痛、刺痛、绞痛、烧灼痛?
有没有出现异常出血,如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尿血、便血等?
有没有发现皮肤溃烂?
有没有食欲减退、饮食难以下咽、全身乏力等表现?
最近体重有没有发生变化?
还有没有其他症状或异常表现?
病史清单
是否接触过放射线或放射性物质?
是否有长期吸烟或饮酒的习惯?
是否曾长期接触化学物质?
是否有家人曾患癌?
是否有巴雷特食管、肝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史?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检查。
影像学检查:X线、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MRI)。
专科检查:肿瘤标志物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
放射线接触史。
长期吸烟史。
长期饮酒史。
长期接触化学致癌物史。
家族肿瘤史。
巴雷特食管、肝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史。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是肿块、疼痛、溃疡、出血、梗阻、消瘦、乏力等。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以及是否适于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常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离子测定、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
肿瘤标志物检测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可应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与分期、判断预后、评估疗效、监测复发及转移。
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鳞状细胞糖类抗原(SCC)等。
CTC及ctDNA检测
循环肿瘤细胞(从肿瘤病灶脱落并进入血液循环的肿瘤细胞,CTC)与循环肿瘤核酸(ctDNA)检测即所谓的“液体活检”,是应用前景广泛、敏感性高、特异性高的新型肿瘤标志物。
适用于多种肿瘤,可反映肿瘤的严重程度,样本易获取,操作创伤小。其水平升高有助于癌症诊断。与ctDNA相比,CTC携带有更多的肿瘤细胞信息,且可实现体外肿瘤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分析。
该检测也存在一定局限。例如,由于血液中的ctDNA很少,只占整个循环DNA的不足1%,且血液中ctDNA易受肿瘤部位、大小、转移灶、分期等的影响,导致其测量差异较大。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简单、无创,广泛用于体表包块、浅表淋巴结、肝、胆、胰、脾、肾、甲状腺、乳腺等部位的检查,并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肿物的穿刺活检,成功率较高。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最基本和应用最广泛的检查方法,常用于肺部和骨骼等部位。
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通过造影检查,如上消化道造影可能发现食管癌、胃癌等,钡灌肠可以显示结肠癌等。
特殊X线显影术,如钼靶摄影用于乳腺癌的检查。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
常用于颅内肿瘤、实质性脏器肿瘤、实质性肿块及淋巴结等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CT检查分辨率高,显像清楚。
磁共振(MRI)检查
与CT相比,对比分辨力更好,没有骨伪影干扰,并可显示任何截面,是检查中枢神经系统和脊髓肿瘤的首选方法。
用于观察肿瘤和血管关系、纵隔肿瘤和肿大淋巴结、盆腔肿瘤也有一定价值。
核医学检查
核医学是应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包括PET-CT、骨显像、甲状腺静态显像、肝显像、131I显像、肿瘤放射免疫显像等。
PET-CT可用于肿瘤的定性诊断、分期、原发灶寻找、疗效监测、复发病灶的检出与再分期、放疗及化疗方案的制定等方面。
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显像剂是18F-FDG,它是葡萄糖类似物,能够反映组织器官和病灶的葡萄糖代谢水平。
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应用腔镜和内镜技术直接观察空腔脏器和体腔内的肿瘤或其他病变,并可取组织或细胞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的一种检查方法。
常用的有胃镜、支气管镜、结肠镜、直肠镜、腹腔镜、胸腔镜、子宫镜、阴道镜、膀胱镜、输尿管镜等。
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为具有确诊意义的检查手段。
临床细胞学检查
体液自然脱落细胞检查:如痰液、尿液沉渣、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的细胞学检查以及阴道涂片检查等。
黏膜细胞检查:如食管拉网、胃黏膜洗脱液以及内镜下肿瘤表面刷脱细胞。
细针吸取细胞检查:如用针和注射器吸取肿瘤细胞进行涂片染色检查等。
病理组织学检查
是晚期癌症确诊和治疗的金标准,根据肿瘤所在不同部位、大小、性质而采取不同的取材方法。
如空腔脏器黏膜的表浅肿瘤,多在内镜检查时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位于深部或体表较大而完整的肿瘤宜行穿刺活检;手术时切取部分肿瘤组织进行快速病理学检查。
免疫组化检查
可确定肿瘤的具体分子分型,有利于指导后续治疗。
例如,乳腺癌患者若经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HER2阳性、ER/PR阴性乳腺癌,则更适合采用化疗联合抗HER2靶向治疗,对激素治疗则不敏感。
基因检测
可确定是否有肿瘤或癌变的特定基因存在,从而做出诊断,明确治疗靶点,还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耐药及预后等。
目前癌症基因检测主要技术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等。
分期
对癌的分期有助于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正确地评价疗效,判断预后。癌症分期有多种方法。
TNM分期法
目前在实体瘤领域广泛采用的是国际抗癌联盟提出的TNM分期法,主要基于T、N、M三个要素。
T:代表原发肿瘤的范围,主要指肿瘤原发灶的大小及外侵程度,一般分为T1~T4
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包括转移的个数和区域范围,一般分为N0~N3
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
【特别提醒】T和N后面的数字越大,表示越严重,分期相对越偏向于晚期;N0指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2~N3一般均属于晚期癌症;M只有M0和M1的区别,前者为无远处转移,后者为有远处转移,M1均可视为晚期癌症。
其他分期法
在白血病、淋巴瘤等淋巴造血系统领域,通常采用其他分期方法。例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用Rai分期法及Binet分期法。
Rai分期法根据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ALC)以及合并症状,将疾病分为0~Ⅳ期,数字越大越偏晚期。
Binet分期法主要依据受累淋巴结的范围,评估包括颈部、腋下、腹股沟、肝、脾共5个区域,分为A、B、C三期,C期即为晚期。
【特别提醒】更多详细分期内容,请参考阅读相关疾病的分期部分。
鉴别诊断
晚期癌症的鉴别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检验、检查等多项结果,与其他疾病鉴别,并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诊断,应具体疾病具体分析。除不同癌种之间的鉴别外,还应注意与良性肿瘤相鉴别。
良性肿瘤
相似点:在临床症状上与癌可有相似的表现,例如都可能对机体造成压迫或阻塞症状。
不同点:良性肿瘤一般生长较慢,不会转移,不复发或很少复发,对机体不良影响相对较小;恶性肿瘤生长快,可转移,易复发,对机体破坏大。一般需要做病理学检查才能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主要是减轻患者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如有可能,最大程度消灭肿瘤
治疗原则:晚期癌症诊断一旦明确应尽早开始治疗。目前多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镇痛治疗、姑息治疗等方法。
手术治疗
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治疗上仍希望能够实现肿瘤的切除。但部分晚期癌症患者可能已经失去手术机会,或不将手术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局部晚期癌,估计难以切除的局部病变,通常先做术前化疗/放疗或放化疗,即新辅助治疗,待肿瘤缩小或降期后再行手术。
对于能手术切除的晚期癌症患者,术后病理证实有癌残留或多个淋巴结转移者,还需术后辅助治疗,即化疗/放疗或放化疗。
部分不能耐受大手术或因分期较晚无法手术的患者可考虑姑息性肿瘤切除术;姑息性手术还包括转流术、造口术、导管引流术和介入术等,主要用于出血、梗阻、穿孔等危重症的解救治疗。
晚期癌尤其是合并恶病质(即机体严重消瘦、贫血、厌食和全身衰弱的现象)者,则一般不适合手术。
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利用细胞毒性药物消灭癌细胞的全身治疗手段,大致可分为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及姑息性化疗等。
新辅助化疗
新辅助化疗一般用于未发生远处转移的局部晚期患者,在手术或放疗前先行化疗,可起到缩小肿瘤体积、降低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等作用。
辅助化疗
是在手术或放疗后进行的化疗,有助于减少疾病复发及肿瘤相关死亡。
姑息性化疗
这是对于无法得到根治的晚期癌症病人所采取的一种化疗方法,目的是延长生存、减轻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非根治性手段。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放疗主要可分为术前新辅助放疗、术后辅助放疗、术中放疗及姑息性放疗等。
新辅助放疗
即术前放疗,主要应用于局部晚期癌症患者,有助于降低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等。
辅助放疗
即术后放疗,一般应用于不能再次手术、术后病理结果提示有局部复发高危因素等类型的患者,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
术中放疗
在手术中对病灶采用单次大剂量照射,不仅可以提高局部控制率,放疗不良反应也较轻。目前主要用于手术难以彻底切除的肿瘤治疗,例如胰腺癌、胃癌及乳腺癌保乳治疗等。
姑息性放疗
针对晚期癌症患者还有姑息性放疗,即以解除晚期癌症患者痛苦、改善症状和延长其生命为目的的放射治疗。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利用分子靶向药物特异性阻断肿瘤的生物学功能,达到从分子水平选择性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甚至清除肿瘤目的的治疗方法。其优势在于不会或较少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
需注意,并非所有晚期癌症患者都可以应用靶向治疗。患者一般需要先进性基因检测,看是否携带相应突变基因,突变基因阳性者可以尝试靶向治疗。目前,靶向治疗主要应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相关突变基因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或乳腺癌等患者。
免疫治疗
肿瘤免疫治疗是利用人体的免疫机制,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法来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肿瘤免疫治疗常用药物之一。这类药物可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广度,从而避免正常组织的损伤和破坏,同时提高抗肿瘤免疫反应。该疗法目前在非小细胞肺癌等癌种已展开应用。
CAR-T治疗即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属于免疫疗法中的一种,主要用于恶性血液病和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显著,部分患者甚至能实现肿瘤完全消退,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癌症治疗方法。
内分泌治疗
肿瘤内分泌治疗又称肿瘤激素治疗,指的是通过调节和改变机体内分泌环境以及激素水平,来治疗肿瘤的一种方法。1896年,苏格兰一位肿瘤外科医生通过双侧卵巢切除治疗患者的局部复发和晚期乳腺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自此拉开肿瘤内分泌治疗的序幕。
对于某些激素相关性肿瘤,可以使用激素或抗激素类药物抑制肿瘤的生长,选择性地作用于相应的肿瘤组织,对正常组织影响较小。
内分泌治疗在晚期乳腺癌、晚期前列腺癌、晚期子宫内膜癌等激素相关性肿瘤的治疗中占主要地位。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和磁共振(MRI)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一项技术。
属于局部治疗方式,对于部分局部晚期癌症患者,介入治疗可缓解症状及抑制肿瘤生长,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
例如,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术(TAI)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已是经典的肿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成熟应用于肝脏肿瘤的综合治疗中。
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是晚期癌症患者非常需要的一类治疗,特别是存在“恶病质”,即机体严重消瘦、贫血、厌食和全身衰弱现象的患者。
支持治疗主要包括镇痛、营养、心理及康复等治疗手段,其目的不是杀伤肿瘤,而是有效控制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对放化疗的耐受性、增强机体抗瘤能力及延长生存时间等。
约70%晚期癌症病人都有剧烈疼痛,对病人及其家庭都带来很大影响。因此,针对晚期癌症的镇痛治疗十分关键。常采取三阶梯镇痛疗法。
第一阶梯
轻度疼痛时,选用非阿片类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等。
第二阶梯
轻、中度疼痛时,单用非阿片类镇痛药不能控制疼痛,应加用弱阿片类药以提高镇痛效果,如可待因
第三阶梯
中、重度疼痛时,需选用强阿片类药,如吗啡。
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中药的辨证论治和扶正祛邪的观点与施治,能配合手术、放疗、化疗,增强患者体质,减少其他治疗的毒性和副作用,在肿瘤治疗中主要发挥缓解症状的作用。
预后
治愈情况
晚期癌症的治愈情况与多种因素相关,如肿瘤类型、发现时临床分期等,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具体疾病具体分析。
不同癌种治愈率不尽相同。例如,Ⅳ期甲状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41.5%,属于治愈率相对较高的肿瘤;而胆管癌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不足5%。
即使是同一部位的晚期癌症,治愈情况也有差异。以肺癌为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不足5%,而小细胞肺癌的治愈率更低,Ⅳ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不到3%。
尽管难以治愈,但部分晚期癌症患者仍有希望长期带瘤生存。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针对晚期癌症患者,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肿瘤分期、转移情况和治疗情况等。
发现时临床分期越早者,预后相对越好。
无远处转移的局部晚期癌症患者,预后较有转移患者更好。
已有远处转移的晚期癌症患者预后较差。
尽早接受正规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日常
日常管理
若是已患有晚期癌症,可以参考下述饮食和生活建议。其他人群为了降低癌症的发生几率或延缓癌症进展到晚期,也可参考以下建议。
饮食管理
合理安排饮食,做到营养均衡,种类丰富。
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及肉蛋奶类,如苹果、芹菜、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补充机体所需的维生素、蛋白质,促进身体恢复。
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炸鸡、蛋糕、冰淇淋等。
生活管理
戒烟戒酒,避免劳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如身体情况允许,可适当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病情恢复。
心理支持
一般人群日常应保持开朗、乐观,有不良情绪及时通过合理渠道宣泄,如与家人、朋友聊天倾诉等。
患者自己应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心态。
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支持,让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各项治疗。
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陪伴,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安慰患者。
在治疗间期和治疗结束后,建议家属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家务,重新融入社会角色。
病情监测
患者日常应注意观察症状,若再次出现肿块、疼痛、溃疡、出血、梗阻、消瘦、乏力等症状或上述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随诊复查
复查的主要目的是更早发现肿瘤转移、复发等,并及时干预处理,以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建议遵医嘱定期复查即可,若有不适,请随时就诊。
预防
癌症是由外因和内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癌症的预防需要及早开始,健康人群需要加倍重视癌症预防。WHO将肿瘤的预防划分为三级:
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主要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减少可能致癌的因素,防止癌的发生。
针对物理、化学、生物等致癌、促癌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并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保持乐观心态等方面,来增强机体抗癌能力。
例如,通过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可很大程度上预防宫颈癌的发生,这也是目前唯一可以有效预防的癌症。
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主要针对特定高风险人群筛查癌前病变,着重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癌症的筛检普查是早期发现肿瘤病例的主要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被筛检肿瘤类型,采用有效的筛检方法及确定高危人群等方面。
如能尽早进行正规治疗,可避免或延缓癌症患者进展为晚期。
此外,还可通过防癌健康教育、社区早诊早治等方法来促进癌症的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也称临床预防或康复预防,主要是通过临床治疗,定期复查随诊,防治转移,监测新的病灶,同时对晚期患者进行止痛、康复或姑息治疗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其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中医中药治疗、镇痛治疗和临终关怀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