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出血
概述
血液随尿液从尿道排出
血尿的原因众多,绝大多数由泌尿系统本身疾病引起
频繁或持续血尿,应及时就医诊疗
病因治疗是关键
定义
狭义的“尿道出血”是指尿道本身的出血,但单从症状上很难判断出血来源于“尿道”还是其他部位。一般老百姓所说的是广义“尿道出血”,即尿液中可疑有血液,即“血尿”。
若出现血尿,首先需排除月经、阴道或直肠出血污染尿液所引起的假性血尿。此外正常人突然剧烈运动后,也可以出现一过性的血尿。
因此,我们通常建议如频繁或持续发生血尿,应当及时就医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发生机制
尿道出血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免疫异常
在一些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产生自身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有些自身抗体以肾小球基底膜为靶抗原直接发生免疫反应。这些免疫反应的结果破坏了肾小球基底膜的功能,使红细胞进入尿液形成血尿。
泌尿系组织破坏
泌尿系肿瘤、结石和外伤使泌尿系组织受到破坏侵蚀造成出血,形成血尿。
感染等引起的血管损伤
泌尿系感染、理化因素、药物等使尿路的黏膜出现炎性反应,炎症水肿、淤血、小血管破坏等病理改变导致血尿。
类型
按照是否持续出现,可分为持续性和间断性血尿;
按照是否肉眼可见,分为肉眼血尿与镜下血尿;
按照是否伴有不适症状,分为症状性血尿和无症状性血尿;
按照疾病类型,分为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血尿。
表现
症状特征
血尿出现的时间
尿道出血依照出血在排尿中出现的先后,可分为初血尿、终末血尿和全程血尿,即排尿时将尿分别盛于三个量杯内,做尿三杯试验可区分这三种情况。
初血尿:是指血尿出现于排尿初始阶段(初10~15ml),如第一杯含有血液,而其余两杯无血液或甚少血液,为尿道病变所致。
终末血尿:是指排尿终末阶段(终末10~30ml)出现血尿,这时仅在第三杯见到红细胞,见于膀胱颈、三角区或后尿道的疾病。
全程血尿:是指排尿全程均有血尿,做尿三杯试验时在三杯中均见到数量相当的红细胞,见于肾脏、输尿管或膀胱疾病。
血尿出现的年龄与性别特征
40岁以下成人发生血尿时,女性以尿路感染多见。
40岁以上成人发生血尿,则以肿瘤、前列腺增生及感染常见。
伴随症状
尿道出血常伴随有其他症状的出现,不同原因的尿道出血伴随的症状不同。
疼痛
疼痛是泌尿系结石的基本特征。
尿频、尿急、尿痛
腹部肿块
身体其他部位出血
发热
水肿、高血压
可见于肾小球肾炎等。
乳糜尿
原因
尿道出血,多数情况下可能存在疾病因素,少数情况下可能是无害的。
疾病因素
泌尿系统疾病
结石: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结石等。
肿瘤:肾、输尿管、膀胱及前列腺肿瘤等。
血管性疾病:肾动脉血栓形成及栓塞、肾静脉血栓形成、肾动静脉畸形等。
其他原因:如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及泌尿系外伤等。
泌尿系邻近器官疾病
全身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如恶性高血压、充血性心衰等。
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肾病等。
理化因素或药品对尿路的损害
非疾病因素
食物
甜菜、浆果、红心火龙果等食物可能会导致尿液变红,由食物引起的尿色改变可能会在几天内消失。
功能性血尿
平时运动量小的健康人,突然加大运动量可出现运动性血尿。
特发性血尿
有一部分人,经全面仔细检查未能明确血尿原因,称为特发性血尿。
就医
就医指征
一旦发现血尿,就应该积极就诊,寻求医生帮助。
无明显诱因出现的无痛肉眼血尿,建议及时就医诊治,特别是特殊人群,如高龄人群等,以除外肿瘤等恶性病变。
若尿道出血考虑与运动有关,轻者往往无需特殊处理,但持续几周或伴发其他症状,则常常需要就医进行处置。
若尿道出血合并腰痛、发热、尿路刺激症状等,建议就诊除外泌尿系感染、结石等疾病。
年轻女性一过性少量尿道出血若无法鉴别月经污染时,可暂观察,如症状持续或加重,尽早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需要紧急就医。
伴有突发、持续性尿痛不能缓解;
伴有突发单侧或双侧剧烈腰痛、高热、寒战等;
伴有神志不清、昏迷等;
伴有高热、血压降低、心率快、尿量减少时。
就诊科室
出现尿道出血后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泌尿外科、肾内科或全科医学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于相应科室就诊:
如伴发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建议就诊泌尿外科;
如伴发高血压、水肿,可能需就诊于肾内科;
如伴发其他部位出血,可能需就诊于血液科;
女性患者如合并妇科疾病,建议就诊于妇科。
小儿患者建议就诊于儿科。
由于导致尿道出血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尿道出血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症状持续多久了?
是否有排尿初始、中间或结束时血尿加重?
尿中是否有血凝块?
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的情况?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食用如火龙果、甜菜、人工色素等?
女性患者是否有阴道出血情况?
是否有其他部位出血情况?
是否有肾脏、泌尿道及前列腺病史包括高血压、水肿、蛋白尿及肾功能障碍等?
近期是否曾有剧烈运动、腹部或腰部外伤或泌尿道器械检查史?
是否有血尿及多囊肾家族史?
相关检查
医生首先会进行包括泌尿系统的全面查体,之后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性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尿沉渣分析、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等常规筛查,进一步地可能需有针对性地完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X线、CT、MRI等。如仍存在诊断困难,必要时可能需进行膀胱镜及输尿管镜检查。
身体检查
医生进行泌尿系统检查,以排查是否存在相关病变,如肿块等。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全身体格检查,推测引起血尿的原因。
观察:外阴有无畸形、尿道口有无红肿、分泌物。
触摸:腹部、会阴区有无压痛、包块。
叩诊:如肾区、输尿管点、耻骨上区有无叩击痛,膀胱充盈度等。
听诊:肾动脉、腹主动脉有无血管杂音。
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根据血细胞数变化,排查是否存在感染、炎症等病变。
尿常规+尿沉渣分析:是血尿的主要诊断方法,同时还可了解尿液中蛋白、白细胞、管型等成分,对病因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肾功能检查:可通过检测血清肌酐浓度等,了解肾脏功能情况,不仅有助于病因的诊断,还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一定指导作用。
凝血功能检查:可了解机体凝血功能情况,并排查是否存在血液相关病变。
其他检查
影像学检查:医生可能会建议对泌尿系统进行超声、X线、CT、MRI等检查,以了解肾脏及其周围组织有无病变,对泌尿系统病变引发的血尿有重要诊断意义。
内镜检查:在肉眼血尿发作期间进行膀胱镜和输尿管镜检查。对无伴随症状的血尿有诊断价值,可确定血尿来自哪一侧肾脏和输尿管;如出血病灶位于膀胱,则可直接发现病灶并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尤其适用肿瘤的诊断。
抗体检测:可通过抗体检测来排查是否患有免疫相关疾病,有时还可通过抗体检查明确所感染的病原体种类。
缓解与治疗
尿道出血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如确诊引起血尿的原发病后,针对相关疾病进行治疗,当疾病好转或治愈后,血尿也可逐渐消失。
但若出现严重血尿,提示大量出血时,在确诊原发病之前,医生还可能酌情使用止血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可能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缓解措施
针对尿道出血,患者自己没有有效的缓解措施,应及时就诊接受治疗。
如果血尿与运动有关,通常诱因解除后能自动消失,不需要特别处理和治疗,不必过于紧张或焦虑。
如果为特殊类型血尿如直立性血尿,常见原因是胡桃夹现象,症状较轻者,应注意避免运动,预防感冒,定期随访。
吸烟是膀胱癌最重要的致癌因素,应戒烟。
在生活中应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各种可能导致或加重肾脏损伤的因素,如适当饮水、避免憋尿、预防感染,避免过度劳累,尤其应避免应用有肾损害的药物;避免长期接触有害的工业化学产品。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止血药物
在多数情况下,肉眼血尿所造成的失血不是诊疗的重点,因此不需积极止血。但肉眼血尿常引起患者的心理恐慌,因此,在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的同时,可酌情给予止血药物。
局部用药
对下尿路出血,除全身应用止血药物外,可局部应用药物止血。可经导尿管向膀胱内灌注冰盐水或温盐水反复冲洗,有助于止血,也可向膀胱内灌注硝酸银溶液,使膀胱黏膜收敛,出血停止,它适用于膀胱黏膜弥漫性渗血,但由于副作用大,效果不确切,临床上已极少应用硝酸银溶液局部灌注治疗。另外,临床上也有应用凝血酶膀胱内灌注止血的报道。
对因治疗
对尿道出血患者的治疗应强调查明病因,绝不能单纯控制出血,而不进一步查明引起出血的原因,延误病因治疗。对于器质性病变,要及时采取根除病因的治疗方法,若不能明确病因,也必须排除泌尿系统肿瘤。
如尿道出血是由泌尿系感染所致,则以应用抗生素抗感染为主;如尿道出血是由血液系统疾病所致,则以药物治疗血液病为主。
急性期治疗
大量血尿
大量血尿时,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减少出血和血块形成。严重出血造成明显失血时,给予输血、输液。血尿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易诱发感染,应给予抗菌药物防治感染。
膀胱持续冲洗:对于大量血尿,特别是膀胱内血块形成的患者,应尽快留置三腔尿管持续膀胱冲洗。以减少血凝块的进一步形成,降低膀胱填塞风险。
气囊导尿管牵引压迫止血,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前列腺病变所导致的后尿道出血。
膀胱镜检加电灼止血:如保守治疗血尿仍无法好转甚至加重,可考虑行膀胱镜检查,以明确出血原因,同时止血治疗并清除膀胱血块。绝大多数下尿路出血,经膀胱镜检查加电灼止血能有效控制出血。
膀胱凝血块形成
留置导尿管加冲洗:这一方法适用于膀胱内血块不多,且多为小血块者。
电切镜检查加冲洗:此方法是清除膀胱内大量血块的有效方法,并能在直视下看清血块、出血点,进行止血治疗,同时能冲出体积较小的血块。血块较多较大时接膀胱灌注器,利用负压加快血块的冲出。有时血块时间长或血块中纤维素较多,单纯冲洗效果欠佳,可用电切袢勾取血块或用袢将血块划成小块再冲洗,冲洗血块后电凝下尿路的出血点。
手术治疗
对于一侧上尿路的大出血,药物难以控制,病因尚不够明确或患者病情危重,暂不能耐受手术者,可行一侧肾动脉栓塞术。肾动脉栓塞术有较好的效果,创伤小、恢复快。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可尽可能多的保留肾功能,有条件的单位宜选用此方法来控制出血。
对于上尿路大出血,若无条件行肾动脉造影及栓塞,或肾动脉栓塞后效果不好者,或经应用止血药物、输血等不能控制出血者,宜行急诊手术探查。上尿路大量出血者,病变几乎都来自肾脏,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多数采取肾切除术。
膀胱大量出血,因病变本身如晚期膀胱癌等无法控制者,应考虑行髂内动脉栓塞或结扎术,以控制出血,因膀胱内血管有广泛交通支,单侧髂内动脉结扎效果不佳,宜结扎双侧髂内动脉。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