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真菌性中耳炎
概述
真菌性中耳炎是真菌感染引起的中耳黏膜炎症
主要表现为耳内瘙痒、耳溢液、耳鸣、耳闷和听力减退等
鼓膜穿孔、咽鼓管功能障碍、化脓性中耳炎时可发生
需要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定义
真菌性中耳炎是真菌感染引起的中耳黏膜炎症,一般较为少见,多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后出现;也可发生于耳部或全身疾病导致抵抗力低下时发生,易误诊为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
患者常表现出耳内瘙痒、耳溢液、耳鸣、耳闷和听力减退等症状,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造成病情迁延,可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和中耳以鼓膜为界。中耳结构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等。中耳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
发病情况
真菌性中耳炎不多见,尚无关于发病区域、高发年龄和易患性别等疾病信息的相关报道资料。
病因
致病原因
真菌感染:本病的发生是真菌感染中耳黏膜所致,常见菌株有曲霉菌、白色念珠菌和毛癣菌。
正常情况下中耳由鼓膜保护,一般不易发生真菌感染,当存在鼓膜穿孔或咽鼓管功能障碍时,有可能发生真菌感染。多继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出现鼓膜穿孔时。
诱发因素
不良行为
不注重个人卫生,用不洁的物品挖耳;在上呼吸道感染期间过度用力擤鼻或婴儿不当喂养等是诱发因素或增加真菌感染的发生概率。
免疫力降低
因熬夜、劳累、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及剧烈运动等导致全身抵抗力下降,以及局部用糖皮质激素,抑制了耳道皮肤和中耳黏膜的局部免疫功能,也是中耳真菌感染的诱发因素。
抗生素滥用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都有细菌寄生,菌群在相互拮抗下维持着平衡状态。如果滥用抗生素会导致敏感菌被杀灭,而不敏感菌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真菌可乘虚而入,引起口腔、呼吸道感染,继而增加真菌性中耳炎发生率。
易患因素
低龄或高龄
儿童全身免疫功能和耳部发育尚未成熟,患病风险较高。
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患病风险增高。
邻近器官疾病
患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瘤等疾病,患病风险较高。
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
营养不良、患有恶性肿瘤等,会使免疫功能降低,患病风险会增加。
糖尿病、结核等慢性疾病患者由于身体质量差,可造成全身的单核细胞系统功能障碍,抵抗力下降,易引起菌群失调而诱发真菌感染,增加真菌性中耳炎发生概率。
耳部及周围治疗或检查
外耳道冲洗、不洁工具洁耳等耳部治疗和操作,鼻腔治疗,头颈部放射治疗等,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生活行为
跳水、游泳时,水会经穿孔的鼓膜进入中耳腔,或大量的水突然涌入口腔,会逆流至咽鼓管、中耳。
乘坐飞机、潜水等会增加咽鼓管外的压力。
婴幼儿喂养不当
婴幼儿平卧时哺乳、饮水会增加鼻咽部真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增加患病的风险。
变应性鼻炎
长期反复发生的上呼吸道过敏反应,可导致咽鼓管黏膜的生理自洁功能受到影响,增加真菌通过咽鼓管进入耳道,引发真菌性中耳炎的风险。
发病机制
鼓膜穿孔
炎症造成鼓膜穿孔后,阻隔中耳腔与外界的生理屏障消失,真菌可经穿孔的鼓膜进入中耳,成为发生真菌性中耳炎的结构基础。
长期反复发作的中耳流脓,可致外耳道皮脂腺损伤,分泌物酸性不足,抑制真菌的作用减弱;同时治疗过程中多会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滴耳液滴耳,经过穿孔的鼓膜进入中耳腔,也易导致耳内菌群平衡受到破坏;外耳道处于潮湿状态,更有利于真菌生长。
咽鼓管功能障碍
真菌性中耳炎与上呼吸道感染存在密切联系,因中耳道与咽鼓管相通,咽喉部的真菌会逆行到中耳,引起中耳炎,炎症的分泌物会刺激鼓膜从内至外导致破裂。
咽鼓管和中耳压力低于大气压时,鼻部、咽部等上呼吸道感染产生的分泌物会沿咽鼓管进入中耳,分泌物中的真菌也会进入中耳,引起感染和炎症反应,或者使炎症反应加重。
症状
主要症状
耳内瘙痒
为真菌性中耳炎的常见表现之一。本病的临床表现较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缺乏特异性,在发病早期感到外耳道深部有针刺感,并出现剧烈瘙痒为此病的特点。
耳溢液
炎症物质和真菌感染产生的毒素可刺激中耳黏膜内的腺体分泌亢进,表现出浆液性或浆液脓性分泌物从鼓膜穿孔处溢出。
溢液特征可呈持续性,也可间断发作。
耳鸣
可听到异常的响声,与周围环境声音无关。
可因分泌物堵塞外耳道所致,也可能与毒素和炎性物质刺激内耳造成。
耳闷
当分泌物堵塞鼓膜穿孔或积液积留在中耳腔内时,可产生耳闷症状。
有时随分泌物排出或在鼓膜与外耳道连通后,耳闷减轻。
听力下降
多发生在患病的一侧。
中耳炎脓液从耳道流出后,听力下降或耳聋的症状会减轻。
儿童因听不清或听不到声音,会表现为对声音反应减慢、注意力下降等。
其他症状
发热
多继发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可能会有发热。毒素和炎性物质刺激大脑内体温调节中枢后,导致体温升高。
眩晕
有的真菌性中耳炎可引起眩晕。眩晕可表现为感到自身或周围事物发生旋转。
睡眠障碍
耳痒、耳鸣、耳道流脓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失眠或突然惊醒。
就医
就医科室
耳鼻喉科
如出现耳内瘙痒、耳溢液、耳鸣、耳闷和听力减退等症状,建议积极到耳鼻喉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尽量保持耳部清洁、干燥,但应避免用棉签等硬物抠耳朵。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耳内瘙痒?
耳朵有分泌物吗?分泌物是否清澈、浑浊或有脓?
耳内有闷胀感吗?
是否出现听力下降?
是否有耳鸣?
是否有发热?
是否有眩晕?
是否有睡眠障碍?
病史清单
最近是否有感冒?
有没有用力擤鼻涕?
有没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
是否患有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瘤、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是否有营养不良、恶性肿瘤等会使免疫功能降低的疾病?
是否接受过外耳道冲洗、不洁工具洁耳,以及鼻腔治疗或头颈部放射治疗
是否在发病前进行过跳水、游泳等运动?
是否有乘坐飞机及潜水等活动?
是否长期使用抗生素?
(婴幼儿)是否有平卧位进食?
是否患有糖尿病、结核等慢性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耳内镜检查
实验室检查:涂片镜检与组织学检查、病变组织和分泌物真菌培养、单克隆抗体血清学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生素:头孢呋辛酯、阿莫西林、氧氟沙星等。
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泼尼松、甲泼尼龙等。
咪康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伊曲康唑乳膏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病史。
有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发病前有游泳、跳水、乘坐飞机、潜水等情况。
经常捏鼻后用力鼓气、擤鼻涕。
有营养不良、患恶性肿瘤等情况。
婴幼儿在平卧时被喂水、喂食、哺乳等。
接受过外耳道冲洗、不洁工具洁耳、鼻腔治疗、头部放射治疗等。
长期使用抗生素。
患有糖尿病、结核等慢性疾病。
临床表现
有耳内瘙痒、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耳道流脓等局部症状。
可有发热、眩晕、睡眠障碍等症状。
检查可见外耳道、中耳有密集点状绒毛状物附着,或外耳道、中耳深部有灰白色或烟黑色霉苔,也有类似干酪样分泌物;分泌物易拭去,清除后可见皮肤充血糜烂;累及鼓膜则可见鼓膜增厚充血,或穿孔,穿孔边缘或鼓室内可见肉芽生长。
实验室检查
涂片镜检与组织学检查
进行病变局部的黏膜刮片或分泌物涂片镜检,或钳取活检。查见真菌或菌丝,即可确诊。
病变组织和分泌物真菌培养
采取中耳病变组织和分泌物作真菌培养,是菌株类型诊断的方式。仅一次真菌培养阳性结果,不能确诊,多次培养均为该菌,方可确诊。
单克隆抗体血清学检查
是针对真菌具体类型作抗原抗体检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耳内镜
可以用于检查外耳、中耳、鼓膜等部位,是否存在病变。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发现鼓膜穿孔,真菌性中耳炎在穿孔边缘或鼓室内能发现肉芽生长。
检查时应配合医生,避免乱动、打喷嚏、咳嗽。
鉴别诊断
分泌性中耳炎
相似点:听力下降或耳闷、耳鸣等。
不同点: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发生的非化脓性炎症,一般不会出现耳道流脓、鼓膜穿孔的表现。通过耳镜检查等可以鉴别。
脑脊液耳漏
相似点:耳道流液、耳闷、耳鸣等。
不同点:脑脊液耳漏多因头部外伤引起,耳道流出的液体为颜色清亮的液体。通过脑脊液葡萄糖含量测定,糖含量>0.3g/L即可确诊,且实验室微生物检测不能找到致病性真菌。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相似点:耳流脓、耳闷、耳鸣及听力下降。
不同点:耳部检查时,可见鼓膜穿孔,中耳腔内可有脓液或肉芽生长,抗生素治疗有效以资鉴别。
真菌性鼓膜炎
相似点:耳溢液、耳鸣和听力减退等。
不同点:外耳道皮肤可正常,或有真菌改变,深部有浆液性或浆液脓性分泌物;鼓膜充血,表面粗糙,上有广基肉芽或息肉状新生物,但无穿孔。
治疗
一般治疗
治疗与本病相关的疾病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糖尿病、结核等疾病。
避免不当行为
避免乘坐飞机、游泳、潜水、挖耳、捏双侧鼻子鼓气或擤鼻涕等。
正确喂养婴幼儿
给婴幼儿喂水、喂奶时应让其保持坐位、半卧位,避免平卧。
物理降温
发热时,可用毛巾包裹冰块,然后放到额头、腋下、腹股沟等部位进行物理降温。
支持治疗
加强营养,适当运动,提高免疫力。
停用广谱抗生素
暂停使用可能致病的抗生素药物。
局部治疗
清洁
首先用消毒生理盐水或3%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清洗真菌团块及痂皮,并用干棉签拭干。
外耳道皮肤肿胀、渗液时,于清除耵聍残屑及痂皮后,可向外耳道内置入浸有5%醋酸铅溶液的小棉条1根,每日更换1~2次。
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
局部用药
患处涂搽硝酸咪康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伊曲康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或1%水杨酸醑,1%两性霉素B软膏等。
全身治疗
中耳的真菌感染,除上述局部治疗外,尚需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伊曲康唑或两性霉素等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未治疗
中耳黏膜受到真菌感染后,致病菌可在中耳腔内长期存在,如不治疗易呈现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者可能广泛破坏骨壁,出现颅内症状。
治疗后
大部分真菌性中耳炎经过及时治疗,可以痊愈。有些病例治愈后,可能在诱发因素作用下反复发生。
预后因素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的抵抗力、真菌的毒力、治疗时机及方式,以及诱发因素是否去除等。
患者抵抗力
患者局部及全身抵抗力逐渐恢复者,常在积极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症状逐渐缓解并消失。
真菌的毒力
真菌的毒力较强时,可导致症状较重,对身体影响较大,治疗效果不甚显著,治疗周期也较长,甚至迁延不愈。
治疗时机及方式
及时规范的系统治疗,对真菌性中耳炎的控制甚为重要,病情迁延时间越久,对中耳黏膜的损伤越大、病变范围也可能蔓延。
治疗方式应包括一般治疗、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疗程需至病情得以完全控制,避免不规范治疗和随意停药,以免治疗效果受影响或产生耐药现象。
诱发因素
与本病相关的真菌常为条件致病菌,如诱发因素持续存在,会增加疾病复发的概率。
危害性
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以出现以下情况:
反复发生耳痛、耳痒、耳闷等症状,降低生活质量。
小儿病程较长者,可能会影响语言功能的发育,继而使学习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降低或发育滞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伴随发病,可引起粘连性中耳炎、中耳胆固醇肉芽肿、鼓室硬化症、隐匿性中耳炎等并发症。
严重者可能引起颅内、外感染,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保持营养丰富,营养均衡。
保证饮水充足:成人保证每日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
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碳酸饮料等。
避免食用生姜、生蒜、生葱、辣椒、咖喱等辛辣刺激的食物。
避免高油、高糖、高盐饮食,以及难以咀嚼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含糖点心、腌制食物等。
避免食用明确过敏的食物。
严禁饮酒。
改善婴儿喂养方式
应避免躺着给婴儿喂奶。
人工喂养应注意奶嘴开孔不宜太大,奶瓶应和婴儿下颌形成30度至40度的夹角。
生活管理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劳累、熬夜等。
避免在上呼吸道感染或患有鼓膜穿孔时,进行游泳、跳水和潜水等涉水运动,以及乘坐飞机、高铁等气压波动的交通工具。
戒烟,远离“二手烟”。
擤鼻时不能过度用力和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戒除挖耳及掏耳习惯,特别是避免使用不洁工具。
心理支持
保持积极、愉悦的心情。
可以通过听轻音乐、运动、看书、看情节舒缓的影视剧等方法缓解不良情绪,但应避免戴耳机。
避免紧张、焦虑等情绪。
护理
保持外耳道干洁,避免污物及污水进入外耳道。
保持口鼻清洁,避免处于污浊和恶劣环境中。
病情监测
如无耳部不适症状,可无需定期复查,但建议积极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等易致真菌性中耳炎发作的基础疾病。
随诊复查
治疗期间,遵医嘱按时复查,医生根据症状特征,并通过耳内镜检查,判断疾病是否痊愈,是否复发。如发生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
预防
积极治疗化脓性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营养均衡,避免出现营养不良。
规律作息,避免劳累、不良情绪、压力等。
戒烟,远离“二手烟”。
正确喂养婴幼儿:喂水、喂奶时应让其保持坐位或半卧位,避免平卧。
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避免耳部长期应用含有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类滴耳液,遵医嘱规范应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