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鼻前庭炎
概述
鼻前庭皮肤的弥漫性炎症
鼻前庭疼痛、痒、干燥,皮肤红肿、皲裂、糜烂
鼻分泌物、有害粉尘刺激,挖鼻,摩擦鼻前庭等导致
去除病因,应用药物或物理治疗
定义
鼻前庭炎是鼻前庭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鼻前庭的前界为前鼻孔,后界为鼻内孔。鼻前庭皮肤富含皮脂腺和汗腺,并生有鼻毛。
分期
急性期
鼻前庭处疼痛,局部皮肤红肿,触痛,重者皮肤糜烂或皲裂,表面附有薄痂皮,严重者可扩展至上唇皮肤。
慢性期
鼻前庭皮肤发痒,干燥,有异物感,伴灼热、触痛,局部皮肤增厚,鼻毛因脱落而稀少,表面可附着痂皮。
病因
鼻腔分泌物刺激
如急慢性鼻炎、变应性鼻炎鼻窦炎、鼻腔鼻窦特异性感染,鼻腔异物等,反复刺激鼻前庭皮肤引起炎症。
长期粉尘刺激
如烟草、皮毛、水泥、石棉等刺激引起。
不良习惯
挖鼻摩擦鼻前庭等不良习惯,导致鼻前庭皮肤损伤继发感染。
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
症状
炎症以鼻前庭外侧部明显,可为单侧或双侧。
急性期
鼻前庭处疼痛明显,鼻前庭内及其与上唇交界处皮肤弥漫性红肿,触痛,或有皲裂及浅表糜烂,表面附有薄痂皮,鼻毛上有粘脓痂块。前鼻镜检查时患者因疼痛而畏惧检查。
慢性期
感鼻前庭发痒、干燥、灼热、异物感,鼻毛因脱落而稀少,局部皮肤增厚,可有痂皮形成,揭除痂皮后可有小出血创面。
就医
就医科室
耳鼻喉科
出现鼻前庭疼痛、红肿、触痛,或局部皲裂、糜烂建议尽快就医。
皮肤科
顽固性鼻前庭皮肤病变,建议皮肤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保持面部皮肤清洁,勿自行揭除鼻前庭皮肤痂皮。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鼻部是否出现疼痛?
鼻前庭疼痛、红肿什么时候出现的?
症状的诱发因素是什么?
病史清单
是否有鼻炎、鼻窦炎、及其他鼻腔疾病?
是否有接触有害粉尘环境的刺激?
是否有挖鼻的不良习惯?
是否有糖尿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鼻内镜检查报告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生素:阿莫西林、 头孢呋辛、 罗红霉素
局部用药:红霉素软膏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或接触史
有鼻腔炎症性疾病,如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变应性鼻炎等。
接触有害粉尘史。
不良的挖鼻习惯。
糖尿病史。
临床表现
急性期:鼻前庭皮肤疼痛、红肿、触痛,糜烂,鼻毛上可粘有脓痂块。
慢性期:鼻前庭发痒、干燥、灼热感、触痛,鼻毛因脱落减少,局部皮肤增厚,可有痂皮,揭除后小出血创面。
鉴别诊断
鼻前庭湿疹
相似点:鼻前庭皮肤都有结痂,慢性鼻前庭炎和鼻前庭湿疹都有瘙痒的症状,局部皮肤增厚。
不同点:鼻前庭炎急性期红肿疼痛,局部糜烂或皲裂,疼痛明显;鼻前庭急性湿疹,有红斑、粟粒状丘疹、小水泡,破裂后流黄水,瘙痒较剧烈。鼻前庭炎多见于鼻腔疾病分泌物多者,鼻前庭湿疹多见于敏感或过敏体质的儿童。
治疗
治疗原则
积极去除致病因素,应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治疗鼻腔和鼻窦疾病,避免有害粉尘刺激,改掉挖鼻的不良习惯,如有血糖增高应积极控制血糖。
药物治疗
急性期
可用温生理盐水湿敷,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如磺胺噻唑软膏等,酌情口服消炎药如头孢类抗生素等。
磺胺噻唑软膏注意事项:对磺胺类药过敏者禁用;重度肝肾功能损害者禁用;小于2个月的婴儿禁用;孕妇、哺乳期禁用。
慢性期
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俗称双氧水)清除痂皮和脓液后,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如磺胺噻唑软膏。渗出较多的患者,可用5%氧化锌软膏涂擦。
使用氧化锌软膏时,如用药部位如有烧灼感、红肿等情况应停药,并将局部药物洗净,必要时向医师咨询。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物理治疗
急性期可通过红外线照射理疗,有助于促进愈合。
预后
治愈情况
经过积极规范治疗,可治愈,鼻前庭皮肤和黏膜恢复正常。
危害
患者因鼻部疼痛不适,皮肤破溃、结痂等,可影响正常生活及患者的心情。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建议多饮水,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丰富的蔬菜、水果、奶类及肉类,保障机体的营养,促进皮肤的恢复。
戒烟酒,禁食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刺激皮肤炎症的加重。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干净,避免吸入粉尘颗粒。
不要抠挖鼻腔,不要试图强行抠除结痂。
可以听音乐进行放松、转移注意力,以缓解不适。
运动管理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机体的抗病能力。
随诊复查
经过药物治疗后注意观察皮肤恢复情况,以及疼痛是否减轻。
遵医嘱按时复查,如有不适或不缓解,要及时就医诊治。
预防
积极治疗鼻部疾病,减少分泌物刺激鼻前庭。
避免接触有害粉尘的刺激,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佩戴口罩等。
戒除挖鼻的不良习惯,禁止拔除鼻毛,以免造成损伤后继发感染。
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