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抑郁症
概述
抑郁症的一种,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工作社交或生活存在一定困难
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神经内分泌、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
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
定义
中度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的一种,严重程度介于轻度抑郁症和重度抑郁症之间。
患者常感到情绪低落,心情烦躁、沮丧,注意力下降,消极悲观,行动迟缓,在工作、社交或生活中存在相当困难。
发病情况
目前没有权威的中度抑郁症的数据,可以参考抑郁障碍的数据。
抑郁障碍发病率和患病率逐渐增高,全世界范围内抑郁症患者预计超过3.5亿。
中国有超过9500万患者,基本维持在全球水平的30%左右。
有报道认为,中国学生群体的抑郁发病率在23.8%。
病因
中度抑郁症的病因同抑郁障碍,目前还未明确,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与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
遗传
抑郁障碍的家庭及双生子研究提示,抑郁障碍与遗传因素相关,遗传度为37%。
神经生化
神经生化失调节假说认为,抑郁障碍患者的神经递质功能和内稳态功能失衡。
神经内分泌
抑郁障碍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
此外,抑郁障碍患者脑脊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水平升高,可能为疾病提供了一个神经生物学基础。
神经影像学
多种神经影像学技术都给出了抑郁障碍患者脑内生化物质代谢异常的证据。
目前认为,抑郁障碍患者大脑中两个关键的神经环路(内隐情绪调节环路和奖赏神经环路)都可能存在结构、功能、生化代谢等异常。
神经电生理
抑郁障碍患者的脑电图呈现出一定的特征,且与严重程度相关。
高危因素
以下情况可能会增加发病风险。
生活中遭遇重大负性事件,如亲人去世、婚姻关系不良、失业、严重躯体疾病等。
家族中有人有抑郁障碍史。
既往患有其他精神疾病史。
症状
中度抑郁症的症状,可以参考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分为核心症状、心理症状群与躯体症状群三个方面。
但在具体的症状归类上,有些症状常常是相互重叠的,很难简单划一。
核心症状
以下3种症状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在不同的患者身上表现并不完全一致,可能同时出现,也可能只以其中某一两种症状为突出表现。
心境低落
自我感受到或他人观察到的情绪低落和抑郁悲观,明显而持久。
这种低落的情绪几乎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存在,且一般不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兴趣减退
患者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即使勉强去做,也体会不到以前愉快的感觉。
快感缺失
患者不能从日常从事的活动中体验到乐趣,即使从事自己以前喜欢的事情或工作也体会不到任何快感。
心理症状群
思维迟缓
患者自我感觉脑子反应迟钝,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甚至对一些日常小事也难以做出决定。
认知功能损害
记忆力下降,反复回忆过去不愉快的经历,注意力下降,导致学习、工作效率下降。
负性认知模式
极端化或对立思维。消极的预测未来。给自己或他人贴上固定的大标签,不顾实际情况地下结论。不看整体,仅将注意力集中于消极的细节上。
自责自罪
认为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或罪恶,即使是一些轻微过失或错误,也要痛加责备,把自己看做家庭和社会的巨大负担。
自杀观念和行为
感到生活中的一切都没有意义,活着没有意思,脑子里反复出现与死亡相关的念头。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精神运动性迟滞是指行为和言语活动显著减少,以思维发动迟缓和行为上显著持久的抑制为特征,表现出生活上的懒散、不与人沟通等。
激越则与之相反,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显著增加,大脑非常活跃,但都是思考一些没有意义、缺乏条理的事情,无法进行真正的思考。
焦虑
焦虑常常与抑郁症状共存,并成为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之一。
患者表现为心烦、紧张、无法放松、担心失控或发生意外等。
自知力缺乏
多数中度抑郁症患者自知力完整,能够主动求治并描述自己的病情和症状。
但在伴有明显自杀倾向的中度抑郁症患者中,患者缺乏对自己当前状态的正确认识,甚至完全失去求治愿望。
躯体症状群
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抑郁症最常出现的躯体症状之一,表现形式多样。
可有入睡困难、睡眠轻浅、多梦、早醒等,早醒最常见。
但个别非典型抑郁障碍患者也会出现嗜睡表现。
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的症状
如头晕、头痛、心慌、心悸、出汗、皮肤感觉异常等,也可出现消化不良、尿频、尿急等内脏功能紊乱的症状。
进食紊乱
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伴体重减轻,但非典型抑郁症患者也会出现食欲亢进和体重增加的情况。
其他
精力下降,经常觉得无精打采、疲乏无力。
很多患者存在性欲的减退乃至完全丧失。
女性患者还会出现月经紊乱、闭经等。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若出现明显的抑郁情绪,特别是已经影响到了日常工作和生活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本人可能与人交流障碍,建议家人朋友陪伴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经常心境低落、兴趣丧失、高兴不起来?
是否经常感觉劳累、注意力下降等?
是否有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饮食、睡眠情况如何?
还有其他的不舒服吗?
这些症状多久了?
病史清单
是否经历过亲人丧失、婚姻关系不良、失业、严重躯体疾病等?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有抑郁障碍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等。
脑部检查:如头颅CT、磁共振(MRI)、脑电图等。
专科检查:如抑郁症自评量表、钟氏抑郁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以及蒙哥马利抑郁量表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病史非诊断所必须,但可能会有抑郁障碍家族史、精神障碍病史等,或近期遭遇重大负性事件。
症状
可能表现出心境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
可能有思维迟缓、认知功能损害、负性认知模式、自责自罪、自杀观念和行为、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
还可以出现睡眠障碍、进食紊乱、性功能障碍等。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如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等。
明确身体情况,排除或确诊躯体疾病。
脑部检查
如头颅CT、磁共振(MRI)、脑电图等。
同样是为了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癫痫等疾病。
专科测评
主要是进行心理量表评测,常用如抑郁症自评量表、钟氏抑郁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以及蒙哥马利抑郁量表等。
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疾病与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症的症状学标准里包括3条核心症状及7条其他症状。
中度抑郁症具有至少2条核心症状和至少3条(最好4条)附加症状,且患者的工作社交或生活存在相当困难。
核心症状
心境低落。
兴趣和愉快感丧失。
疲劳感,活力减退或丧失。
其他症状
集中注意和注意力降低。
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
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
认为前途暗淡悲观。
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睡眠障碍。
食欲下降。
鉴别诊断
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存在躁狂/轻躁狂发作史,其核心特征为“不稳定性”,而中度抑郁症表现为个体的情感、认知、意志行为的全面“抑制”。
焦虑障碍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为“心境低落”,焦虑障碍则多表现为过度的“紧张、恐惧、担忧”等,常伴有明显的躯体焦虑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
发生于极其严重创伤性事件后的6个月内,典型症状为反复出现的“闪回”、回避创伤相关情境、情感疏远、麻木感等,情感改变多为焦虑、痛苦、易激惹,波动性大。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原发症状多为思维障碍或感知觉障碍,病程多迁延,精神活动缺乏协调性。
而抑郁症的患者以心境低落为原发症状,多为间歇性病程,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协调性。
治疗
治疗目的:控制症状,促进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恢复,防止复发。
治疗原则:全程、个体化、合理用药,辅以心理治疗等其他方式,进行综合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治疗是中度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式。
治疗时间一般较长,一般需要进行1~3个月的急性期治疗、4~6个月的巩固期治疗,通常还需要至少1~3年的维持期治疗,具体方案需要专业医生根据病情制订。
一定要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改变用药方案或自行停药。
新型抗抑郁药
目前,新型抗抑郁药凭借在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的优势已经成为一线推荐药物,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验证了这些药物治疗抑郁障碍的有效性。常用药物如下。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IRs):如氟西汀。
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如文拉法辛。
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s):如米氮平等。
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NDRIs):如安非他酮等。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再摄取抑制剂(SARIs):如曲唑酮等。
褪黑色MT1/MT2受体激动剂和5-HT2c受体拮抗剂:如阿戈美拉汀等。
传统抗抑郁药物
包括三环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基于三环类药物开发的四环类药物,由于其耐受性和安全性问题,一般是作为二线推荐药物。
中医药治疗
目前,多种中成药被批准用于中度抑郁症的治疗,如圣约翰草提取物片、疏肝解郁胶囊、巴戟天寡糖胶囊等,但是需要在中医辨证下指导使用,不建议自行用药。
心理治疗
有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的中度抑郁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常需联合心理治疗。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支持性心理治疗
通过倾听、安慰、解释、指导和鼓励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疾病,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
通常由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
认知行为治疗
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并矫正自身的错误信念、缓解情感压力,达到减轻症状、改善患者应对能力、最终降低疾病复发率的目的。
人际心理治疗
识别抑郁的促发因素(包括人际关系丧失、角色破坏和转变、社会性分离或社交技巧缺陷等),处理患者当前面临的人际交往问题,使患者学会把情绪与人际交往联系起来,通过适当的人际关系调整和改善来减轻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该疗法起效较慢,可能需经过数月的治疗甚至治疗结束后数月,患者的社会功能才得以改善。
物理治疗
如果患者对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或者有抑郁性木僵,或者有严重消极自杀企图和行为,可以考虑使用电休克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深部脑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等亦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以上均需经专业人员严格评估其适应证和风险后,方可应用。
预后
治愈情况
没有明确的关于中度抑郁症患者的治愈情况,但经过抗抑郁治疗,大部分患者的抑郁症状会缓解甚至消失。
首次抑郁发作缓解后患者的复发可能性大大降低,但是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复发概率,而如果反复发作3次及以上,或是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复发风险可高达90%以上。
影响预后的因素
对预后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复发次数,复发次数越多的患者预后越差。
如患者年龄、性别、慢性躯体疾病、阳性家族史、复发季节、复发次数、残留症状、双重抑郁、服药依从性、药物疗效、维持用药时间、生活事件或持续生活在应激环境中、社会适应不良以及缺乏社会和家庭支持等,均会影响复发。
其中患者服药依从性对其复发概率影响较大,依从性好的患者复发率低,自行减药、断药或间断服药者容易复发。
危害性
有相当一部分中度抑郁症患者,因疾病反复发作或病程慢性化,无法正常参与社会生活,加重了家庭和社会负担。
如果不进行治疗,中度抑郁症可能会继续加重,可产生自杀行为,导致自残或死亡。
日常
日常管理
督促患者规律作息,均衡营养,清淡饮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适度运动不仅可调节情绪,还可增强身体素质。
鼓励患者培养旅行、跑步、读书等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督促患者严格遵医嘱服用药物。
多与患者沟通,设身处地,正确引导,帮助患者认识自身行为的问题。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以便医生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具体时间需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
急性发作的治疗期建议1~2周复查1次。
稳定期、巩固期,建议1个月复查1次。
维持期建议1~3个月复查1次。
复诊检查项目一般为心理量表测试,必要时可能还需要进行肝肾功能检查、血药浓度检测等,以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
预防
目前包括中度抑郁症在内的抑郁症无法完全预防,除了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外,做到以下几点可能有助于降低发生风险。
呼吁家属、亲人等关注身边人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有关抑郁症的症状。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建议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通过健康的应对机制管理压力、控制压力,提高恢复力,增强自尊心。
出现情绪问题及时与亲友沟通,必要时可以向专业人士进行求助。
遵医嘱接受维持治疗,以防止症状复发。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