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使用障碍
概述
依赖或滥用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
表现为对药物有依赖,出现中毒症状、戒断症状
与生物因素、个体易感性和社会环境因素有关
主要进行脱瘾治疗,对急性中毒者进行催吐或洗胃
定义
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使用障碍指依赖或滥用此类药物。此类药物进入人体后,会导致个体发生中毒、戒断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情感障碍,以及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等。
此类药物可产生欣快或昏昏然的酩酊状态,个体不是为了医疗目的而是为了获得这种效应使用这类药物,而且不顾后果地使用这类药物。
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种类繁多,能引起药物相关障碍的此类药物有苯二氮䓬类、巴比妥类等。
分类
能引起使用障碍和精神障碍的镇静剂、催眠药和抗焦虑药可分为两类。
苯二氮䓬类
长效类:如氯氮䓬(利眠宁)、地西泮(安定)、凯他唑仑、氟西泮(氟安定)、氯硝西泮(氯硝安定)、夸西泮、硝西泮(硝基安定)等。
中效类:如去甲羟安定(舒宁)、硝西泮、艾司唑仑(舒乐安定)、氯甲西泮等。
短效类:如替马西泮、咪达唑仑、溴地唑仑、三唑仑、劳拉西泮等。
巴比妥类
长效类:巴比妥、苯巴比妥等。
中效类:戊巴比妥、异戊巴比妥等。
短效类:司可巴比妥等。
发病情况
患病率
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依赖或滥用的患病率因国家不同和药物的可获得性而不同。目前我国暂缺少相关数据。
德国的数据显示对处方药存在依赖者约有130万~140万人,其中对苯二氮䓬类依赖者所占比例高达79%~85%,镇静药和安眠药依赖的患者各占1.4%和1.2%。
疾病分布
镇静剂、催眠药和抗焦虑药使用障碍大多开始于十几岁或二十几岁。戒断反应、依赖和滥用也见于40岁以上的长期服药者。
急性和慢性中毒,特别是出现认知和记忆损害以及运动不协调者,更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痴呆患者在服小剂量镇静药、催眠药或抗焦虑药也可发生酩酊状态。在使用处方剂量时,女性比男性更可能产生依赖和滥用。
症状
中毒症状
急性中毒
巴比妥类中毒
苯二氮䓬类中毒
主要表现为嗜睡、头晕、意识模糊、言语含糊不清、共济失调。较少出现昏迷和呼吸抑制等。
慢性中毒
戒断症状
长期服用大剂量镇静催眠药的患者,突然停药或迅速减少药量,会出现戒断症状。在巴比妥类药物突然停药后12~24小时内,出现失眠、头痛、畏食、无力、焦虑、易激惹、震颤。停药2~3天后,戒断症状达到高峰,出现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血压下降、抽搐、癫痫、高热、谵妄等。巴比妥类的戒断症状较严重,甚至有生命危险。
苯二氮䓬类药物戒断症状比巴比妥类轻,但部分患者长期服用治疗剂量3个月以后突然停药,也可能出现严重戒断症状。
依赖症状
镇静催眠药或抗焦虑药的依赖症状有如下特点:
患者因反复使用,导致躯体和心理对镇静催眠药的强烈渴求与耐受,这种渴求导致的行为已大于其他重要活动。
对镇静催眠药使用的开始、结束或剂量的自控力下降,知晓镇静催眠药有害仍然使用。
对镇静催眠药的耐受性增高,使用镇静催眠药时体验到快感。
必须在使用镇静催眠药后,才能消除停止服用镇静催眠药引起的戒断反应。
病因
生物因素
能引起药物相关障碍的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有苯二氮䓬类、巴比妥类和巴比妥样催眠药。可引起明显精神障碍或造成依赖的主要有巴比妥类和苯二氮䓬类。
这些药物可以松弛肌肉、解除紧张、缓解焦虑和促进睡眠,在临床各科中广泛使用。由于这些药物均能产生耐受性,需要加大剂量才能获得与开始使用时相同的效应。
这些药物与酒精一样,为中枢神经抑制剂,可引起脱抑制现象。有些人需要多次服药,才能维持白天的平和心境。有些人在小剂量时,也体会到一种欣快感,甚至感到生活和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
个体易感性
由于这些药物能产生欣快,达到类似醉酒的酩酊状态,因此,某些刻意追求者将其作为毒品使用。
社会环境因素
失业、离异等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间带来的社会压力,会使部分人群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及睡眠障碍,可能是患者开始及持续使用此类药物的重要因素。
这类药物可能较容易从药店中购得,这为滥用者提供了便利。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若出现以下症状,建议前往医院就诊或咨询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生。
在12个月内,使用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的摄入经常比意图的量更大,或使用时间更长。
对此类药物有渴求或强烈的欲望或迫切的要求,且无法控制。
在明知对躯体和精神有害的情况下,仍反复使用此类药物。
有耐受和戒断症状。
急诊科
出现嗜睡、头晕、昏迷、意识模糊等中毒症状,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药物的滥用和依赖会导致躯体、精神产生不适,出现药物成瘾的倾向,建议尽早就医,不要自行停药减药。
特别提醒:严重的药物戒断反应可能危及生命,出现任何异常症状,如头晕、情绪不稳、记忆力减退等,需及时就医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使用哪一种或哪几种镇静催眠药或抗焦虑药?
一般使用的剂量、方式以及频率是多少?
最后一次使用的种类、剂量、方式和时间是什么?
有无抽搐、昏迷、大小便失禁?
病史清单
有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血亲吗?
患过任何精神心理方面疾病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激素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B超检查
其他检查:心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苯二氮䓬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艾司唑仑
非苯二氮䓬类药:右佐匹克隆、佐匹克隆、唑吡坦、扎来普隆
巴比妥类药:巴比妥、苯巴比妥、苯巴比妥钠、异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速可眠)
诊断
诊断流程
一般检查
若医生怀疑有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使用障碍,会进行一般检查,了解药物使用史,有无严重躯体疾病。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有无阳性神经系统体征。
精神检查
进行全面的精神检查,包括行为、思维、情绪状态、感知、认知功能等。
辅助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激素等常规化验,可能进行脑电图、脑CT、脑MRI等辅助检查,了解有无躯体疾病及脑部器质性病变。
心理测量
可使用相关心理量表辅助诊断。
医学诊断标准
一般可采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进行诊断,诊断标准如下。
A.一种有问题的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使用模式,导致具有显著临床意义的损害或痛苦,在12个月内表现为下列至少2项症状:
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的摄入经常比意图的量更大或时间更长。
有持续的欲望或失败的努力试图减少或控制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的使用。
大量的时间花在那些获得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使用它或从其作用中恢复的必要活动上。
对使用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有渴求或强烈的欲望或迫切的要求。
反复的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使用导致不能履行在工作、学校或家庭中的主要角色的义务(例如,与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使用相关的反复的工作缺勤或不良工作表现;与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相关的缺席、停学或被学校开除;忽视儿童或家务)。
尽管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使用引起或加重持续的或反复的社会和人际交往问题,仍然继续使用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例如,与配偶争吵关于中毒的结果,打架)。
由于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使用而放弃或减少重要的社交、职业或娱乐活动。
在对躯体有害的情况下,反复使用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例如,当被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损害时开车或操作机器)。
尽管认识到该物质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持续的或反复的生理或心理问题,仍然继续使用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
耐受,通过下列两项之一来定义:
需要显著增加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的量以达到过瘾或预期的效果。
继续使用同量的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会显著降低效果。
戒断,表现为下列两项之一:
特征性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戒断综合征。
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或密切相关的物质,如酒精)用于缓解或避免戒断症状。
注:(严重程度)
轻度使用障碍:存在2~3项症状。
中度使用障碍:存在4~5项症状。
重度使用障碍:存在6项或更多症状。
自评量表
医生在诊断时,会使用一些自评量表辅助诊断。对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使用障碍可采用一些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问卷,如: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治疗
治疗目的:帮助患者缓解依赖症状,减轻戒断症状,最终脱瘾。
治疗原则:对急性中毒患者进行洗胃、催吐;对用药剂量大的患者建议住院进行脱瘾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急性中毒的治疗
巴比妥类药物中毒者用1/5000高锰酸钾洗胃。可使用中枢兴奋剂使血压、呼吸、肌张力等恢复正常。
慢性中毒的治疗
逐步缓慢减少药量,停用或者换用镇静催眠药。当前发现巴比妥类药物依赖患者,往往病程较长,治疗时可逐步采用苯二氮䓬类药物替代巴比妥类。
戒断的治疗
用替代递减脱药模式治疗,对中、短作用的戒断症状,多采用长时间作用的同类药物替代治疗,再逐步减量。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物质使用障碍的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心理治疗,防止复发。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帮助患者认识并矫正自己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学习正确的观念,从心理上减轻对药物的依赖,从而脱瘾。
可使用放松训练,帮助患者放松,减轻躯体症状。
支持性心理治疗
干预过程中医生/治疗师采用正面而乐观的语言,帮助患者寻找社会支持,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进一步促进治疗的效果。
教给患者处理戒断症状的技巧,减轻焦虑的方法,以及学会如何应对应激,提供给患者相关药物资料和自助资料。
团体治疗
患者可加入自助性的康复组织,比如加入互助小组,在治疗师的带领下,和其他物质依赖患者一起进行心理治疗,不断强化脱瘾决心,巩固治疗效果。
预后
治愈情况
一般经综合治疗后疗效可,易复发,缓解程度视具体患者而定。
药物使用障碍的治疗是长期的治疗,急性期治疗的效果尚可,但治疗中会出现再次使用这类药物的情况,因此,戒断症状的病程可能不规则,少数患者会在停用苯二氮䓬类药物数月甚至数年后出现类似戒断症状。
需要尽早诊断尽早治疗,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同时进行,多数情况症状可以减轻,但仍需要坚持随访,增强社会支持。
危害性
个体危害
药物滥用和依赖会对个体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失业、危险驾驶、意外事故和家庭问题(包括对子女的忽视)。
社会危害
个体不是为了医疗目的而是为了获得这种效应使用这药物,而且不顾后果地使用这类药物。使用这些药物会导致个体不能完成自己的责任或义务,使用药物产生的欣快或酩酊状态影响了社会或人际关系,或者招致法律问题。
个体对这些药物形成依赖后无法自我控制使用量和使用频率,在危险的场合如驾车时使用这些药物,会对社会安全造成不良影响。
日常
个人护理
心理护理
增强意志力,学习应对应激的方法和技巧。
及时缓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愉快事件造成的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
生活方式
参加集体性活动及文体活动,多从事有兴趣的工作。
定期复诊,不适随诊。遵医嘱服药,不要自行停药、减药。
做一些舒缓压力的运动,如瑜伽、慢跑等。
积极治疗躯体疾病。
睡眠及饮食护理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可正常饮食。尽量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含酒精的饮料,避免暴饮暴食。
家庭护理
保持良好的心态,家人应多理解安慰患者,帮助患者建立战胜药物依赖的信心。
帮助患者调整饮食,减少兴奋性食物摄入,如咖啡、浓茶等。
检测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督促定时复诊。
预防
个人预防
了解药物成瘾的危害性,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避免滥用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
社会预防
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实行多部门的协作,控制镇静剂、催眠药或抗焦虑药的生产、销售、临床使用。让个体除医用剂量外,不易获得过量的药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症状
病因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