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针
概述
在接受针刺操作过程中出现过度和不合理的恐惧,严重者可能出现晕厥
以精神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
通常会在脱离针刺操作环境后几分钟内恢复
部分患者在成长过程中自我调节,可自行改善
定义
晕针是特定恐惧障碍的一种,表现为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针类医疗器械或针刺治疗的相关操作,患者常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目眩、心慌、恶心、心理不适,甚至晕厥的现象。
晕针常出现在采血、针灸治疗、药物注射、输血等需要针刺操作的场景中。
晕针并不是胆小,患者往往仅在接触针刺操作场景下才反复出现心理恐惧、情绪紧张。
当患者脱离针刺操作环境,适当休息后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但若不能及时或有效处理,也存在突然晕厥带来跌倒摔伤事件的可能。
发病情况
国内多将晕针作为一种常见现象来处理,并未将其归为具体疾病,因此发病率报道较少且研究样本量较小。
病因
晕针的形成无明确致病原因,可能与既往创伤经历、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相关。
致病原因
创伤性经历
过去因针刺操作受伤或目睹他人受伤的经历可能导致晕针。
创伤性经历后人可能将针刺操作与危险或痛苦联系起来,进而导致恐惧反应。
环境因素
与特定环境有关的负面经历可能增加晕血的风险。例如,家庭、学校或医疗环境中常有人表达对针刺操作的恐惧。
这些经历可能加深患者对针刺操作的莫名恐慌和恐惧,导致晕针的发生。
心理因素
在初次面对针刺操作时,由于不熟悉这个治疗的过程和疼痛程度,患者会缺乏针对性的心理准备,更容易产生晕针现象。
遗传因素
晕针可能具有遗传倾向,亲属中有人晕针的话,个体晕针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易患因素
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贫血、晕血症等患者。
接受针刺操作前未充分休息或过度饥饿。
初次接受针刺操作者。
针刺操作中施针过深或刺激过于剧烈。
症状
在接触到针刺操作的相关情境后,常会突然出现害怕、紧张不安、心慌、恶心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晕厥的情况。
主要症状
针刺操作过程中,当看到针或进行打针操作时,会突然出现害怕、紧张不安的情绪,可伴有脸红、气促、出汗、心慌、恶心、无力等症状。
患者往往了解没有必要过于恐惧,但仍不能阻止其发作,会尝试极力回避或带着恐惧去忍受。
患者在接受到相应刺激时,最初表现为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随后由于内脏器官血管扩张,引起心率缓慢、血压下降,造成大脑供血不足,导致出现较严重的晕厥症状,但这种症状极为少见。
伴随症状
晕针患者在进行针刺操作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伴有睡眠质量下降、焦虑等症状,部分严重患者可能存在抑郁症状,出现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幻觉、妄想、强迫思维等精神症状。
为了应对此类恐惧,患者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回避涉及针刺操作的情形,如抗拒药物注射、抽血、拒绝去医院等。
适龄女性可能会因为害怕针刺操作而拒绝妊娠。
眩晕、头晕、晕厥等症状可能导致患者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失去平衡摔倒,可能产生一定的身体受伤。
就医
晕针一般无需特殊就医,通常会在现场进行一些缓解症状的措施。如果因晕针造成日常就医的困扰,可以前往精神心理科进行系统治疗。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晕针是一种精神心理障碍,当患者对针刺操作的相关情景产生异乎寻常的紧张不安、恐惧害怕状态,易因此发生晕厥,影响其正常社会生活时,建议及时就医。
当患者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出现幻觉、错觉、妄想、强迫思维等精神症状时,建议立即就医。
对于症状不明显的疑似患者,也可选择综合医院开设的心理科做初诊或相关咨询。
急诊科
当患者出现晕厥无法唤醒时,请立即送往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以往有晕针情况者在家属陪同下就医。
就医前可对个人成长经历进行回忆,方便问诊或咨询的开展。
可携带先前就医的病历、检查报告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出现晕针症状的?
晕针症状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是否有自然缓解的经历
每当处于什么样的情境时,会感到恐惧不安?
离开相关情境后不适症状能自行缓解吗?
当症状出现时,知道自己的反应是过度而不合理的吗?
为了回避恐惧的情境进行过哪些行为?
这些症状对工作生活有何影响?
病史清单
以往是否有过晕针的经历?
家族中是否也有人有晕针病史?
既往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吗,如在针刺操作中受到损伤等?
有没有脑部疾病或其他精神障碍病史?
有没有心血管疾病、贫血等病史?
针刺操作前和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劳累、饥饿等情况?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脑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
心理测量:如自我报告、焦虑相关量表、90项症状清单(SCL-90)等
诊断
晕针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及病史诊断,常辅以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诊断依据
病史
家族中有人患有晕针。
既往经历过与针刺操作相关的创伤性事件。
患者接受针刺操作前存在劳累、饥饿等可能诱发晕针的因素。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强烈害怕针刺操作,对相关情景持续出现明显和过度的恐惧或焦虑,常伴有昏厥、头晕目眩、心慌、恶心等症状。
常有明显的主动回避的行为,如不能成功回避则会产生强烈的恐怖情绪。
患者经过休息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 但若不能及时或有效处理, 也存在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
影像学检查
主要为脑部CT及磁共振成像(MRI),用于排除脑器质性疾病。
心理学评估
90项症状量表(SCL-90):评估心理健康状况。
焦虑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焦虑程度,可辅助诊断。
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患者抑郁程度,可辅助诊断。
鉴别诊断
部分晕针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不典型,常易与下列疾病混淆,应予以鉴别。
尖锐物体恐惧症
相似点:患者对于输液、抽血、针灸等针刺操作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不安和恐惧。
不同点:相较于尖锐物体恐惧症,晕针场景更为局限。晕针患者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尖锐物体并无恐惧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相同点:都存在回避行为,持续感受到威胁加剧而过度警惕或对刺激的惊吓反应增强。
不同点:晕针是以针刺操作这一更为具体的情境作为恐惧对象,而非创伤性事件;PTSD患者则是回避对事件的想法和记忆,或避免让人联想到事件的活动、情况或人物。
过敏反应
相同点:可能都存在气促、头晕目眩、心悸、恶心等症状。
不同点:过敏反应持续时间长于晕针,需与相应过敏原接触才会产生症状,而晕针患者往往仅看到针类医疗器械也会出现恐惧症状,且发作后适当休息数分钟可迅速恢复。
治疗
治疗目的:避免患者因过度恐惧而发生晕厥,缓解紧张、害怕的情绪,避免反复发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积极控制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一般治疗
晕针的治疗目前公认有效的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尤以心理治疗更为重要。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个体对恐惧的认知和行为来减轻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想法,学会面对针刺操作下的恐惧心理并逐渐适应。
暴露疗法
医生会要求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中逐步接触和面对针刺操作的相关情境。
开始时,患者可能先从观看与针刺操作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开始,然后逐渐增加暴露程度,最终直接面对真实的针刺操作。这样可以让患者逐渐适应并减轻恐惧感。
放松技巧
医生会帮助患者学习和运用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以便使患者在面对恐惧时保持冷静,减轻焦虑症状。
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个可引起微弱焦虑、恐惧情绪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让来访者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的作用。
它与暴露疗法的区别在于,在系统脱敏治疗中,医生会带领患者通过放松训练对抗自身焦虑,并在此体验的基础上建立和练习替代想法。
目前,系统脱敏疗法是心理学家首推的治疗恐惧症、焦虑症的方法,尤其适合那些有特定的恐惧对象或恐惧情境、具有一定的文化层次、有强烈求治态度和良好合作意愿的个体。
现场缓解措施
若晕针患者只是表现出轻微症状,如头晕、脸红、出汗、心慌、恶心、无力等症状,可以先进行言语安慰,若效果不佳可以带患者远离当下环境,切勿强行进行相关治疗。
若晕针患者出现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应避免保持冷静,迅速寻求附近医护的帮助,可以先让其平躺,平放双腿,松开颈部和腹部等收紧的衣服,以保持呼吸通畅。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晕针患者的治疗过程通常不会包括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可能同时伴有焦虑、不安、抑郁等情绪,主治医师可能会酌情给予小剂量、短时间的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对纠正患者本身的心理障碍无直接作用。
常用的对症治疗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抗抑郁药物、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抗焦虑药物,使用药物时应谨遵医嘱,切勿自行服药影响治疗效果或造成不良反应。
晕针的表现和处理方法有哪些
晕针的表现为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多汗等症状。处理方法为发病后应立即停止治疗,部分喝糖水后缓解,严重的送入急诊治疗。
如果晕针发病的时候,突然出现头晕目眩、恶心、想吐、胸闷、心慌、四肢发凉。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突然摔倒在,意识障碍等症状。
预防晕针应在做治疗之前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发生晕针以后,应让患者平卧片刻,立即停止治疗。意识清楚的患者可以喝一些糖水,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如果症状比较严重的,应立即送入医院的急诊科处置。
治疗眩晕针灸可以扎什么穴位
治疗眩晕针灸可以扎百会、风池等穴,需根据实证虚证具体分型应用。
1.实证:选取百会、风池、内关、太冲穴。百会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风池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内关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太冲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
2.虚证:选取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穴。肝俞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肾俞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二者可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以治本。
足三里位于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注意饥饿、过饱、大汗之后不能立刻进行针灸治疗。如需针刺治疗,应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不可自行操作。
拔罐时晕针最快处理方法
拔罐时晕针,要立即停止针刺,让患者平卧,饮用温开水或者糖水,或者是加糖的饮料等。没有最快处理方法的说法。
晕针一般是患者体虚、紧张、体位不当、医生手法过重等因素导致的。晕针时要立刻停止针刺的操作,将针全部拔出,让患者平卧,解开衣带,同时注意保暖。
轻症患者平卧一会儿后,可以饮用温开水或者糖水;重症患者可以针刺或者指压人中、足三里、内关等穴位,或者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位;若是还是不省人事,就要采取急救措施。
拔罐时出现不适,要及时与医生沟通,以免延误病情。
预后
晕针预后根据恐惧程度、病因及基础身体情况而有所差异。
治愈情况
部分患者在成长过程中自我调节,可自行改善晕针症状。
晕针如不进行治疗可反复发作,持续多年,易影响正常生活和就医。
通过系统治疗,患者症状往往可以得到有效缓解,患者可逐渐减轻对针刺操作的恐惧症状,甚至完全缓解,不再发生晕厥。
危害性
晕针患者通常日常生活中表现正常,无明显危害,但对于针刺操作的恐惧可能会造成以下影响。
跌倒和受伤
当晕针发作时,患者可能因突然晕厥导致跌倒。
易导致骨折、脑震荡或其他软组织损伤。
焦虑和恐惧
患有晕针的人可能对再次发作感到担忧和恐惧,这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此外,对针刺治疗的恐惧可能使他们拒绝就医,常会因拒绝抽血检查、接种疫苗、药物注射等操作而耽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心理和社交压力
晕针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社交压力,他们可能担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或者觉得自己给亲友带来了负担。
日常
目前尚无明确可以预防晕针的方法,但通过日常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心理支持等方式可以尽量减少晕针的发作。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晕针患者的核心症状是高度焦虑,因此应避免较刺激的饮食,如避免摄入酒精、咖啡等,这些物质可能会加剧症状。
均衡饮食,保证每天的能量供应,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摄入足量的蛋白质。
保持饮食的规律性,避免饱餐或过度饥饿的状态。
如有贫血的情况,可以视情况多摄取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红肉、鱼、绿叶蔬菜等。
生活管理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瑜伽、散步、慢跑等,保持心情放松愉悦。长期规律运动可以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保持生活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尤其是在针刺操作前后需确保充足的休息,避免针刺时过于紧张。
心理支持
患者应当正视疾病,提高对晕针的认识,可通过学习缓解恐惧情绪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舒缓症状,保持身心健康。
建议家属在需要针刺操作的场合陪伴患者,注意在旁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注意防止患者昏倒时摔伤。家属可以多了解本病相关知识,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与帮助。
随诊复查
晕针患者可定期尝试与针刺操作相关情境的接触,通过自我观察判断病情变化情况,如病情加剧应及时就医,避免疾病对自己造成严重影响。
预防
目前尚无明确可以预防晕针的方法,但建立健全的心理有利于降低晕针的发病风险,提升个人对晕针的认识,改变不恰当的焦虑认知。
在进行采血、输液等操作前,患者及家属应主动告知医生晕针的情况,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如让患者闭眼等),预防晕针症状的发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