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晕血症
概述
对血液出现过度和不理性的恐惧,严重者可能出现晕厥
通常会在脱离血液刺激后几分钟内恢复
以精神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
部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自行改善
定义
晕血症是特定恐惧障碍的一种,表现为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血液或可能导致出血的操作,患有晕血症的人见到血液后会出现晕厥、心理不适等现象。
患者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阻止恐惧发作,极力回避或带着恐惧去忍受。
患者在相关情景下反复出现心理恐惧、情绪紧张,严重者出现心慌心悸等症状,甚至晕厥,这也是晕血症名称的由来。
患者脱离血液刺激环境,经过休息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但若不能及时或有效处理,也存在发生晕厥及突然晕厥带来跌倒摔伤事件的可能。
晕血症并不是胆小,晕血症患者通常仅在接触血液时才会出现症状。
发病情况
国外研究表明,晕血症患病率为3%~4.5%,女性高发。
国内多将血液、出血性损伤等引起的恐惧作为一种常见现象来处理,并未将其归为晕血症这一疾病,因此发病率报道较少且研究样本量较小。
晕血症是什么病
晕血症通常指血液恐惧症,属于恐惧症的一种。
晕血症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很常见的,有的人不能看见血,看见血液流出时,有可能会出现恶心以及惊吓、四肢发凉等症状。如果属于晕血症严重,可能还会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悸以及意识丧失等症状。
晕血症通常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以及正常的生活,因此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而且还要听从心理医生的指导,采取脱敏的方法进行治疗。
建议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寻求专业帮助。
病因
致病原因
晕血症的形成无明确致病原因,可能既往创伤经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相关。
创伤性经历
过去受伤或目睹他人受伤的经历可能导致晕血症。
创伤性经历后人可能将血液与危险或痛苦联系起来,进而导致恐惧反应。
遗传因素
晕血症可能具有遗传倾向。
环境因素
与特定环境有关的负面经历可能增加恐血症的风险。例如,家庭、学校或医疗环境中的有人出现晕血症或表达对血液的恐惧。
这些经历可能加深患者对血液的莫名恐慌和恐惧,导致晕血症的发生。
生物学因素
晕血症的发生可能也与大脑构造有关。
研究表明,大脑中的深层结构如杏仁核异常可能导致人体出现异常的恐惧与焦虑,可能是晕血症的致病原因之一。
发病机制
Hamilton。
患者在接受到相应刺激(如:见到血、伤口等类似情形)时,常呈抑制状态的基因被激活。最初因交感神经放电,表现为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
严重者会引发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兴奋及亢进,内脏器官血管扩张,引起心率缓慢、血压下降,造成大脑供血不足,导致血管性晕厥。
症状
主要症状
常见表现
看到血液后表现为害怕、紧张不安,可伴有脸红、气促、出汗、心慌、恶心、无力。
患者的症状局限于与血液及可能见血的相关情境。
这些症状患者往往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阻止其发作,极力回避或带着恐惧去忍受。
回避行为
为了应对恐惧,患者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回避涉及血液的情形。
如抗拒注射、抽血、拒绝去医院。
适龄女性可能会因为害怕血液和相关医疗程序而拒绝妊娠。
晕厥
患者在接受到相应刺激(如:见到血、伤口之类情形)时,最初表现为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随后由于内脏器官血管扩张,引起心率缓慢、血压下降,造成大脑供血不足,导致血管性晕厥。
伴随症状
晕血症患者在见到血液后一段时间内可能伴有睡眠质量下降、焦虑等症状,部分严重患者可能存在抑郁症状,出现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幻觉、妄想。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晕血症是一种精神心理障碍,当患者对血液及相关情景产生异乎寻常的紧张不安、恐惧害怕状态,易因此发生晕厥,影响其正常社会生活时,建议及时就医。
当患者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出现血液相关的幻觉、错觉、妄想、强迫思维等精神症状时,建议立即就医。
急诊科
当患者出现晕厥无法唤醒时,请立即送往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在家属陪同下就医。
就医前可对个人成长经历进行回忆,方便问诊或咨询的开展。
可携带先前就医的病历、检查报告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出现晕血症状的?
每当处于什么样的情境时,会感到恐惧不安?
处于恐惧环境中时,症状会立即发作吗?
能意识到自己即将晕倒吗?
离开恐惧情境后不适症状能自行缓解吗?
当症状出现时,知道自己的反应是过度而不合理的吗?
为了避免遭遇恐惧的情境采取过哪些行为?
这些症状对工作生活有何影响?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存在精神障碍病史,尤其是恐怖症病史?
既往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吗?
有没有脑部疾病或其他精神障碍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脑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
心理测量:包括90项症状清单(SCL-90)、焦虑相关量表、抑郁相关量表、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验(16PF)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
苯二氮䓬类药物:氯硝西泮、劳拉西泮等。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阿戈美拉汀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有精神障碍病史,尤其是恐怖症病史等。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强烈害怕接触血液或可能导致出血的医疗程序,对相关情景持续出现明显和过度的恐惧或焦虑,常因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而发生晕厥。
当面对血液或相关情境时,采取明显的主动回避的行为,如不能成功回避则会产生强烈的恐怖情绪,常伴有昏厥、头晕目眩、心慌、恶心等症状。
患者经过休息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 但若不能及时或有效处理, 也存在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
影像学检查
主要为脑部CT及磁共振成像(MRI),用于排除脑器质性疾病。
心理学评估
90项症状量表(SCL-90):评估心理健康状况。
焦虑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焦虑程度,可辅助诊断。
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患者抑郁程度,可辅助诊断。
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验(16PF):测试来访者的人格因素。
诊断标准
ICD-11诊断标准
ICD-11并没有关于晕血症的诊断,以下是参照特定恐惧症诊断的晕血症诊断。
在暴露于或预期暴露于血液时,持续发生的明显和过度的恐惧或焦虑与特定物体或情境构成的实际危险不成比例。
积极回避恐惧的对象或情境,或者忍受强烈的恐惧或焦虑。
与特定对象或情境相关的恐惧、焦虑或回避行为不是短暂的,会持续很长时间(例如:至少几个月)。
其他精神障碍(例如,社交焦虑障碍)并不能更好地解释这些症状。
这些症状导致患者经历持续性焦虑症状或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等其他重要社会生活功能的严重损害,造成严重痛苦。如想维持正常生活,只能通过大量的额外努力。
DSM-5诊断标准
患者对血液表现出明显的恐惧或焦虑。
血液或可能出现血液的情况几乎总是引起极大的恐惧或焦虑。
血液或可能出现血液的情况下,积极避免或忍受强烈的恐惧或焦虑。
恐惧或焦虑与血液、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实际危险不成比例。
恐惧、焦虑或逃避是持续性的,通常会持续6个月或更长时间。
恐惧、焦虑或回避导致临床上显著的社交、职业或其他功能方面的困扰或损害。
这种症状不符合其他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交恐怖症、广场恐惧症、强迫症等)的诊断。
鉴别诊断
部分晕血症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不典型,常易与下列疾病混淆,应予以鉴别。
尖锐物体恐惧症
相似点:患者对于输液、抽血等侵入性医疗程序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不安和恐惧,常伴有脸红、出汗和口干等自主神经症状,严重者极度紧张时可诱发惊恐发作、晕厥。
不同点:发作情景不同。尖锐物体恐怖症患者主要是在尖锐物体相关的情景中发作,而晕血症则是对血液感到恐惧,在血液或相关情景出现时症状发作最为剧烈,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尖锐物体并无恐惧症状。
广场恐惧症
相似点;患者表现为对特定场所或情境的恐惧,患者进入这类场所或处于这种状态便感到紧张不安,出现明显的头晕、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反应。
不同点:晕血症患者当身处的场合中出现血液或相关情景时即产生症状,此前可表现完全正常,而广场恐惧症患者进入特定场合即发生症状。
惊恐障碍
相似点: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不安和恐惧,常伴有头晕目眩、出汗和心悸等自主神经症状。
不同点:惊恐障碍的惊恐发作往往带有不可预测性,场所或情境只是诱发惊恐的线索而非必要条件,在其他场所也有可能出现惊恐发作。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相同点:都存在强烈或压倒性的情绪,特别是恐惧或焦虑,以及强烈的身体感觉,都存在回避行为,持续感受到威胁加剧而过度警惕或对刺激的惊吓反应增强。
不同点:晕血症是以血液这一更为具体的物件作为恐惧对象,而非创伤性事件,回避的也是血液或与之相关的情境;PTSD患者则是回避对事件的想法和记忆,或避免让人联想到事件的活动、情况或人物。
过敏反应
相同点:可能都存在呼吸困难、头晕目眩、心悸、恶心等症状。
不同点:过敏反应持续时间长于晕血症,需与相应过敏原接触才会产生症状,而晕血症患者无需接触血液,仅看到也会出现恐惧症状,且发作后适当休息数分钟可迅速恢复。
治疗
治疗目的:避免患者发生晕厥,缓解其惊恐发作及紧张害怕情绪,控制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积极控制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治疗方法
恐惧症的治疗目前公认有效的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尤以心理治疗更为重要。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
通过改变个体对恐惧的认知和行为来减轻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想法,学会面对恐惧并逐渐适应。
暴露疗法
这种方法要求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中逐步接触和面对恐惧的对象,如血液。
开始时,患者可能先从观看与血液相关的图片开始,然后逐渐增加暴露程度,最终直接面对真实的血液。这样可以让患者逐渐适应并减轻恐惧感。
放松技巧
学习和运用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可以帮助患者在面对恐惧时保持冷静,减轻焦虑症状。
催眠疗法
催眠疗法是一种通过引导患者进入高度放松和专注的状态来改变心理过程的方法。在这种状态下,患者更容易接受医生的建议,从而改变与恐惧相关的认知和行为。
在催眠状态下,医生会给予积极、正面的建议,帮助患者改变对血液的恐惧感。这些建议可能包括:血液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血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你可以保持冷静,面对血液不再恐慌等。
系统脱敏疗法
当恐惧威胁到患者本身、照顾者或公众的人身安全时,系统脱敏疗法是最常用的技术,尤其对积极配合的晕血症患者效果明显。
该方法包括快速脱敏、接触脱敏等许多不同的形式,主要是诱导患者逐渐暴露在导致焦虑、恐惧的情境中,并通过心理放松对抗负面情绪,从而达到消除恐惧、避免发生晕厥的目的。
目前,系统脱敏疗法是心理学家首推的治疗恐惧症、焦虑症的方法,尤其适合那些有特定的恐惧对象或恐惧情境、具有一定的文化层次、有强烈求治态度和良好合作意愿的个体。
药物治疗
苯二氮䓬类药物
此类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其缓解焦虑情绪的即时性,患者容易产生心理依赖,因此不适合单独或长期使用。
常用药物有:劳拉西泮、奥沙西泮、咪达唑仑等。
本类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较小,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困倦、出汗、心跳加速、胃部不适等症状。
抗抑郁药
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对恐惧症都有一定疗效。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等药物通常作为一线药物使用。双通道作用机制的药物文拉法辛、度洛西丁和米氮平也对恐惧症有效。
这些药物一般2~4周才能显效,一般需要服药9个月至1年,如果较早停药,近一半的患者会出现复发。如果要减药,则应该缓慢减量。
不良反应较多,患者可能出现口干、视物模糊、心慌、便秘、困倦乏力的症状。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与苯二氮䓬类药物具有相似的抗焦虑作用,在精神、神经疾病方面应用广泛。
临床上常用的阿戈美拉汀。
预后
治愈情况
部分患者在成长过程中自我调节,可自行改善。
晕血症未经治疗可反复发作,持续多年,影响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
通过治疗症状可以缓解,患者可逐渐减轻恐惧症状,甚至完全缓解,不再发生晕厥。
危害性
晕血症患者通常日常生活中在未接触到血液时表现正常,无明显危害,但血液恐惧可能会造成以下影响。
跌倒和受伤
当晕血症发作时,患者可能突然晕厥导致跌倒。
可能导致骨折、脑震荡或其他软组织损伤
焦虑和恐惧
患有晕血症的人可能对再次发作感到担忧和恐惧,这可能导致社交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此外,对血液的恐惧可能使他们拒绝就医,进行如抽血检查、献血、接种疫苗、注射、手术等可能出血的操作。可能耽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心理和社交压力
晕血症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社交压力。他们可能担心他人对他们的看法,或者觉得自己给亲友带来了负担。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晕血症患者的核心症状是高度焦虑,应避免较刺激的饮食,避免摄入酒精、咖啡因等,这些物质可能会加剧焦虑。
均衡饮食,保证每天的能量供应,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摄入足量的蛋白质。
患者晕倒后可适量补充葡萄糖
生活管理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瑜伽、散步、慢跑等,保持心情放松愉悦。长期规律运动可以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支持
患者应当正视疾病,提高对晕血症的认识,可通过学习缓解恐惧情绪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舒缓症状,保持身心健康。
家属应在可能接触到血液的场合陪伴患者,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了解本病相关知识,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与帮助,注意防止患者昏倒时摔伤。
随诊复查
晕血症患者可定期尝试与血液或相关情境接触,自我观察,判断病情变化情况,如病情加剧应及时就医,避免疾病对自己造成严重影响。
预防
目前尚无明确可以预防晕血症的方法,但建立健全的心理有利于降低晕血症的发病风险,提升个人对晕血症的认识,改变不恰当的焦虑认知。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监护人多陪伴子女,给予子女足够的关注,为其提供足够的安全感,防止创伤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个体心理健康发展。发生创伤事件后及时疏导子女情绪,必要时可选择儿童心理科就诊。
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在进行采血、输液等操作前可询问患者是否存在晕血症,患者及家属也可主动告知,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如:让患者闭眼等),预防晕血症状的发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