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依赖症
概述
概述
手机依赖症是指对手机使用过度依赖,手机不能离开视线,不然就会感到心烦意乱、焦虑等。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精神科、心理科
别名
手机依赖综合征、手机综合征、手机瘾
临床症状
高度依赖手机、手机离开视线就会出现焦虑、烦躁等。
危害
影响身心健康及学习进步。不仅影响正常人际交往,甚至还可导致性格改变。
并发症
社交焦虑、抑郁等。
检查
心理测试等。
诊断
根据手机不能离开视线,忘带手机后可出现焦虑等可诊断。
治疗原则
宣传、引导和教育,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转移注意力等,缓解症状。
治愈性
可治愈。
饮食建议
合理饮食,均衡营养。
病因
病因
与心理空虚、缺乏存在感等因素有关。
流行病学
多见于自卑、缺乏自信、自控力低的人。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过多地利用手机进行沟通,一旦手机没电或来电频率降低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重症者可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
诊断依据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郑毅教授提出诊断手机依赖症的10条标准:
1.总是把手机放在身上,即使上厕所也不例外。
2.经常下意识地查看是否有未接电话。
3.常常有“我的手机是不是响了”的想法。
4.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作自己的手机在响。
5.只要闲下来,就会不自觉地摆弄手机。
6.经常担心手机自动关机。
7.觉得晚上睡觉也必须开着手机。
8.在明确要求关机的场合也不关机,而是选择振动。
9.当手机经常收不到信号时,会产生焦虑感。
10.在喧闹地区反复查看是否错过电话。
治疗
治疗方针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转移注意力等,可改善症状,必要时进行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出现焦虑症状可服用抗焦虑药物,有典型抑郁症状可服用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药物。
其他治疗
需要自我调整和放松,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交谈,也可多读书、看报、进行体育锻炼等,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频率。如客观条件允许,最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交友、散步等。
严重者需进行心理咨询,通过心理治疗控制症状。
预后情况
预后良好。
护理
日常护理
1.多与人面对面沟通,尽量减少手机使用频率。
2.培养兴趣爱好,通过读书、健身等活动,转移注意力。
饮食调理
合理饮食,均衡营养。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与诊断
治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