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忆症
概述
一种记忆丧失的病理症状
对一定时间内生活经历的记忆全部遗忘或部分遗忘
一般由脑部疾病引起,也可由心理因素(如创伤性事件等)造成
需对因治疗,可使用心理治疗
定义
失忆症指一种记忆丧失的病理症状,是因器质性原因(如脑部受创或疾病等)或功能性原因(如心理因素等)导致的记忆障碍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意识、记忆、身份识别、对环境的正常整合功能失常,全部或部分记忆丧失。
分类
临床上分为心因性和器质性两类。
心因性
心因性失忆症(心因性遗忘)指以往某一特定时期/阶段有关的记忆丧失。通常这一阶段/时期发生的事件是与强烈的恐惧、愤怒情景或创伤性事件有关,多见于分离性障碍。
器质性
发病情况
目前尚没有足够的研究报道失忆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
常见于脑损伤人群,如中风、头部外伤。
症状
主要症状
失忆症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记忆丧失,不同类型失忆的具体症状不同。
根据遗忘与疾病的时间关系分类
界限性遗忘:指对某一特定时间段的经历不能回忆,遗忘的发生通常与该时间段内的不愉快事件有关。多见于分离障碍,又称为分离性遗忘。
进行性遗忘:指随着疾病的发展,遗忘逐渐加重。主要见于老年痴呆,患者除有遗忘外,同时还伴有日益加重的痴呆和淡漠。
根据是否能够恢复分类
暂时性遗忘:指在适宜条件下还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
永久性遗忘:指不经重新学习就不可能恢复记忆的遗忘。
根据对事件遗忘的程度分类
部分性遗忘:指仅仅对部分经历或事件不能回忆。
完全性遗忘:指对一段时间内的全部事件或经历完全不能回忆。
根据被遗忘事件发生的时间分类
近事遗忘:对新近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再现。
远事遗忘:对过去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再现(脑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遗忘,常常是近事遗忘甚于远事遗忘)。
其他症状
通常失忆症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显著的记忆障碍,并否认患病的证据。
失忆症患者可能编造故事掩饰记忆缺陷,这种情况被称为虚构症。当他人指出患者记忆衰退时,患者可能会发怒,甚至指责他人。
患者可能存在定向障碍(意识清晰,但是对环境或自身状况认识能力的丧失或认识错误)。
病因
常见原因
卒中,俗称脑中风,是一种突发性脑部循环障碍性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记忆障碍,有失忆症状。
脑部炎症(脑炎)是由于感染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也可导致记忆损伤。
脑部缺氧,例如心脏病发作、呼吸窘迫或一氧化碳中毒,可导致记忆损伤。
脑部控制记忆区域的肿瘤可能造成失忆症。
患有退化性脑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可引起记忆丧失。
长期酗酒导致维生素B1缺乏,引起丘脑损伤而出现失忆(柯萨可夫综合征)。
某些药物,如长期滥用苯二氮卓类或某些镇定剂药物也可能导致失忆。
一些使个体有强烈的恐惧或愤怒的经历(如创伤经历),会造成个体对某一特定时期/阶段有关的记忆丧失。这种情况被称为心因性遗忘,也称界限性遗忘。
风险因素
脑损伤人群有较高患病风险,以下因素可引起脑损伤,为失忆症的高风险因素:
脑部手术、头部受伤。
卒中。
酒精滥用。
癫痫发作。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若出现以下症状,请及时就医。
发现存在某段时间的记忆空缺,无法解释来龙去脉。
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份,或者识别不出自己的位置。
在经历创伤事件后的几小时、几天或更长时间后,发现自己丧失了与此创伤相关的部分记忆。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可在别人帮助下,尽可能梳理并记录所出现的症状以及症状出现的频率、场景。准确的个人生活史资料是作为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失忆症的重要依据,可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第一次发现自己出现记忆丧失是在什么时候?
当时是否出现任何其他症状?
能否确认是某种疾病或其他事件导致记忆丧失?
(2)、病史清单
头部是否受过较为严重的创伤?例如车祸、运动时的剧烈碰撞?
是否患有脑部疾病?
是否长期使用某种药物,或酗酒?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最近有没有经历什么变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MRI)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激素检查
其他检查:脑电图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会有如下病史。
脑部手术、头部受伤。
卒中、脑炎、脑部肿瘤等。
长期酗酒或某些药物的滥用。
临床表现
患者有明显的记忆丧失症状,对部分经历或事件不能回忆,或者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全部事件或经历完全不能回忆。通常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记忆障碍。
实验室检查
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激素检查等,判断患者是否有基础性疾病,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影像学检查
需要进行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MRI)等,用于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脑功能受损的情况。
鉴别诊断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一些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也存在无法部分或全部地回忆起过往事件的症状,与失忆症症状有相似之处。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遗忘范围一般仅局限于创伤事件发生的时间段或事件本身,且患者除遗忘外还有明显的应激症状,如创伤再体验、高度警觉状态等。
神经认知障碍
在神经认知障碍患者中,有关个人信息的记忆丧失通常包含在整体认知功能的损伤中,患者在认知、语言、情感、注意力和行为等方面均发生了功能紊乱。而在失忆症患者中,除了记忆丧失外,其他方面功能通常是未受影响的。
做作性障碍与诈病
目前没有专项或系统性的测试程序能够区分失忆症和假装的失忆症。在实际的诊断中,假装的失忆症更常见于有下述问题的个体:
其遗忘症状是急性的、明显的、广为人知的。
个体存在与财务、性关系、法律有关的问题。
个体有逃离对其造成麻烦的情境的企图。
治疗
治疗目的:根治、缓解失忆症状。
治疗原则:尽量避免诱发该症的致病因素,帮助患者发展记忆辅助物。
一般治疗
应尽量避免诱发该症的致病因素,例如滥用酒精和毒品。
失忆症患者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规律,应尽量将环境保持在患者熟悉的状态。如在患者身边放置钟表、日历、照片、标签和其他提示物等帮助患者记忆恢复。
心理治疗
对于症状较轻、记忆可恢复的患者,由心理治疗师提供支持性心理治疗,为患者营造能够提升安全感的环境,可辅助患者自行恢复记忆。
对于记忆缺失无法自发恢复的患者,则治疗师需要使用辅助性的心理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记忆,帮助患者处理记忆恢复后遗留或继发的心理问题。
在遗忘症状消退后,对于共病或继发其他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缓解抑郁、焦虑情绪和睡眠等问题。
预后
治愈情况
当致病因素去除后,部分患者可恢复缺失的记忆,少数患者始终无法回忆起遗忘的事情。
危害性
失忆症的严重程度和范围不定,但即使轻度失忆也会损害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可能会造成工作、学业和社交人际问题。
失忆症可能无法恢复失去的记忆。部分重度失忆的患者需要生活在有监管的环境中或者入住长期护理机构。
日常
个人护理
建立健康的应对机制或防御机制,避免通过酗酒、依赖药物、攻击行为等发泄情绪。
增强心理弹性,掌握一些可舒缓压力、化解心理冲突的技巧。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不要酗酒,及时补充维生素B族。
饮食上清淡营养,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日常生活及运动时注意保护头部,避免头部外伤。
按时复诊、积极配合治疗。
家庭护理
尽可能让患者远离创伤或应激环境,为患者提供能促使其感觉安全的环境。
避免因患者遗忘症状的延续而过于焦虑或紧张,避免给患者造成记忆恢复方面的压力。
帮助患者发展记忆辅助物,如在患者生活环境中放置可提示记忆的标签。
学习疾病相关知识,为长期治疗做好心理准备。对患者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生活中给予必要的帮助。
预防
预防失忆症要从避免诱发该症的致病因素着手,避免头部外伤、长期营养不良或暴露于毒性环境中(如一氧化碳中毒)。
避免滥用酒精或药物,避免使用毒品,引起大脑损伤。
如遭遇创伤性事件,建议及时与家人朋友或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沟通,避免发展为失忆症。
目录
概述
症状
病因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