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神经性厌食症
概述
通过节食等手段,有意造成并维持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进食障碍
强烈害怕体重增加,这种极度关注使体重显著减轻,严重者极度营养不良
以心理治疗为主,急性期需要药物治疗
病程短、起病年龄小的患者预后较好。约25%的患者预后较差,反复发作
神经性厌食症是什么?
定义
神经性厌食症指个体通过节食等手段,有意造成并维持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
主要特征是强烈害怕体重增加和发胖,对体重和体型极度关注,盲目追求苗条,导致体重显著减轻。
分型
根据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表现,可以分为两型:
限制型:主要靠禁食和锻炼来保持体重,拒绝进食或严格地控制食物的摄取,在进食后通过运动等方式减轻体重,使体重明显低于正常,严重影响健康。
清除型:失去对进食的控制,间歇性出现暴食,然后用拒食、导吐来补偿。出现极度的营养不良和消瘦、闭经(女性),甚至死亡。
发病情况
神经性厌食症的年发病率为3.70%~4.06%,即每年一百人中约有3~4人患有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在高社会阶层中比低社会阶层中更普遍,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
主要见于13~20岁的年轻女性,30岁后发病者少见。男性患病率较低,男女比例为1∶10。
神经性厌食症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神经性厌食症的主要症状包括精神症状、行为症状和躯体症状。
患者常常认为进食会增加体重,非理性地担心肥胖,已经骨瘦如柴仍认为自己胖,或认为身体的某部位胖。主动限制进食,即使体重很低,仍不愿进食。常采用过度运动、滥用利尿剂或泻药、自我催吐等行为避免体重增加。拒绝维持与年龄、身高相对应的最低正常体重。
神经性厌食症怎样判断是否严重?
对于成人而言,神经性厌食症的严重性评估可基于目前的体重指数(BMI),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而言,可基于BMI百分比进行计算。
目前对于18岁以上的成年,女性BMI<19.1为低体重,提示有健康风险,男性为BMI<20.7。神经性厌食症的严重程度具体为以下情况。轻度:BMI≥17。中度:BMI在16~16.99。重度:BMI在15~15.99。极重度:BMI<15。
神经性厌食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神经性厌食症治疗的第一紧迫目标是帮助患者的营养状态恢复到正常水平,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其次,可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以对症为主,治疗的目的为改善食欲和治疗与神经性厌食共病的其他精神障碍。通过心理治疗纠正认知歪曲。因此,没有统一的最有效的方案,应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制定最适合的方案。
症状
主要症状
精神症状
开始时大多数感觉良好,患者会参加各种社交活动。随着病情的发展和体重的下降,可出现失眠,甚至彻夜不眠;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决策困难;情绪不稳,常有焦虑、抑郁情绪和强迫观念;个性改变,出现社交退缩。严重者可出现自伤、自杀行为。
常常认为进食会增加体重,非理性地担心肥胖。有些出现体像障碍,即已经骨瘦如柴仍认为自己胖,或认为身体的某部位胖。
行为症状
主动限制进食,对进食持有特殊的态度和行为。会严格限制食物种类、成分及进食顺序,逐渐发展为完全不吃,即使体重很低,仍不愿进食。
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但进食后后悔,千方百计把食物吐出以防止体重增加。
常采用过度运动、滥用利尿剂或泻药、自我催吐等行为避免体重增加。最具特征性的症状是拒绝维持与年龄、身高相对应的最低正常体重。
躯体症状
体重下降明显,皮肤干燥、指甲脆弱、毛发干枯脱落。
头昏眼花、心悸,并有低血压。
胃肠道症状,包括饱胀、胀气、便秘、腹痛和恶心。
皮肤水肿,或因进食减少出现低血糖反应。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即血浆白蛋白降低。
可能患低钾血症,出现肌无力、疲乏。
牙侵蚀症和龋齿,是胃酸对牙釉质的影响,诱导呕吐者可以出现。
营养不良、全身无力,可能因感染、衰竭而死亡。住院患者中病死率约10%。
其他症状
青春期发病的女性,发育会减慢甚至停滞,出现乳房停止发育、原发性闭经。随着病情恢复,青春期多可正常度过,但月经初潮延迟。
青春期发病的男性,生殖器会呈幼稚状态。
育龄期女性患病,流产、不孕、剖宫产率增加,产后抑郁的风险增加。
并发症
厌食症常伴有严重的内分泌功能紊乱,女性出现闭经,男性出现性欲减退或勃起功能障碍。如果厌食症患者有严重营养不良,那么身体的每个器官都会受到损害,包括大脑、心脏和肾脏。即使厌食症得到控制,这种损害也可能无法完全逆转。厌食症的其他并发症包括:
躯体并发症
贫血,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疲乏、无力等。
心脏问题,如二尖瓣脱垂,异常的心律或心力衰竭
骨质疏松症,增加骨折风险。
肌肉流失,肌肉萎缩。
肠胃问题,如便秘、腹胀或恶心。
电解质异常。
肾脏问题。
精神并发症
抑郁症、焦虑症和其他情绪障碍
强迫症。
酒精或精神活性药物滥用。
自残、自杀念头或行为。
病因
生物因素
有研究证实,遗传因素在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不过,遗传方式和基因位点尚未确立。
有关神经性厌食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神经性厌食症存在多种神经内分泌异常。研究显示,下丘脑功能障碍、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神经肽、瘦素等在内的多种激素或神经肽均与食欲、饱感有关,并且不同激素或神经肽之间存在多种复杂的相互作用。
脑影像学方面,有多项研究显示,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在长期饥饿时有脑沟和脑室扩大。有一项研究发现,在体重增加后这些变化会恢复。
功能影像研究发现,神经性厌食症患者额叶和顶叶皮层代谢和灌注降低,推测有局部5-羟色胺功能紊乱。
心理和环境因素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病前可有一定的性格特征,比如低自尊、完美主义、刻板固执、自我中心、不合群等,这些人对成功或成就的要求非常高。
临床资料证实,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和生活遭受挫折、压力过大、新环境适应不良、家庭不和睦、家庭成员发生意外、重病或死亡,以及自身的意外事件,可能诱发神经性厌食症。
儿童的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和父母对子女饮食的过度关注,可能会降低儿童摄食中枢的兴奋性,进而发展为神经性厌食症。
社会文化因素
神经性厌食症有浓厚的文化色彩。现代社会文化观念中,存在“苗条”的文化压力,大量的媒体信息和营销策略营造出节食促进成功的氛围,女性形成了苗条比胖更具吸引力、更成功的错误观念,导致厌食症的发生。
广告业飞速发展、饮食习惯发生改变、各类“减肥”机构的大量涌现,以及妇女社会角色发生转变,都是影响神经性厌食症的因素。
易患因素
某些因素会增加患神经性厌食症的风险,包括:
遗传
特定基因的改变可能会使某些人患厌食症的风险更高。
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或孩子)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患病风险更高。
节食和饥饿
节食是发展成厌食症的危险因素。饥饿会影响大脑功能,并影响情绪变化,导致思维僵化、情绪焦虑和食欲下降。
饥饿和体重减轻可能会改变易感人群大脑的工作方式,这可能会使限制性饮食行为长期存在,并难以恢复正常的饮食习惯。
环境变动
重要的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带来情绪压力,并增加患厌食症的风险,如:
生存环境的变化,如学校、家庭、工作的变动。
亲密关系破裂。
亲人的死亡或患病。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如果总是不想吃东西,而且常常感到抑郁、焦虑,近期体重有明显下降,虚弱,出现腹胀、腹痛等,请及时去医院就诊。
消化内科
如果出现厌食、疲倦、虚弱、腹胀、腹痛等症状,可以到消化内科或内科就诊。
心血管内科
如果有心悸、下肢水肿、头晕眼花等症状,可以到心血管内科或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如果不及时治疗,厌食症会严重影响健康,建议及时就医,进行正规治疗。详细描述病史能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
特别提醒: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一般很少主动就医,若家人观察到异常行为(如拒食物,近期体重明显下降),建议及时带患者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近期体重有没有什么变化,是否有过度担心体重、体形?
有没有抑郁、焦虑、烦躁等情绪?
是否有过长期节食行为?
近期饮食有什么变化?有没有刻意拒食的情况?
病史清单
有患精神心理障碍的血亲吗?
患过任何精神心理方面疾病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最近有没有经历什么变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激素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B超检查
其他检查:心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抑郁类药:帕罗西汀、氟西汀、文拉法辛、舍曲林
抗焦虑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
抗惊厥药:卡马西平拉莫三嗪、托吡酯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
诊断
诊断流程
医生会详问病史,排除内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贪食
对肝、肾、胃肠进行检查。
可能进行颅脑CT的检查。
进行内分泌腺功能的检查。如垂体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生长激素分泌功能等检查。
对患者口腔、牙齿进行检查。因长期催吐,胃中的酸性物质侵蚀牙齿,患者容易伴发龋齿。
一般检查。由于患者经常用手抠喉咙催吐,手背部可出现牙齿咬痕,可能出现腮腺肿大等。
医学诊断标准
目前,神经性厌食症主要依据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进行诊断。
ICD-10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标准
体重保持在至少低于期望值15%以上的水平(或是体重下降,或是体重从未达到预期值),或体重指数为17.5或低于此值。青春期前的患者可以表现为在生长发育期内体重增长达不到预期标准。
体重减轻是自己造成的,包括拒食“发胖食物”及下列一种或多种手段:自我引吐,自行导致的通便,活动过度,服用食物抑制剂和(或)利尿药。
有特异的精神病理形式的体象扭曲,表现为持续存在一种害怕发胖的无法抗拒的超价观念,患者强加给她(他)自己一个较低的体重限度。
包括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广泛的内分泌障碍,在女性表现为闭经,在男性表现为性欲减退和阳痿(一个明显的例外是厌食症妇女接受激素替代治疗,最常见的是口服避孕药时,出现持续性的阴道流血)。下述情况也可以发生:生长激素和可的松水平增高,甲状腺素外周代谢变化及胰岛素分泌异常。
如果在青春期前发病,青春期发育会放慢或停滞(生长停止,女孩乳房不发育并出现原发性闭经,男孩生殖器呈幼稚状态)。随着病情恢复,青春期多可正常度过,但月经初潮延迟。
DSM-5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标准
A.相对于需求而言,在年龄、性别、发育轨迹和身体健康的背景下,因限制能量的摄取而导致显著的低体重。显著的低体重被定义为低于正常体重的最低值,或低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最低预期值。
B.即使处于显著的低体重,仍然强烈害怕体重增加或变胖,或有持续的影响体重增加的行为。
C.对自己的体重或体型的体验障碍,体重或体型对自我评价的不当影响,或持续地缺乏对目前低体重的严重性的认识。
注:对于成人而言,严重性的最低水平基于目前的体重指数(BMI);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而言,则基于BMI百分比。严重程度的水平可以增加到反映临床症状、功能障碍的程度和指导的需要。以下为世界卫生组织的成人消瘦程度的范围,儿童和青少年应使用对应的BMI百分比。
轻度:BMI≥17千克/米2
中度:BMI16~16.99千克/米2
重度:BMI 15~15.99千克/米2
极重度:BMI<15千克/米2
鉴别诊断
躯体疾病
很多慢性消耗性的躯体疾病也可导致明显的体重减轻,应通过相关检查排除引起体重减轻的躯体疾病。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普遍存在内分泌紊乱,应通过相关检查排除原发内分泌疾病。
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往往有食欲减退的特点,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可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的表现。
两者的区别在于,抑郁症患者没有对体重增加的过分恐惧,同时具有典型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
躯体化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体重涨落和呕吐的症状,也可见于躯体化障碍的患者。
通常躯体化障碍患者的体重减轻不会像神经性厌食症患者那么严重,也不会像神经性厌食症患者那样对超重有病态恐惧,闭经3个月以上在躯体化障碍女性患者中不常见。
精神分裂症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关食物的妄想很少涉及热能含量,患者常见的表现是确信食物被投毒了,进而出现拒食。
患者很少有对肥胖的发自内心的恐惧,并且没有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常见的活动过度。
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贪食症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并伴随为防止体重增加而出现的种种补偿性行为,以及对体重和体形过分关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患者体重正常或轻微超重,很少有体重下降15%的情况。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也可由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但有体重明显减轻,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并导致闭经等内分泌紊乱。
自评量表
进食障碍问卷(EDI-1)
EDI-1从认知行为和心理方面对厌食或贪食行为进行评定。共包括八个分量表。对瘦的追求、贪食、对身体不满意三个分量表,评定进食、体重和身材的态度以及行为;无效感、完美主义、对他人不信任、内省、成熟恐惧五个分量表,评定与进食障碍有关的临床心理问题。
EDI-1量表总共有64项条目。每条目均为六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问题越严重。填写该量表一般需5~10分钟。国内已有信效度研究。
进食态度测验(EAT)
EAT比较简单,主要衡量厌食症状,但不能反映厌食症或贪食症患者多维的心理生理表现,而且该量表不能将厌食症与贪食症区分开。我国香港地区已经有评定标准,但内地尚缺乏相关资料。
该量表有两个版本,即EAT-26和EAT-40。EAT-26应用较广泛。填写该量表一般需5~10分钟。
进食障碍检查问卷(EDE-Q)
{"description":"国际专业量表","guide_page":true,"id":100109,"title":"进食障碍检查问卷(EDE-Q)"}
本量表包括四个分量表:饮食限制、进食顾虑、体型顾虑及体重顾虑,受测者评定这四种进食相关态度的发生频率。
该量表将评估时间限制在28天之内。填写该量表一般需8~10分钟。最新的EDE 版本是EDE6.0版,已用于国内患者测试。
进食障碍问卷(EDQ)
EDQ涉及进食障碍的症状、相关症状、时间和治疗等问题。
填写该量表一般需 45~60分钟。
治疗
治疗目的和原则
对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密切合作,包括营养学家、内科医生、儿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社工等,也需要与患者和家庭之间的紧密合作。治疗目的和原则如下:
激发并维持患者的治疗动机。
恢复体重,逆转营养不良。
门诊和住院治疗都能使患者体重恢复,凡符合入院指征的患者应住院治疗,出院后应继续门诊治疗。
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性治疗,并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神经性厌食症的不同阶段,使用的药物不同。急性治疗期主要强调快速而有效地增加体重,维持治疗期要防止疾病复发。目前的药物治疗手段主要是对症用药,达到进食和增重的目的。
缓解强迫,如氟西汀。本品可有增加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风险,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护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
改善抑郁心境,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使用适合的抗抑郁药。近年来发现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西汀,可预防复发。
减轻某些躯体症状,加速胃排空,可选用西沙必利甲氧氯普胺
治疗对自身体重和体形的超价观念或近妄想性信念,可选用抗精神病药。
用药提醒:精神类药品均为处方药,需要凭医生处方购买,并应严格按医嘱使用。用药期间不要从事驾驶、操作危险机械或精密仪器,以免造成身体伤害。
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
对18岁以上起病的慢性成年患者疗效较好,具体内容包括: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鼓励其主动、积极参与治疗。
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心理教育,使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认识到科学、合理的饮食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重要性。培养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使其在治疗计划中负起个人责任。
矫正患者饮食习惯,最终战胜疾病。
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
精神动力学认为,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厌食行为其实是无法解决的潜意识冲突的外在表现。
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适合用于能够体察自己的情感、能够通过领悟使症状得到缓解、能建立工作联盟的患者。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的观点认为,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并非仅仅是个体的症状,而可能是整个家庭的病理问题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家庭治疗适于起病较早、病期较短的青少年患者。
家庭治疗的工作目的在于引发家庭的健康力量,将患者的进食障碍问题转化为家庭关系问题,改变失功能的家庭模式,最终改善症状。
认知行为治疗(CBT)
CBT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增加体重、规律地饮食、重建动力和恢复月经,更多的要改变患者对体形、体重及进食的态度和行为。
适合成年患者,纠正患者的不良认知,特别是对体形和体重的歪曲认知。进行认知重建是关键。
有报道称,认知行为治疗对恢复期的患者有防复发作用。
团体治疗
让患者和其他类型的进食障碍患者、肥胖者甚至其他问题的青少年一起参加,可以设定一些特定的专题让青少年一起讨论。团体治疗可在医院的门诊和病房开展。
住院治疗
当患者的精神疾病或躯体状况可危及生命,又拒绝住院治疗时,须首先考虑强制性治疗。当有以下情况时,需考虑住院治疗:
严重营养不良或治疗后体重仍在下降。
心动过缓,收缩压<90 mmHg。
直立性低血压或明显随体位而变化的脉搏。
低体温。
心律失常。
拒食或拒绝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约45%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预后较好,无任何后遗症。约30%的患者预后中等,症状时好时坏、反复发作。约25%的患者预后较差,很难达到正常体重,有慢性、反复的发作,需要反复住院治疗。
随访研究显示,在积极治疗后10年死亡率仍高达6.6%,30年死亡率达到18%。
病程短、起病年龄小的患者预后较好。
危害性
躯体并发症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皮肤干燥、脱发、水肿、低血压、低体温、低血糖、心律失常等症状,甚至因衰竭和感染致死。
致死率
患者常有抑郁、焦虑、强迫及情绪不稳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自杀行为。有研究显示,5%~15%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最后死于心脏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继发感染、自杀等。
日常
个人护理
主要是加强营养,增加体重,恢复身体健康。
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时进食,不能刻意减少进食量。
定期测量体重,并记录下来。
多吃一些含有微量元素锌的食物,如牛肉、鱼肉、牡蛎、芝麻等,可以刺激味觉,增进食欲。
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牛肉、羊肉、动物肝脏、菠菜、木耳、白菜、豆类、谷类等。
患者家属
不能自己进食的患者,可能需要静脉输入营养物质,家属需要帮助其补充营养。
恢复体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阶段通常需要8~12周。以每周增加0.5~1.0千克为宜,每天需要补充1500千卡(约6278.8千焦)的热量。
监测患者的出入量、生命体征和实验室相关指标。
保持和睦的家庭关系,家人要相亲相爱,互相体谅、包容。
在家中遇到任何问题,一定要多加交流、耐心解决,不可使用争吵甚至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如果出现不能调和的问题,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预防
树立正确健康的观念,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不要过分地追求“以瘦为美”。
应该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可以让自己精力旺盛,还能增强食欲。
进行适当的活动,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能量消耗,也可以促进食欲。
热爱生活,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症状
病因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