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人格障碍
概述
以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为特征的一种精神心理障碍
个体在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方面存在异常,但没有认知过程障碍和智力障碍
需心理治疗,针对症状进行药物治疗
可通过专业的人格测评工具进行测量
人格障碍是什么?
定义
人格障碍是一种精神心理障碍,指人格具有明显偏离正常的特征,且相应的行为方式根深蒂固,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通常给人以“与众不同”、“格格不入”的特异感觉。
分型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分类
人格障碍主要分为以下11种亚型:
分裂样人格障碍。
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
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分类
A类人格障碍:包括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
B类人格障碍:包括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
C类人格障碍:包括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
发病情况
我国有关人格障碍患病率的资料较少。1982年和1993年两次调查结果显示,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均为0.1%。国外报道,普通人群中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2%~13%。
不同的人格障碍类型患病率不同。偏执型、社交紊乱型(包括反社会型)、分裂样人格障碍,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边缘型、强迫型、表演型、依赖型等人格障碍,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
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多数患者病情长期发展至成年甚至终身患病。
人格障碍有哪些类型?
无论是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进行分类,还是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分类,临床上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通常为以下几种: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和依赖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可以自测吗?
人格障碍可以自测,可使用专业的心理量表进行测试。
常用的人格测评量表包括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这些专业量表被广泛应用于人格鉴定,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心理咨询中。需注意的是,量表测试不能代替医生诊断,确诊需要专业医生进行。
人格障碍有什么表现?
不同人格障碍的表现不同,《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将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按照其特征归为三类。
A类人格障碍即奇特/古怪类,主要表现为社交疏远和不信任。B类人格障碍即戏剧性/反复无常类,患者多情绪冲动,情绪强烈而不稳定。C类人格障碍即焦虑/害怕类,主要表现为一贯的紧张、被动或僵化、固守陈规。
症状
ICD-10 分类症状
根据ICD-10分类,常见人格障碍的分型及主要表现如下。
偏执型人格障碍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固执,喜好与人争辩,难以与人正常交往。表现为对挫折过于敏感,容易反应过度;对自己认为所遭受到的“侮辱、伤害或轻视”等念念不忘,记仇。
容易把他人无意或者友好的言行误解为敌意或轻蔑;毫无根据地怀疑配偶或性伴侣的忠诚;将身边或社会上的各种事情都理解为是对自己的阴谋。
分裂样人格障碍
以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表现为极度内向、退缩、孤独、冷漠和疏离。
具体表现为几乎没有可以获得愉快体验的活动,情感冷淡,对他人表达温暖、体贴、愤怒等情感的能力十分有限,对批评和表扬无动于衷。
对与异性发生性接触不感兴趣;喜欢独自行动;过分沉溺于幻想和内省中;不能与人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
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为对他人感受漠不关心;缺乏社会责任感,无视社会规范与义务;不能长久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对挫折的耐受力极低,对错误行为缺乏内疚感;经常责怪他人,当发生冲突时对自己的行为作似是而非的合理化解释。
此类患者往往在儿童、青少年期会出现品行问题,如经常说谎、逃学、吸烟、酗酒、欺辱弱小、偷窃、斗殴、赌博等。
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
冲动型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为情绪极其不稳定,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即可诱发其情绪化发作,当受到他人批评时发作尤其明显;人际关系明显不稳定,无法与人保持长久的朋友关系;情绪暴怒时,可对他人发起攻击行为,也可产生自伤、自杀等行为。
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表现为行为冲动,缺乏目的性及计划性,难以完成长期性工作;往往事先没有计划,也不能预见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边缘型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为持续的空虚感、人际关系时好时坏,人际交往中情绪波动性明显,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恐惧被抛弃。
强烈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导致持续的情感危机、家庭危机,并可能伴有一连串的自杀威胁或自伤行为。
表演型人格障碍
情感表达做作夸张,自我戏剧化明显;受暗示性强,容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情感肤浅,容易变化;喜欢追求刺激,热衷于被他人赞赏,乐于参与以自己为中心的活动。
外表及言行富有不恰当的挑逗性;过分计较自己的容貌形象。
强迫型人格障碍
以过分的谨小慎微和追求完美无缺为特点,具体表现为过分疑虑或谨慎;对细节、规则、条目、秩序等过分关注;过于追求完美,以至影响完成工作;道德感过强,谨小慎微,过分看重工作成效而不顾乐趣和人际关系。
过分迂腐,拘泥于社会风俗;刻板、固执;不合理地坚持要求他人必须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有强加的、令人讨厌的思想或冲动闯入。
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
持续和泛化的紧张感与忧虑,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及自卑;坚信自己在社交上笨拙,没有吸引力或不如别人;在社交场合总是过分担心会被人指责或拒绝;不肯与他人打交道。
在生活上给自己设立了许多限制;回避那些与人密切交往的社交或职业活动;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
依赖型人格障碍
常表现为请求或同意他人为自己生活中的大多数重要事情做决定;将自己的需求附属于依赖对象,过分顺从他人的意志;不愿意对依赖对象提出要求;由于过分害怕不能照顾自己,在独处时总感到不舒服或无助。
经常沉浸于被关系亲密的人所抛弃的恐惧之中;在没有别人的建议和保证时,做出日常决定的能力很有限;总认为自己无依无靠、无能或缺乏精力。
自恋型人格障碍
与人交往的特点是渴望被人尊敬、崇拜,而对指责、失败或者挫折极为敏感;当患者良好的自我感觉遭到打击时,会产生狂怒或严重抑郁。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常表现为固执,内心充满愤怒和不满,但又不直接将负面情绪表现出来,而是表面服从,暗地敷衍、拖延、不予以合作,常私下抱怨。
患者在强烈的依从和敌意冲突中,难以取得平衡。
DSM-5 分类症状
DSM-5确认了10种人格障碍,并将其分为3类,每类人格障碍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A类人格障碍
奇特/古怪类,主要表现为社交疏远和不信任。
偏执型人格障碍
无端的猜疑是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患者敏感多疑,常表现为不坦率、不信任,容易与人产生对立;对他人有一种普遍的、无法理解的多疑倾向,认为他人总是在贬低或威胁自己,不相信他人。
容易感到义愤填膺,并常用法律途径来起诉他人,但在工作中也可能非常高效且很尽责。
分裂样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是对人际关系缺乏兴趣。主要特点为内向、社会退缩、隔离、情感冷淡和疏离。
沉默寡言,常沉浸在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中,习惯单独行动,缺乏激烈的情绪表现。
分裂型人格障碍
与分裂样人格障碍类似,但在思维、感知和交流上还表现出奇特性特征,如怪异思维、牵连观念(将无关的外界现象解释为与自己有关)、超价观念(对事实做出了超常的评价,并过于坚持此观念)或偏执观念。
这些奇特表现类似精神分裂症,但其严重程度从未达到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B类人格障碍
戏剧性/反复无常类,患者多情绪冲动,或情绪强烈而不稳定。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又称社交紊乱型人格,是最令人注目的一个类型,对他人基本权益的广泛忽视或故意侵害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
具体表现为:对社会和他人冷酷无情,对他人的痛苦或求助信号无动于衷,甚至会享受与他人的争斗或侮辱他人。
很少信守承诺,不服从社会道德,有暴力倾向;往往缺乏目标和计划、行为冲动,并因此而长期失业,或出现婚姻问题、吸毒或酗酒等。
边缘型人格障碍
不稳定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患者在人际关系、自我意象、情绪等多方面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以及因难以控制的冲动而导致的许多极端的行为问题。
常有自伤行为,也会出现自残或自杀企图。
自恋型人格障碍
是DSM-5中特有的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大。常有与自身不相称的优越感,希望别人尊重、顺从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渴望被仰慕和崇拜,对批评和失败极度敏感。
当自身良好的自我感觉遭到打击时,会变得狂怒或严重抑郁,甚至出现自杀企图和行为。
表演型人格障碍
又称癔症型人格。以情绪过度,行为夸张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表达带有高度夸张色彩,过度地注意外貌,行为具有戏剧性,就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样。
频繁试图诱惑别人或寻求别人的同情,感情表达热烈但肤浅易变,幼稚,受到小的挫折就会大喊大叫。
很容易与别人建立起人际关系,通常是性关系并且肤浅而短暂。常为追求一时感情的满足而不惜自我伤害或不择手段。
C类人格障碍
焦虑/害怕类,主要表现为一贯的紧张、被动或者僵化、固守陈规。
依赖型人格障碍
主要特点在于行为上对他人的过度依赖。患者往往对依赖对象过分顺从或依附;对分离有极度的恐惧,常常担心自己的任何一种让他人感到不愉快的行为都会导致对方毫不犹豫地抛弃自己。
患者对批评极度敏感,充满着对被拒绝、被抛弃的恐惧;常因为害怕被拒绝而被迫服从他人的要求,甚至答应一些过分的要求,或用会使自己受到伤害的事来取悦他人;不敢承担任何责任,即便是小事也希望由他人来替自己做出决定。
回避型人格障碍
社交回避是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患者存在明显的人际焦虑,并因此而表现出对社交场合的回避。
患者常感到自己能力不济,对负面评价过度敏感,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生活处境中的潜在危险而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即便是轻微的拒绝迹象也会使他们退缩回去。
强迫型人格障碍
以过分的谨小慎微、刻板、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为特征,可靠有责任感,做事情有条不紊,但缺乏灵活性常使患者无法适应新的变化。
常在需要井然有序、追求完美和坚持等特质的领域取得较大成就,但是在无法控制、需要依赖他人,或不可预料的感情、人际关系的情境中则感到很不舒服。
共病情况
人格障碍患者可能多种人格障碍亚型,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合并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等。
由于患者在情绪、行为上的异常表现,有很大概率共病或继发其他精神心理障碍和躯体疾病。
情绪障碍
多为焦虑障碍(共病率最高)、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及其他心境障碍
且由于患者治疗依从性普遍较差,因而相应情绪障碍已演变为难治性障碍,重症者常见自杀企图及行为。
应激障碍及分离障碍
童年期创伤暴露史、身体虐待/性虐待史极可能诱发人格障碍,也可能在成年后导致个体患应激障碍、分离障碍风险增大。
回避型、边缘型人格障碍与分离性身份障碍(多重人格障碍)、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障碍有较高的共病率。
回避型、边缘型、强迫型人格障碍在遭遇创伤事件后常出现适应不良,应激症状持续乃至发展成创伤应激障碍等其他应激障碍。
物质相关及成瘾障碍
人格障碍常共病物质使用滥用,包括酗酒及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
人格障碍可能共病病理性赌博(常见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
躯体损伤及躯体疾病
部分类型的人格障碍患者易出现冲动及鲁莽行为引起打斗和事故,从而导致躯体损伤。
可能合并躯体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糖尿病和胃肠道疾病;期望寿命缩短。
由于意外妊娠和高风险的性行为而患妇产科疾病、免疫系统疾病。
病因
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发现,人格障碍患者亲属中的人格障碍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人格障碍的同病率高达67%,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则为31%。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度约为0.69,表演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度约为0.67。
部分人格障碍的行为特征具有攻击和冲动的特点,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这种攻击倾向的遗传可能性在成人中为44%~72%。
神经生化因素
边缘系统的γ-氨基丁酸能、谷氨酸能、胆碱能环路的过度反应可能介导情绪的不稳定,个体对环境情绪刺激反应和敏感性增加,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可能与之相关。
杏仁核过度反应、前额叶抑制降低可能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冲动攻击性阈值较低相关。
前额叶皮质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活性降低,可能与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的认知缺陷有关。
病理生理因素
有观点认为人格障碍是大脑发育成熟延迟的表现。脑电图研究证明,人格障碍者的双亲中,脑电图异常率较高。50%人格障碍者的脑电图显示有慢波出现,与儿童脑电图近似。
大脑皮质成熟延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格障碍患者冲动控制和社会意识成熟延迟。
胎儿及婴幼儿感染、营养不良
孕期感染、中毒,胎儿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充分蛋白质、脂类和维生素的供应,导致婴儿大脑发育不成熟。
出生时或婴幼儿时期的脑损伤和病毒感染等传染病,导致婴儿大脑发育不成熟。
心理社会因素
童年生活经历
童年生活经历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儿童心理发育过程中的重大精神刺激或生活挫折对儿童人格的发育存在不利影响。
父母离异、父爱或母爱剥夺,导致儿童不能发展出良好的亲密关系及其相关的情绪、行为表达,不能发展出对他人的共情,可能会形成反社会型人格。
教养方式不当
父母教育态度的不一致,父母情绪反复无常,好恶、奖罚没有定规和原则,可能使儿童形成边缘型人格障碍。
家庭成员表现出对事物、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一贯的苛求、固执或过度认真,可能使儿童形成偏执型人格障碍
父母对孩子粗暴、放纵溺爱、过分苛求等,对儿童人格发育均有不利影响。
不良的生活环境
父母酗酒、吸毒、偷窃,有高风险性行为,本身有精神疾病病史或人格障碍病史,有犯罪记录(特别是暴力犯罪)等,均对儿童的人格形成不利。
生活环境恶劣、亲密朋友品行不端和不良的社会文化也会促使人格障碍的形成。
高危因素
有人格障碍家族史。
染色体异常。
幼儿期发育延迟。
幼儿期、童年期与亲密家人分离或遭受创伤。
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生活环境恶劣,未接受正规学校教育。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若出现以下症状,建议前往医院就诊或咨询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生。
持续性的情绪不稳,如长时间的紧张、不安。
难以与人交往,情感和行为异常;或常被他人指出自己的情绪、行为表现与他人或环境格格不入。
极度内向、退缩、孤独、冷漠和疏离。
过分依赖、过度服从他人(可以是某个特定对象),过分恐惧被抛弃等。
急诊科
如果有强烈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并伴有一连串的自杀威胁或自伤、他伤行为等情况,请立即到精神专科医院的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呼叫救护车。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人格障碍患者往往不能认识到自己的人格缺陷,一般不会主动就诊。通常由于患者的不良行为妨碍了他人,而被家人、同事或相关社会机构送医院就诊。如果出现焦虑、抑郁、恐惧、幻觉、妄想等,建议及时就医,或咨询精神科医生、心理专业人员。
特别提醒:如果出现自伤、自杀或伤害他人的念头,请拨打自杀干预热线电话或心理援助热线。全国各地均有24小时自杀干预热线或心理援助热线,请搜索当地城市的电话,进行免费的心理咨询。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情绪能持续性地保持稳定吗?
有过于冲动、不计后果的行为吗,做了什么?
有非常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吗?
有其他心理或身体上的问题吗?
病史清单
有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血亲吗?
患过任何精神心理方面疾病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最近有没有经历什么变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激素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B超检查
其他检查:心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典型抗精神病药/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
心境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拉莫三嗪
抗抑郁类药:帕罗西汀、氟西汀、文拉法辛、舍曲林
抗焦虑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
诊断
诊断流程
为确诊人格障碍,患者(或家属)除需提供多方面的详细病史外,可能需要接受以下检查或评估:
脑部影像学检查:排除脑部的器质性疾病。
临床访谈:通过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形式,医生直接向当事人提问或通过知情者了解有关情况或信息,评估当事人的人格特征。
神经心理检测:主要是人格测定,一般使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国际人格障碍检查、DSM-Ⅲ-R人格障碍临床定式检查、DSM-Ⅳ人格障碍检查等工具。
医学诊断标准
人格障碍的诊断要点如下:
人格障碍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无明确起病时间,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
人格障碍的症状多在儿童后期或青春期出现(但不易与相应年龄段的暂时性的过激情绪或过激行为,以及适应不良症状相区别),持续到成年并逐渐显著,因此在儿童和青少年期通常不做人格障碍的诊断。
人格障碍不由广泛性大脑损伤或病变或其他精神科障碍直接引起,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的变化。
人格显著、持久地偏离了正常范围,具有与众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异常的行为模式是持久的、固定的和泛化的,不局限于精神疾患的发作期,与各种社交场景都不适应。
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和行为的异常,有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合作能力差等特征,但人格障碍患者的智力和认知通常都无明显缺陷。
一般可以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社会对其行为的评价。
个体会感到痛苦,人格障碍会导致其人际交往、职业等重要功能受损。
人格障碍患者一般没有求治的愿望。
鉴别诊断
人格改变
人格改变是由躯体疾病、精神障碍、颅脑损伤等各种疾病所引起的人格异常,人格改变出现在上述各种疾病之后,患者患病前的人格特征在正常范围之内。
人格障碍患者在患上述各类疾病之前即存在相应的人格障碍特征。
其他精神障碍
某些精神疾病与人格障碍具有一些类似表现,如偏执型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表演型人格障碍分离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与强迫障碍等。
主要鉴别点
各类人格障碍通常起病较早,且特征症状有一惯性的特征,没有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的区分,也没有明显的应激因素作为前因。
人格障碍患者的异常表现与其人格特征的融合是根深蒂固的,生活各个领域均受到持续影响,且通常是终身影响。
与强迫障碍、分离障碍不同,人格障碍患者受症状困扰、引发的痛苦并不强烈,自知力水平相对较低(但仍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其他精神障碍的某些典型症状通常不会出现在人格障碍中,如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强迫障碍的部分典型强迫观念等,也可据此进行鉴别。
精神分裂症
边缘型人格障碍存在更多的自杀未遂、身份认同障碍和短暂的精神病性症状(以幻觉、妄想为主),但没有典型的、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可据此与精神分裂症鉴别。
转换障碍(癔症)
癔症型(表演型)人格障碍可出现情感或行为上的明显改变,但其改变并非无意识。
癔症患者在癔症发作时无意识,行为不受自我控制,且患者会感觉到明显痛苦,可据此鉴别。
自评量表
自陈式量表是应用最广泛的人格测评工具。调查表明,在37种主流智力与非智力心理测验中,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排在第2与第3位。
在企业和学校的职业选择、人员招聘和选拔等应用领域中,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的应用更加普遍与频繁,排在第11位。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
16PF共187道选择题,可以测出16种主要的人格特质,并能进一步了解受测者在环境适应、专业成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
该人格测验适用于16岁以上的青年和成人,对被试的职业、级别、年龄、性别、文化等方面均无限制。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EPQ根据因素分析法编制,最早于1975年出版。国内有两个修订版本:采用全国常模的88题版,和采用北方常模的85题版。
此量表的项目较少,易于测查,项目内容较适合我国的情况,是较好的人格测定方法之一。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
MMPI于20世纪40年代编制,在最初编制时的主要功能和目的是测查个体的人格特点,判别精神病患者和正常人,也适用于对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因素进行评估。可帮助医生在短时间内对各类精神疾病进行全面客观的筛查和分类。
MMPI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人格鉴定,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心理咨询中。该测验共有566个项目,适用于年满16岁,具有小学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群。
治疗
治疗目的: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矫正不良习惯。
治疗原则:人格障碍通常需要长时间的综合治疗,药物对症状的疗效一般不佳。可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焦虑和抑郁症状,减轻环境压力也可以很快地缓解症状。对适应不良的行为使用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近年来精神药物的发展对很多精神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但目前仍未发现对人格障碍有特效的药物。临床实践证明,尽管药物不能改善人格结构,但作为改善某些症状的对症治疗并非无益。
抗精神病药
小剂量使用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利培酮等,可有效控制愤怒、敌对情绪和短暂的精神病性症状发作。
可用于治疗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现实感丧失和幻想。
心境稳定剂
锂盐、丙戊酸盐等心境稳定剂可用于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也可用于减少患者对拒绝的敏感性。
苯二氮䓬类药物
可用于减轻激越(明显的坐立不安和过多的肢体活动,伴有焦虑或其他痛苦体验的一种精神病理状态)和焦虑,可用于减少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际交往焦虑。
抗癫痫药
可用于控制冲动行为,特别适用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中脑电图有异常波幅。
可用于改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整体功能。
β受体阻滞剂
主要药物如阿替洛尔,能缓解自主神经系统亢进,可用于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在恐惧状态下的情绪反应。
用药提醒:精神类药品均为处方药,需要凭医生处方购买,并应严格按医嘱使用。用药期间不要从事驾驶、操作危险机械或精密仪器,以免造成身体伤害。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人格障碍的主要治疗手段。认知行为疗法(CBT)与精神分析疗法是较为常见的治疗策略。
认知行为疗法(CBT)
可以通过提问、想象和角色扮演等技术,帮助患者认识并矫正自己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学习正确的观念。
从认知上去改变人格障碍患者的错误观念,从而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儿童成长的早期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形成极为重要,因此精神分析疗法通常从幼年时期的经历和潜意识入手,治疗人格障碍。
精神分析疗法的基本技术包括:自由联想、移情分析、释梦等。
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对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方式矫正较为有效,需要患者本人配合。
常用的方法包括:正性强化法、负性强化法、隔离法、消退法、系统脱敏法等。
家庭治疗
人格障碍患者常有家庭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影响疾病的因素,也可能延误康复。
家庭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善患者的夫妻或家庭关系,促进症状缓解或社会适应功能逐步恢复。
教育训练
人格障碍患者,特别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有一些程度不等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接受工读学校、特殊教育机构的行为矫正训练对弥补人格缺陷有一定帮助。
预后
治愈情况
总体而言,人格障碍治疗效果有限,预后欠佳。
由于人格障碍是从儿童期发展起来的人格缺陷或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现今对人格障碍的治疗和矫正还有很大难度,无法根除。
通过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可有效缓解症状,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心理治疗的有效与否,往往取决于在治疗切入前是否能真正建立起一种患者和治疗者的信任关系,而这通常是非常困难的。
危害性
人格障碍患者存在偏离社会文化期望的、持久的行为方式或内心体验,这会导致其独立生活、社交与学业、职业功能受到全方位的损害,或感到内心痛苦。
由于部分障碍可能出现自伤行为或冲动行为,或因共病物质滥用障碍等患上躯体疾病,因此其生命健康也会受到影响,预期寿命降低。
由于患者对自身患病情况的自知水平较低,因此往往拒绝治疗,导致症状长期持续存在,甚至进一步加剧,其异常的情绪、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负面影响。
日常
个人护理
培养积极向上的个人爱好,通过兴趣调整自身的心理问题。
正确了解认识、评估自己,能自我尊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尝试与朋友建立稳定的关系,形成集体认同感,保持内心的和谐及人格的完整。
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保持放松心情。
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将不良情绪及时、合理地宣泄或转移出去。
锻炼应对和处理困难的能力以及面对挫折、负面反馈的承受力,与人多交流、多交往,学会多换位思考。
合理膳食,饮食上荤素均衡,平衡营养,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注意休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用药。
患者家属
营造良好的沟通与语言表达的氛围,让患者可以顺畅表达内心或现实遇到的困难和不愉快,关注且尊重患者的感受。
鼓励患者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并对其出现的积极变化予以肯定和强化。
患者心情不好时可适当为其提供一些能让人心情愉悦的食品,比如香蕉、甜食等,这些食物都可以调节情绪,改善心情,但甜食类一定要注意适量。
如果患者需服药,要特别注意药物剂量,督促其按医嘱用药,坚持治疗。
对可能发生冲动行为、自毁或自伤行为的患者,需全面监护,及时制止危险行为或帮助患者就医治疗。
预防
母亲在围生期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保持营养充足;产后保证婴幼儿营养充足,尽量消除影响婴幼儿发育(特别是大脑发育)的危险因素。
父母要学习、应用科学的养育方式,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重视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和亲子关系的维护,多带孩子参加集体项目和运动,教会儿童控制、发泄情绪的合理方法。
为儿童提供安全的环境,密切关注儿童的异常情绪变化或行为变化。避免儿童遭遇创伤或虐待,或事后立即发现,尽早消除影响。
特别要注重儿童、青少年的早期经验与环境影响,给予健康温暖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让儿童或青少年远离不良的社交圈子。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症状
病因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