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空心病
概述
因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偏差或缺失而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
表现为个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目前尚无明确病因
多见于青少年、大学生群体
定义
“空心病”一词最早出现于2016年底,由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教授在一次题为《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的演讲中提出。他认为,近年来我国部分青少年、大学生正在遭遇一种因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偏差或缺失而导致的心理危机。
空心病多出现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他们在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都相当优秀,但因无法准确定位自我、缺少对自我需求的正确认知、缺乏持续奋斗的动力,而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意志减退等抑郁症状,经常感到迷茫、无意义感,甚至想要放弃生命。
这并不是一个规范的精神心理问题的诊断,但是这一问题影响部分青少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严重损害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功能,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关注。
发病情况
由于这不是一个规范诊断,目前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徐凯文教授2016年在演讲中分享的数据如下。
超过30%的大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认为学习没有意义。
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更极端的会产生自杀想法和行为。
病因
致病原因
暂无对空心病的病因的确切研究。
根据徐凯文教授的演讲和相关心理学理论,一般认为其由多种因素共同引起,核心是在于缺乏支撑个体存在感和意义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即“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关系着他们自身“三观”的发展,当自我同一性发展受阻或滞后,出现自我认同危机,便会引起无目的感、无意义感等与“空心病”相似的表现,正如埃里克森所言: “没有认同感也就没有生存感”。
因此,影响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因素或成为空心病的致病因素。
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主要是指个体自身因素,包括认知发展、人格特征。
认知发展因素
包括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对其与环境间的关系的认识,当个体的认知发展出现不一致时,则会直接影响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
人格特征
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体可能会采取不同方式完成自我同一性,高回避、消极内向、低自尊的个体更可能出现自我同一性延缓、早闭或扩散问题。
外部原因
主要是指个体自身可控范围以外的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及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
亲子关系不佳,难以沟通,父母教养方式过于专制,过度干预孩子的成长,其爱好、目标按照父母的意愿制定,理想信念源自父母的灌输和督促,将会导致孩子自主性被压抑,独立自我难以发展。
当符合父母期待的成绩出现,以往的价值追求无法与新的现实条件相匹配,大学生便会开始陷入心理的“空窗期”。
学校因素
应试教育大背景下,考试和竞争占据青少年主要精力,个体没有精力也不被允许在个体发展上过多探索,从而影响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因素
网络环境、成人榜样、社会氛围等青少年所处的成长大环境,如果向其传递过多消极的价值观念,会对青少年既有三观形成冲击。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均与空心病的形成密切相关。
个体不良心理素质,例如自尊心低下,依赖性过强,自我认同感低,习惯于消极的认知方式。
直系亲属患有精神心理障碍
不良教养方式:如“专制式”家庭教育,父母对子女期待过高。
滥用酒精或药物。
创伤或压力事件,例如遭受虐待、经历亲人的死亡、经济困难等。
身体健康情况不佳。
症状
从症状上来讲,空心病与抑郁症类似,同时也伴随部分不同于抑郁症的其他症状,与抑郁症有些不同。
主要症状
情绪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
抑郁心境可能存在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
兴趣缺乏
表现为以前感兴趣的事情现在不再感兴趣,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没有乐趣可言。
意志减退
行动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整日卧床,回避社交。严重时难以照顾个人卫生,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这种情况又被称为“抑郁性木僵”。
伴有焦虑的患者会有坐立不安等症状。
伴随症状
空虚感
空虚感是指由于缺乏意义感和价值感而导致的一种空虚无聊的消极心理状态。
个体体验到强烈的挫败感与无价值感,无力改变自己和他人,更无力改变环境,导致强烈的空虚感,不知道人生追求什么。
孤独感
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体现,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
长期或严重的孤独感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体格失常。
自杀
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行为甚至自杀的观念或行为,但通常会选择比较温和、痛苦比较小的方式来尝试自杀行为。这是本病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自杀的原因不是因为想死,而是不知道为何要活着。
其他症状
广泛的负性心境,如持续的焦虑、恐慌。
酒精或药物滥用、网络成瘾。
自杀、自残企图或行为。
就医
就医科室
心理科
当个体出现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意志减退,无法准确定位自我、缺少对自我需求的正确认知、缺乏持续奋斗的动力,而表现出迷茫、无助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精神科
当抑郁情绪超过两周,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异常,均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当患者意识到自己可能实施自伤或自杀行为时,请立即拨打120或当地的紧急求助电话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可对个人成长轨迹进行回忆,方便问诊或咨询的开展。
就医前可根据个人情况的严重程度选择就诊科室。
就医时建议不要独自就诊,建议至少有一名家属陪同。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从何时开始感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缺失的?
情况存在多长时间了?
是否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情绪低落时,是否有过自杀念头?
是否存在其他身体或心理上的问题?
对于工作生活学习有何影响?
病史清单
本人或亲属中是否有患过精神心理障碍
是否伴有其他疾病?
是否在其他医院就诊过,诊断是什么?
父母或亲友对自己的关心与支持情况如何?
是否有过创伤性经历或最近有没有经历什么变故?
家庭关系如何?
父母教育方式是怎样的?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激素检查
影像学检查:脑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
心理学检查:自我成长分析报告,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奥氮平利培酮
抗抑郁药:氟伏沙明、氟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
心境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
镇静催眠药:扎来普隆、佐匹克隆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精神障碍家族史、人格障碍、创伤性经历、物质滥用、患有严重或慢性疾病等高危因素。
临床表现
症状
主要表现为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都游刃有余应对的个体因无法准确定位自我、缺少对自我需求的正确认知、缺乏持续奋斗的动力,而出现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意志减退等抑郁症状,迷茫、无助甚至想要放弃生命。
实验室检查
主要为血常规检查、激素检查,可了解患者基本健康状况,排除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影像学检查
主要为脑部CT及磁共振成像(MRI),用于排除脑器质性疾病。
心理学检查
自我成长分析报告:通过对自己成长经历进行仔细回顾,来认识自我,围绕个人成长情况进行个人分析。
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抑郁及抑郁严重程度。
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焦虑及焦虑严重程度。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通过决定人格的三个基本因素分析:内外向性(E)、神经质(又称情绪性)(N)和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P),了解患者的人格特征。
诊断标准
因空心病并非ICD-11和DSM-5认可的疾病诊断,暂无医学上的诊断标准。
根据徐凯文教授演讲内容,空心病应满足以下症状表现。
从症状上可能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存在明显的情绪低落、情趣减退、快感缺乏。
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人际关系良好,需要维系在他人眼中好的自我形象。
强烈的自杀观念,特点是不是想死,而是不知道为何要活着。
尝试比较温和、痛苦较少的自杀方式。
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早期症状是迷惘和自我认同问题。
病史较长,一年以上。
生物治疗不敏感或无效,传统的心理治疗疗效不佳。
鉴别诊断
抑郁症
相似点:都存在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意志减退。
不同点:空心病患者会伴随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且非常缺乏支撑自己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通常人际关系良好,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会选择比较温和、痛苦比较小的方式来尝试自杀行为,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
双相情感障碍
相似点:都存在抑郁症状。
不同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存在躁狂相与抑郁相两种类型症状交替发作,空心病个体通常只有抑郁症状,且不存在如:幻觉、妄想、感知综合障碍等精神病性症状。
人格障碍
相似点:正常社会生活功能减退。
不同点:空心病患者会伴随有特征性的强烈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且非常缺乏支撑自己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相较于人格障碍个体通常人际关系良好。
其他
焦虑症、社交恐惧症或对立-违抗性障碍等也与本病有相似之处,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心理学检查等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
引导形成正确生命观、利益观、交友观、发展观、未来观,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姿态,形成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养成饱满、乐观的精神状态,树立宽容、奉献的交友心态,树立对生命、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最大程度减轻个体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帮助其准确定位自我、建立对自我需求的正确认知、发掘持续奋斗的动力,帮助其彻底消除临床症状。
预防复发。
治疗原则
个体化治疗
综合治疗,多方参与
积极治疗其他精神和躯体疾病
面对“空心病”这一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均可对症下药,但鉴于“空心病”的核心是青年精神世界的贫瘠,家庭、学校、社会等施加的影响最终仍需通过青年自身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
社会治疗
以积极心理学理念重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针对当前大学生生活空虚、生命意义感缺失和自我认同危机等现状,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值得探索和实践。
开展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与个人兴趣爱好,确定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引导学生了解企业需求、体验职场和未来的职业环境,激发学习动力,做好相应的职业准备。
社会文化环境的调适
社会文化环境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背景,应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流文化和社会氛围、具备良好的成人模型和成人榜样,以此帮助大学生和青少年对各种社会现象、社会群体、社会氛围有清醒的认识,并建立“集体同一性”,顺利形成自我同一性。
心理治疗
积极的自我探索
内省是自我认识的一条途径,每日三省我身,通过对自己成长经历进行仔细回顾,来认识自我。
相关心理量表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但结果需要专业人士的分析与解读。
如《自我成长分析报告》是一种自省的重要工具,围绕个人成长情况进行个人分析;
《霍兰德自我探索量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确定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特长;
《MBTI 职业性格测试》依据荣格提出的心理类型理论,根据人与环境互动的方式不同,把人的性格分为四种类别16种类型,从而把不同个性的人区别开来,可以帮助个人认识自我。
稳定情绪
教导个体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帮助其恢复心理平衡,使其感到可以控制自己、调节情绪,缓解抑郁症状,并通过放松训练、认知方法等来减少患者的焦虑反应。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挖掘个体自我认同感低背后的原因,纠正不合理的认知信念,鼓励个体重拾奋发向上的心态与动力,反复训练,帮助其减轻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
家庭关系的调适
父母应该注意自身的教养方式,以权威型教养方式为优,尽量避免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教养方式的出现。
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适时恰当满足孩子对爱和归属的需求,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且平等的沟通,建立积极有效的亲子互动,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期望。
药物治疗
通常情况下,药物治疗并不是首选。只有当出现相应症状时,才考虑使用精神科药物对症治疗。
抗抑郁药
常用的抗抑郁药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米氮平等,可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口干、视物模糊、心慌、便秘、困倦乏力等。
抗焦虑药
常用的抗焦虑药有氯硝西泮、劳拉西泮等,短期使用对缓解患者的焦虑有帮助。
本类药物相对安全,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困倦、出汗、心跳加速、胃部不适等症状。
预后
治愈情况
空心病未经干预可持续多年,长期困扰个体,影响其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阻碍个人发展。
通过适当干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个人认同感可得到提高。
预后因素
与个体症状严重程度及对干预的依从程度相关,预后有赖于个体、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
危害性
心理上的痛苦:最常见的危害就是持续性的痛苦、恶劣的心境,患者经常处于无明显原因的悲观情绪中,心理上饱受折磨。
躯体不适:患者可能会出现睡眠质量下降、乏力、食欲减退、疼痛等躯体不适。
影响工作和生活:患者工作能力下降,很难胜任日常工作,也可能出现成绩下降、亲子关系问题及社交隔离等,生活质量下降。
自杀:严重时会出现自杀倾向和行为,这是空心病最严重的后果。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避免较刺激的饮食。
避免摄入酒精、咖啡因、烟草等,这些物质可能会加剧负性情绪。
均衡饮食,保证每天的能量供应,多食用一些钾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香蕉、瘦肉、坚果、绿色蔬菜等,可以有效稳定血压、舒缓心情。
生活管理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瑜伽、散步、慢跑等,长期规律运动可以改善患者负性情绪。
保持心情放松愉悦。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心理支持
患者应当正视心理健康问题,使自己心情愉悦,可通过学习缓解负性情绪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舒缓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保持身心健康。
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多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多了解本问题相关知识,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与引导。
随诊复查
存在“空心病”问题的个体应提高对自我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加强自我评估、自我检测,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必要时及时就诊。
预防
空心病难以完全预防,但是可以通过以下做法引导和培育健康的心理状态。
构建以合理期望值为支撑的良性社会生态
部分学生身处学校便较早感受到“毕业即失业”的恐慌,焦虑随之而来,“空心病”也就应运而生。
帮助大学生脱离“空心病”的旋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营造适合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良性社会生态。
创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价值评价体系
一方面要求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制定完备详尽的课程计划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等举措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体系建构;
另一方面要着重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协同搭建传统与网络互补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心理健康教育在应对学生“空心病”问题过程中决不能缺位。
搭建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尤为重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