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概述
一种不顾社会义务、缺乏感情和对他人冷酷、不关心他人的人格障碍
以无视和违犯社会规范,自我中心和缺乏同情心为特征
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需心理治疗,针对影响社会功能较大的症状进行药物治疗
定义
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一种以不遵守社会规范,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征的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往往在童年或青少年期(18岁前)出现品行问题,患者通常不能从惩罚中吸取教训,对待他人冷酷无情。
发病情况
患病率
国外普通人群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在0.2%~3.7%,我国台湾省的数据为0.03%~0.14%。
有研究发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18~30岁的患病率为2.3%,而到了65岁其患病率低于0.05%。
疾病分布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在服刑罪犯中,其患病率可达到39%~76%。男女之比为(5~8)∶1。
社会化过程以及其他成熟过程可促使人格障碍者的人格异常缓和。
症状
主要症状
漠视他人
对他人感受漠不关心,往往缺乏正常的友爱、亲情,对家庭亲属缺乏爱和责任心,待人冷酷无情。
无视对错,不断说谎或欺骗以利用他人,不尊重他人。
对他人缺乏同情心,伤害他人也无悔意。
易迁怒他人,不能长久地保持人际关系。
不遵守社会规范
缺乏责任感,无视社会规范与义务,通过恐吓和欺骗屡屡侵犯他人权利,经常违法乱纪。
表现出明显地易怒、攻击性或暴力性,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受到很小的刺激便可引起攻击行为,甚至暴力行为。
无内疚感,不能从经历中特别是从惩罚中吸取教训。
童年或青少年期即出现品行问题
反社会型人格和违法犯罪具有较密切的关系,患者通常从小便显示出和常人不同的行为。
如经常说谎、逃学、吸烟、酗酒、外宿不归、欺侮弱小。经常偷窃、斗殴、赌博。故意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等。
并发症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并发症包括:
虐待配偶或者虐待儿童、忽视儿童。
酗酒或药物滥用问题。
伤害他人或自杀行为。
共患其他心理健康疾病,例如抑郁症或焦虑症。
病因
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发现,人格障碍患者亲属中的人格障碍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人格障碍的同病率高达67%,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31%。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行为特征具有攻击和冲动的特点,攻击的遗传可能性在成人中为44%~72%。
神经生化因素
研究发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冲动攻击性阈值较低,可能与杏仁核过度反应、前额叶抑制降低相关。
病理生理因素
脑电图研究证明,人格障碍患者的双亲中,脑电图异常率较高,50%的人格障碍患者的脑电图有慢波出现,与儿童脑电图近似。因此,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可能与大脑发育成熟延迟有关。
环境因素
童年成长经历
童年时期有消极甚至创伤性事件,包括遭受虐待和忽视、分离和丧失,以及父母的精神问题的个体,更易患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不良生活环境
父母酗酒、吸毒、偷窃,有高风险性行为,本身有精神疾病病史或人格障碍病史,有犯罪记录(特别是暴力犯罪)等,均对儿童的人格形成不利。
生活环境恶劣、亲密朋友品行不端和不良的社会文化,也会促使人格障碍的形成。
高危因素
有人格障碍家族史,特别是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家族史。
幼儿期、童年期遭受虐待或忽视。
家庭生活非常不稳定,有冲突、混乱和暴力的家庭关系。
早年曾经被诊断为童年品行障碍。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若出现以下症状,建议前往医院就诊或咨询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生。
不能遵守合法的社会规范,有多次违法违规行为。
易怒,有攻击性,重复性地斗殴或实施暴力,不顾他人或自身安全。
缺乏懊悔之心,伤害、虐待或偷窃他人后显得不在乎或认为合理。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往往不能认识到自己的人格缺陷,一般不会主动就诊。患者可能会因其他症状(如抑郁、焦虑、愤怒)或需要治疗药物滥用而就医。
如果患者的行为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人,建议家人或朋友强制患者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被多次拘捕或者童年、少年期被学校、公安机关管教的经历吗?
有过于冲动、不计后果的行为吗,做了什么?
经常偷窃、斗殴、赌博吗?
他人通常怎么评价你的行为?
还有其他心理或身体的问题吗?
病史清单
有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亲人吗?
患过任何精神心理方面疾病吗?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最近有没有经历什么变故?
诊断
诊断流程
为确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除需提供多方面的详细病史外,可能需要接受以下检查或评估:
脑部影像学检查:排除脑部的器质性疾病。
临床访谈:通过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形式,医生直接向当事人提问或通过知情者了解有关情况或信息,评估当事人的人格特征。
心理检查:主要是人格测定,可以使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工具。
医学诊断标准
可采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标准进行诊断,诊断标准如下。
A.一种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的普遍模式,始于15岁,表现为下列3项(或更多)症状:
a.不能遵守与合法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表现为多次做出可遭拘捕的行动。
b.欺诈,表现出为了个人利益或乐趣而多次说谎,使用假名或诈骗他人。
c.冲动性或事先不制订计划。
d.易激惹和攻击性,表现为重复性地斗殴或攻击。
e.鲁莽且不顾他人或自身的安全。
f.一贯不负责任,表现为重复性地不坚持工作或不履行经济义务。
g.缺乏懊悔之心,表现为做出伤害、虐待或偷窃他人的行为后显得不在乎或合理化。
B.个体至少18岁。
C.有证据表明品行障碍出现于15岁之前。
D.反社会行为并非仅仅出现于精神分裂症或双相障碍的病程之中。
鉴别诊断
一般犯罪行为
相似点:都不遵循社会规范,违反法律法规。
不同点:一般犯罪行为的犯罪者通常有计划预谋的犯罪,动机明显,作案手法隐蔽,企图逃避惩罚;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一般犯罪前无计划及预谋,多受情绪冲动支配,犯罪无明确动机或者较模糊,不清晰,作案手法并非隐蔽和狡诈,并不逃避罪责(不认为自己有罪责)。
冲动型人格障碍
相似点:行为冲动,有暴力行为。
不同点:冲动型人格障碍患者在冲动过后会感到后悔,一般不存在反社会行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缺乏内疚感和自责感,即便造成了严重后果也显得无所谓。
边缘型人格障碍
相似点:情感不稳定,有攻击性。
不同点:边缘型人格障碍有明显的情绪和人际关系不稳定,主要是不稳定,攻击性较小,反社会人格障碍则攻击性更高。
表演型人格障碍
相似点:情感表现肤浅,高度的利己主义。
不同点:表演型人格障碍过分感情用事,以夸张的言行举止吸引他人注意力为主要特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则以行为不遵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
偏执型人格障碍
相似点:对挫折敏感,对侮辱不能原谅,猜疑他人,有反社会行为。
不同点:偏执性人格障碍的反社会行为通常出于报复他人的目的,且存在一定的偏执的想法。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反社会行为并不出于报复他人的目的。
心理量表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根据因素分析法编制,最早于1975年出版。此量表的项目较少,易于测查,项目内容较适合我国的情况,是较好的人格测定方法之一。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
于20世纪40年代编制,主要功能和目的是测查个体的人格特点。可帮助医生在短时间内对各类精神疾病进行全面客观的筛查和分类。本问卷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人格鉴定,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心理咨询中。
治疗
治疗目的:改善不良的社会适应行为,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
治疗原则:人格障碍通常需要长时间的综合治疗,药物对症状的疗效一般不佳。可用药物治疗减轻愤怒情绪,控制冲动攻击行为,稳定患者的情绪。对适应不良的行为使用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治疗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少有疗效。但当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在应激情况下产生兴奋、攻击行为或出现了短暂的其他精神障碍时,可应用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或者情感稳定剂(如碳酸锂)来缓解症状,起到稳定情绪,控制冲动的作用。
有研究显示,碳酸锂能减轻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对于伴有脑电图改变者可以应用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治疗。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合并抑郁情绪可采用抗抑郁治疗。药物治疗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焦虑药物,抗焦虑药物有可能导致脱抑制和药物依赖。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人格障碍的常用治疗手段,但是疗效受到患者依从性的影响。可以使用认知领悟疗法、厌恶疗法等进行治疗。
对于环境影响形成、程度较轻的患者,通过实施认知领悟疗法,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从认知上改变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错误观念,培养患者的责任感,提高患者的道德法律意识,从而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对于情节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可以使用厌恶疗法,在患者出现反社会冲动后使用惩罚性措施,反复训练,从而减少患者的反社会行为。
教育训练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有一些程度不等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收容于工读学校、劳动教养机构对其行为矫正有一定帮助。
对于家庭关系恶劣但与社会相处尚可的患者,可以住集体宿舍或于亲友家寄养,以减少家庭的负面影响。对于危害社会安全的患者,可送入劳动教养机构进行教育训练。
预后
治愈情况
通常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起病于童年或少年期,一旦形成,往往难于缓解,预后不佳。成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21岁以后每年仅有2%的患者缓解。
出现较早的儿童或少年的品行障碍,经治疗预后较好,可不发展为成人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在40~50岁左右,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基本缓解,65岁以后这种人格特征几乎消失。
危害性
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犯罪几率高,患者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品行问题到成人之后的违法乱纪行为,会危害社会安全。
日常
个人护理
积极进行心理治疗,可参加互助小组,主动控制反社会行为冲动。
尝试改善人际关系,关心他人,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
注意休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若需用药,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采用药物治疗。
家庭护理
作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家人,通常会因患者的行为而感到痛苦。家人可主动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鉴别患者的危险行为信号,全面监护,及时制止危险行为或帮助患者就医治疗。
学习应对策略,保护自己免受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攻击和暴力的伤害。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通常会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表现出品行问题,家长和老师应及时识别这些信息,及时治疗和调整教育方式,避免发展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母亲在围生期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保持营养充足;产后保证婴幼儿营养充足,尽量消除影响婴幼儿发育(特别是大脑发育)的危险因素。
父母要学习、应用科学的养育方式,避免简单粗暴的暴力养育方式,为儿童提供安全的环境,密切关注儿童的异常情绪变化或行为变化。避免儿童遭遇创伤或虐待,或事后立即发现,尽早消除影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症状
病因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