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产前抑郁症
概述
妊娠期间出现达到诊断标准的抑郁症
可以表现为极度或持续的悲伤、焦虑、疲劳以及睡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等
根据病情不同选择相应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无法自愈,但通过积极治疗,大多可以明显缓解甚至达到临床治愈
定义
抑郁症是一种越来越常见的精神障碍,如果发生在整个孕期到产后4周,又称为围产期抑郁症。
产前抑郁症是围产期抑郁症的一种,指在整个妊娠期间出现达到诊断标准的抑郁症,可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
可以表现为极度或持续的悲伤、焦虑、疲劳以及睡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
在严重的情况下,产前抑郁症会导致人们伤害自己或胎儿。
发病情况
产前抑郁症是孕妇可能会面临的常见问题之一,但是由于对该病认识程度不一,筛查工具和判断标准也有不同,关于发病率和患病率的流行病学数据差异较大。
有报道认为国内产前抑郁症的发病率为4.36%~30.79%,且呈上升趋势,每年上升率约9%。
多项研究对产前抑郁症发生的时间进行了研究,对孕早、中、晚期的发病情况目前没有统一结论。
根据DSM-5,约50%的围产期抑郁症是在怀孕期间发生的。
病因
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都没有完全明确,但认为除了导致抑郁障碍的病因外(如遗传等),怀孕时激素水平的变化、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也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
致病原因
关于抑郁障碍的病因具体请参见抑郁障碍词条,此处仅补充说明其他可能因素。
激素水平变化
怀孕时,人体内多种激素水平会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升高或降低),而这些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通过多种途径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社会支持因素
伴侣和孕期照顾者的支持、与母亲的关系、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是产前抑郁症的重要影响因素,婚姻满意度低、缺乏丈夫支持的孕妇易发产前抑郁症。
经济条件不佳、物质缺乏等也会导致产前抑郁症的发生。
心理因素
孕妇会面临很多身体不适及工作中的不便,如恶心、呕吐发生率增加,身体上的其他不适,工作上晋升延后等,如果心理调节功能不够,都可能导致产前抑郁症。
高危因素或易患因素
有许多不同的因素会增加在怀孕期间患上抑郁症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包括。
有抑郁症或经前烦躁症(PMDD)病史。
怀孕时的年龄越小,发病风险就越高。
一个人生活,或者是意外怀孕。
社会支持有限。
经历婚姻冲突,受家庭暴力者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性格,与人相处不融洽、情绪不稳定等可增加发病风险。
症状
主要症状
产前抑郁症与抑郁障碍的症状没有特别不同,可能表现出以下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产前抑郁症的一些症状(包括睡眠、食欲和性欲的改变等)与怀孕症状相似,需要有经验的医生仔细辨别。
焦虑、过度担心和不合理的想法,如特别担心胎儿畸形,即使各项产检指标合格也仍然控制不住;或担心分娩时有生命危险。
对为人母的信心不足,对孩子出生后的照顾相关事宜过分焦虑。
与怀孕无关的食欲变化和体重变化(可以是减轻或增加)。
对曾经喜欢的活动的兴趣下降,或者不参加朋友、家人和社交互动。
疲劳,比平时睡得更多,或难以入睡(失眠)。孕妇的睡眠质量相对普通人差,而产前抑郁症孕妇的睡眠质量比健康孕妇更差。
悲伤、绝望、麻木、“空虚”或内疚的感觉,严重时有伤害自己或未出生婴儿的想法。
易怒、过度哭泣或其他情绪变化或情绪波动,且对安慰反应不佳。
对性失去兴趣,难以与伴侣建立联系。
不是由健康状况或怀孕引起的身体不适,如头痛、肌肉酸痛和胃肠道症状等。
对产前护理、检查等正常医疗行为依从性差。
就医
就医科室
妇产科
孕妇出现郁闷、情绪低落等抑郁情绪,长时间不能缓解或者症状较为严重时,建议及时就医。
精神心理科
出现上述情况也可就诊于精神心理科。
急诊科
如有自杀念头甚至已经有危险行为,可拨打120寻求专业帮助,或紧急就诊于最近的医院的急诊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孕妇本人不一定能意识到这是一种疾病,或者由于多种原因拒绝就医,家人和朋友应安抚、劝导就医,但不要采取过激语言和行为。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情绪低落症状从什么时候出现,持续多长时间?是否可自行缓解?
最严重的异常情绪是什么?
情绪低落时是否有过自伤或自杀的念头?
是否有其他的身体上的不舒服?这些不舒服多久了?
病史清单
有没有精神障碍的家族史?
是否伴有其他疾病?
怀孕前是否有抑郁症的病史?
生活工作是否有较大的改变?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常规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等。
内分泌检查:甲状腺功能、激素水平检测等。
专科检查:脑电图、头颅CT/MRI检查、心理量表评估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病史并非诊断所必须,但是如果有抑郁症病史、被家暴史、怀孕年龄小、社会支持有限等情况,可以更加支持产前抑郁症的诊断。
临床表现
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涣散,情绪低落,饮食习惯改变,睡眠紊乱,持续疲劳,持续焦虑症状和易激惹等。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如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激素水平检测等。
主要是为了明确身体情况,排除或确诊躯体疾病。
脑部检查
如头颅CT、磁共振(MRI)、脑电图等。
同样是为了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癫痫等疾病。
专科测评
主要是进行心理量表评估,常用如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抑郁自评量表、钟氏抑郁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以及蒙哥马利抑郁量表等。
诊断标准
产前抑郁症可以参考围产期抑郁症的诊断,先诊断为抑郁症,然后再根据发生时间是孕期,从而明确诊断。
具体诊断标准可以参考抑郁障碍词条。
鉴别诊断
主要是要与正常情绪变化、焦虑障碍等进行鉴别。
正常情绪变化
孕妇面临激素水平的变化和生活的巨大改变,同时要忍受身体不适,本身就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担心等情绪,但是一般不强烈,或为一过性,安抚有效,对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会造成影响。
焦虑障碍
相似点:都可能会出现躯体不安、注意力集中困难、睡眠紊乱和疲劳等。
不同点:产前抑郁症以“情感低落”为核心表现,而焦虑障碍的主要特点是“害怕、恐惧、担心”。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力争完成正常的怀孕和分娩,且不对分娩后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影响。
治疗原则:根据症状轻重和个人情况,以孕妇的身心安全为前提进行分级治疗
分级治疗原则
轻度抑郁发作可以首选单一心理治疗,但必须检查和反复评估,如果症状无改善,就必须考虑转诊、药物治疗。必要时建议精神医学科会诊。
中度及以上的抑郁发作应该转精神医学科进行药物治疗或药物联合心理治疗。
如果症状严重或非药物治疗无效,应立即进行药物治疗。
治疗方法
心理疗法
支持性心理治疗
积极倾听,给予孕妇足够的时间叙说问题,通过耐心的倾听,让孕妇感受到医生对自己的关心和理解。
引导孕妇察觉自己的情绪,并鼓励孕妇表达情绪,以减轻苦恼和心理压力。
疾病健康教育,使孕妇客观的认识和了解自身的心理或精神问题,从而积极、乐观的面对。
增强孕妇的信心,鼓励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自我调节,帮助患者找到配合常规治疗和保持良好社会功能之间的平衡点。
人际关系疗法
倡导使用人际关系治疗产前轻度至重度抑郁症。
认知行为疗法
发现和纠正患者不合理的信念是认知疗法的关键,鼓励采取合适的方法来维持孕期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光照疗法
明亮的光照疗法对于产前抑郁症是一种辅助的疗法,其有效性相对药物治疗有限。
药物疗法
一般适用于中度以上的产前抑郁症患者。常用药物如下。
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
是产前抑郁症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主要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6种。
对于孕期服用SSRIS是否会增加妊娠不良结局,目前存在较大争议。
目前文献表明,产前服用SSRIS对新生儿的神经发育没有重大负面影响,在语言和认知方面也没有明显落后表现。
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双重抑制剂(SNRIS)
文献表明,孕期服用SNRIS未发现胎儿先天性畸形的增加,其他妊娠结局与SSRIS类似。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
主要包括阿米替林丙米嗪去甲替林等。
避免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
其他抗抑郁药物的使用
主要包括曲唑酮和米氮平,不会增加胎儿先天畸形的发生率。
其他疗法
运动疗法
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抑郁症状,同时还能有计划地控制体重增加,能促进维持产前和产后健康状态,减轻抑郁风险。
按摩治疗
孕妇通过一边自述一边抚摸腹部间接与胎儿进行情感联系,能改善产前抑郁症的状况。
音乐疗法
音乐可以使孕妇的产前抑郁症状缓解。
预后
治愈情况
产前抑郁症一般不会自愈。
经过治疗,大部分患者的抑郁症状可缓解或显著减轻,但仍有15%的患者无法达到临床治愈。
危害性
产前抑郁症影响孕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可致厌食症、吸烟、药物或酒精滥用,增加孕期并发症并对母婴关系以及儿童认知、行为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杀婴、母婴死亡等。
产前抑郁症增加了产后抑郁症的危险性。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妊娠早期
膳食清淡适口,易于消化,并有利于降低妊娠反应。
少食多餐,保证进食量。
保证摄入足量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多摄入富含叶酸的食物并补充叶酸。
戒烟、禁酒。
妊娠中晚期
适当增加鱼、禽、蛋等优质蛋白质的来源。
适当增加奶类的摄入。
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
生活管理
适量身体活动,维持体重适宜增长。
每日进行不少于3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有利于情绪稳定。
预防
目前,产前抑郁症无法完全预防,但是以下建议有助于减轻发生风险。
孕妇应注意心理的自我调节,觉得有压力或者被不良情绪困扰时,应及时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帮助
家人和朋友,特别是丈夫,应给予妻子充分的关心和爱护。
注意营养、多做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
定期去医院进行产检,有疑问或者情绪不良等,及时跟医生沟通。
放松心情,看看小说,听听音乐,或者与肚子里的宝宝说说话,增加当妈妈的幸福感。
孕晚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松弛运动,如轻轻按摩腰部肌肉,或者请家人帮忙按摩腿部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