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概述
眼科急症,单眼突发无痛性视力严重下降
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栓塞、动脉炎、凝血障碍等有关
应尽快予以抢救性治疗,包括降眼压、吸氧、扩血管、溶栓等
预后差,早期治疗且存在睫状视网膜动脉供血者视力预后稍好
定义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视网膜中央动脉部分或全部阻塞,导致视网膜急性缺血,引起视力急剧下降的眼科急症。患者需要立即就医。
视网膜中央动脉是眼动脉眶内段的分支,为终末动脉,分为颞上、颞下、鼻上、鼻下4支,走行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内,供应视网膜内层。一旦发生阻塞,可引起视网膜迅速缺血、水肿。
分类
根据阻塞的程度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完全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患者症状严重,发作迅速,视力可突然丧失甚至下降为无光感。
不完全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患者视力下降程度较完全性阻塞患者轻,预后比完全性阻塞患者稍好。
发病情况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发病率约为1/10000~1/5000。多为单眼发病。
多发生于老年人,特别是伴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在8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上升至10.08/10万。
病因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病因主要包括血管栓塞、血管痉挛以及血管壁改变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更容易出现此类病变。
致病原因
血管栓塞
各种栓子可使动脉阻塞,最容易发生阻塞的部位在筛板和后极部动脉分叉处。
血管痉挛
轻度的视网膜血管痉挛,会使患者出现短暂的视力模糊。
强烈的阵发性血管痉挛可使血流完全阻断,使患者出现一过性黑矇。反复多次痉挛可使视功能受损。
血管壁改变
动脉硬化或粥样硬化,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增生,血管内皮变得粗糙、管腔变窄,容易形成血栓。
炎症可引起血管壁细胞浸润、肿胀,或诱发血管痉挛,进而导致管腔阻塞。
血管外部压迫
由于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眼球后肿瘤或外伤导致眼球后出血等引起眼压和眶压升高,可以诱发视网膜动脉阻塞
高危因素
具有下列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者,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高危人群:
高龄。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全身性疾病。
患有心律失常(尤其是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疾病。
凝血功能异常。
肥胖。
长期吸烟。
长期使用口服避孕药。
症状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主要表现为紧急发作的无痛性视力下降,常发生在单眼。可能引起虹膜新生血管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主要症状
视力下降
突然出现急性、严重视力丧失。通常为无痛性。多为单眼发病,左右眼均可发生,双眼发病者少见。
某些患者发病前有一过性黑矇史,数秒或数分钟后视力恢复。
90%的患眼在初次就诊时,视力已严重下降至指数至光感之间。
并发症
虹膜新生血管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导致视网膜急性缺血缺氧,较少诱发新生血管形成,但仍可见少部分患者发生。
当虹膜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阻塞小梁网,或进一步发展导致房角关闭,则可以引起眼压升高,患者可表现为患眼疼痛、充血、视力下降等症状。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诱发新生血管的可能性低,所以极少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由于眼压升高、视神经受损,可引起患眼胀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伴头痛。
视盘新生血管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可能引起视盘产生异常的新生血管,发生率约为1.8%。
患者可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视物遮挡感等症状。
就医
突然发生视力严重下降时,需要立即就医。以便在黄金期内进行诊断和治疗,尽量恢复视力。
就医科室
眼科/急诊科
出现突发单眼无痛性视力严重下降,建议立即至就近医院的眼科或急诊科就诊。
内分泌科
如果已确诊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且经检查发现血糖高于正常范围,建议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
心内科
出现突发单眼无痛性视力严重下降,且平时体检发现收缩压≥130 mmHg和/或舒张压≥80 mmHg,建议至眼科就诊治疗后,应及时到心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用药。
建议不要自行驾驶交通工具至医院就诊,建议由家属接送,陪同就诊。
如果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需遵医嘱服用药物,控制血压、血糖等全身情况稳定。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视力下降?
如有视力下降,是突发性视力下降,还是渐进性视力下降?
视力明显下降前,是否有出现一过性的视物模糊?
是否伴有眼红、眼痛、黑影飘动、视物遮挡感等其他表现?
发病前是否有紧张或情绪激动等?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或缓解?
病史清单
是否有吸烟的习惯?
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全身性疾病?
有无高血压等家族病史?
是否长期服用某种药物?
是否已接受过相关检查或治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眼科检查:视力检查、眼压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凝血功能、自身抗体等。
影像检查:眼部B超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血管造影、颈动脉彩超等。
其他检查:视野检查、电生理检查等。
诊断
主要通过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相关检查,找到阻塞的血管,明确具体病因。
诊断依据
病史
老年人。
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
有吸烟史。
有紧张、情绪激动等诱因。
临床表现
单眼突发无痛性视力严重下降。
眼部检查
视力检查
检查时需听从检查人员的指示,如实回答是否可以看清视力表上字符,并指出字符的方向。视力检查有助于医生判断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视力下降,甚至下降至无光感。
裂隙灯检查
通过裂隙灯,可观察眼睑、角膜、虹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情况。
检查时双眼自然平视前方,或听从医生的指示,向不同方向转动眼球。
可观察到患眼瞳孔中等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明显迟钝或消失,间接对光反射灵敏。
眼压测量
检查眼压是否有异常。测量时,仪器会有轻微气流喷出到眼睛上,患者需听从检查人员的指示,注意不要随意眨眼或闭眼。
大多数情况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眼压正常。
眼底检查
可以用眼底镜、眼底照相等方式检查眼底的情况。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典型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弥漫性水肿混浊,后极部尤为明显,黄斑相对呈红色,即呈“樱桃红斑”;视盘色淡或苍白,边界稍模糊;视网膜动脉明显变细,管径粗细不均;视网膜静脉管径变细,血流停滞呈节段性。
影像学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OCT检查可对视网膜的不同层次进行扫描成像,分辨率高。
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患眼可见视网膜内层水肿增厚,呈高反射信号。
眼底血管造影
用于观察视网膜血管及血液循环情况,以检查视网膜的状态。
检查过程需要使用造影剂,可能会出现过敏性休克等情况。检查前,检查人员会先确认患者有无过敏史、全身病史,常规做过敏试验,确认无过敏反应再注射造影剂。
在动脉阻塞后数小时至数日,表现为视网膜动脉充盈时间明显延迟或可见视网膜动脉充盈前锋。视网膜动脉管腔内荧光素流变细,可呈节段状或搏动性充盈。
颈动脉彩超
应用超声的原理检查颈动脉是否存在狭窄以及硬化斑块的形成。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可能观察到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或颈动脉内硬化斑块形成。
实验室检查
炎症指标检查
对于50岁以上的患者,应进行红细胞沉降率(血沉)、C反应蛋白全血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检查,以排除炎症等异常情况。
炎症指标升高的患者高度怀疑动脉炎。
自身抗体检查
50岁以下的患者应进行自身抗体检查,包括抗磷脂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等。
自身抗体检查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此类疾病可导致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
其他检查
视野检查
通过视野检查仪器检测患者的眼睛可以看到的区域有多宽,以及可见范围内不同区域的视觉敏感度,以判断患者视网膜、视神经等组织功能的损伤情况。
检查过程中,患者直视前方某一点,并在侧面某处看到光标时发出信号,以表示能看清该光标。
完全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视野可完全丧失,仅存留中心一小部分视野,或存留颞侧一小片岛状视野。
视觉电生理检查
记录视觉系统的生物电活动,以评估视网膜功能。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可表现为b波降低。
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
通过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评估患者心脏功能。有助于发现心脏瓣膜功能异常和发现心脏栓子。
鉴别诊断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
相似点:两者均可出现视力下降的症状,均为视网膜动脉阻塞所致。
不同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可出现弥漫性视网膜灰白水肿;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出现的视网膜灰白水肿局限在该分支动脉供应的区域。
眼动脉阻塞
相似点:两者均可出现视力急剧下降。
不同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供应视网膜内层的视网膜中央动脉发生阻塞,视网膜尤其是后极部苍白水肿,可见樱桃红斑;眼动脉阻塞为供应视网膜内层的视网膜中央动脉和供应视网膜外层的睫状后动脉同时阻塞缺血,整个视网膜呈灰白色水肿,无樱桃红斑。
治疗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眼科急症,有效治疗时间窗很短,因此需要及早识别和及时治疗。发病48小时内处理最好,否则治疗效果不佳。
一般治疗
可行眼球按摩,以降低眼压,减少动脉灌注阻力。
吸氧治疗,吸入95%氧气和5%二氧化碳混合气体,以增加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液氧含量。
针对可能的病因进行治疗,如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病等进行相应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口服或静脉注射乙酰唑胺等降眼压药物。
应用血管扩张剂,包括吸入硝酸异戊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球后注射妥拉唑啉或阿托品、静脉滴注血管扩张药物。
对于疑有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原增高的患者,可考虑全身应用纤溶制剂,如尿激酶、去纤酶等。
全身应用抗凝剂,如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
疑有炎症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吲哚美辛等药物,维持患眼的视力并防止未受累眼的视力丧失。
可应用神经营养类药物辅助治疗。
手术治疗
可行前房穿刺,以降低眼压。
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选择性颈动脉介入溶栓、经眼动脉分支逆行溶栓等,也是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方法,可改善视网膜血液循环,恢复部分视力。
溶栓治疗虽能提高患者视力,但是因为其并存的风险(如可能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危象、颈内动脉创伤性动脉瘤等)以及缺乏大样本临床对照研究。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治疗的方法是什么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治疗的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药物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眼科中常见的疾病,多与动脉痉挛或动脉粥样硬化因素有关。病发早期需血管扩张,选用强而快的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妥拉苏林等。患者还可以进行眼球按摩,并使用降眼压药物,如醋甲唑胺片等,降低眼压,缓解动脉阻塞。
2.手术治疗:对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如果条件允许,还可进行动脉溶栓治疗,溶栓介入治疗可以恢复视网膜血供,有利于挽救视网膜功能。
建议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及时就诊,评估病情,遵医嘱进行治疗,避免耽误病情,导致患者视力障碍。
预后
预后因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而异,部分患者会恢复视力,但也有严重者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害。
治愈情况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视力损害通常很严重。
有睫状视网膜动脉供应视网膜黄斑区的患者预后较好,80%以上视力可恢复至20/50或更好视力。
危害性
视网膜对缺血非常敏感,缺血半小时则可能出现视网膜坏死。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未得到及时治疗,将会导致持久的、严重的视力受损。
单侧视力下降的患者易发生跌倒,中、重度视力丧失的患者生理功能和社交活动受限,视力无法满足日常生活需求,需要长期护理。
日常
患者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遵医嘱使用药物、定期复查等,同时要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控制糖尿病与高血压等慢性病,以降低病情的恶化和再发风险。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戒烟。
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适当补充营养物质。
做好体重管理。
积极治疗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
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合理用眼。
多锻炼,增强体质。
心理支持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通常预后较差,会对患者的视力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和日常活动能力。
患者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抑郁、紧张等消极情绪,家人和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应多与患者沟通,鼓励和帮助患者,也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共同帮助患者消除消极情绪,积极接受治疗,恢复自信。
随诊复查
定期到眼科随诊复查,进行视力评估,监测有无新生血管等相关并发症,并保护对侧眼。
定期到内科随诊复查,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若突然出现无痛性视力严重下降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预防
基础疾病的防治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凝血异常等基础疾病有关,积极控制体重、血压、血脂、血糖等可降低该病发生的概率。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
保持清淡、健康的饮食习惯。
定期体检。
合理用眼,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进行适当的锻炼,增强体质。
定期进行眼底筛查
40岁以下人群,每隔5~10年检查一次。
41~54岁,每2~4年一次。
55~64岁,每1~3年一次。
65岁以上者,每1~2年一次。
有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等疾病史的患者,应更频繁地检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