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色发黑
概述
脸色发黑是人体头面部皮肤颜色呈现出一种变黑的现象
表现为面部皮肤颜色变黑,可伴乏力、尿量改变、水肿、月经紊乱、喘憋等症状
可能与皮肤病等疾病因素、生理变化、生活、药物等非疾病因素有关
明确病因后,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可缓解症状
定义
脸色发黑是指人体头面部皮肤颜色呈现出一种变黑的状态,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
发生机制
脸色发黑多与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研究发现,女性妊娠期、熬夜、口服避孕药(如左炔诺孕酮炔雌醚)等易造成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雌激素可通过解除谷胱甘肽或硫氢基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使黑色素形成增加,造成脸色发黑。
常见的一些皮肤疾病,如皮肤黑变病、炎症后色素沉着均可出现脸色发黑。研究显示黑变病可能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途径改变局部黑素细胞微环境,影响黑素细胞增生及代谢过程。
一些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脸色发黑,多与机体代谢能力减弱有关。肝肾功能异常可致体内毒素无法正常从肝脏及肾脏排出。如肝硬化致肝脏代谢灭活功能减弱,雌激素增多、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进而造成黑色素沉着,出现脸色发黑。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患者也会出现脸色发黑的症状。研究发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受损时,减弱了对促黑素细胞激素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负反馈抑制作用,引起促黑素细胞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度分泌,可使面部皮肤变黑。
表现
不同人群脸色发黑在致病因素、持续时间、发黑严重程度等特征上会有不同。此外,脸色发黑还可伴发其他症状,如其他部分皮肤色素沉着、乏力、食欲减退、蜘蛛痣、腹胀、尿量改变、水肿、月经紊乱、闭经、乳腺发育、喘憋等。
症状特征
脸色发黑病情程度较轻时,一般仅表现为面部局部皮肤变黑,色素沉着,一般无其他不适症状,多因高龄、妊娠、日晒等因素所致,消除致病因素后脸色发黑症状可缓解。
脸色发黑病情程度严重时,则危害比较严重,除了出现面部皮肤发黑外,常可出现其他器官、系统的损伤,患者可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蜘蛛痣、腹胀、尿量改变、水肿、月经紊乱、闭经、乳腺发育、喘憋等症状。
伴随症状
伴乏力、盗汗、恶心、皮肤色素沉着、精神失常、月经失调、闭经、性功能减退等,多见于内分泌系统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原因
脸色发黑是一个临床症状,导致脸色发黑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疾病因素导致,也可能是生理变化(如妊娠)、生活因素(如睡眠不足、日晒)、药物(如抗焦虑药物、抗疟药、避孕药)等非疾病因素诱发。
疾病因素
皮肤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可能会出现脸色发黑的症状。其多由肾上腺结核、自身免疫性肾上腺炎、肾上腺转移瘤等疾病引起。
心血管系统疾病
非疾病因素
生理变化
如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改变,可出现脸色发黑的症状。
生活因素
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面部皮肤容易出现毛孔粗大、干燥、多皱、脸色发黑等症状。
因饮水、进食粗纤维谷类、绿色蔬菜减少,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出现便秘情况,致肠道毒素无法正常排出,易出现脸色发黑的症状。
若长期摄入不足可导致营养不良,会出现皮肤干燥萎缩、脱发、面部黑色素沉积导致脸色发黑等现象。
此外,日晒时间增长、接触含有矿物油及烃类化合物、香料等成分的化妆品等均可能出现脸色发黑的情况。
药物因素
就医
脸色发黑明确因生理变化(如妊娠)、生活因素(如睡眠不足、便秘、日晒、接触含有矿物油及烃类化合物、香料等成分的化妆品)、口服某些药物等非疾病因素所致,且去除上述因素后症状消失,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如脸色发黑症状明显,持续不缓解,同时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诊疗。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就医:
伴前额、颧部和颈部等其他部位皮肤变黑者。
伴腰部困痛、眼睑水肿、泡沫尿、贫血等症状者。
伴乏力、盗汗、恶心、皮肤色素沉着、精神失常、月经失调、闭经、性功能减退等症状者。
伴喘憋、双下肢水肿、心悸等症状者。
因生活因素(如睡眠不足、便秘)等原因引起脸色发黑,自行休息、多饮水、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后,症状持续不缓解者。
口服药物后出现脸色发黑症状者。
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出现昏迷、晕厥、意识不清时。
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黄疸时。
出现无尿、血压下降、身体虚弱无力时。
就诊科室
出现脸色发黑后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全科医学科、普通内科、皮肤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就诊于相应科室:
如伴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腹水、蜘蛛痣、尿色逐渐加深、消瘦等症状时,可能需要就诊于消化内科。
如伴有腰部困痛、眼睑水肿、泡沫尿、贫血等症状时,可能需就诊于肾内科。
如伴有乏力、盗汗、恶心、皮肤色素沉着、精神失常、月经失调、闭经、性功能减退等症状时,可能需就诊于内分泌科。
如伴有喘憋、双下肢水肿、心悸等症状时,可能需就诊于心血管内科。
小儿患者建议就诊儿科。
由于导致脸色发黑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脸色发黑?能不能恢复正常?
脸色发黑时,是否伴有乏力、腹胀、蜘蛛痣、喘憋、月经紊乱、水肿、泡沫尿等其他症状?
这些症状持续多少时间了?
有无加重或减轻的因素?
病史清单
近期生活习惯与往常相比是否有明显变化,如饮食变化、日晒时间增强、接触含有矿物油及烃类化合物、香料等成分的化妆品等?
是否正处于妊娠期?
是否有近期睡眠不足史?
是否有便秘史?
是否近期有服药?是怎么服用的?效果怎么样?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相关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补充哪些检查。
体格检查
主要检查患者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神志)。
触诊:触摸双下肢判断是否有水肿。肝脏、脾脏触诊判断其是否有增大。触诊心脏各瓣膜区有无震颤。
叩诊:心前区叩诊判断是否心脏增大,肝区、脾区、背部肾区叩诊判断是否存在肝脏、脾脏、肾脏叩击痛。腹部叩诊判断是否存在腹水。
听诊:必要时医生会用诊器聆听患者有无心脏各瓣膜区杂音。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可明确是否有肾脏系统受累,如出现尿蛋白、尿潜血阳性,则提示可能存在肾脏病变。
肾功能:可明确是否存在肾脏病变,如出现血肌酐升高,则提示可能存在肾脏受损。
凝血功能:可明确是否存在凝血障碍。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提示可能存在肝脏病变,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内分泌激素相关检查:如血皮质醇、尿皮质醇、尿17-羟皮质类固醇、血浆ACTH等,可明确是否存在肾上腺疾病。如血皮质醇、尿皮质醇、尿17-羟皮质类固醇减低、血浆ACTH升高,提示可能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影像学检查
腹部、心脏彩超:主要为明确是否存在腹腔及心脏病变。如腹部彩超提示脾脏增大、腹水,常提示可能存在肝硬化。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狭窄,常提示可能存在心脏瓣膜性疾病。
腹部CT:主要为明确是否存在腹腔病变。如腹部CT提示低密度的巨块影或者结节影,常提示可能存在肝癌。
肾上腺MRI:主要为明确是否存在肾上腺病变,如肾上腺MRI提示肾上腺增大及钙化阴影,则提示可能肾上腺存在病变。
缓解与治疗
出现脸色发黑,需明确诱因,如生理变化(如妊娠)、生活因素(如睡眠不足、便秘、日晒、接触含有矿物油及烃类化合物、香料等成分的化妆品)、口服某些药物(如抗焦虑药物、抗疟药、避孕药)等,去除诱因即可缓解。
如脸色发黑症状较重,且持续存在,并伴有其他表现,如乏力、食欲减退、蜘蛛痣、腹胀、尿量改变、水肿、月经紊乱、闭经、乳腺发育、喘憋等,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保证睡眠质量,适量饮水。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瑜伽、游泳等,提升身体素质。
避免长期日晒,注意日常面部清洁及护理,保持面部皮肤湿润、光泽,同时可经常按摩面部皮肤,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加皮肤弹性。
饮食方面
注意合理膳食,补充营养,宜多吃富含维生素A,C,E的蔬果(如胡萝卜、番茄、豆腐、芒果等),多吃膳食纤维含量高的谷物(如小米、燕麦),避免辛辣刺激、高盐高脂的食物(如辣椒、咸菜),可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如牛奶、鸡蛋等)、瘦肉等的摄入。
合理饮水,保持体内外水份适当,如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严格限制饮水量。
心理护理
日常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可适当通过聆听舒缓音乐,与人交谈等方式放松心情,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专业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可应用对症治疗。在明确脸色发黑原因后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可给予药物对症治疗,以下治疗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抗氧化剂:如谷胱甘肽、维生素C,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并可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
酪氨酸酶抑制剂:如氢醌霜、曲酸霜、A酸乳膏等,可祛除面部的黑色素沉积。
对因治疗
针对引起脸色发黑不同的基础疾病,治疗方案会有较大差异。以下列常见疾病为例。
皮肤黑变病
该疾病病变一般可逆,大部分患者去除诱因(如接触含有矿物油及烃类化合物、香料等成分的化妆品、日晒)、远离致病环境后,症状可缓解。
肝硬化
肝硬化治疗的首要任务就是去除病因,比如积极抗病毒治疗(如干扰素),戒酒,避免应用肝损害药物等。
肝功能损伤时还可采用保肝治疗(如多烯磷脂酰胆碱、谷胱甘肽等)。必要时可采用肝移植、门静脉高压分流术等手术治疗。
慢性肾脏病
日常应低蛋白饮食,尽量选用优质蛋白,如牛奶、鸡蛋、瘦肉等,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糖皮质激素需要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性别、年龄、体力劳动强度等确定合适的用量。一般成人,开始时可应用氢化可的松,后逐渐减量。同时患者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应充分,至少8~10g/日,必要时可补充盐皮质激素(如9α-氟氢可的松等)。
慢性心功能不全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