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跖疣
概述
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足底皮肤引起的良性赘生物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跖疣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发病
由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确诊,必要时可行活检病理检查
可采用冷冻、激光、电灼等物理治疗或咪喹莫特等外用药物治疗
跖疣是什么?
定义
跖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足底皮肤引起的良性赘生物,是发生在足底的寻常疣
寻常疣,俗称“刺瘊”、“瘊子”,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发生在足底者称为跖疣。
分型
临床型
可用肉眼观察到足底有疣状赘生物。
亚临床型
肉眼不能观察到异常的皮肤损害,但醋酸白试验阳性。
潜伏感染
皮肤外观正常,但实验室检查可检测到HPV或HPV DNA,是跖疣复发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发病情况
跖疣在全球均可发生。
跖疣在学龄前发病较少,5~6岁后增多,男女发病率相同。免疫功能低下及局部外伤者更加容易被感染和发病。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鸡眼和跖疣如何分清?
鸡眼和跖疣可通过皮肤损害的表现进行鉴别。
跖疣多为多发圆形灰黄色斑块,可融合,表面粗糙无纹,外周有角质环,边缘清楚,刮除表面角质物后,可见下方有疏松的角质软芯,可见因点状出血形成的小黑点。
鸡眼单发或散在发病,为淡黄色圆锥形角质栓,其尖端嵌入皮内,表面光滑,外围有透明黄色环。
跖疣是宫颈癌的前兆吗?
跖疣并不是宫颈癌的前兆,但病人可同时患有这两种病。
跖疣与宫颈癌的致病HPV分型不同,并没有直接关系。跖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1型(HPV-1型)感染引起的发生在足底的寻常疣。与尖锐湿疣相关的HPV分型有15种之多,常见的有HPV6、11、16、18型,其中HPV16、18型为高危型,与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
跖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跖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可以通过足部直接接触跖疣患者的患处或共用鞋袜感染,也可能通过光脚在跖疣患者走过的地面行走而间接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常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体力劳动出汗多、足部长期磨损或受压,足部或患有湿疹、足癣等的人群。
病因
致病原因
跖疣主要为足底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所致。
病原体
跖疣多由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1型(HPV-1型)所致,较少见的有HPV-2型、HPV-4型以及其他HPV类型。
传染源
跖疣的传染源为跖疣患者和无症状的HPV携带者。
传播途径
主要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足部皮肤直接接触跖疣患者的患处。
与跖疣患者共用鞋、袜子。
光脚在跖疣患者走过的地面上行走,如公共浴室、更衣室、游泳池周围等。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少年多见。有以下危险因素者容易患跖疣。
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肿瘤化疗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以前患过跖疣,或身体其他部位有寻常疣的人群。
患有足癣、足部湿疹等,有皮肤破损的人群。
足部外伤的人群。
足部长期磨损或受压的人群:如运动员、军人。
足部出汗较多的人群,俗称“汗脚”。
经常在公共浴室、更衣室、游泳池等地面光脚行走的人群。
在湿热环境工作的人群:如公共浴室工作人员、瑜伽或健身教练等。
卫生条件不良地区的居民,或者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
发病机制
HPV会通过皮肤的伤口或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破损处侵入,感染皮肤上皮细胞,导致其异常分化和增生,从而引起皮肤良性赘生物的形成。
症状
主要症状
皮损部位
以足掌前部、足跟部及足趾间受压处多见。
皮损特点
皮损初起为细小发亮的角化性丘疹,渐增至黄豆大小或更大。
丘疹因受压而逐渐形成胼胝样斑块或扁平丘疹,淡黄或褐黄色,表面粗糙,界限清楚,边缘绕以稍高的角质环。
有时多个跖疣融合聚集,若将表面角质削去后,可见多个角质软芯。
去除角质层后可见黑色小出血点。
皮损可单发、多发或形成融合性斑块。
患者可有异物感、压迫性疼痛和疣体刮擦后出血;部分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
其他症状
由于会出现压迫性疼痛,可能会影响行走、站立、跑步姿势或步态。
长期姿势或步态变化容易导致肌肉或关节不适。
并发症
感染
摩擦或削刮疣体,造成疣体破损,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出现局部炎性渗出、发红、疼痛等症状。
跖疣囊肿
跖疣的表皮被埋入真皮后,会形成以上皮组织为囊壁的囊肿,直径为1.5~2厘米,多发生在承重的部位,可合并脊状疣。
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317
跖疣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如果足部出现扁平丘疹,有异物感、压迫性疼痛,建议及时就诊皮肤性病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可适度清洁皮肤,避免搔抓患处,以免引起出血和继发细菌感染。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皮肤损害的?
皮肤损害发生在什么部位?
是否有疲倦、发热、头痛等情况?
持续多长时间了?能不能自行缓解?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近期是否与该病患者有密切接触?
是否有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
是否有足癣、足部湿疹等足部损伤?
近期是否精神紧张、压力大?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HPV检测。
皮肤组织病理。
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糖皮质激素(口服、注射):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
免疫抑制剂(口服、注射):环孢素甲氨蝶呤等。
生物制剂(口服、注射):英夫利西单抗、依那西普等。
疣治疗外用药物:维A酸、水杨酸、咪喹莫特、鬼臼毒素阿昔洛韦等。
诊断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317
跖疣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及典型皮损可做出诊断,一般不需要特殊检查。必要时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
病史
有与跖疣患者密切接触或共用鞋袜等经历。
足部长期摩擦、受压史。
足部外伤史。
过去有跖疣病史。
足癣、足部湿疹等病史。
临床表现
足底出现角化性丘疹或斑块。
去除角质层后可见黑色点状的角质软芯。
多个皮损可融合聚集成镶嵌疣。
部分患者可有异物感、压迫性疼痛和疣体刮擦后出血。
实验室检查
皮肤镜检查
皮肤镜下可见皮疹顶端的皮肤纹理消失,皮损中央有褐色或黑褐色线状或点状出血征。
组织病理学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诊断。病理学特征如下。
角质层过度增厚,伴有广泛的角化不全。
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
棘层浅部及颗粒层有较多的空泡性细胞。
电镜下可见核内病毒颗粒。
HPV DNA检测
必要时医生会检测皮肤组织中HPV DNA,以进一步确诊。
鉴别诊断
跖疣需要与鸡眼、胼胝、点状掌跖角化症进行鉴别。
项目跖疣鸡眼胼胝(老茧)点状掌跖角化症
病因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长期挤压长期摩擦、挤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好发人群儿童或青少年成年人体力或手工劳动者多始于20~30岁,或更晚发病
好发部位前足掌、足跟、足趾间受压处足跖前中部、小趾外侧、趾背及足跟前足掌、足跟手掌、足跖,在足跟或其他压力部位损害较多
皮损数量单个或多个,可融合单个或散在多个1~2个数目多而分散
皮损特点圆形淡黄色或褐黄色斑块\n表面粗糙,界限清楚,外周有角质环\n易见黑色小出血点淡黄色圆锥状角质物\n外围有透明的黄色环\n表面光滑,界限清楚淡黄色角质斑块\n扁平坚硬,中央厚边缘薄\n边界不清,皮纹清晰高出正常皮面的圆形或椭圆形角质性丘疹,色泽暗黄、质地坚硬,皮损中心可呈火山口样凹陷\n可伴有甲纵裂、弯甲或缺甲
是否疼痛无症状,或有挤压疼痛压痛明显,走路时疼痛明显一般无疼痛及压痛疼痛,严重者影响走路
治疗
跖疣的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以局部治疗为主,常用物理治疗、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水杨酸和液氮冷冻疗法是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也是目前的一线治疗方法。
怀疑疣体有恶变倾向者,可手术切除并进行病理活检。
全身药物治疗多用于皮损数目较多或久治不愈者。
物理治疗
适用于较小的皮损。
包括液氮冷冻、激光、电灼、微波疗法、局部热疗、光动力疗法等。
皮损数目较多者可以分批分次治疗。
液氮冷冻
目前治疗跖疣最常用的物理疗法。
作用原理
将液氮直接喷在患处,或用棉签将液氮涂在皮损处,使疣体坏死、脱落。
治疗周期
疗程较长,通常需4~6周,每次治疗后会经历红肿、起疱、干燥、结痂、脱落等过程。
如果痂脱落后疣体没有脱落,则需要进行第2次或多次治疗。
优点
相对简单方便,价格低廉。
缺点
可能引起色素减退或沉着。
对于多发性跖疣,冷冻后多个皮损往往融合成很大的水疱,皮损中心消退,形成环状疣,可使得治疗变复杂。
激光
临床上多采用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通过高温烧灼疣体,使组织坏死、脱落。
需要每3~4周重复一次治疗。
可能会导致疼痛和瘢痕
微波疗法
使用微波治疗探头,插入或紧贴疣体组织,微波转化为热能,可导致组织变性、坏死,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局部热疗
用射频传递能量至疣体局部(射频消融),或将疣体浸泡在热水中进行治疗。
光动力疗法
在疣体处使用光敏剂,如氨基酮戊酸(ALA),敷药3小时以上,然后进行红光照射。
通常经过3次或以上的治疗,可使疣体消退。
由于治疗费用较高,本法适合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欠佳者,或实施困难者。
注意事项
物理治疗可产生创面,若创面局部出血、渗液,应进行包扎,减少与水接触,等待结痂自行脱落。
不要用手去抠挠,避免感染或留下瘢痕。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不宜采用物理治疗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药物。目前尚无特效的口服药物,以外用药物为主。
局部外用药物
可局部涂抹或贴敷有软化、剥脱,或腐蚀作用的溶液、软膏或凝胶。
水杨酸
治疗跖疣最常用的外用药物。
一些研究表明,冷冻疗法联合水杨酸治疗比仅冷冻疗法更有效。
将疣体浸泡在温水中软化后轻轻刮除疣体的表层,待皮肤干燥后,将水杨酸溶液、软膏、凝胶或贴剂用于患处。
0.05%~0.1%维A酸软膏
每天1次,均匀涂抹于患处。
5%氟尿嘧啶软膏
外用,均匀涂抹于患处。可遗留色素沉着,面部慎用。
5%咪喹莫特软膏
每周3次,临睡前用药。
将药膏均匀涂抹一薄层于疣患处,轻轻按摩直到药物完全吸收,并保留6~10小时,用药部位不要封包。
6~10小时后,用清水和中性皂将药物从疣患处洗掉。
0.5%鬼臼毒素
每日用药2次,连续3天,停药观察4天为1个疗程。如跖疣未愈,可重复1~2个疗程。
干扰素凝胶
重组人干扰素凝胶具有抗病毒、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联合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单个难治性疣,安全、有效,并可降低复发率。
其他
如3%酞丁胺霜或3%酞丁胺二甲亚砜溶液,30%~50%三氯醋酸,10%~20%甲醛溶液(外用洗剂)。
皮损内注射药物
主要适用于难治性跖疣,效果一般,且患者有一定痛苦。
平阳霉素:注射到疣体根部,适用于难治性跖疣。
博来霉素:一种抗肿瘤药物,注射于皮损处,对跖疣有一定疗效。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作用,可减少跖疣复发。
聚肌胞注射液: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局部注射对跖疣也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
博来霉素等部分药物注射后,可能会引起疼痛,可持续1~2天,并有可能发生组织坏死,形成黑色焦痂及色素改变。
儿童、孕妇、患有血管疾病或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该方法。
全身用药治疗
维A酸类药物:适用于皮疹范围广泛,或皮疹较大,无法手术切除或其他治疗的患者,可选用阿维A,或异维A酸
免疫调节剂:可使用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等。
用药提醒
使用外用药物时,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的皮肤,避免大面积使用。
避免药物接触眼部、唇部等黏膜。
皮损破溃或感染处禁止使用外用药物。
如果出现严重的局部疼痛、烧灼感、红肿、水疱、溃疡等,或者头晕、头痛、耳鸣等全身反应,应停药及时就医。
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用药前应详细咨询医生。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切除易引起瘢痕(疤痕),术后易复发,因此不是常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需要将切除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疣体性质,并指导后续治疗。
术后注意事项:保护切口,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沾水,防止感染。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对跖疣也有一定治疗作用,需要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可采用外用中药治疗,如用中药鸦胆子仁捣碎后贴敷,或用中成药马齿苋合剂外洗等。
方剂多以行气解毒、软坚散瘀为原则,需要辨证论治。
家庭治疗
操作方法
可自行尝试用胶带封包疗法,就是用不透明的胶带,单纯封包疣体。每隔几天更换一次胶带。
每次拆下旧胶带后,将疣用热水浸泡,并用浮石或金刚砂板打磨轻轻去除坏死组织。
将疣暴露在空气中干燥数小时,再重新用胶带覆盖。
优缺点
这是一种无副作用的方法,但疗效不确切。如无明显效果,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联合其他疗法。
预后
治愈情况
自愈
跖疣病程发展缓慢,可以逐渐自然消退,5年自然清除率可达90%。
一般儿童比成人容易消退,在2年内可自愈,而成人可能需要5~10年。
脚部多汗或跖骨异常者不易消退。
治愈
通过规范治疗有助于缩短病程,减轻疼痛等症状。
复发
跖疣痊愈后,HPV依然可以潜伏在体内,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或其他原因导致病毒激活时,跖疣就会复发。
也可以再次感染HPV而重新出现跖疣。
危害性
日常生活
跖疣存在期间可能会有疼痛、不适,影响行走及生活质量。
跖疣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给身边的人。
跖疣还可以自身传染,使其他部位发生疣。
病情进展
如果疣体因摩擦等原因破损,容易继发感染。
少数跖疣长期不愈,有可能会发展为跖疣囊肿。
遗留瘢痕
任何治疗方法如果破坏了皮肤真皮层,或者是疣体过大,都可能会遗留瘢痕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宜清淡(低盐、低糖、低脂),多饮水,忌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如辣椒、洋葱、肥肉等。
生活管理
注意足部卫生,勤洗脚,勤更换鞋袜。
不让他人穿自己的鞋袜,也不穿他人的鞋袜,不共用洗脚盆、毛巾等,避免交叉感染。
皮损明显时尽量避免肌肤密切接触,以防感染他人。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作息规律,适度锻炼,增强体质。
患处管理
选择大小适宜、宽松透气的鞋子,减少对疣体和足部摩擦、挤压。
避免自行削刮疣体,防止出血和继发感染。
避免抠抓患处,防止病毒自身接种而致疣体扩散到其他部位。
随诊复查
遵医嘱规范治疗,疗程要足够,一般至少要持续2~3个月,按要求复查。
如果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就医。
病情进展,皮损发展为直径超过5厘米的镶嵌型跖疣,建议及时就医,做皮肤病理学检查,排除恶变的可能。
预防
足部保护
在体力劳动时应注意保护脚部,避免受伤。
选择大小适宜的鞋子。
可以垫上柔软、舒适的鞋垫。
尽量不要长时间行走、站立、跑步等。
注意卫生
勤洗脚,每天更换鞋和袜子。
选择吸汗较好的袜子,以及透气性好的鞋子。
不与他人共用鞋袜、洗脚盆等物品,避免感染。
避免光脚在游泳池周围或公共浴室走动。
一旦出现跖疣,用手触摸自身皮损后,需彻底清洗后再触碰身体其他部位,并注意经常检查是否有其他部位受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