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足癣
概述
足癣是由于足底与足趾及趾间皮肤癣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皮肤疾病
足底以及趾间出现水疱、丘疹、红斑、鳞屑和裂口,可伴瘙痒和臭味
足癣的病因是皮肤癣菌感染
主要治疗方法为局部药物治疗,必要时可口服抗真菌药物
定义
发生在足部(除其背面以外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性疾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民间俗称“脚气”。
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其发病率远高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癣病
分型
足癣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种类型。
水疱型足癣
好发于趾间、足侧缘以及足趾等部位。
皮损一开始为针尖大小的小水疱,摩擦不易破溃。
同时伴有明显的瘙痒症状。
鳞屑角化型足癣
好发于足跟等处。
症状为皮肤干燥粗糙、轻触有皮屑脱落。
一般不出现瘙痒,但可伴有轻微疼痛。
浸渍糜烂型(间擦型)足癣
好发于趾缝深处。
症状为皮肤发白,表面粗糙不光滑。
继发细菌感染,可伴明显瘙痒和难闻气味。
病因
致病原因
致病菌
足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种包括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
传播途径
足癣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主要通过接触传染,直接和间接接触都可传染。
直接接触:密切接触足癣人群的足部皮肤。
间接接触:通过被污染的足盆、手盆、浴巾、拖鞋等物品被间接传染。
诱发因素
足部潮湿,如经常穿不透气鞋袜、运动多、足部多汗等。
糖尿病,或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而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
因工作原因长期身处于潮湿闷热环境中人群、双脚经常泡水、接触洗涤剂等。
穿公用拖鞋、与别人共用拖鞋、洗脚盆、毛巾等私人物品。
发病机制
致病真菌接触皮肤后,可以黏附在皮肤表面。
致病真菌可以利用皮肤表面的角质等作为自身繁殖的营养物质,迅速定殖在皮肤上。
真菌穿透皮肤后,会分泌特殊的酶,可以破坏皮肤成分,并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引起炎症因子等活性物质,进而促进病程发展。
患有糖尿病、消耗性疾病的人群,皮肤屏障功能及皮肤免疫力下降,有利于真菌的繁殖和致病。
症状
主要症状
足癣的类型不同,症状也不尽相同。
水疱型
多见于足缘以及足趾等处。
症状为集群或散发的小水疱,不易破溃,可相互融合成大水疱。
水疱破裂或干燥后,可形成环状脱屑。
水疱破溃后可形成类似溃疡的创面。
如果没有继发细菌感染,疱液在数天后可自行吸收。
鳞屑角化型
起始症状为局部红斑、丘疹鳞屑
皮肤逐渐增厚。
冬季较易出现皲裂,并伴有疼痛。
浸渍糜烂型(间擦型)
脚部多汗伴有较难闻的异味。
皮损表现为趾缝间皮肤糜烂、发白。
伴有较为剧烈的瘙痒。
其他症状
足癣常伴有手癣,手癣可出现以下症状。
手部皮肤粗糙、增厚。
手掌有粗糙的鳞屑,角质层肥厚。
伴有手部瘙痒。
多累及双侧手掌。
并发症
小腿丹毒:局部皮肤呈片状红疹,鲜红色,边界清,烧灼痛,有时可起水疱。
蜂窝织炎:局部皮肤发红、发热、肿胀等。
癣菌疹:出现皮肤红斑等。
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197
足癣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如果足底或趾间出现丘疹、水疱,皮肤增厚、粗糙、开裂等,伴有不同程度瘙痒,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可适度清洁皮肤,不要用力搓洗。避免搔抓,以免发生感染。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皮肤损害的?
皮肤损害发生的部位有哪些?
皮肤损害持续多长时间了?能不能自行缓解?
是否有疲倦、发热等情况?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是否有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
近期是否接触过该病的患者?
近期是否精神紧张、压力大?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皮肤真菌镜检/培养
皮肤细菌涂片/培养
血生化
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糖皮质激素(口服、注射):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
免疫抑制剂(口服、注射):环孢素甲氨蝶呤
生物制剂(口服、注射):英夫利西单抗、依那西普
抗菌药(口服、注射、静脉):特比萘芬、氟康唑、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甲硝唑
抗菌药(外用):酮康唑咪康唑、莫匹罗星、夫西地酸、红霉素等
诊断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197
足癣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与足癣人群接触史等。
临床表现
首发单侧足底,皮肤出现红斑、水疱、角化、增厚、粗糙、开裂等症状,随时间延长可累及双侧,夏季症状加重,秋冬症状稍有好转。
实验室检查
主要包括真菌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
皮损处取皮屑进行真菌直接显微镜检查,如果发现真菌菌丝和孢子,即可明确诊断。
真菌显微镜检查阴性时,可能还需要进行真菌培养检查,可提高真菌的检出率。
检查之前应该避免使用药物,并保持皮肤清洁,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鉴别诊断
湿疹
相似点:足部均可出现水疱并伴有瘙痒等症状。
不同点:湿疹病因复杂,常为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内因中遗传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此外,还包括精神紧张、失眠、劳累等。外因与生活环境、气候、饮食等因素有关。可通过真菌显微镜检鉴别诊断。
接触性皮炎
相似点:都可出现水疱等皮损。
不同点: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接触到刺激性物质时出现皮肤发痒,起水疱等症状,可通过真菌显微镜检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足癣主要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如外用药治疗效果不佳,还可采用口服加外用药的联合抗真菌治疗。
一般治疗
避免搔抓患处,防止自身传染及继发感染。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主要为外用或口服药抗真菌治疗,必要情况下还可辅助局部外用角质剥脱剂进行治疗。
遵医嘱坚持用药是治疗的关键,外用抗真菌治疗的疗程应持续4周以上。
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
浸渍糜烂型
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可以用1:8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然后外用油剂或粉剂。
待皮肤干燥后改用酮康唑盐酸特比萘芬联苯苄唑乳膏等霜剂或软膏。
角化型
可以先用10%水杨酸软膏复方苯甲酸软膏等使角质软化。
再联合使用酮康唑、盐酸特比萘芬、联苯苄唑乳膏等外用抗真菌药。
水疱型
可以用3%硼酸溶液浸泡。
同时选用酮康唑、盐酸特比萘芬、联苯苄唑乳膏等抗真菌霜剂。
局部外用角质剥脱剂治疗
角化增厚型足癣除了外用抗真菌药物,还可以使用角质剥脱剂进行治疗。
常用药物为水杨酸软膏等。
皮损消退后应继续外用药物2周以上。
口服药
如果症状严重、外用药物疗效不佳或不能坚持按医嘱治疗时,可以联合口服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足癣继发细菌感染时,需要口服抗生素治疗。
口服抗真菌药治疗
常用药物: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
优势:治疗疗程短、用药方便、不会遗漏病灶、复发率低。
其他口服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如果出现继发细菌感染时,可遵医嘱联合抗生素治疗。
抗过敏治疗:引发癣菌疹时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抗过敏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相关症状。中医治疗本病以外治为主,局部症状明显者,可配合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足癣常用内服药物:消风散加味、五味消毒饮合三妙丸、四物消风饮加味,以及中成药二妙丸皮肤病血毒丸等。
中医治疗足癣常用外用药物:黄蒲洁肤洗剂等。
上述药物请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预后
治愈情况
足癣经及时、彻底治疗可痊愈。
危害性
足癣的危害主要是有传染性、影响正常生活、诱发其他疾病等。
传染性
接触真菌感染的皮屑可能被传染。
很多人的足癣是通过共用被污染的足盆、手盆、浴巾、拖鞋等物品而被间接传染。
影响正常生活
足癣反复发作、伴瘙痒或不良气味,对患病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并发其他疾病
足癣是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因屏障破坏,易并发细菌感染,引起丹毒、蜂窝织炎等并发症。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注意清洁,勤换鞋袜,保持足部皮肤干爽。
避免剧烈搔抓身体其他部位皮肤,减少继发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毛巾、鞋袜等私人物品应单独使用,并进行严格消毒,以免传染给他人。
注意保证生活规律,避免熬夜。
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
停止吸烟。
饮食管理
不吃或少吃易发汗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坚持治疗
如症状好转,不可自行停药,仍应坚持规律用药,直至疾病治愈。
随诊复查
遵医嘱按时复诊。在治疗期间,如果症状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重,或者出现了新的症状,都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预防
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可以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巾、袜子以及拖鞋等生活用品。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脚、勤换鞋袜,保持足部清洁干爽。
经常清洗毛巾、袜子等生活用品。
积极治疗糖尿病以及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积极治疗股癣、手癣以及甲癣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