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寻常型银屑病
概述
寻常型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是最常见的一种银屑病
主要表现为皮肤外覆银白鳞屑的红斑或斑块,可伴瘙痒
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大多病因不明
以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为主
定义
寻常型银屑病是银屑病的一种最常见的类型。
银屑病是由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
银屑病常合并其他系统异常,如内脏、关节损害等;中、重度银屑病患者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分型
点滴状银屑病
皮疹为1~10毫米大小的红色丘疹斑丘疹,境界清楚,表面覆盖少许鳞屑
多有自愈倾向,但也可能发展为慢性;可能是银屑病首发表现,也可能是斑块状银屑病急性加重。
斑块状银屑病
占银屑病的80%~90%,是银屑病最常见的形式。
皮肤损害是红色斑块,直径为1厘米至数厘米不等,边界清楚,数量不一。
发病情况
银屑病患病率在中国各地发病率有一定差异。
1984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银屑病患病率为0.123%。
2008年6省市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银屑病患病率为0.47%。
银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在40岁前发病。
病因
致病原因
寻常型银屑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免疫系统参与疾病发生或发展。
遗传因素
患病人群中,近1/3有家族史。
一级亲属(父母、亲兄弟姐妹等)或二级亲属(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姑、姨、舅等)患病,都可增加发病风险。
父母一方患病时,其子女患病率约为16%;父母双方患病时,其子女患病率可达50%。
已经发现特定的基因位点与银屑病有关。
只有遗传背景不足以引发银屑病,还需要其他因素参与。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可以诱发、加重银屑病,或者使病情迁延不愈。常见的因素如下。
感染:咽部急性链球菌感染与点滴状银屑病发病有关。
精神紧张:包括应激、睡眠障碍、过度劳累等,可导致银屑病发生、加重或复发。
不良嗜好:酗酒、吸烟等。
创伤:烫伤、烧伤、皮肤擦伤、手术等。
妊娠。
肥胖。
免疫因素
免疫系统参与银屑病发生和发展。
特定细胞可以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刺激角质形成细胞过度繁殖(形成皮肤损害)或关节滑膜细胞的炎症反应。
这些细胞和因子都可能成为治疗潜在靶点(即可能使用专门针对这些细胞或因子的药物,达到治疗的目的)。
症状
斑块状银屑病
皮肤损害
皮损初起表现为红色丘疹斑丘疹
逐渐扩展成为边界清楚的红色斑块,可呈多种形态,如点滴状、斑块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上面覆盖多层干燥的云母状银白色鳞屑
滴蜡现象:刮除最上层的银白色鳞屑,可以观察到鳞屑呈层状,像刮蜡滴一样。
薄膜现象:刮去银白色鳞屑后可发现淡红色半透明薄膜。
点状出血:剥去薄膜可发现点状出血,称为奥斯皮茨征(Auspitz征)。
皮肤损害可发生在全身各处,其中以四肢伸侧,尤其是肘部、膝部,以及骶尾部最常见,常对称分布。
面部皮损:多为浸润性红斑、表面鳞屑较薄或无鳞屑。
头皮皮损:发际多见,鳞屑较厚,头发呈束状。
腋下、乳房和腹股沟等皱褶部位皮损:鳞屑较少,并可出现轻度糜烂、渗出及裂隙,似湿疹样变化。
颊黏膜和龟头损害:较少见,颊黏膜损害为灰白色肥厚斑片,龟头损害为边界清楚的干燥性红色斑块。
甲损害:多表现为甲板“顶针状”凹陷。
皮损局部多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分期
进行期
旧的皮损没有消退,新的皮损不断出现。
皮损浸润炎症明显,周围可有红晕,鳞屑较厚。
搔抓、针刺、手术等都可导致受损部位出现皮损。
静止期
皮损稳定,没有新的皮损出现。
炎症较轻,鳞屑较多。
消退期
皮损逐渐缩小或变平,炎症基本消退。
遗留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
点滴状银屑病
多发生于30岁以下人群,发病前2~3周,常有咽喉部链球菌感染
皮损初发时多位于躯干和四肢靠近躯干的部位,呈向心性分布。
皮损表现为1~10毫米大小,边界清楚的红色丘疹、斑丘疹,颜色潮红,上面有少量鳞屑。
瘙痒程度不一。
经过治疗可在数周内消退,少数可发展为慢性。
并发症
高血压
银屑病更容易发生严重高血压和难以控制的高血压。
严重银屑病合并高血压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应及时按照医生的要求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控制血压。
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
心血管疾病
银屑病患者患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风险增高。
主要表现为胸部压迫感、胸痛、气短、乏力等。
代谢综合征
在银屑病人群中患病率更高,如糖尿病,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等。
银屑病性关节炎
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如果皮肤出现红色丘疹、斑块、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不要自行刮除皮肤损害表面的鳞屑,可能会以免引起出血和继发感染。
避免搔抓、针刺、外伤等,否则可能会导致受损部位出现银屑病相同的皮肤损害(同形反应)。
如果面部出现皮肤损害,避免化妆遮盖,方便医生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皮肤损害的?
皮肤损害发生的部位有哪些?是否有鳞屑等?
是否有关节疼痛、活动不便等情况?
皮肤损害持续多长时间了?能不能自行缓解?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是否有人有相关病史?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近期是否患过感冒或扁桃体炎?
近期是否精神紧张、压力大?
近期有没有发生过创伤?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皮肤组织病理
皮肤B超
血常规
血生化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糖皮质激素(外用):氢化可的松氟轻松糠酸莫米松卤米松
角质剥脱剂(外用):水杨酸、维A酸他扎罗汀
糖皮质激素(口服、注射):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
免疫抑制剂(口服、注射):环孢素甲氨蝶呤、英夫利西单抗、依那西普
诊断
诊断依据
寻常型银屑病主要依靠体格检查、皮肤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
病史
一级亲属、二级亲属有人患银屑病
有感染、精神紧张、不良嗜好、创伤、肥胖、妊娠情况。
临床表现
症状
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等,表面覆盖有银白色鳞屑
体征
医生会检查皮肤损害的位置、形态、分布特点等,可发现滴蜡现象、薄膜现象、点状出血等改变。
医生还可能会取病变部位的皮肤进行进一步检查,如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
皮肤B超
皮肤B超是一种无创的皮肤检查,利用高频超声显示皮肤病变结构,根据回声带情况作出判断。
一般用于评估银屑病的治疗效果。
其他
皮肤镜、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
可以观察血管、细胞等病变情况,帮助诊断。
皮肤镜可以直接观察病变皮肤,为无创检查;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也是无创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需要取病变部位的组织进行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一般进行局部麻醉后切取少量组织。
报告单上可能会出现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角化不全区可见Munro微脓肿,颗粒层明显减少或消失,棘层增厚等表述。
鉴别诊断
其他类型银屑病
相似点:都可能出现皮损,表面覆盖有鳞屑。
不同点:关节病型银屑病可能有关节和周围组织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红皮病型银屑病表现为全身弥漫性发红、肿胀,大量细小鳞屑;脓疱型银屑病有明显脓疱。
特应性皮炎
相似点:都可出现红斑、丘疹等改变,皮肤表面都可较为粗糙。
不同点:特应性皮炎可发生于小儿,皮肤可因长期搔抓形成苔藓样病变,表面无鳞屑。
二期梅毒
相似点:都可出现斑丘疹
不同点:二期梅毒常有不洁性交史,曾经出现过硬下疳,典型的表现是掌跖部位铜红色、浸润性斑疹或斑丘疹,梅毒血清反应呈阳性。
扁平苔藓
相似点:都可出现丘疹,可融合成鳞屑性斑块。
不同点:扁平苔藓的皮肤损害呈紫红色、多角形,多发生在手腕、前臂、下肢远离躯干的部位等。
玫瑰糠疹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红斑,表面可有鳞屑。
不同点:玫瑰糠疹好发于躯干或四肢近端,鳞屑较为细薄,没有滴蜡现象、薄膜现象等。
慢性湿疹、
相似点:都可出现皮肤红斑、鳞屑,可伴有瘙痒。
不同点:慢性湿疹瘙痒常较为剧烈,皮肤肥厚,有苔藓样变,鳞屑不是大量银白色的。
毛发红糠疹
相似点:都可出现丘疹和鳞屑。
不同点:毛发红糠疹为毛囊角化性丘疹,质地相对坚硬,成片分布,鳞屑细小而薄,不易刮除。
副银屑病
相似点:皮肤损害都可为斑丘疹,并伴有鳞屑。
不同点:副银屑病皮疹浸润可轻可重,鳞屑较薄,可长期存在,而无自觉症状。
脂溢性皮炎
相似点:主要是与头皮银屑病区别,都可出现红斑和鳞屑。
不同点:脂溢性皮炎皮肤损害红斑边缘不清,鳞屑细小并呈黄色油腻状,可有毛发稀疏、变细、脱落,但没有束状发。
头癣
相似点:都可出现鳞屑、脱发等。
不同点:头癣主要发生于儿童,鳞屑呈灰白色、糠状,检查可发现真菌。
治疗
寻常型银屑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还需要结合心理治疗,减少精神诱发因素;也可选择中医治疗。
寻常型银屑病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效的治疗能够控制症状,甚至可实现临床治愈,但不能防止复发。
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遵循规范、安全、个体化的原则。选择公认的药物和方法;仔细评估药物安全性;并根据病情、需求、承受能力、以前的治疗情况等综合考虑,最终确定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外用药物治疗
适用于绝大多数银屑病患者,也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轻度,皮肤损害局限的银屑病,可以单独使用外用药物治疗。
中、重度银屑病还可以结合系统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常用的外用药物有保湿剂、润肤剂、维生素D3类似物(如卡泊三醇他卡西醇)、维A酸类药物(如他扎罗汀维A酸乳膏)、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本维莫德、糖皮质激素等。
糖皮质激素,可用倍氯米松氯倍他索等,虽然效果明显,但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突然停药可能会加重病情。
也可选择焦油制剂、蒽林软膏、喜树碱软膏、水杨酸软膏等抗角化药。
系统药物治疗
口服或注射给药,包括免疫抑制剂、维A酸类药物等,合并感染时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中至重度寻常型银屑病。
常用的有甲氨蝶呤环孢素,还有来氟米特、麦考酚酸酯等。
维A酸类药物
可用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如阿维A酸等。
有致畸作用,孕妇、备孕期女性、哺乳期妇女禁用。
其他系统治疗药物
包括雷公藤多苷,也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
抗生素
点滴状银屑病与感染链球菌有关,早期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对治疗有帮助。
如果皮肤伴发感染,也可以使用抗生素。
常用的药物是青霉素,另外还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甲砜霉素等。
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是针对特异靶点的药物,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有待观察。
适用于常规治疗无效,或耐受性差的中、重度银屑病。
包括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乌司奴单抗、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古塞奇尤单抗等。
中成药
需经专业中医师辨证施治,通常使用中成药进行治疗,但尚需积累循证医学证据。常用药物如复方青黛胶囊(丸)、郁金银屑片、银屑灵、克银丸消银颗粒消银片等。
物理治疗
光疗和光疗联合治疗
光疗包括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308纳米准分子激光、308纳米准分子光,以及长波紫外线联合补骨脂素治疗(PUVA)等。其中窄谱中波紫外线是主要的光疗法。
光疗联合治疗是光疗结合药物治疗。
光疗后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干燥、红斑、疼痛等不良反应,使用保湿剂等可以帮助减轻症状。
窄谱中波紫外线一般不会增加皮肤肿瘤发生的风险。
洗浴疗法
洗浴疗法包括温泉浴、日光浴、海水浴、沙浴等。
心理治疗
应激等精神因素可能会诱发银屑病;而银屑病作为一种慢性皮肤病,也可能会带来自卑、焦虑、抑郁等情绪,使病情加重。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结合放松训练、集体心理干预等,减轻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中医治疗
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辨证论治。
可以使用涂擦、封包、药浴、熏蒸、溻渍等方法用药。
中医还可使用火罐疗法、针刺疗法、穴位埋线疗法、火针疗法、三棱针疗法、耳针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切勿轻信民间偏方、秘方、土方等。
预后
治愈情况
寻常型银屑病大多无法彻底治愈,皮肤损害可能会持续存在。
接受规范治疗后,可以获得短期缓解,之后可能会复发。
危害性
寻常型银屑病出现在面部、头皮、四肢等暴露部位,会影响美观,有的还会使患者产生自卑心理。
容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并且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部分寻常型银屑病可能会发展为红皮病型银屑病和脓疱型银屑病,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因继发感染、全身衰竭而死亡。
中、重度患者患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保护皮肤,合理使用保湿剂,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皮肤干燥。常用的保湿剂有凡士林等,其他的乳液、霜剂、软膏等均可选用,注意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护肤品。
每天洗1次温水澡,水温以37~42℃最合适,如果脱屑严重,可以适当增加洗澡频率。
不要使用刺激性洗浴用品,避免用力搓洗,防止皮损破溃发生感染。
选择宽松、透气性好、触感舒适的衣物,减少衣服对皮肤的刺激,防止汗液等刺激皮肤。
日光浴可以帮助减轻症状,可以适当晒太阳,但要避免晒伤,最好不在正午时间晒太阳。
皮损可能会伴有一定程度的瘙痒,要尽量避免搔抓。
注意保护皮肤,防止外伤、摩擦等。
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会诱发银屑病,最好戒烟戒酒。
保持居住的湿度适宜,避免过度干燥,可以使用加湿器或在房间内放一盆水等方法提高湿度。
床单等应当及时清理脱落的皮屑,定期更换,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饮食管理
避免食用已明确过敏的食物。
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低盐少油、忌辛辣为主。
应少吃鱼、虾、红肉和高糖的食物,炎症严重时应忌食。
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适量多喝白开水,成人应保证每日摄入1500~1700毫升。
少喝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心理支持
面对病情可能反复或复发的情况,需要理性对待,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可以借助倾诉、文体活动等减轻焦虑。
随诊复查
按照医生的要求复诊,了解具体病情,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监测有无并发症。
预防
寻常型银屑病目前没有明确的预防措施,但生活中可注意以下几方面,以降低患病风险。
感染可能诱发银屑病,因此要治愈并且预防感染,避免与他人不必要的密切接触,合理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受凉等。
注意保护皮肤,合理使用保湿剂,避免搔抓、摩擦、高温等导致皮肤损伤。
戒烟戒酒。
养成良好的作息,保证睡眠时间,如果出现失眠等情况,及时就诊。
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等。
保持体重在合理范围,超重人群可以通过运动、饮食控制等方法减重。
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尤其咖啡、可乐、浓茶等;提高蔬菜、水果的摄入量。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