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雄激素性脱发
概述
雄激素性脱发是发生于青春期和青春期后的进行性秃发,一般不留瘢痕
主要表现为毛囊微小化和毛发进行性减少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因素和雄激素对毛囊的作用有关
以口服加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可进行毛发移植等
定义
雄激素性脱发是一种进行性非瘢痕性秃发,简称“雄秃”。
发生于青春期和青春期后。
主要表现为毛囊微小化和毛发进行性减少。
本病患者的毛囊先天对雄激素(活性状态为二氢睾酮,DHT)敏感。
分型
根据发病人群分型
可分为男性型脱发和女性型脱发两种类型。
BASP分型
《中国人雄激素性脱发诊疗指南》中,根据发际线形态、头顶或额部头发密度,将雄激素性脱发分为四种基本型和两种特异型。
基本型
根据发际线的形态,可分为L型、M型、C型和U型。
类型特点分级
L型前额发际线无后移
M型两鬓角区发际线后退较前中央发际线明显,左右对称,俯看时类似“M”M0:前额发际线保留,无脱发\nM1:两侧发际线后退未超过原处至头顶前1/3\nM2:两侧发际线后退未超过原处与头顶连线的中1/3\nM3:两侧发际线后退达到原处与头顶连线的后1/3
C型前额中部发际线后退较双侧显著,类似“C”C0:前额发际线保留,无脱发\nC1:前额发际线中部后退至原处与头顶连线的前1/3范围\nC2:前额发际线中部后退至原处与头顶连线的中1/3范围\nC3:前额发际线中部后退至原处与头顶连线的后1/3范围内
U型前额发际线退至头顶后,马蹄形,类似“U”,是最严重的类型U1:发际线后退至头顶与枕外隆凸连线的前1/3范围内\nU2:发际线后退至头顶与枕外隆凸连线的中1/3范围内\nU3:发际线后退至头顶与枕外隆凸连线的后1/3范围内
特异型
根据特定区域头发的密度,分为V型和F型。
类型特点分级
V型头顶部头发明显稀疏,且超过前额区,与F型主要区别在于脱发区主要在头顶部。V1:轻度,头顶部头发密度可见降低\nV2:中度,头顶部头发密度显著降低\nV3:重度,头顶部头发非常稀少或缺失
F型头发密度弥漫性降低,前额区尤为显著,常见于女性型脱发。F1:轻度,前额区头发密度可见降低\nF2:中度,前额区头发密度显著降低\nF3:重度,前额区头发非常稀少或缺失
发病情况
本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科疾病。
男性及女性均可患病,多见于男性。
我国男性患病率约为21.3%,女性患病率约为6%。
男性发病年龄多为20~30岁。
白种人发生率较高,黄种人和黑人发生率较低。
病因
致病原因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因素和雄激素有关。
遗传因素
本病有遗传倾向性。
研究发现多个易感基因,但尚未发现明确的致病基因。
调查显示,雄激素性脱发患者中,有家族遗传史的占53.3%~63.9%,父系遗传明显高于母系。
雄激素
额部及顶部头发的生长受雄激素的控制。
男性:青春期前因故摘除睾丸的男性,不会发生此种脱发;如果给予睾酮,就可使携带易感基因者出现脱发。
女性:患雄激素性脱发的女性常有高雄激素血症的临床表现,如多毛、月经紊乱或痤疮等。
其他因素
可能与毛囊及其周围组织中存在的转化生长因子抑制毛囊代谢过程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
雄激素在雄激素性脱发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雄激素来源及转化
男性体内的雄激素主要来源于睾丸所分泌的睾酮,可被Ⅱ型5α-还原酶转化为二氢睾酮(DHT)。
女性体内的雄激素主要来源于肾上腺皮质的合成和卵巢的少量分泌,主要为雄烯二醇,可被代谢为睾酮和二氢睾酮。
男性雄激素性脱发的发病机制
在男性脂溢性患者脱发区,头皮毛囊Ⅱ型5α-还原酶活性明显高于非脱发区,可以使睾酮转化为过多的二氢睾酮。
二氢睾酮与毛囊细胞上的雄激素受体结合后,发挥生物学作用,可抑制毛囊代谢过程,使毛囊微小化。
生长期毛发逐渐变细,毛发生长周期缩短,使原本粗黑的毛发逐渐变细变浅,最终由于毛囊萎缩而消失,毛发脱落。
女性雄激素性脱发的发病机制
雄激素在女性型脱发中的致病作用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性激素结合蛋白水平下降,以及游离循环睾酮的增高有关。
诱发因素
以下因素可增加雄激素脱发的发病风险或加重脱发症状。
精神压力大
如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紧张或焦虑,可能导致脱发,并使其症状加重。
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饮食不规律,或营养不均衡(长期低蛋白饮食、严格限制热量的饮食),头皮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会使头发失去光泽、易折断或易脱落。
可见于挑食、素食、减肥的人群。
不良作息习惯
如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等,是诱发或加重本病的重要因素。
毛囊周围炎症
可使原本的脱发更加严重。
易患人群
有家族史者
父母有雄激素性脱发病史的人群,发生雄激素性脱发的可能性较大。尤其是父亲有雄激素性脱发病史的男性。
白种人
白种人发生率较高,黄种人和黑人发生率较低。
症状
主要症状
雄激素性脱发常在青春期发病,表现为头发进行性纤细、脱落、稀疏。男性称为男性型脱发,女性称为女性型脱发。
男性型脱发
主要表现为前额、双侧额角和(或)双侧鬓角发际线后移,前额变高形成“高额”,呈M字形秃发。
头顶部进行性脱发,呈“O”形。
前额秃发与顶部秃发区域融合成片,最后仅保留枕部及两颞部头发,形成特征性“C形”、“U形”或“马蹄形”图案。
女性型脱发
女性症状较轻,多为头顶部毛发逐渐变纤细、稀疏,但前额发际线并不后移。
通常也伴有头皮油脂分泌增多的症状。
脱发进程一般相对缓慢,其程度因人而异。
就医
就诊建议
皮肤科
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可以到皮肤科或皮肤性病科就医。
头发逐渐变软、变细、易脱落。
头发脱落,伴有头发油腻,头皮有较多油脂、瘙痒严重。
发际线后移,头顶部毛发逐渐稀疏,显露出部分头皮。
就诊准备
就医提示
皮肤病变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手机拍照保存既往皮疹形态可能会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脱发发生多长时间了?
每天大概脱落多少根头发?
头皮是否出现皮脂分泌增多?是否伴有头屑、瘙痒等?
头部是否可触及一粒一粒小疙瘩(丘疹)?
女性患者是否有身体多毛的现象?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有正在节食?
是否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
家族中其他成员是否有脱发的现象?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清双氢睾酮水平
血常规
头皮真菌检测
子宫附件B超(女性)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口服药:非那雄胺、醋酸环丙孕酮螺内酯
外用药:米诺地尔酊等
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脱发家族史,结合脱发的表现即可诊断。
病史
多有脱发家族史。尤其是男性,其父亲一般都有雄激素性脱发。
多从青春期开始出现脱发。
临床表现
男性型脱发:表现为前额、双侧额角和/或双侧鬓角发际线后移,或顶部进行性脱发,最终使头皮显露。通常伴有头皮油脂分泌增多的症状。
女性型脱发:女性症状较轻,多为头顶部毛发逐渐变纤细、稀疏,但前额发际线一般不后移。通常也伴有头皮油脂分泌增多的症状。
拉发试验
5天内不洗发,用拇指和示指拉起一束头发,50~60根,轻轻顺毛干向发梢方向滑动,脱落的头发少于6根为阴性,多于6根为阳性,阳性说明有脱发问题。
毛发显微镜检查
在显微镜下观察拔下的毛发结构和毛根形态,判断毛发所处的生长周期。
可发现生长期毛发变细,主要用于鉴别休止期脱发
皮肤镜检查
男性型脱发:毛发粗细不均、毛干直径的差异>20%,细软毛发增多
女性型脱发:与男性相似,但毛干直径差异较男性小,而以毛囊单位中毛发数目减少,即毛发密度减小为主。
其他辅助检查
一般不需要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检查。
有时为了鉴别其他原因造成的脱发,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性激素、铁蛋白、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抗体等实验室检查,卵巢超声等影像学检查。
鉴别诊断
弥漫性斑秃
雄激素性脱发发病缓慢;拉发试验阴性;皮肤镜下可见毛发粗细不均,细软毛发增多。
弥漫性斑秃发病快;拉发试验阳性;皮肤镜下可见断发、黑点征、黄点征和感叹号样发。
休止期脱发
弥漫性头发脱落,但很少累及50%以上的头发。
可在梳头或洗头时发现头发脱落增加,多为头发暂时性稀疏,偶尔会累及体毛。
拉发试验:休止期毛发计数>25%。
皮肤镜检查有多量毳毛生长,毛囊单位的毛干数目正常或稍减少,终毛发干直径较均匀,无短发、黑点征。
组织病理学检查:处于休止期的毛囊数增加,头发呈杵状。
女性前额纤维化性秃发
女性雄激素性脱发者通常于青春期开始发病;发际线基本不后退。
而女性前额纤维化性秃发常发生于绝经期后;前额发际线后退,类似男性型脱发;并可伴有头皮以外的扁平苔藓皮疹;眉毛、腋毛、阴毛等部位毛发也可脱落。
营养不良导致的脱发
各种原因导致的缺铁性贫血或其他营养素缺乏也可出现弥漫性脱发。
可通过检查血常规、铁蛋白、微量元素检测等进行鉴别。
内分泌疾病导致的脱发
甲状腺或甲状旁腺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甲状旁腺或垂体功能低下等,患者会有相应原发病的表现。
可以通过甲状腺、甲状旁腺的激素及抗体水平测定、甲状腺超声等进行鉴别。
多囊卵巢综合征
年轻女性如果脱发并伴有痤疮、多毛症、停经、男性化、肥胖,应考虑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可能。
可通过性激素、卵巢超声检查等进行鉴别。
结缔组织疾病引起的脱发
如果脱发伴有皮疹、发热、关节痛、肌肉疼痛等异常,或血清自身抗体的异常,还要考虑结缔组织病引起的脱发。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通过血清免疫学检查、自身抗体检测、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产后脱发
属于典型的急性休止期脱发。
女性在怀孕时体内雌激素分泌增多,头发的更新速度变慢,使妊娠期本该正常脱落的头发未脱落。
当宝宝出生后,产妇体内雌激素开始减少,致使那些未脱落的头发纷纷脱落,导致严重脱发。
一般在产后6个月左右即可恢复。
根据育龄期女性妊娠及分娩史比较容易鉴别。
女性更年期脱发
女性更年期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也可以出现弥漫性脱发。
可通过年龄、是否伴有其他更年期综合征症状,以及性激素水平测定等检查鉴别。
药物性脱发
许多药物可以引起脱发,如维A酸类、特比萘芬以及化疗药物等。
可通过用药史进行鉴别。
拔毛癖
因为焦虑等情况,会有自己拔头发的行为,要考虑到拔毛癖的可能。
治疗
治疗目的:控制脱发、减少头皮分泌油脂、缓解头皮瘙痒等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毛发移植等。
治疗原则:雄激素性脱发本身对身体没有不良影响,是否治疗依据个人要求而定。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口服药物
非那雄胺
适用人群:男性雄激素性脱发患者。
作用:可抑制Ⅱ型5α-还原酶,抑制睾酮转化为DHT,从而减少对毛囊的破坏。
疗程:至少连续服药6~12个月或以上,如需维持疗效更需较长时间。
一般服药3个月后毛发脱落减少,6~9个月头发开始生长。通常而言,用药1年后的有效率为65%~90%。
如治疗1年后仍无明显疗效,则建议停药。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较轻。
个别患者可出现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及射精减少,偶见射精异常、乳房触痛和/或肿大、过敏反应和睾丸疼痛等。
多可在服药过程中逐渐消失。
炔雌醇环丙孕酮
适用人群:适用于女性雄激素性脱发患者,尤其是并发痤疮、多毛等伴有高雄激素表现的患者。
作用:是具有抗雄激素作用的雌激素。可以抑制雄激素水平,缓解脱发、痤疮、多毛症等症状。
疗程:一般服用6~12个月症状可得到改善。
不良反应:偶有乳房胀痛、头痛、胃肠道不适、体重改变、水肿等。
螺内酯
适用人群:适用于女性雄激素性脱发患者。
作用:可减少肾上腺产生睾酮,同时对二氢睾酮与雄激素受体的结合有轻微竞争作用。
疗程:6~12个月。
不良反应:主要为月经紊乱、性欲降低、乳房胀痛等。
注意事项:治疗中需注意监测血钾浓度、血压、心电图等。
外用药物
米诺地尔搽剂
适用人群:男性及女性均适用。
作用:可促进毛发生长,以轻、中度脱发者疗效更好。
药物浓度:一般男性推荐5%浓度,女性推荐2%浓度。5%米诺地尔疗效优于2%者,但不良反应也相对增加。
用法用量:每天2次,每次1毫升,涂抹于脱发区域。
疗程:见效时间一般为6~9个月,有效率为50%~85%。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症状较轻。
常见不良反应为接触性皮炎和多毛,停药后即可消退。
如果出现局部反复瘙痒和皮肤发红的过敏症状时,可尝试更换不含丙二醇的米诺地尔泡沫制剂。
外用洗剂
头皮油脂多、头皮屑多、头皮瘙痒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酮康唑洗剂、复方酮康唑洗剂、二硫化硒洗剂、煤焦油洗剂等,可以抑制油脂分泌,祛除头皮屑。
毛发移植
将先天性对雄激素不敏感部位的毛囊(一般为枕部)分离出来,移植到秃发部位,可以有效改善脱发者外观。
植发术式
根据毛囊获取方式的不同,分为毛囊单位头皮条切取技术(FUT)和毛囊单位抽取技术(FUE)。
植发效果
一般移植的毛发在术后2~4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落,2个月左右会出现较明显脱落,术后4~6个月重新长出。
因此在术后6~9个月才可看到明显效果,1年左右效果最佳。
植发后,非移植区域的毛发依然可能脱落,因此植发后还需要继续使用药物,以维持原生发的生长。
其他疗法
目前还有一些其他治疗方法,比如低能量激光治疗、脱发区局部真皮层内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或自体浓缩生长因子(CGF)、微针等方法。
但由于这些疗法操作还没有统一标准,有效率无法客观评估,未在临床广泛开展。
预后
治愈情况
经早期合理治疗,大部分人的症状可以得到改善,包括脱发量减少、毛发直径增加或毛发颜色加深,毛发数量增加等,但不能确保治愈。
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或延缓脱发,但停止治疗后仍会继续脱发。
毛发移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严重的脱发,植发手术也只能做到部分改善外观。顶部目前尚未脱落的头发在将来也有可能会脱落,因此,需要联合药物治疗。
危害性
影响美观
头发稀少、发际线后移会给外貌美观度带来严重的影响。
影响工作、生活
往往伴有头皮油脂分泌增多,部分人群会有头皮瘙痒,影响工作和生活。
影响心理健康
由于脱发对外貌的影响,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或自卑心理。
遗传后代
本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遗传概率为50%~60%。
日常
日常管理
头发护理
梳发
使用的梳子不要过尖、过硬或太密,可使用宽齿梳子;梳头动作要轻柔、用力要均匀,不要硬拉扯。
扎发
头发不宜扎得太紧,以避免牵拉性脱发。
洗发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头部清洁,但不要洗头过勤。
洗发时不宜使用碱性较强的肥皂或洗发液,洗发的水温不要太高。
洗发时动作要轻柔,不要用力拉扯头发。
美发
尽量减少烫发、染发的频率。
严重脱发者可佩戴假发,改善形象。
头皮护理
每天洗完发后,可以用梳子梳头或用洁净的手指按摩头皮,促进血液循环。
避免搔抓:头皮瘙痒时,不要用指甲抓挠,以免继发感染。
饮食管理
饮食多样化,纠正挑食习惯,避免过度节食,保证营养均衡。
限制脂肪性食物的过度摄入,以免血脂增高和皮脂分泌旺盛而加重病情。
生活管理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劳逸结合。
适度增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保持心情愉悦,减少因形象改变带来的心理负担,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家属也应多给予心理支持。
预防
雄激素性脱发与遗传有关,很难预防。但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头发脱落。
合理洗、护头发
避免经常拉扯头发。
避免扎过紧的发型。
保持头发清洁,勤洗头。
避免频繁烫、染头发。
外出时,尽量保护头发免受强烈阳光的照射。
合理饮食
荤素搭配,均衡膳食,避免过多食用高脂、高糖或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避免熬夜、劳累。
避免吸烟、饮酒等。
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散步、跳舞等,可以很好地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紧张、焦虑等情绪。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