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核糖核酸病毒性皮肤病
概述
病因
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通常是柯萨奇A16病毒,有时为柯萨奇A5、A10等其他型病毒。病毒通过儿童间的密切接触而传播,也可通过间接接触而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餐具、食物或衣物等。
2.口蹄病
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不耐酸,在牛舌或牛的其他组织中培养时生长迅速。密切接触患病动物的人员易感染,病毒可通过皮肤的微小创伤进入人体。该病毒可从被感染动物的乳汁、乳制品、水疱、浆液、唾液、粪便中分离出来。
症状
1.手足口病
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学龄前儿童多见,尤其1~2岁婴儿最多。但在暴发时也可见于成人,潜伏期3~5天。前驱症状为低热、头痛、食欲不振等,然后在口腔的硬腭、颊部、齿龈及舌部出现小水疱。水疱很快破溃形成糜烂面或浅溃疡,自觉疼痛。发生在手足部皮肤上的皮疹,开始为红色斑丘疹,很快变成水疱,水疱呈圆形或卵圆形,清澈透明。常发生在手指和足趾背面、侧面,特别在指甲周围,少数患者可发生于臂、肘、肛周等处。皮疹处无明显自觉症状,约1周左右,水疱逐渐干涸、消退、不留痕迹。本病一般无并发症,偶有并发心肌炎、脑炎等严重疾病者。
2.口蹄病
潜伏期2~18天。初起时患者有倦怠、发热、头痛、腰骶痛、恶心、口腔内发干和烧灼感,儿童较成人症状重。2~3天后,在口腔黏膜、舌、唇、齿龈发生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有的融合成大疱。疱液澄清或稍混浊,破溃后形成浅表性溃疡。由于溃疡疼痛,可影响说话及进食。发疹最明显时,发热等全身症状开始消退。皮疹有时发生于手掌、指腹、足底和甲根部,开始患处有灼热感,以后迅速发生小水疱。局部淋巴结可肿大。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2)口蹄病:血清中可检测到特殊补体和中和抗体。
2.病理检查
(1)手足口病:表皮内水肿,多房性小水疱。表皮明显网状变性及气球状变性。真皮上部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
(2)口蹄病:病理检查显示表皮内小水疱,棘细胞气球状变性,棘细胞内可发生嗜伊红核内包涵体。在患者的水疱疱液、咽部分泌物或粪便中可分离出此种病毒。
3.病毒分离检查
手足口病患者的疱液中、血液、粪便、咽拭子可分离出柯萨奇病毒。
4.电镜检查
口蹄病电镜检查显示有较多的病毒颗粒,真皮水肿,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诊断
该类疾病有一定的潜伏期,且均有前驱症状,表现为低热、倦怠、头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后出现斑丘疹,并发展成水疱,疱液澄清或稍混浊。口蹄病患者的水疱发生在口腔黏膜、舌、唇,可影响说话及进食。发疹最明显时,发热等全身症状开始消退。
鉴别诊断
手足口病与口蹄病相鉴别。前者潜伏期短,在颊部、齿龈及舌部出现小水疱,自觉疼痛。皮疹很快变成水疱,水疱呈圆形或卵圆形,清澈透明。一般 1周左右痊愈。后者潜伏期长,疱液澄清或稍混浊,破溃后形成浅表性溃疡,可影响说话及进食。多发生在口腔黏膜、舌、唇等部位。
治疗
1.抗病毒治疗,如利巴韦林。
2.对症治疗。有发热的给予退热治疗,有感染的给予抗生素治疗。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