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细菌性毛囊炎
概述
一种累及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随后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继而干燥结痂
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有时也可由其他细菌单独或混合感染引起
以局部治疗为主,多发或反复发作者可遵医嘱应用抗生素,也可辅以物理治疗
定义
细菌性毛囊炎是一种累及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毛囊受感染。
本病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时亦可分离出表皮葡萄球菌,也可由真菌性毛囊炎继发感染而来。
本病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丘疹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患者自觉有轻度疼痛。
发病情况
细菌性毛囊炎是皮肤科常见病,成年男性多见,具体发病率目前不详。
细菌性毛囊炎与真菌性毛囊炎的区别
细菌性毛囊炎与真菌性毛囊炎可以从皮肤症状、临床表现、致病菌等方面进行区分。
1.皮肤症状:细菌性毛囊炎以单一毛囊炎症反应为主,出现红肿、毛囊从皮肤表面凸起,多见于颈面部、臀部和大腿。而真菌感染导致的毛囊炎,一般都是几十到几百个,分布在颈、胸、背等部位,呈对称分布。
2.临床表现:细菌性毛囊炎,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疼痛。而真菌性毛囊炎在出汗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瘙痒症状。
3.致病菌:细菌性毛囊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而真菌性毛囊炎是由真菌感染,如马拉色菌等。
如果患者有毛囊炎,需要前往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的检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病因
致病原因
细菌性毛囊炎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有时也可由其他细菌单独或混合感染引起,如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胞菌属、大肠埃希菌等。
本病也可由真菌性毛囊炎(如糠秕马拉色菌)继发细菌感染所致。
诱发因素
以下情况为本病常见诱发因素。
高温、多汗、搔抓、卫生习惯不良。
全身性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贫血等)、器官移植术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泼尼松、环孢素甲氨蝶呤等)。
由于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率更高,因此其患毛囊炎的危险性也增加。
症状
细菌性毛囊炎主要症状为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丘疹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继而干燥结痂,患者自觉有轻度疼痛。
主要症状
好发部位
本病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多毛的部位。
皮损特点
丘疹、脓疱:皮损初起为与毛囊口一致的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丘疹中央出现脓疱,脓疱中间有毛发贯穿,周围有红晕,皮损可单个或多个,大多孤立不融合。
结痂: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
疼痛:患者自觉有轻度疼痛。
其他症状
秃发斑:本病一般不留瘢痕,但发生于小儿头部的细菌性毛囊炎,因小儿毛囊发育不成熟,如果皮疹互相融合,愈后可留有小片状秃发斑。
瘢痕疙瘩:发生于颈项部的细菌性毛囊炎,有可能会出现乳头状增生或形成瘢痕疙瘩。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科
皮肤出现与毛囊口一致的红色毛囊性丘疹、中央有脓疱时,应到皮肤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保持皮损部位清洁干燥,不要涂抹外用药品。
就医时要尽量详细、准确描述病史、症状、用药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丘疹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是否伴有疼痛?疼痛性质如何?
皮损是单个还是多个?
病史清单
是否有全身性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贫血等?
是否进行过器官移植手术?
是否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环孢素甲氨蝶呤等?
是否患有特应性皮炎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外用药:1%新霉素软膏、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软膏等。
抗生素:青霉素类(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头孢类(头孢呋辛头孢克肟等)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有全身性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贫血等。
特应性皮炎病史。
器官移植手术史。
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环孢素甲氨蝶呤等。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初起时出现与毛囊口一致的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丘疹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继而干燥结痂,自觉有轻度疼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主要用于判断感染严重程度,指导临床用药。
如白细胞增高提示毛囊细菌感染较重,可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明确细菌类型,指导临床用药。
细菌培养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试验选出敏感的抗生素。
鉴别诊断
痤疮
相似点:都可出现红色丘疹,并且伴有脓疱等症状。
不同点:痤疮还可以有粉刺、囊肿等表现,皮损好发于面颊、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多为对称性分布。通过症状、细菌培养等检查有助于疾病鉴别。
马拉色菌毛囊炎
相似点:均可出现红色丘疹。
不同点:马拉色菌属正常的皮肤寄生真菌。马拉色菌毛囊炎皮损为圆顶形丘疹或脓丘疹,表面有光泽,呈暗红或鲜红色,主要发生于躯干上部、颈及双臂,散发或密集分布。通过组织病理和真菌检查有助于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控制炎症发展,恢复皮损。
治疗原则:以外用药物局部治疗为主,多发者可采用系统治疗。
一般治疗
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抓挠和摩擦皮损部位。
尽量减少出汗,勤洗澡,穿柔软的棉质内衣。
有慢性全身性疾病者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机体抵抗力。
如果确诊为头部细菌性毛囊炎,洗头时不要用力搔抓,使用无刺激性温和的洗发水。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患者需要在医师指导下接受药物治疗,不要自行用药。
外用药物
常用药物:新霉素软膏、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
药物作用:局部治疗适用于一般细菌性毛囊炎,可以有清洁、消炎、杀菌、收敛,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的作用。
注意事项:在局部外用药前应先清洁皮损,涂抹时注意避开眼睛,尽量避免大面积涂抹。
抗生素
常用药物:青霉素类(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头孢类(头孢呋辛头孢克肟等)等,或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药物作用:可杀灭细菌,控制感染。位于鼻周、鼻腔或外耳道内的细菌性毛囊炎、皮损较大或反复发作、局部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口服或静脉应用抗生素。
注意事项:服用青霉素和头孢类抗生素前应先确定无药物过敏史后方可服用,如对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过敏,可选择克林霉素,或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更换药物。
其他治疗
细菌性毛囊炎早期可以用紫外线照射、超短波、远红外线和半导体激光等物理疗法辅助治疗。
细菌性毛囊炎用什么药
细菌性毛囊炎可以通过外用或者口服抗生素药物来进行治疗。
1.外用药物:如果患者的皮损症状比较局限,症状较轻,可以通过外用抗生素药物,如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或者夫西地酸软膏等药物进行治疗。
2.口服药物:如果患者的皮损症状较重,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则需要通过系统性的口服药物进行治疗,如盐酸莫西沙星片、四环素片等,来缓解改善细菌性毛囊炎症状。
在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时,应注意谨遵医嘱,明确查看药物禁忌以及注意事项,避免盲目用药,防止引起不良反应造成不适影响。
预后
治愈情况
细菌性毛囊炎经1周左右脱结痂而愈合,但可能反复发作,多年不愈,有的可能发展为疖、痈等。
本病愈后一般不留瘢痕
危害性
细菌性毛囊炎如不积极治疗可能会症状逐渐加重,有的可能发展为深部的感染,如疖、痈等。
本病可能反复发作,多年不愈,影响生活质量。
如发生在头皮可能会遗留秃发和瘢痕,如发生在颈部可能会形成瘢痕疙瘩,对容貌有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因此给患者造成一定心理压力,影响生活质量。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可以吃
饮食均衡,保证蛋白质、不饱和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水分充足。
可选择豆类、奶类、肉类、鱼类、新鲜水果、新鲜蔬菜、坚果类等。
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可选择谷类、薯类等替代精米、精面。
成人每日饮水量在1500~1700毫升(或按照医生要求控制饮水量)。
尽量避免吃
辛辣刺激的食物,如生葱、生姜、生蒜、辣椒等。
刺激性的饮品,如咖啡、浓茶、含酒精的饮料等。
治疗期间,尤其口服头孢类抗生素时避免饮酒。
运动管理
本病一般情况下不影响运动,无需特别注意,如为多发性细菌性毛囊炎,尽量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大量出汗浸渍皮损部位。
皮损管理
日常应注意保持卫生,保持皮损部位清洁干燥,不要抓挠。
皮损位于躯干、四肢者应注意穿柔软干净的棉质内衣,内衣要勤清洗、勤更换。
如皮损位于面部,剃须时应注意不要刮破皮肤。
心理支持
病情反复发作,多年不愈的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愉悦的心情,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减少反复发作。
患者家属应多关心患者,增加沟通交流,及时疏导患者不良情绪。
预防
细菌性毛囊炎与感染有关,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帮助降低发病的风险。
日常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勤洗澡、勤更换内衣,尽量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内衣。
尽量减少在高温环境中的逗留时间,如室内温度高时开空调降温、避免高温天气外出等。
尽量避免过多出汗,如剧烈运动引起出汗、环境温度过高引起出汗等。
日常应注意避免搔抓皮肤。
剃须或剃除毛发时尽量避免出现割伤,尽量避免摩擦、压迫容易出现细菌性毛囊炎的部位。
如有慢性全身性疾病,应积极进行治疗。
日常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睡眠和生活方式,以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