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乳房湿疹
概述
发生于乳头、乳晕及其周围的非特异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乳房部位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糜烂、渗液、皲裂、苔藓样变等
乳房湿疹多由遗传、精神因素、外部刺激因素等内外因素引发
局部治疗为主,严重者可增加口服药物等治疗
定义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性疾病,任何部位的皮肤都可能发生湿疹,包括乳房。
乳房湿疹是一种发生于乳房皮肤真皮浅层及表皮的炎症,病变可发生在乳头、乳晕、乳房之间、乳房下方、乳房两侧或胸部其他部位。大多数为双侧病变,部分病人为单侧。
分类
根据病程和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乳房湿疹、亚急性乳房湿疹、慢性乳房湿疹。
急性期皮损边界不清,渗出、糜烂明显,亚急性期由急性期未及时处理等情况发展而来,可出现脱屑或薄痂,有浸润时可发生皲裂;慢性期皮肤粗糙、色素沉着,可有苔癣样变。
临床上,无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乳房湿疹均病程不定,易复发,可互相转换。
发病情况
男女均可发病,儿童、成人均可患乳房湿疹。但以有湿疹病史或过敏性疾病家族史者,以及哺乳期女性多见。
病因
致病原因
引起乳房湿疹的病因较复杂,多由于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部因素
家族中有湿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病史者容易发生乳房湿疹。
精神压力大、睡眠障碍、情绪波动等神经精神因素也可能会导致和恶化乳房湿疹。
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胆囊炎慢性扁桃体炎、肠寄生虫病等也对乳房湿疹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哺乳也会引起乳房湿疹,产生的不适可能会影响正常哺乳。
外部因素
环境中的刺激物,如尘螨、花粉、炎热、潮湿、多汗、摩擦及动物的皮毛、合成纤维、染料、塑料制品等均可能诱发。
进食某些食品,如鱼、虾、蛋、蟹或牛奶等异性蛋白可使乳房湿疹加重。
佩戴乳罩材质不好,也会刺激乳房出现湿疹。不恰当的乳房保健,外用药物或局部摩擦也可诱发湿疹。
症状
主要症状
乳房湿疹病变可对称或单侧发病,发生在乳头、乳晕等处,出现暗红斑、丘疹、丘疱疹、糜烂、渗出、皲裂等表现,自觉瘙痒,发生皲裂时可出现疼痛。一般无全身症状,继发感染可能会出现发热。
急性乳房湿疹
皮损形态多样,常在乳头、乳晕及周围皮肤红斑基础上出现小丘疹、丘疱疹、小水疱。常融合成片,边界不清楚。
因瘙痒剧烈常搔抓形成点状糜烂面,有明显渗出。
亚急性乳房湿疹
因急性乳房湿疹炎症减轻或不适当处理后病程较久发展而来。
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乳头、乳晕及周围皮肤仍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脱屑。患者仍自觉有剧烈瘙痒。
慢性乳房湿疹
由急性湿疹及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来,也可由于刺激轻微、持续,一发现就表现为慢性。
表现为乳头、乳晕及周围皮肤的暗红斑上有丘疹、抓痕及脱屑,局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呈苔癣样变,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自觉亦有明显瘙痒。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科
乳头、乳晕及周围皮肤出现红斑、渗出或粗糙、皲裂,并有一定的疼痛或者瘙痒,需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穿宽松的衣物便于检查。
使用柔软宽松、棉质的文胸或胸罩避免对乳房部位的摩擦。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在乳头、乳晕及周围皮肤上有红斑、小丘疹、丘疱疹、小水疱等不适出现?
身体其他部位是否也有红疹、丘疹、瘙痒等不适皮肤表现?
以上症状什么时候出现,持续了多久?
疼痛或瘙痒是否严重?
是否有缓解或加重的因素?
病史清单
是否处于哺乳期?
是否经常出现类似症状?
是否有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史?
近期是否做过乳房保健?
是否有湿疹家族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过敏原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
外用糖皮质激素: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
口服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药物或者食物等过敏史,处于哺乳期或既往经常出现类似症状。
临床表现
好发于哺乳期女性,大多数为双侧乳房病变,少数为单侧。
病变部位在乳头、乳晕及其周围,特别是乳房下部,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糜烂、渗出、皲裂等表现,自觉瘙痒明显。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检查目的:合并发热患者明确是否存在其他病原体感染情况。
检查意义:血常规显示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偏高,说明患者的湿疹可能和过敏相关,若中性粒细胞偏高,患者可能合并细菌感染。
过敏原检查
通过斑贴试验、点刺试验等明确致敏原。
检查时注意事项:不在病情的急性期检测,在受试前两天不要口服抗组胺药物,前1周不可服用糖皮质激素。
组织病理学检查
病理检查非常规检查,可用于明确诊断和与其他疾病鉴别。
急性期表现为表皮内海绵形成,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少数为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慢性期表现为角化过度与角化不全,棘层肥厚明显,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壁增厚,胶原纤维变粗。
鉴别诊断
乳房湿疹样癌
相似点:乳头、乳晕皮肤出现瘙痒、糜烂、渗液、结痂等。
不同点:乳房湿疹样癌发病年龄较大,50岁左右多见,多为单侧发病,表现为长期不愈合的糜烂,可伴有斑块、结节、流血、乳腺内肿块,其病理变化在表皮内,特别是棘层下部出现 Paget细胞,较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大1~2倍。
接触性皮炎
相似点:二者都会在乳房处起红点,甚至起水疱。
接触性皮炎常有明确的接触史,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表现为单一的丘疹或者水疱,病程短,去除病因后多易治愈。
治疗
治疗目的: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以免影响睡眠及哺乳。
治疗原则:积极去除诱因,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结合。
一般治疗
寻找和避免环境中常见的变应原及刺激原,避免搔抓、热水烫洗及过度清洗,避免接触诱发或加重的因素。
对皮肤干燥的亚急性及慢性皮损加用保湿剂。
若症状严重,则使用吸奶器吸乳汁进行喂乳代替哺乳。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局部治疗
清洁止痒剂
常用药物如炉甘石洗剂、硼酸溶液、依沙吖啶溶液、氧化锌油剂、糊剂等。
急性期无水疱、糜烂、渗出时,建议使用炉甘石洗剂;大量渗出时应选择冷湿敷,如3%硼酸溶液、0.1%依沙吖啶溶液等;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可用氧化锌油剂。
亚急性期氧化锌糊剂。
外用糖皮质激素
常见药物:氢化可的松地奈德糠酸莫米松等。
急性、亚急性期建议外用弱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乳膏。
慢性期皮损建议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乳剂等。
用药注意事项: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常见药物:他克莫司软膏或吡美莫司乳膏等。
可发挥局部免疫调节作用,具有抗炎、抗过敏等类激素的作用。同时可减少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用药注意事项:哺乳期患者局部药物治疗,要避免药物被婴儿吮吸。
抗生素
有继发感染者可以外用抗生素如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罗星软膏等。
系统治疗
抗组胺药
常见药物:第一代抗组胺药如酮替芬、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用药注意事项:第一代抗组胺药能通过乳汁分泌,易透过血脑屏障引起嗜睡、眩晕等不良反应,故不建议哺乳期女性服用。
其他药物
多塞平是三环类抗抑郁药,同时具有强大的抗组胺作用。
口服多塞平在哺乳期是禁忌的,因为它会对婴儿造成镇静和呼吸抑制
其他治疗
如果精神心理状态不佳,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及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等干预。
预后
治愈情况
经局部对症治疗症状可以缓解,哺乳期乳房湿疹停止哺乳后多易治愈。症状多在治疗后1~3周消失,但可能会反复发作。
乳房湿疹虽然有一定自愈的可能,但是病程可能会较久,长时间的疼痛或者瘙痒,影响生活质量。
危害性
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乳房湿疹会导致患者的乳房出现红肿、瘙痒、丘疹、红斑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乳房皮肤溃烂,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增加心理压力:乳房湿疹可反复发生、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日常
日常管理
避免抓挠乳房部位皮肤,防止刺激局部皮肤。
避免皮肤过度烫洗,避免经常使用肥皂清洗等。用温水洗澡,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注意洗浴后涂抹身体乳滋润乳房部分的皮肤。
衣着应宽松、轻软、棉质,避免穿紧身内衣、毛制品或尼龙织品。衣服勤换洗,使用温和的洗衣液,注意冲洗干净。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乳房湿疹在饮食方面无特殊禁忌。需要避免食用身体不耐受的食物,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哺乳者建议避免饮用白酒、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等。
乳房保健者,需要暂停。
预防
勤换内衣,注意保持乳房干燥、清洁。
如果有慢性胆囊炎等慢性感染需要及时治疗。
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焦虑、忧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哺乳期妇女要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减少婴儿对乳头的刺激。哺乳前后用生理盐水清洗乳头及乳晕周围,清洗后保持乳房部干燥。同时需要注意婴儿的口腔卫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