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疹型痤疮
概述
主要表现为丘疹的毛囊炎症性疾病
可出现粉刺、红色丘疹等皮损,皮损加重顶端可出现小脓疱,可伴有疼痛
遗传、高雄激素诱导的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等因素可引起
调整生活方式,外用抗生素、抑制过度角质化的药物以及物理治疗等可改善症状
定义
丘疹型痤疮是痤疮的一种,属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各个年龄组均可发病,以青少年多见。
主要与遗传因素、雄激素水平高导致皮脂分泌旺盛、毛囊皮脂开口过度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炎症反应、免疫有一定的关系,且受到生活方式等的影响。
丘疹型痤疮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出现与毛囊一致的、中间有黄色皮脂角栓或棕黑色皮脂角栓的圆锥形丘疹。皮损加重可形成炎性丘疹,表现为红色、深红色的米粒至豌豆大小丘疹,顶端可有小脓疱。
分类
白头粉刺(闭合性粉刺):与毛囊一致的丘疹,中间有黄色皮脂角栓。
黑头粉刺(开放性粉刺):与毛囊一致的丘疹,中间有棕黑色皮脂角栓,颜色的变化是由于开口被脱落角蛋白填充、脂栓被氧化、黑素沉积所致。
炎性丘疹:红色、凸起的丘疹,顶端可有小脓疱。
病因
致病原因
丘疹型痤疮的致病原因与痤疮具有一致性,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丘疹型痤疮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史,也就是如果父母曾患有丘疹型痤疮,那么子女后代患丘疹型痤疮的几率较大。
内分泌因素:丘疹型痤疮与内分泌有一定的关联性,主要是患者睾丸酮、促皮质激素、雄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有关。
皮脂堵塞: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角质细胞脱落形成角质栓堵塞毛囊口,影响脱落角蛋白及皮脂的排出,从而使得毛囊内炎症反应增强,而且为微生物的滋生创造条件,促进丘疹型痤疮的发生。
毛囊微生物活动增强:皮脂分泌增多诱发寄生菌(痤疮丙酸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等寄生菌)活动增强,诱发炎症反应,加速毛囊堵塞,导致丘疹型痤疮的发生。
免疫因素:部分患者血清中IgG水平增高,痤疮丙酸杆菌在体内产生循环抗体至局部参与早期的炎症反应。同时痤疮丙酸杆菌能通过经典及替代途径启动补体,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的炎症。
诱发因素
激素变化:在雄激素分泌增多的情况下(青春期、女性中年期)可诱发皮脂腺增大,产生更多皮脂引发丘疹型痤疮。
服用药物:服用含有皮质类固醇、睾酮或锂类的药物可增加丘疹型痤疮发生风险。
饮食:摄入高脂、高糖、乳品及刺激性食物,可能会使痤疮恶化。
压力:休息不好、情绪紧张可能会加重已有痤疮的症状。
症状
主要症状
丘疹型痤疮是主要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和炎性丘疹为主要表现。
丘疹型痤疮多发于面颊、额头部位的皮肤,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的皮肤,多为对称性分布。
白头粉刺:表现为皮肤出现与毛囊一致的皮色丘疹,中间有黄色皮脂角栓。
黑头粉刺:表现为皮肤出现与毛囊一致的丘疹,中间有棕黑色皮脂角栓。
炎性丘疹表现为皮肤出现炎性小丘疹,大小不一,可从米粒至豌豆大小不等,丘疹颜色可呈现红色或深红色,顶端可出现小脓疱,可伴有疼痛症状。
皮肤一般较为油腻,可出现毛孔粗大、皮肤粗糙的症状。
丘疹型痤疮痊愈后,可能留下红色印记或者炎症后色素沉着。
并发症
瘢痕
部分患者可残留凹陷性瘢痕(痘坑)或增生性瘢痕。
丘疹型痤疮可因炎症因素导致毛囊周围真皮组织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破坏造成皮下组织缺损,愈合未能完全修复或组织纤维化粘连形成凹陷性瘢痕。
瘢痕体质的患者可能引起纤维母细胞的过度增生,形成突出的痘疤,3~4毫米,可长期残留。
痘印
丘疹型痤疮可导致皮肤血管增生及黑素细胞功能异常,可引发患处皮肤出现红色印记及色素沉着。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科
如果皮肤上出现丘疹、粉刺数量较多且长时间不能缓解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前记录出现的症状、持续时间等相关信息,
就诊前整理皮损既往变化的照片及对相关丘疹进行拍照,以供就医参考。
就诊前,不建议涂抹遮瑕霜或其他护肤品,避免遮挡丘疹外观影响医生就诊的判断。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丘疹多长时间了?
丘疹出现在哪些部位?
是否伴有瘙痒或疼痛等不适症状?
是否存在结节、囊肿等表现?
近期皮肤油脂分泌是否较为旺盛?
女性是否伴有月经紊乱、脱发、多毛等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存在雄激素异常、月经紊乱及体毛增多的情况?
是否服用含有皮质类固醇、睾酮或锂类的药物?
是否存在熬夜、精神压力大等表现?
是否存在爱喝牛奶、爱吃甜食及油腻辛辣食物等饮食习惯?
近期是否使用过防晒剂、增白剂等可能堵塞毛孔或毛囊的护肤品?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性激素检查。
妇科B超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伴有内分泌紊乱,如雄激素分泌过高、多囊卵巢综合征或高皮质醇血症病史。
患者可能有服用促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疾病的用药史。
患者可能有痤疮家族遗传史。
存在熬夜、精神压力大、喜爱甜食、乳品及油腻辛辣食物的生活习惯
临床表现
患者可有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皮肤油腻,毛孔粗大、皮肤粗糙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丘疹型痤疮一般通过典型皮损的临床表现来诊断,若有相关病史或其他异常表现医生会考虑进行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和进行治疗指导。
激素检查
目的:检测是否存在内分泌紊乱,尤其是雌雄激素比例是否失调。
意义:可能会存在雄激素(睾酮、脱氢表雄酮)水平较高的结果,对后期用药有指导意义。
微生物检查
目的:检测痤疮部位的分泌物内微生物的情况。
意义:明确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螨虫的不同状态,以指导临床使用相应的药物治疗。
注意事项:需要取局部痤疮的分泌物进行微生物培养检查。
血常规检查
意义:如合并细菌感染一般会出现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升高的现象。
影像学检查
妇科彩超
确定是否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引起。
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评估病情具体情况,做出相对应的治疗。
鉴别诊断
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
好发于中年,皮损多分布于鼻尖、鼻周、面颊,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先出现红斑,一般在冷热刺激,饮酒,吃辛辣食物、沐浴后等出现潮红红斑,然后随着病情发展,在红斑基础上出现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明显。
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有阵发性皮肤潮红伴灼热感,无粉刺表现是其与丘疹型痤疮的主要鉴别点。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皮损多分布于下眼睑及鼻周,表现为半球形或略扁平的丘疹或结节,颜色呈现暗红色或褐色,中心可坏死,表现为黄色或褐色,玻片压诊皮疹呈苹果酱色。
红痱
皮损为密集排列的针尖大小丘疹、丘疱疹,周围绕以红晕,伴有灼热和刺痒感。皮损消退后有轻度脱屑。
红痱主要出现在婴幼儿、高温工作者,而丘疹型痤疮主要发病在青少年阶段。
治疗
治疗目的:控制皮肤炎症,避免痤疮病情发展对皮肤继续损伤。
治疗原则:以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物理治疗为主。外用药物是痤疮的基础治疗,也是丘疹型痤疮的主要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外用药
维A酸类药物
药理作用:具有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分化、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及抗炎的作用,还具有控制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和改善痤疮瘢痕等功效。
由于维A酸的成分对光不稳定,为防止发生光分解现象,建议睡前使用。
外用维A酸类药物常会出现轻度皮肤刺激反应,如局部红斑、脱屑,出现紧绷和烧灼感,但随着使用时间延长可逐渐消失,通常在用后2-4周达到高峰,刺激反应严重者建议停药。
初次可以先小范围点涂使用,同时配合使用皮肤屏障修复剂等。
维A酸类药物外用药与过氧化苯甲酰共用可以导致维A酸失活,所以二者应避免同时使用。
抗生素类药物
药理作用: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好的杀灭作用及抗炎活性。
注意事项:由于外用抗生素易诱导痤疮丙酸杆菌耐药,故不推荐单独使用,建议和过氧化苯甲酰或外用维A酸类药物联合应用。
其他药物
常用药物:过氧化苯甲酰、壬二酸、二硫化硒、水杨酸乳膏。
药理作用:过氧化苯甲酰是一种强氧化剂和抗微生物药物,壬二酸具有抗痤疮丙酸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活性的作用,二硫化硒洗剂具有抑制真菌、寄生虫及细菌的作用,可降低皮肤游离脂肪酸含量。水杨酸乳膏或凝胶具有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和轻微剥脱及抗菌作用。
注意事项:外用抗菌、抗炎药物用法一般建议点涂于皮损处,使用前需要咨询医生获得外敷药的最佳浓度配比。
系统用药
维A酸类
常见药物:异维A酸。
先前的治疗效果不好、轻中度痤疮患者有快速疗效需求或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选用。
药物作用:抑制皮脂腺脂质分泌、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从而改善毛囊厌氧环境,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
用药注意事项:本药有皮肤黏膜干燥、脱屑、血脂升高、抑郁等不良反应,使用时注意血液学、血脂、肝功能、情绪等变化,此外还有致畸作用,育龄期男女服药期间及服药前后3个月应严格避孕。
抗雄激素药物
以下情况可选用:女性痤疮患者,伴有月经不规律、肥胖、多毛、显著皮脂溢出等高雄激素表现的痤疮;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经前期明显加重的痤疮。
药物作用:减少或拮抗雄激素活性,从而减少皮脂分泌和抑制粉刺形成。
物理治疗
光动力疗法:光动力疗法可产生单态氧,作用于皮脂腺,造成皮脂腺萎缩,抑制皮脂分泌,直接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改善毛囊口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角化和毛囊皮脂腺开口的阻塞,促进皮损愈合,预防或减少痤疮瘢痕。
点阵激光:对于凹陷性瘢痕有较好效果。
其他治疗
粉刺清除术:可使粉刺挤压器挤出粉刺,在挤压时,需要注意无菌操作,并应注意挤压的力度和方向,用力不当,可致皮脂腺囊破裂,导致炎性丘疹发生。但不应选择炎性的粉刺或者脓头,以防留下瘢痕。
化学剥脱疗法:在清洁皮损处以后,可借助药物按摩或药物喷雾的方式对丘疹进行化学剥脱,常见的剥脱剂包括果酸、水杨酸、三氯醋酸。高浓度剥脱剂应在医院治疗使用。
预后
治愈情况
病情轻的丘疹型痤疮在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规律面部清洁后部分可实现自愈。
丘疹型痤疮的治疗效果良好,一般经过规范对症治疗多数患者可逐渐痊愈好转。但可能会留有红色印记或色素沉着,影响患者的外观。
危害性
丘疹型痤疮在面部,且愈后可能会产生色素沉着、瘢痕,可能对患者的社交、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
虽然丘疹型痤疮属于轻中度的痤疮,并不存在较为严重的感染和囊肿情况,但也存在皮损感染的可能,对患者的面部的皮肤造成不良的影响。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中应适量减少食用脂肪、糖分高的食物以及乳制品,以免加重皮肤油脂分泌和部分炎症反应。可多注意补充水分,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
生活管理
改善不良生活方式:避免熬夜、长期接触电脑、曝晒、经常化浓妆等不良因素,注意面部皮肤清洁、保湿和减少皮脂分泌,保持大便通畅。
保持情绪稳定:痤疮患者应避免出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若有应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皮肤护理
局部清洁:可选择清水或合适的温和洁面产品,去除皮肤表面多余油脂、皮屑和细菌的混合物。
避免挤压、搔抓:禁止用手挤压患处粉刺、搔抓患处皮肤,以免引发患处破损引发不同程度的感染。
控油:若皮肤皮脂腺分泌较为旺盛可以使用含有控油成分的温和护肤品减轻油脂分泌。
避免使用油膏类化妆品:油膏类的化妆品容易加重毛孔堵塞加重症状。
其他护理:长期口服或外用抗痤疮药物如维A酸,可能导致皮肤屏障破坏,引发皮肤敏感。有必要积极的使用功效性护肤品,以维持和修复皮肤屏障功能。
病情监测
丘疹型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皮肤病表现,患者需要及时关注痤疮的外观、数量变化。注意观察是否存在结节、囊肿等表现,以判断病情缓解程度和严重程度。按医生建议复查。
预防
注意生活方式调整:避免熬夜、戒除烟酒不良刺激、注意合理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
注意日常皮肤清洁和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洁以引发皮肤损伤。同时避免使用覆盖或阻挡毛囊的护肤品,注意皮肤保湿。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